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6) 返回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6)

求学的足迹 求学足迹 2019-10-10


辅导06



降妖除魔

     の 

密部宝典



二、发起序

前面的【正信序】,讲到六种成就:时间、眷属、因缘、信成就、法成就,即我们所说的五圆满。


【广列听众】中讲到,声闻缘觉菩萨众及各自的功德——自利他利的功德和殊胜成就之相,以及他们来到佛所的因缘,并间接对佛讲法、佛安住之所进行了简单描述。


下面是【讲法缘起】:首先是王臣设供、佛僧赴请、阿难示堕和如来垂救四个科判。



(一)王臣设供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波斯匿王】又称月光王、胜军王。


1、胜军王:因他具备象、车、马、步四军,打仗特别厉害、战无不胜。


2、月光王:他和佛陀同日出生,佛陀出生时大地放光,出现各种祥瑞。波斯匿王的父亲以为是自己儿子出生的因缘,故取名“月光”。其实那是佛陀的福德,他“沾光了”而已。



【讳】避讳之意。


波斯匿王为了超度父亲,在其讳日(盂兰盆日)设斋供养佛陀和僧众。

目犍连尊者证道后,以神通观察自己去世的母亲转生何处,结果发现转生到了饿鬼道,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由此他生起极大的悲悯心,但因无法以自力救度,便求助佛陀。


佛陀说:你母亲罪业深重,虽然你神通第一但无法一个人救度她脱离痛苦,只能依靠十方僧众之威力,让她得到解脱。


所以,这个讳日就变成了超度十方父母的日子,并不是波斯匿王专门超度父亲的日子。


盂兰

【盂兰】倒悬、倒挂之义。


指众生堕入恶趣,就如同倒悬在空中一样苦不堪言。但以盆装满饮食供养僧众,会福报增上,解救倒悬之苦。


波斯匿王刚好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供养三宝,功德最大。


宫掖

【宫掖】王宫左右的偏殿。


正殿是处理国家大事、发号施令的处所,不方便用斋,所以迎请佛陀在偏殿应供。


自迎如来

【自迎如来】波斯匿王亲自出宫,迎请如来,往至偏殿。


珍馐

【珍馐】

“珍”是珍贵的食品,“馐”是已经煮熟的菜。

指最无上的妙味美食。


无上妙味

【无上妙味】有三个功德:

1、轻软。如果太硬或者有石头渣子是不行的。

2、净洁。

3、如法,如法烹饪。

供养的食物具此三种功德,并种类齐全、味道鲜美。


亲延诸大菩萨

【亲延诸大菩萨】

主要亲请如来及如来身边的诸大菩萨。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长者

【长者】指古代具有十种德行的人。


1、姓贵。生于贵族。

2、位高。地位很高,做官之类。

3、大富。财产丰富。

4、威猛。威风凛凛,性格勇猛,慷慨好义。

5、智深。智慧十分高深。

6、年耆。年纪已高,所谓“年高德劭”。

7、行净。行为特别清净,亦即戒律严净。

8、礼备。礼貌周到,没有骄傲怠慢。

9、上叹。在他上面之人,赞叹他的德行。

10、下归。在他下面的人,愿归顺他、拥护他。

  

比如劳斯莱斯(汽车品牌)的蓝色系列,只提供给身份特别的人,并且要出具各种身份证明才能购买。这样,人们一直在欲望的圈中被控制、束缚。而修行人只要吃饱穿暖就算衣食无忧了。


对世间人来说,永远没有无忧的时候,每天换什么衣服啊,不能重复啊,又必须是品牌,奢侈品又要分限量版、高订版等等……一直活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不断求取,始终被欲望控制、牵着鼻子走,内心无有一刻是真正放松舒适的,非常痛苦。


但古代的长者,虽然财富圆满,但最重要的是智深、德行、戒律清净及上叹、下归。这才是人们认可的长者法相。


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居士们也准备了斋菜放在皇宫门口,等大德们前来应供。


此处迎请设供时有六种敬意:

1、内。在王宫表示处所至高无上,世界上再没有比王宫更好更富丽堂皇的地方了。

2、亲。国王亲自迎接。

3、广。陈设极为广泛。

4、珍。不是普通的粗茶淡饭,是上等的美味珍馐。

5、妙。味道极妙。

6、同。不止宴请如来一人,还包括如来的弟子们。


长者居士们听说国王供斋,也准备了各种供品,陈列在去王宫的路上和王宫门口两侧。像如今的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地区也有这样的传统。如果有大施主供养,其他民众也推着小车,装上各种菜品前去供养。虽然很简单,无法一下子供养成百上千的比丘,但也愿意随喜供养。尤其在吉祥日中,大家聚到一个地方供养僧人,这样就有一个聚会合集的力量。


