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第24课 返回

《定解宝灯论》讲记 第24课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1-12-06


第24课

    《定解宝灯论》的第四个问题宣讲观察修或者安置修。一个修行者把见解变成真正的修行、理解变成殊胜的证悟,必须要经过殊胜的方便,正确的方法就是缘见解而修持,通过观察修、安置修,始终观察修,还是一味地安置修呢?这些必须要搞清楚。自宗的观点是最初著重观察修,中间观察安置轮番修,最后唯一安置修,这样就会趣入到第三个问题中所讲的一切不执著的修行方式中去。

辛三、所引定解之相:

轮回以及涅槃法,
其实无有贤与劣,
证悟等性无贤劣,
即是善妙之定解。

轮回和涅槃的法似乎有贤劣,其实并没有贤劣的差别。修行证悟就会了知一切万法,尤其是轮回和涅槃都是平等性、无贤劣的差别。内心中如果能够产生证悟,或者如是了知叫做善妙的定解。佛陀为了引导众生修道,最初安立了轮回和涅槃的概念,轮回有轮回的体性,涅槃有涅槃的体性。所谓轮回的法就是通过因和果进行安立的,因是集、果就是苦,所有的轮回都可以包括在苦和集中,或者我们平时说众生从此处到彼处无有自在的流转叫做轮回。轮回当中的很多痛苦、不悦意的事情叫做轮回的相。

还有一个是涅槃,通过四圣谛来讲就是灭谛和道谛。灭谛是它的果或者涅槃的本体,道谛是它的因或者涅槃的方法。它的果息灭了一切苦和集,它的道是趣向于涅槃的殊胜修法。代表着清净的自性,没有一切的痛苦和烦恼,这样完全寂灭的本体称之为涅槃。

佛陀首先为了引发众生对轮回的厌离心,广大宣讲了轮回之相,而且宣讲了产生轮回的因就是我执和业等等,然后为了让众生产生修道的意乐宣讲了灭和道。从这方面观察,一般的众生都有厌弃轮回、趣向涅槃的想法。我们修共同加行的时候,四种厌世心就是四种厌离轮回的方法,对轮回产生了一种背弃相,就是舍离的意乐。这种想要获得解脱的本体,就是想要获得涅槃。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一般共同乘的所化,或者大乘的前行来讲,轮回和涅槃的安立各有体相,而且是分开安立的,其中有贤和劣的差别,轮回是下劣的,因为它是苦集、我执、无明、业而组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当然是下劣的。

涅槃是贤妙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灭和道,完全是一种寂灭的安乐、清净的无我空性的本体,所以当然是贤妙的。虽然安立的时候有贤劣的差别,但这只是一种方便,或者为了暂时引导一部分众生获得解脱而已,针对大乘来讲也是一个过渡。最初趣入佛法,内心对于没有轮回、涅槃或者轮回涅槃都是等性的观点难以产生定解,在这个阶段,必须宣讲轮回和涅槃各有其体、贤劣不同的观点。如果我们要继续修下去,尤其是抉择大乘殊胜的本体、正见,就要抉择到无有贤劣的观点。

谁没有贤劣呢?轮回和涅槃是无贤无劣的。这是从哪个方面去观察的呢?第一,从空性方面去观察,轮回、涅槃正在显现的时候,都是无自性的。轮回的法是空性,涅槃的法还是空性的,就像世间中瓦罐和金器的空;从外表看起来,两者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下劣的瓦罐,一个是善妙的金瓶,从里面空间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差别,差别只是在于外表。同样的道理,轮回和涅槃只是现相,一个具有苦的自性,一个具有安乐的自性;一个因清净,一个因不清净,这是有各种差别的。从空性的角度来讲,轮回、涅槃的空没有丝毫的差别,完全是平等的,从这个方面安立,轮回就是涅槃,涅槃就是轮回。如果把重点放在空性上,轮回和涅槃共同的自性就是空性,从这个角度安立轮回和涅槃没有差别。

