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
注意力本身
【编者按】
注意力本身有很多层次的定义,在相对宏观的层次,是我们在认知上选择做某件事情而压制其他不相关信息输入和处理的现象和能力,比如在工作编程、学习时候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看到的和听到的信息,进入所谓的“心流”状态。
在更细小的层次上,是我们从一种信号中筛选出更有用的信号的体验,比如在视觉上注视某种对象。前者涉及到多种认知功能的协同,后者只涉及单种认知更功能的信息处理。
一般我们日常中所理解的“注意力”,指的是前者的多种认知能力协同的状态。在这种协同状态,我们大脑的所有高级认知功能中的信息处理能力都是优先分配当前任务相关的子功能。
还是以编程为例,我们的大脑会在该状态中优先把包括 工作记忆(前后语句之间的变量、逻辑关系抽象等)、视觉(字符、操作界面)、逻辑能力(程序逻辑、运算逻辑)、语言能力(变量命名、变量语义、程序语义)以及运动能力(打字)分配给它。所以我们在“编程”中很难进行 对话(语言资源冲突)、行走(运动控制资源冲突)或者注意周边环境中的物体运动(视觉资源冲突)等。
由于任务相关的训练经历的差异,我们不同的人在进行相同的认知任务执行的时候,其资源锁定和连通性锁定情况和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就造成了不同的人在进行同种任务时候的注意力水平的差异。
由于任务执行的误差反馈信号的存在,我们的任务相关注意力的训练跟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奖赏”和“惩罚”有直接的关系——“奖赏”和“惩罚”来得越快越准,任务执行控制的误差反馈越准确,对任务执行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应注意力的训练化越有帮助。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细微而精致的物质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本来欲界众生的肉体就很粗糙、很粗大,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可能穿墙过壁。欲界众生的内心也同样粗大,各种各样的杂念此起彼伏、无法安宁;而色界众生的心已经非常平静,他们的肉体也像光明一般透明、轻盈且没有阻碍,穿墙越壁对他们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之事;到了无色界更是如此,虽然《俱舍论》中说,无色界众生根本没有物质的身体,但实际上还是一种物质,只是更透明、更细微而已。
本来物质的种类,就千差万别。过去很多人认为,物质是看得到的,诸如汽车、房子之类的东西。但现在人类已经发现很多以前我们不太相信的一些物质,譬如电磁波、量子力学里面的能量、暗物质等等,这些物质就不是粗大的物质,而是细微而精致的物质。
心往外散乱
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身体,就是类似于这种物质构成的。他们的内心状态,也是自下而上由越来越平静的四禅八定构成。
因为我们欲界众生的心很不自在,波动幅度非常强大,每一刹那都是动荡不安的,随时会往外散乱,而无法锁定在一个目标上。修五加行的时候老是观想不清楚,思维法义的时候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这就是没有修寂止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想证悟是很难的,因为心的本来面目已经被妄念覆盖得严丝合缝,除非加行修得非常扎实,有非常具德的金刚上师,自己对法与金刚上师的信心也非常强烈,则在没有修寂止的时候,也有可能证悟。
寂止修法
这种人证悟以后,不需要专门修寂止,因为证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平静的境界,其中不会有任何杂念,所以已经包含了寂止的成分,只需把证悟的境界慢慢延长,就算是有了寂止。
但这不是普通人的路,作为普通人,在加行修完之后,一般有一年到三年左右的时间专门修寂止修法。
寂止修法修好以后,上师才会给具格的弟子传讲大圆满,传讲的方式也有点像禅宗,不是在法本的字面上讲,而是以心印心、不可名状的传法方式,但因为基础打得牢,所以证悟也是吹糠见米,功到自然成的事情。
寂止的过滤
修寂止有了明显进步的时候,修大圆满也会比较容易证悟。所谓进步是指:一,能够比较轻松地进入寂止状态;二,不但能轻松进入,而且在寂止境界中保持的时间也比较久。
不仅大圆满,包括生起次第也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修,很多人会说,修金刚萨垛的时候观想不清楚,这就是基础不牢靠的表现。
菩提心与出离心等加行修法本来就属于思维的范围,所以不需要心平静下来。但若试图在我们这颗像垃圾一样杂乱无章的心上修密宗修法,就不会有什么功德。
只有经过寂止的过滤,把粗大的念头滤掉,让心慢慢清静下来以后,才能有真正的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