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迷梦 >> 《修心七要》法师辅导第4课笔录
返回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一起学习《<修心七要>耳传略释》。乙二、(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行为)分四:一、积累资粮;二、净除罪障;三、布施魔鬼;四、供养护法。可以通过四种殊胜的行为来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下面就要讲到这四种殊胜的行为。我们遇到恶缘时应该想到,如果不想值遇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始积累资粮。如果一个修行者自相续当中的资粮非常深厚,他是不可能遇到障碍和违缘的。每个众生遇到的恶缘和痛苦都和罪业有关。因为积累资粮本身是一个清净的善法,所以从因果关系来看,积累资粮只会值遇快乐。我们在积累资粮的过程中,也可以清净以前的罪业。实际上这就是一举两得的殊胜方便。【当自己遭受痛苦的时候,心中时常会想:“如果能没有这些痛苦,那该有多快乐啊!”】平时我们在遭受痛苦的时候,通常都会这样作意:如果我没有这个痛苦,这是非常好的,或者如果我没有这个痛苦,那是很快乐的事情。虽然一般的人非常想脱离痛苦,但是没有考虑到因果的问题,众生在造因的时候毫不在乎,而在感受果的时候,非常不愿意去感受痛苦。菩萨不是这样的,他们不仅在因上面很注意,在感果的时候,他们也会积极地转为道用。佛经中也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一般的众生非常害怕果报,果报出现的时候,都很恐怖、很痛苦。菩萨害怕的是因,他们知道如果在因上面出现了差错,以后的痛苦会没有办法遮止。因为菩萨在因上非常小心谨慎,所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但在此时,我们却应该这样观修:这一切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想遭遇痛苦而只想得到快乐,就必须通过行持乐因来累积资粮。】我们应该观想,尤其是在遇到痛苦的时候,要这样去想:这一切痛苦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如果我们现在或者以后都不想值遇痛苦,只想获得快乐,那就必须要通过行持乐因来累积资粮。这一切无外乎就是一种缘起规律,如果我们现在造下了恶业,以后就算自己不想也一定会值遇痛苦;如果我们现在造下了乐因,以后即便不想快乐,因果不虚的缘故,如果有了乐因,特别是有了很多乐因以后,一定会出生种种快乐的感受。这就是因果不虚的道理。当我们遇到痛苦的时候,如果不想再遇到这些痛苦的话,必须要从现在通过积累资粮的方式予以改变。佛眼观察一切万法的实相,了知了众生的流转并不是一生一世,而是流转了多生累世。当我们这一世走到尽头之后,通过业因就会导致下一世的流转。因为我们可能还有很多后世的缘故,所以为了以后都会值遇快乐,现在就应该积极地去营造以后会快乐的资粮。【并尽力供养上师三宝、承侍出家僧众或为魔众供施食子等等。】积累资粮的方法之一,就是供养上师三宝,对于上师我们可以直接供养。对于三宝,平时我们在佛像、法宝或者僧宝的菩萨、僧众面前,都可以供养饮食和财物为自己积累资粮。我们所供养的上师三宝、出家僧众等等,从因果规律来看,都是属于殊胜的对境。虽然对于世间上各式各样的对境,我们都可以供养和布施,但是因为修行或者功德的不同,所以在这些对境当中,有些是殊胜的对境,有些是普通的对境。上师三宝是巨大的福田,能够成为殊胜的对境。出家僧众因为守持戒律一心一意修行的缘故,所以也能够成为殊胜的对境。这些对境都可以作为殊胜的福田来做供养,因为他们是殊胜的福田,所以能够供养的话,相当于在良田当中播下了优良的种子,以后一定会有很好的收成。“或为魔众供施食子等等”,或者给魔众做一些布施。在布施魔众的食子当中,有一些是专门的方法,也有比较简单的方法。比如说我们用七粒米、洒一些水,通过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加持这些食物变得无穷无尽,让很多的饿鬼获得饱足,也是一种积累资粮的殊胜方式。平时有很多人喜欢烧烟,通过烧烟的仪轨来满足很多饿鬼,也是可以积累资粮的殊胜方便。即便没有时间精力经常去做火施仪轨,就在我们倒水和剩饭的时候念诵观音心咒,观想通过观世音菩萨的加持,让无量无边的饿鬼能够饱足,也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一般来讲,念诵七遍观世音菩萨心咒就可以让无量饿鬼现前得到饱足。