第二,从三转法轮的实相现相无二的角度也可以安立轮回和涅槃平等。为什么是平等的呢?因为轮回所摄的法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最终一切轮回的法全部要隐没在法界中,这时就没有一个贤和劣的差别,最终来讲都是清净的法界、如来藏的本体,轮回和涅槃是究竟的平等。如果存在轮回,可以比较贤劣的差别;如果根本没有轮回,也没办法去比较贤和劣的差别,贤劣对比安立的见也不存在,究竟实相中唯一是如来藏的本体。既然没有轮回,当然就没有观待轮回的涅槃法,从这个角度来讲,完全都是平等的。

前面是从空性角度来讲没有贤劣;后面讲轮回就是众生的一种迷乱,这个迷乱的本体是完全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一种等性、无贤无劣的差别。麦彭仁波切在《他空狮吼论》等论典中,对于这种平等性也是做了观察,就是说轮回一切客尘习气法完全不存在,最后消亡在如来藏、大涅槃的本体中,从这方面安立了完全等性的观点。

我们学习时必须要证悟等性无贤劣。证悟两个字讲得很高就是了悟或者通达意思,也就是说证悟可高可低。证悟到底是什么境界?有些法本中讲某某禅师开悟了,这些是不一样的,跟随自己的悟境,有些一悟就成佛了;有些是一悟成就见道圣者;有些修行人的开悟只是加行道的感受,或者凡夫位时刹那现见了一点点心性;有时候证悟就是一种通达,彻底产生定解的方式。此处因为是最初观察引生定解,或者修行方式的缘故,所以这里的开悟是指通过观察引生定解,或者修行产生觉受,都是可以的,当然也不排除观察修时,也有证悟心性的可能。不管是观察生起定解、修行生起觉受,还是真正地证悟,通过等性无贤劣证悟轮回和涅槃都是平等性、无贤劣的差别,轮涅等性无贤劣是善妙的定解,这方面讲到了引发定解的相。对于轮回和涅槃等性的观点,《中论》等其他修行窍诀中也有所宣讲,轮回和涅槃完全平等性是大乘需要引生定解之处。

善妙定解并非是,
舍弃轮回成涅槃,
表面词句虽相违,
义不相违道关键。

前面讲到善妙的定解,已经安立了轮回和涅槃等性无贤劣的观点。此处讲的“善妙定解”并不是舍弃轮回而成就涅槃。在下根者面前不舍弃轮回而成涅槃,“表面词句虽相违”,但是义不相违而且是道的关键。

一般下根者的相续中认为,如果成就涅槃一定要舍弃轮回,但是善妙的定解不需要舍弃轮回就能成就涅槃,看到这样的词句,下根者认为轮回和涅槃都有各自的本体,要想获得涅槃,必须舍弃轮回,如果不舍弃轮回又如何成就涅槃呢?觉得很难理解。关键在于执著轮回和涅槃的本体都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就会这样想,现在有一个轮回,修持殊胜正法最后可以舍弃轮回,成就涅槃果位。似乎在他的心中真正有一个城市叫轮回,还有一个城市叫涅槃,然后像逃离战火一样,背井离乡地离开轮回的城市,逐渐沿着一条涅槃的大道,最后趣入到涅槃的城市,涅槃城中唯一是安乐,没有丝毫的痛苦,很多人经历过或者正处在这种见解当中。

轮回和涅槃并没有别别他体,二者之间没有一个实在的法存在,安立善妙定解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舍弃轮回而成就涅槃,这里讲“并非是舍弃轮回成涅槃”。这样安立的时候,下根者认为表面词句相违,完全互相矛盾,如果不舍弃轮回可以得到涅槃,也就意味着众生根本不需要修持佛法就会成就涅槃果位,因为不需要舍弃轮回就会成就涅槃的缘故;如果轮回的本体是涅槃,众生就是佛;如果众生就是佛,众生不需要修持佛法就可以成就;如果众生是佛,就有了因果同时的过失;如果众生是佛,当众生堕地狱的时候,也有佛堕地狱、继续轮回的过失,觉得有很多相违的地方。

实际上没有所谓的相违。在大乘中如果从现相的角度来讲,众生是众生,佛是佛,处在众生位时根本没有佛的自性;显宗讲众生是未来佛,或者实相的佛,现在众生处在佛的因位,必须修持正法,否则永远没办法成就佛果。从这个方面讲,所谓众生就是佛不需要修法是无法安立的。

