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幸福很近•怎样面对痛苦》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展开分析
引言
一、人类痛苦的分类
二、认识三界皆为痛苦的本性
三、人们解除痛苦的不同方法
结语
本课重点
▫ 有人认为:“轮回中并非全是痛苦,应该也有一些快乐。”话虽不错,但实际上,这些快乐都是暂时的、无常的,随时可以变成痛苦。所以,我们的快乐,就像一块蓝布上的小白点,只是偶尔的点缀,却不是人生的底色。
名词解释
【三界】
▫ 无色界,此界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以为名。【《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佛教世界观用语。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六道中若不含阿修罗,则为五道,或五趣。【《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 主编】
苦众生身心之苦,从饥饿疾病风雨寒热鞭打劳役等苦缘而生之苦也。大乘义章三曰:“从彼苦缘逼而生恼,名为苦苦。刀杖等缘能生内恼,说之为苦。从苦生苦,故曰苦苦【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行苦】
行,迁流之义。因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而无刹那常住安稳;见诸法无常,而感逼恼,称为行苦。【《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求不得】
八苦之一,求物而不能得之苦也。涅槃经十二曰:“何等名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爱别离】
八苦之一。别所爱者之苦痛也。如妻别夫时之苦痛是。【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怨憎会】
八苦之一。我所怨憎之人或嫌忌之事物,每相会这苦也。涅槃经十二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五阴炽盛】
五阴,新译曰蕴。旧译曰阴。阴覆之义,谓色心之法,荫覆真理也。(参见:蕴)。色,受,想,行,识,五法之名义,新旧皆同。(参见:五蕴)【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三界无安】
【邪淫】
非自己之妻妾而淫之曰邪淫。五戒之一。【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菩提心】
梵语 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下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卷一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业障】
【转为道用】
【顺缘】
【违缘】
【分别念】
【灌顶】
梵文为「阿毗ㄎ一噶」,有「驱散 」及「注入」之涵意,也可以翻译为「授权」。在修行密法时,首先要有一位具足实证资格的上师,设立本尊坛城,以使密法的修行者,能够了解此种本尊的实修方法。
【加持】
【中观】
【因明】
【加行】
(术语)入于正位之准备,加一段之力而修行也。如加行道,加行位,四加行,四度加行等。旧译曰方便(七方便),以于佛果之善巧方便,有混滥之恐,故新译曰加行。唯识述记九末曰:“旧言方便道,今言加行,显与佛果善巧差别。”【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个人分别念整理,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