【总之,就是要用我们的身、口、意三门尽力地积累资粮,并皈依三宝、发菩提心、向上师三宝敬献曼茶罗,】总而言之,就是用我们的身语意竭尽全力的积累资粮。我们的身体可以做布施、顶礼、供养;口也可以通过赞叹上师三宝来积累资粮;我们的意可以经常观想上师三宝的功德,产生恭敬心。这些都是可以积累的资粮。皈依三宝的功德也非常大,如果还没有皈依三宝的人,应该去皈依;如果已经皈依三宝的人,每天在起床以后,都不能忘记首先皈依上师三宝,然后发菩提心。皈依的功德很大,发菩提心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在很多佛经当中都讲,皈依三宝的功德如果有形象的话,整个虚空也无法容纳,有这样一种教证。发菩提心的功德当然不用讲了,因为发菩提心的对境是缘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的的缘故,所以从因果的规律来讲,缘一个众生做好事和缘十个众生做好事比较起来,对境数量多的缘故,缘十个众生做的善事功德就大。现在发菩提心的对境是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所发的善心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所以发菩提心的功德无穷无尽。我们在积累资粮的时候,也应该懂得善巧方便。如果没有任何作意、发心,只是走到街上随随便便布施一些东西给乞丐,虽然不能说没有功德,应该是有功德,但是因为缺少善巧方便的缘故,所以功德非常有限。善巧方便是什么呢?第一,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人身份不一样,比起一般的人,因为相续当中有了皈依戒的戒体,所以他做一个布施的功德会远远超胜于没有皈依三宝的人所做的布施。受戒的人当中,受一条戒的人和受五条戒的人、受居士戒的人和受出家戒的人,因为相续中的戒体不一样,所以他们在供养、布施的时候所获得的功德也不一样。第二,发菩提心。如果我们懂得发菩提心,虽然做了小小的一点布施,哪怕只是布施一元钱,但是相续当中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以这个布施一元钱的善根来成熟一切众生的殊胜安乐而发誓成佛,通过这样殊胜的善根摄持,看似小小的善根也可以获得无穷无尽的资粮。因此我们做善法的时候,是否懂得善巧方便的结果有天壤之别。比如有两个人同时掏出一元钱,懂得善巧方便的人可以轻而易举获得无量无边的善根,不懂得善巧方便的人功德非常有限。此处既然在讲积累资粮,我们就要懂得积累资粮的时候,应该具有一些善巧方便。掌握了这些窍诀和善巧方便,我们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当中,积累起巨大的资粮。第三,向上师三宝敬献曼茶罗。在密宗的加行修法当中,有一个就是修十万遍献曼茶罗,如果能够向上师三宝献曼茶罗,也可以在短时间当中积累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密宗说可以一生成就,就是能够在短暂的一生当中积累起显宗的修行者三无数劫才能圆满的资粮。他们之所以在短暂的一生当中累积巨大的资粮,就是具有善巧方便,否则是永远做不到的。在短时间当中,通过供曼茶罗可以迅速累积巨大资粮的殊胜方便。【并且殷切地祈请:“如果自己生病能更有利,就祈求你们加持我生病;如果自己病愈能更有利,就祈求你们加持我能够痊愈;如果死亡对我更有利,就祈求你们加持我,让我死亡。”就这样将一切希求、疑虑抛之脑后,专心专意地诚恳祈祷。】我们做完供养之后,还要向上师三宝祈请。祈请的内容噶当派当中叫做《断除希疑祈祷文》,就是消除希求、疑惑、恐怖的祈祷文。虽然它的名字是这样,但是内容就是向上师三宝祈祷:请你们通过智慧眼观察,如果我生病对自己的修行和众生更有利,就祈求你们加持我生病。如果我无病或者痊愈对自己的修行和众生有利,就祈祷你们加持我无病或者痊愈。如果你们觉得死亡对我的修行比较好,就祈求你们加持我死亡。如果你们觉得长寿对我比较好,就祈求你们加持我长寿。这是一个断除祈求疑虑的祈祷文。这样祈祷有很大的必要,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分别念想法抛到一边,一切都依赖于三宝,这里面有一个诚心皈依的意思。另一方面实际上我们在遇到违缘的时候,都有一种希望,就是希望把一切违缘遣除。因为我们很害怕再遇到其他的违缘,所以就在患得患失当中,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修持正法。做这样的祈祷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希求、恐惧完全抛开,而将所有的精力用于修持殊胜的菩提心等正法。