也没有因果同体的过失。因为现在众生处于因位佛的功德丝毫没有,所以也不存在因果同时。有没有如果众生是佛,佛就有堕入地狱感觉痛苦的过失呢?也没有。因为众生是佛完全是从实相的角度来讲的,实相当中不存在众生,如果只有佛,不存在众生的相,也不存在众生堕地狱感受痛苦,也不存在众生堕落佛就堕落的过失。我们安立这种观点的时候,针对一般的下根者将实相与现相分开,就要给他们宣讲现在众生处于现相位,根本就不存在丝毫佛的功德,像前面冰和水的比喻一样,众生完全处在冰位,水的自性都不存在。实相中轮回就是涅槃,众生就是佛,不需要舍弃轮回成就涅槃,因为轮回的自性就是涅槃的缘故。

在很多大乘的经论中宣讲轮回和涅槃,一方面通过对立分别安立,一方面有着觉悟与不觉悟的差别。不觉悟是轮回,觉悟了就是涅槃,从这个角度来讲,并不是一个因一个果的问题,关键是对于涅槃的错误认知变成了轮回,正确地认知万法的本性之后就变成了涅槃,这是轮回和涅槃的差别,所以轮回和涅槃是平等性的。

在下根者面前词句虽然相违,但是在通达了轮回即涅槃的智者面前,词句、意义均不相违,不但不相违,还会成为道的关键。从实相的角度而言轮回不是真正的轮回,涅槃也不是真正的涅槃,不需要有一个别别存在的轮回和涅槃,舍弃轮回而安住涅槃。我们只要了知了轮回的实相,就可以进入到涅槃中。涅槃是不是完全抛弃了轮回之后而成就的呢?不是这样的。如果抛弃了轮回,永远也找不到涅槃。

涅槃是谁涅槃呢?轮回的众生的涅槃。是不是完全没有众生之后获得涅槃呢?并不是。而是众生了知轮回实相之后的状态叫做涅槃,所以根本不需要舍弃轮回成就涅槃。这样的观点有很多,比如烦恼是菩提、五毒就是五智慧,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安立。这方面一定是不矛盾的,非但不矛盾,而且还是道的关键。

为什么了知轮回就是涅槃是道的关键呢?不了知又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不了知轮回就是涅槃修道的关键,很容易理解为这是一个辩论而已,了解之后对于修道没有意义,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要了知轮回就是涅槃为道的关键。关键问题在于众生之所以轮回,主要有一种能取所取对立的分别念,因此产生了很多执著。正在产生对立分别念时,存不存在对立呢?完全不存在。这些都是众生的虚妄分别中安立的,众生最初轮回时,就是把不存在对立的法错认为是对立的,然后分别了自他、内外,进一步分别众生和佛、轮回和涅槃。如果你在修道的时候,仍然认为有一个轮回和涅槃,对于现前究竟的法界,还原众生本来实相来讲,这是一种障碍。因为众生有了二取的分别才开始迷惑,继而流转轮回,所以把轮回和涅槃划成两个仍然是一种迷惑,如果要趣入究竟离戏的空性,这种划分方式完全是不理智的。

从这方面讲,如果把冰和水一起融化,然后离开冰去找水,根本找不到。我们必须要如实了知所谓轮回的本体是什么?最后看清所谓的轮回和涅槃没有别别的他体。所谓轮回是把涅槃看成轮回,整个涅槃的实相如今显现成轮回相,离开了轮回相之外也没有涅槃。当我们证悟了轮回相就可以现前涅槃道,如果把这些错误的因素全部抛弃之后,涅槃的本体就会显现出来。真正来说,不需要费很多功夫去抛弃轮回而成就涅槃,只要通过心去观察一切万法的本体,于显现的轮回法中观察就能得到本来涅槃的殊胜本体。

涅槃分两种:一个是本净涅槃,一个是离障垢涅槃。第一种本净涅槃,不管你了悟不了悟反正一切万法如是地清净,这就是一种本净的涅槃;第二种是净垢涅槃,佛获得的大涅槃果完全是一种寂灭,了知本来清净的法界之后,通过修道的方式轮回的相逐渐隐没,涅槃的相逐渐显现。我们最初抉择时,绝对不能认为有别别的轮回涅槃存在,否则永远也找不到所谓的涅槃果位。