伫佛来应

【伫佛来应】

第一种解释:等待佛陀来应供。因为不知道佛陀何时到来,于是在那里拿着供品等待。


第二种解释:众人知道佛陀必定要来,所以等待。



(二)僧众赴请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此时,佛陀令文殊菩萨率领大菩萨众和众罗汉,分开数队到各家去应供。


佛陀虽然可示现百千万亿化身,但亦不会因众斋主之请而化身前往,所以命文殊师利菩萨代表,前往应供。


众人设供,佛陀会满众生的愿。如果大家都去一个地方应供,则其他地方的施主准备的食物就浪费了;或只去一个地方应供则会食物不足够。


谁能把这件事分配好呢?文殊菩萨,因为他智慧第一。所以僧众分发供品,管家最有智慧,他们就像文殊菩萨一样。


文殊菩萨得到佛陀的命令,便安排众菩萨和阿罗汉等大众,到东方西方等各处应供,安排得非常妥当。


这时,有一件事情发生了……



(三)阿难示堕

分将堕之由和正堕之事两部分内容。


01

将堕之由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此时,唯独阿难尊者受到了别请。阿难是整个经中的主要人物。阿难,藏语为“根嘎吾”,有皆喜、令人欢喜之意。


他有三点令人欢喜:


1、因前世的发愿,此做佛侍者,承侍如来,令佛欢喜,令众生欢喜。

2、长相庄严,让人见而生欢喜。

3、他在佛陀成道之日降生,佛陀成道,普天欢喜,他比佛陀小35岁。


阿难的示堕因缘是怎样的呢?


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佛陀是净饭王的儿子,所以他是佛陀的堂弟。直到佛陀圆寂之前,他一直担任佛陀二十几年的侍者,深受佛陀喜欢,佛陀对他特别满意。阿难能过目不忘,在众人面前没有傲慢心。虽然佛陀在世他一直没证悟,其实是因为他内心有一点傲慢(毕竟四地菩萨才彻底断除傲慢的种子习气),但在众人面前没有,非常谦卑,人格超然卓群。所以人们也愿意别请他。因为有人会想:既然请不到佛陀,那可以把他的侍者请来,他知道佛陀的密意,可以和我们讲讲佛陀的故事。


阿难随学佛陀,对众人平等,没有贡高我慢之心,所以先受别请。其实在自恣中已经算结夏了。但在僧制中一个人受别请是不如法的。僧众中不能有别众食(单独享用食物),这会犯细微之罪。但他想满众生愿,所以前去应供。结果在回来时,赶不及文殊菩萨分派大众应供的班次。


不遑

【不遑】赶不上,来不及。


那怎么办呢?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此时,阿难赶不上同大众一同应供;其次,他是一个人去的,回来没人护持,这也犯了独行戒(无有上座陪同他)。



上座

【上座】有四种:


1、生年上座,年龄较大。

2、戒严上座,受戒二十年以上。

3、福德上座。

4、法性上座,证悟者,成为人天轨范师。


阿阇黎

【阿阇黎】有五种。


1、出家阿阇黎,开许出家并授予沙弥十戒的。

2、授戒阿阇黎,为弟子传菩萨戒、别解脱戒、具足戒等。

3、羯磨阿阇黎,为弟子忏悔过去罪业,宣说结磨的。

4、依止阿阇黎,修学出家要依止的善知识,为弟子们讲说佛法及开遮持犯。

5、教读阿阇黎,教授弟子经文、咒语和论典等。


途中独归

【途中独归】

阿难没有阿阇黎陪伴,也没有上座引导,途中一个人归还。


因为一个人容易受魔干扰,所以佛陀制戒,出家人如果离开阿兰若,一定要有人同行。有助伴一方面提醒自己的威仪、说话等是否如法、不要去非法场所;另一方面,有护戒的人保护。尤其女众更是不能独行。


但阿难因为没有伴侣,才导致他堕落因缘出现。


无供 循乞

【无供 循乞】

当时正赶上波斯匿王供佛,居士们都到城中供养大比丘众,文殊菩萨又把众僧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地方受供,城中基本没什么人了。这时,阿难没有主要供养他的人。


一般在阿兰若中,有居士前来供养,不需要僧人出门寻乞,但当天供养的人都去其他地方,所以阿难不能在阿兰若中等候应供。他想:去其他人家乞食吧!


