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育儿理念中,妈妈应该温柔有耐心不发脾气,这样的妈妈才能教养出好孩子。道理大伙儿都懂,实际生活中,不少妈妈做不到时刻保持“慈母”形象。这几届的孩子,确实挺让妈妈们闹心的,有时候不发发脾气,都“镇不住”孩子。
上周六,小孩睡觉前磨磨蹭蹭,迟迟不肯爬上他的小床睡觉。一开始我耐着性子不时提醒他,见他没有任何行动,我升级为催促,见他还是没有听话,我的火气蹭蹭直往上串,什么淡定,耐心在那一刻通通抛到爪洼国去了,我瞬间爆发,对着孩子一通“雷霆火”修理。效果自然不错,小孩乖乖睡觉了,只是睡觉前,他说了一句:“妈妈像狮子一样可怕。”
我一下子泄气了,发脾气这招确实挺管用的,它能迫使孩子听话,可是它的杀伤力很强,不但伤孩子的心,还会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给我贴的标签“狮子妈妈”,让我也很戳心。
对啊?我们为什么控制不住,要对孩子发脾气呢?
我建议妈妈们发脾气后别急着自责,找一找孩子惹怒你的点在哪里。麻麻们可能会集体说:“还能有什么点呢?不就是孩子不听话呗。”那再深究一点呢?
因为,我们想让孩子听话,孩子听话了,我们就省心了,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我们就可以“放飞自我”了。
乍听之时,你可能会反驳,怎么会是这个原因呢?的确如此,养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件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当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的时候,相应的,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就少了。一些妈妈们的吐槽也显示了这一点“自从有了孩子后,我基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了”,“自从有了孩子后,我都不逛街了”....
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让你的潜意识里期望孩子成为一个省心的孩子,孩子越省心,我们就越“轻松”。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不省心不听话时,我们会忍不住发脾气的背后原因。用权威把孩子变得听话,这样我们就轻松了。
我不想给这样的行为定义为“错误”,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才是问题。
建议妈妈们,当感到累的时候,当感到精力不济的时候,你别硬撑着或者强迫自己必须要为孩子做些什么,或者强迫自己必须陪着孩子。你不妨放一放,先给自己一个休息或者缓冲的时间。例如,孩子还没写完作业,但是你已经累了想休息,这时候你就别再盯着孩子催他快点写,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有点累,先休息了,不陪你了”;你很久没和朋友一块逛街吃饭了,但是你心里特别想有个放松的时间,这时候你就别再强迫自己放下这个念头,强迫自己陪孩子,安排一个时间,放飞一下自己。
这些做法的好处是,也许能让你消除一些“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养育孩子”的委屈感。没错,委屈感,难道不是吗?我们的潜意识里,确实会存在“孩子占据了我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委屈感。
于是,你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但人的精力和时间确实是有限的,你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势必其他方面就会顾及不到。再加上,孩子在你的时间成本以及精力成本上占据这么多,却没能成为书中那个标准的“好孩子”,你的潜意识自然而然会产生“委屈感”,一旦“孩子不顺你的心”,你肯定会发脾气。
所以,有了委屈感并不需要自责愧疚,你只需要发现你的委屈感,然后好好照顾“委屈”,用你觉得能让你那一刻好受的方法去抚慰你的“委屈感”。做点什么让自己好过些之后,也许你会降低对孩子的“听话期待”,一旦降低了期待,你还会发脾气吗?
不信你试试~
文字:善生
编辑:圆慧定
采编:随明月
校对:济晟/云曦月
来源:德育行微信公众号
往期回顾
我们专注于儿童德育教育、分享德育育儿经验,以德育的方式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无论您否是专业人士,只要您喜欢孩子,愿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添砖加瓦,期待您的来稿。
1. 征集孩子所画、所写的作品,要求内容原创。
2. 征集儿童德育教育、德育育儿、德育故事方面的文章,要求内容原创,语言通顺易懂,主旨明确,德育故事需适合孩子阅读。
收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温馨提示:接收的稿件,默认智悲德育拥有使用权,修改权(修改标题、个别文字以及配有声、插画翻译成其他语言等),包括但不限于智悲德育相关联平台的使用,修改。征稿最终解释权归智悲德育网所有。
智 悲 德 育
扫码关注我们
本文文字已获授权,版权由原作者享有,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