六祖大师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和烦恼即涅槃、五毒就是五智情况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要抛弃烦恼,认为把烦恼寂灭之后另外去寻找一个清净的智慧,这种情况根本没有。烦恼是清净智慧的迷惑显现,有了迷惑的成分,不再显现为清净的智慧,在我们面前就呈现一种心识的相,这种心识的相本体就是智慧。如果你认知了分别念的本体就是清净的智慧,根本不需要抛弃它,如实的认知就可以了。

如果有了这样一种理论思想、见解作前提,在很多修道的窍诀中都让你直观心性,不需要泯灭所谓贪心、嗔心等分别念,分别念生起就体悟它的智慧,因为每一个分别念中都有一个清净的智慧,所有的分别念都是被染污过的如来藏,只要有了觉悟的本体,就会在每一个分别念中体会到清净智慧的显现。掌握了这个窍诀之后,修道就会非常容易,无论行住坐卧都可以修法,关键的问题是在你的内心中,如果有了那么一点点认知,产生了一个定解或者觉悟,分别念就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是成为修道最好的助伴。虽然并不是鼓励贪心、嗔心生起,但是生起来之后,就会发现贪心和嗔心的本体。

显宗讲贪心和嗔心生起时本来是空性,生起来一次,你就修一次空性;在他空或者密乘中讲,分别念生起来时,有法是分别念,法性就是智慧。如果能够了悟它的本体,生起一次分别念,你就会认知一次智慧,真正的道从这方面就可以了知,密宗讲的五毒五智也是这样的,所以每一个贪心生起来都代表法界的本体。

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讲五毒就是五智的时候,互相之间都有对应的关系,所以从大乘的角度来讲轮回就是涅槃。如果了悟了就可以掌握修道的关键;如果你不了悟,还认为轮回和涅槃完全背离,就还没有掌握到关键。这样修下去还是一个迂回之道,不是了义的修法,掌握轮回就是涅槃相当于掌握了修道的关键,这是很殊胜的捷径。

这种捷径虽然如实存在,但是修行人如果没有产生这样的定解,这条道对他来讲是隐没的,根本没法发现。只有你在相续中对于轮回就是涅槃的问题产生定解,这条道路才会显现出来。必须要通过自空、他空、显宗、密宗各种各样殊胜的观察,来引发内心轮回就是涅槃的观点。对此了知之后,再看很多大师讲解修道时,都说绝对不能认为修道是烦恼和智慧作战,没有一个互相对立、作战的问题,否则还是一种微细的歧途。真正了知的时候,没有一个作战,或者烦恼生起来的时候,如实的观它的本性,能够了悟一切万法的本体。一切万法如是呈现时,就是一种清净的本体。在第六个问题中还要宣讲,一切的显现、分别念都是清净。通过佛的净见量作为标准衡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所有法,没有一个不清净,都是本来清净的自性,这就是我们要引发的定解之相。前面再再地重复过了,它们是互不相违的,而且是道的关键。

辛四、摄义:

见行窍诀此密要,
当以观察品其味。

见解、行为和窍诀的密要应该通过观察来品尝它的妙味。“见行窍诀”在注释中有不同的讲解,“见”是甚深见,“行”是广大行,“窍诀”就是一切修法的要点。所有甚深见、广大行窍诀的密要,这个“密要”可以理解成轮回涅槃无二的观点,应该通过观察来品尝妙味。一切法正在显现时就是空性、智慧,对此必须要清清楚楚地认知,而且修道时通过观察的方式反复去了知轮回就是涅槃,通过不断的观察,我们会把轮回和涅槃对立的观点了知成是一种方便而已。

有些人认为佛陀既然后面要把轮回涅槃安立成一位,为什么最初要给众生宣讲轮回涅槃的概念呢?开始就给众生宣讲不存在轮回涅槃,两者一味不是很好了吗?对于利根者来讲佛没有说存在一个别别的轮回涅槃,而是直接说分别念就是智慧的本体,这些人会立即证悟,当下就能趣入;对于钝根的人来讲,必须要费一点事。首先安立轮回和涅槃的概念,对于轮回和涅槃分别产生厌离和欣求,这时他们就会入道,通过修法内心逐渐成熟到了一定的程度,佛再和他们说轮回就是涅槃。