按佛制戒,比丘要挨家挨户次第乞食,如果行乞到第七家还得不到供养,当天就不能吃饭,饿肚子到第二天。


持应器

【持应器】指钵多罗。


能吃多少化缘多少,不能过多,不然就是贪心。按佛制,比丘持应量器受食。


阿难尊者于所游城次第行乞,看能否遇到施主。


他遇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因缘呢?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阿难心想:今天按照次第乞求斋食,遇到什么施主,就接受什么施主的供养。


藏文译本中没有“最后檀越”中的“最后”二字。


汉文个别注释对“最后”的解释是:在这之前,大多数长者、施主和居士供养的斋饭都已被佛陀、菩萨和阿罗汉等享用。


阿难去时,只有个别施主还没有供养,由他来接受“最后”这部分施主的食物供养。


无问净秽

【无问净秽】

不管净秽、不问种族,不管是国王、刹帝利、婆罗门这种尊贵种姓还是屠夫、妓女这样低贱的旃陀罗种姓,阿难认为一定要有平等心。


《瑜伽论记》中云:“凡愚贪味,弃贫就富。二乘悲狭,舍富从贫。大士之行,离贪去狭,不简贫富。故名次第乞。”


须菩提尊者曾经为了断除富贵人的吝啬,不去贫穷人家,只去富贵人家化缘;迦叶尊者曾经因为之前行持十二头陀,希望让穷苦的人积累福报供养他,而不去富贵人家乞食。


但这两个人都被佛陀批评了,说他们没有平等心。


方行等慈

【方行等慈】一定要行平等之心。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发起平等之心,一定要圆满众生的供养功德。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佛陀曾经呵斥须菩提和迦叶尊者不平等乞食的事,阿难是知道的。


由此一来,专乞贫者必遭疑,专乞富者必遭谤。贫富无遮,慈无偏利,方合大乘之行。


钦仰如来

【钦仰如来】仰慕如来无有不平等心。


度诸疑谤

【度诸疑谤】对所有贫苦人等的分别心已经遣除了。


阿难具备了四种因缘而要堕落。

1、别请未还。

2、无供循乞,无人能供养。

3、无侣无归,无有伴侣能帮助他。

4、欲行等慈,想行平等的慈悲心。

由这样的将堕之由,成了正堕之事。


02

正堕之事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隍】指没有水的城壕。


郭门

【郭门】指护城之门。


阿难经过尸罗筏城,他行履庄严,清风徐来,正要入城之时加倍谨慎。因为佛陀教导过,僧人应威仪庄重、端庄矜持,才让人生敬信心。


托钵乞食时不能东张西望,看起来没有威仪,这样别人也不愿意供养。如此一来,出家人以这样的威仪乞求得斋食,以期感化世人。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



颠倒事情出现了。


因缘和合,摩登伽女看到阿难尊者——她一直特别仰慕的人。她觉得自己是低贱种姓——淫女,让贪欲之人享受的淫女。很多人都唾弃她,但阿难尊者有平等心,而且相好庄严。正好遇到这样的机会,没有佛陀、没有其他人在。所以无论如何,她宁可以死相逼也要让母亲以魔咒——娑毗迦罗先梵天之咒语(娑毗迦罗是咒语的名字)迷惑阿难。


她母亲修外道,叫金发外道,他们依靠祈祷梵天而修成了可以束缚他人的咒语。


摩登伽女不会,便请求母亲施咒。她母亲说:你千万不要这样,有两种人不能被此咒语控制,一是断欲者,二是死人。而阿难尊者是佛陀的侍者,一旦被佛陀知晓我们可有大麻烦了。佛陀是了脱生死的人,我们应倍加恭敬,怎么能害他的眷属呢?


但摩登伽女说如果得不到阿难,她就不活了。


母亲没办法,只好准备牛粪、白茅、妙遏迦花等准备施咒。


在《戒因缘经》中讲,摩登伽是下贱种,是其母名,她女儿的名字是“钵吉蹄”,为本性之义,就是她本性不失。大幻咒,指让被咒语迷惑的人感到日月堕落,甚至斗转星移般不辨东南西北,身心被束缚。


阿难被施大幻咒后承受住了吗?他破戒了吗?后面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且听下回分解。


我们今天在最关要的时候戛然而止。



课后思考题

1、僧处恣日又叫佛欢喜日,又叫盂兰盆节,什么叫盂兰盆节?因缘如何?

2、本经开演因缘最初由谁迎请供斋?应供之人有哪些?由谁安排?所供斋的特点如何 ?

3、十方恒沙菩萨为何来聚道场依止佛陀?

4、阿难事堕因由有哪四方面?

5、摩登伽女是谁?接下来她想要做什么事情 ?


往期链接: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1)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2)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3)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4)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5)



文字  | 宝贝组合

排版  |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