这相当于我们抉择现空无二一样,首先安立一个现,现的本体是什么?然后安立一个空,空的本体是什么?最后再说现空是无二的。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太麻烦了,分别心没有办法直接去接受现空无二的观点,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讲必须要麻烦一点。首先说现然后再说空,把现和空消化之后,再给你讲现和空就是一味。对于轮回涅槃无二的观点,应该通过观察来慢慢品尝它的妙味。对于一般的人来讲也是比较漫长的过程。

众生内心有很多概念,学佛之前有很多世间的观念,这些在学佛之后慢慢要泯灭;学佛之后重新形成了很多轮回涅槃、现空、自空他空、无遮非遮的观念,这些观念最后仍然要泯灭掉。我们必须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把以前无始轮回的观念和学佛之后重新形成的观念最后都要了知平等。这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为什么说简单到复杂呢?本体来讲,一切万法的实相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但是众生不了知简单的实相,开始显现了轮回,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不仅整个轮回变得非常复杂,我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通过学习佛法,又开始从复杂到简单,最后回归到一切万法平等性中。我们知道轮回涅槃的万法都是空性,没有丝毫执著的东西,这方面必须要通过观察平息。

庚二、中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 分二:一、如何修持;二、彼之必要。

讲完了著重观察而修之后,进入了第二个中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行的步骤中。

辛一、如何修持:

中间察住当交替,
观察则会生定解,
未察执著平庸时,
屡屡观察引定解,
生起定解于彼中,
不散一缘而修持。

在中间如何修持呢?麦彭仁波切说了,“中间察住当交替”,观察和安住应该交替而修。我们通过观察引发了一个定解,有了定解之后中间就可以安住,当没有观察,又开始执著平庸分别念时,又要屡屡观察来引发定解,生起定解之后,又在定解中不散一缘而修持。这就讲到了如何观察安住轮番而修的关要窍诀。

通过前面的观察,我们已经生起了一定的定解,有了觉受就要进入第二步,可以说开始要上进,不能老是处在第一个阶段,修到量必须要舍弃第一个阶段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察住当交替”,观察安住轮番修,如果我们观察之后就会生起定解,生起定解的时候,必须要安住,不能再观察下去了。因为你的定解已经生起来了,然后就安住在定解中一缘专注而修持。如果我们安住没有观察的缘故,时间太长了,或者昏沉、掉举,重新产生了庸俗的分别念,叫做“未察执著平庸时”。

如果一旦发现自己落在庸俗的分别念中,又开始“屡屡观察”,通过观察的方式来修持,内心重新引发了定解之后又在定解中不散一缘而修持;在一段时间之后,又产生了庸俗分别念,开始观察修。当我们一缘专注,有时不自觉地产生了分别念,虽然经过了第一个阶段,但是相续中殊胜的定解、修道的道理还不是特别稳固,安住一段时间之后,定解自然而然就会散失,这时必须要觉察到,重新观察而引发定解。在其他的窍诀中说,要主动地采取观察和安住轮番修持,不等到生起庸俗分别念,主动离开安住的境界。

不单单是《新月释》,在很多的论典中都曾经提到过,安住的时间不能过长。如果时间过长,你的定解逐渐就会散失,安住在比较庸俗的状态当中。有些修行人比较迷恋于长时间安住,觉得安住的时间越长越了不起。如果你能够安住在殊胜的证悟中,定解不散失,时间越长越好,但处于初学阶段的人安住的时间太长,在这个过程中定解就会散失,处于一种忘失定解的盲目状态中,这样的安住是没有意义的。

在很多窍诀中讲,虽然每一次安住时间要短,但是数量要多,就像下雨的时候,屋檐下的水一滴一滴地滴下来,每一滴的水都很少,持续的时间却很长。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修道的时候,尤其是观察和安住轮番修,安住在空性定解中的时间不能太长。《新月释》中讲的是半分钟,也就是说观察生起定解之后,于三十秒中安住;有些地方讲,安住于念诵一遍百字明的时间,然后就不再安住。不管你此时的状态好不好,马上重新开始观察。

首先是皈依发心、祈祷上师,再忆念定解,观察之后有了定解,安住半分钟左右,或者念诵一遍百字明的时间,然后马上从境界中出来;重新开始皈依发心、祈祷上师,又观察、安住。前面我们讲过,这是一种比较主动的方式,每次安住的时间尽量短,时间太长定解的力量不够就会散失,半分钟基本上不容易散到什么程度。祈祷上师、观察好之后,定解非常清晰,在半分钟之内安住能够保持质量。在每个半分钟都能保证质量,再加上数量很多,修道的质量就会提高了,在很多窍诀书中再再地提到了这个问题。

比如在一个小时的上座时间中,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修持。首先祈祷上师,然后观察,安住定解中修行,再主动的出来,不要迷恋在境界中。每次都会是一个有质量的安住,这是一个殊胜的修行窍诀。

辛二、彼之必要:

这样再再地观察安住的必要是什么呢?

定解以及增益心,
二者相互矛盾故,
需依观察除增益,
定解愈来愈增上。

因为定解和增益[1]的心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有定解的时候,就不会有增益;如果定解散失的时候,增益心会重新出现,所以必须要通过观察遣除增益。观察是定解的因,通过观察和定解来除增益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从直接的角度来讲,定解和增益是互相矛盾的。因为定解的因就是观察的缘故,所以必须要通过观察引发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就会遣除增益。再再通过观察安住轮番修持,内心当中的定解会越来越增上,最后到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状态,定解就会非常稳固。

彼之必要中,既有第一个科判中为什么要观察的必要,也有第二个科判中如何中间观察和安住轮番修持的必要。为什么要观察安住呢?因为我们定解还不是非常牢固,所以定解散失了,要再再地观察来引发定解;有了定解之后才好安住,安住之后再引发定解,逐渐定解会越来越稳固。世间中也说了很多事情可以熟能生巧,当一件事情做过很多遍之后,就会非常熟悉。以前有一个卖油翁的故事,康肃公射箭、卖油翁倒油做得非常熟悉,这些都来自于熟练,通过很多次的训练达到了一般人做不到的程度。

我们想让自己定解越来越增上、圆满,也要再再地观察串习。如果把一个定解串习了上万次,就会非常稳固,变成一个本性,只要你一起心动念就是定解,以这样的状态基本上是全天候的修行了。有时稍微忘失,忆念一下定解就引发出来了,能够长时间的安住,无论上座下座,做任何事情定解都不会离开你,二十四个小时中,白天能够修定解,晚上不离开定解,修道的速度绝对会迅速的提升。通过再再的观察让定解成为自己的本性,这时修道就会比较简单了。

庚三、最终自然安住 分四:一、安住之理;二、以喻说明;三、此时观察则不应理;四、遣除邪念建立胜道。

辛一、安住之理:

第三个科判是修行经历的第三个层次,即最终完全不需要观察而自然安住。

最终未以观察引,
定解自然生起时,
安住于彼境界中,
观察已成何须立?

最终没有通过观察定解也会自然生起,只是稍微忆念就可以了,或者相续中的定解已经非常纯熟时,不需要再通过观察来引发了。前面都是需要通过观察来引发定解,如果不观察,定解引不出来;观察之后,定解能够引出来。在第三个层次,不通过观察定解也会自然生起,能够任运安住在定解境界中,不需要再观察了。因为“观察已成”,定解通过以前再再的观察已成立了。

这时“何须立”呢?已经成立的东西不需要再去成立,否则就是多余的事情,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能够任运安住的时候,已经非常纯熟了。到了修道的最高境界,最终纯粹是安住修,不需要再观察修。观察修是一种方便,不纯熟时必须要通过观察去依止,最后观察引发的定解已经任运,再也不需要去观察了。

法王仁波切讲了一个比喻,就像一个人和母亲分开之后,他去找母亲,没有找到的时候,他要观察遇到的每个人是不是母亲,这个人不是,否定了,再看另外一个人不是,也否定了,他再再地去寻找,最后当他找到了母亲,就不需要再去寻找了。当我们没有真正引发任运的定解之前,要再再地观察;当定解完全成立了,不会忘失,不需要去观察。不观察定解也不会丢失,达到这种境界何必再去观察呢?不需要观察了。

辛二、以喻说明:

若知绳子无有蛇,
以此定解断蛇执,
仍说无蛇复观察,
难道不是愚笨耶?

打个比喻讲,如果了知绳子上没有蛇,依靠无蛇的定解能够断除蛇的执著。现见无蛇断除蛇的执著之后,“仍说无蛇”,口里仍然唠唠叨叨地说没有蛇,自己的心也反复地去观察这个绳子是不是蛇,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愚笨耶”?

对于是不是蛇还有怀疑时我们需要再再观察,如果肯定了这是绳子再去观察,就完全没有必要了,这是一个浪费时间的愚笨做法。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了知,当我们的定解还不成熟的时候再再去观察,一旦认定就不用做观察了。

第三个问题中安住之理也是间接地对前面的他宗做了一个破斥。前面有两种他宗,一种他宗说丝毫不需要观察,一种他宗说任何时间都需要观察,即最初需要观察,中间需要观察,最后也需要观察。如果在最初和中间可以观察,那么最后的观察不需要。为什么不需要呢?这个地方已经讲很清楚了,如果已经肯定了这不是蛇的时候,就不需要再去观察了。如果你的定解完全生起来了,又何必再去观察呢?不观察定解也不会忘失,这时不会有成为睡觉(对方认为一旦没有观察就等同于睡觉)的问题。

前面为了让初学者通过观察引发最深的定解,上师想要始终把观察修根深蒂固地根植在弟子的相续中,以很多的语言说一定要观察修,让弟子铁了心去观察修持。弟子通过长时间的努力,相续中定解非常稳固时,不再观察定解也不会忘失,就不需要再观察了。此处也是间接对于第二种观点做了破斥。

辛三、此时观察则不应理:

现前圣道证悟时,
不以观察而修行,
现量证悟何须要,
加上因之伺察意?

通过观察已经现前圣道证悟时,现量见到一切万法的自性,这时也不需要观察修行。“现量证悟何须要,加上因之伺察意”,没有现量见的缘故,必须要通过因、理证的方式来引发对它存在的认可,当我们最后修行到量已经现量证悟了,再不需要因的伺察意。“因”就是推理或者理由,如果我们不确定,对一个隐蔽的东西必须通过比量的根据去推理。如果已经现量证悟时,这个因就不需要了,通过伺察意再再观察完全不需要了。

根华仁波切的注释中打比喻讲,如果离得太远,山挡住了,没办法现量见到山后的火,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烟来推理——因为有烟的缘故一定有火存在。当你现量见到火了,再通过烟来推理就没有必要了。比如你在房子里面看到红彤彤正在燃烧的火,这时你说不对,我要去推理一下,跑到房子的烟囱上看了一下,说有烟之故下面一定有火,不需要这样。因为现量已经在房子里见到火的燃烧了,完全不需要再跑到房子上观察有烟之故有火。

如果我们不知道究竟实相,没有生起定解,必须要通过理由观察,因为这些还是隐蔽的东西;如果空性的本性已经完全现证了,观察就不需要了。这和前面讲的是一个意思,只不过这方面讲的是现量证悟。

现前证悟时不需要观察,与现前证悟相似的第三步境界,就是下面讲的最终自然安住,实际上和现量证悟非常相似。相续中有了非常稳固的定解,即便不观察也不会退失。麦彭仁波切讲最初的观察非常重要,中间观察安住轮番修也很重要,有一个提升定解的过程,最终已经完全证悟了,不需要观察了。

法王仁波切说对于中下根性的人,一定要通过三个层次逐渐的安立,这不是针对所有修行者。利根的人不需要这种层次,中下根性的人都需要通过三个层次来修持,这也是给我们指出了修法的殊胜方式。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方式,中间不会出现歧途。关键就是我们要对于这样问题生起牢固的定解,再按照这个方法去修持,最后一定会现证一切万法的自性。

 



[1]增益:不存在的妄执为存在、存在的执为不存在等不符合道理的分别念。分开来讲,不存在之法妄加增上,称之为增;原本存在功德反而诽谤其为不存在,称为益。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