而且因为我们有了心理准备,这是刻意的向上师三宝祈祷,所以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会想这是我向上师三宝祈请的,上师三宝通过观察之后,给我安排了生病的情况。因为我祈祷的是如果我生病对于自己的修行比较有利,就请你们加持我生病,所以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上师三宝要求我以生病作为修行的契机,可以通过将生病转为道用来修行。如果自己无病,我们就想通过无病的方式修行很好;如果自己死亡,我们就想通过死亡的方式修行也很好。当然我们在死亡之前、死亡的过程中、死亡之后,按照佛教的修法,还有很多可以做的。这些主要是讲让我们抛弃掉很多无用的杂念,将自己的心专注在修道当中。如果能够这样做祈祷,生病能够修行,无病也能够修行,长寿可以修行,得知自己很快就要死亡了,也可以转为道用。就像我们昨天讲的一样,如果能够这样,那还有什么违缘能够阻止我们修法呢?我们在无病的状态当中可以修,在有病的状态当中也可以修。因为我们是提前刻意有了准备,所以即便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恶缘,自己也不会被这些恶缘打倒,可以一如既往的修行。实际上这样做有很多的必要,主要是让我们放弃很多希望和疑虑产生的分别念,而将自己的心一心一意地专注于真实的修行当中。【我们还应当这样思维:这些伤害我者,其实是在告诉我,如果我不想遭受痛苦就应该与痛苦之因——恶业一刀两断。】平时我们还应该这样思维,如果我们遇到了伤害、违缘的时候,这些伤害我的人或者我正在遭遇的伤害,都是在告诉我一个真相。如果我遇到了痛苦,觉得不堪忍受,不想遭受痛苦,就应该与痛苦之因的恶业一刀两断。因为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恶业,如果有了恶业,就一定会感受痛苦的果报;如果我不想继续受苦,就必须要忏罪。虽然我们还是会在相续当中会遇到痛苦,现在就必须要忏悔罪业。通过这种机缘发起我们想要忏罪的心。下面就是告诉我们忏罪时的四对治力,这是忏悔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作意。如果有了四对治力,我们忏罪就会很快相应;如果不具足四对治力,虽然我们表面上在做忏悔,但是罪业也很难清净。【并对往昔所造的恶业产生深切的后悔之心,这就是破恶对治力;】实际上第一种破恶对治力就是一种后悔心,对于以前造过的恶业非常后悔,觉得以前的确不应该造这个罪业,现在对于曾经造过的罪业有一种强烈的后悔之心,这就是破恶对治力。打个比喻讲,就像一个人不小心食用了毒药,非常后悔。自己怎么这样不注意,居然把毒药吃下去了,很想把毒药吐出来。我们造了罪业之后,也是很后悔,把非常想把罪业清净掉的决心称之为破恶对治力。我们在忏悔的时候,这是必须要具足的先决条件。【发誓今后纵使遭遇命难,也决不再造恶业,这就是恢复对治力;】在有些修法当中,恢复对治力是放在最后的。当我们忏悔完了以后,要发誓以后即便是遇到了生命危险,诸如此类的恶业我也不会再造了。就是下决心以后不会造恶业。这是忏前戒后,忏前就是把以前的罪业忏悔掉,戒后就是制止以后不再造恶业。如果一边忏悔,一边还在继续造罪,就成了一种无止境的循环。虽然通过忏悔可以把以前造的业清净,但是在忏悔的同时又再造新业,以后又要去把新造的业忏悔掉,永远没有清净的时候。而且如果我们在造罪的时候,想反正可以忏悔,现在就可以随便造业。前行当中讲,如果众生在造业的时候,想反正我可以忏悔,所以说我可以随便造业。如果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即便忏罪,也难以忏悔清净。因此我们在忏悔的时候,一定要有以后绝对不再造的决心。这种决心对于我们忏罪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恢复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就是我们忏悔的时候,要依靠一个具有能力的对境,此处我们就是依止三宝,以三宝作为我们忏罪的对境。因为三宝有巨大的力量,所以我们向它发露忏悔,祈求它给我们加持,这个叫做所依对治力,即依靠的对境,三宝、菩提心都可以作为所依对治力。【而修习空性、念诵殊胜咒语等等,就是现行对治力。】现行对治力就是真实的开始忏悔,此处讲到了修行空性、念诵咒语。现行对治力是做什么的?现行对治力就是修善法,通过修持善法来忏悔罪业。在善法当中,修持空性的善法非常殊胜,即观想罪性本空。在汉传佛教当中也提到了理忏、事忏,理忏就是观想罪性本空,知道罪业的本性就是空性;事忏就是通过顶礼、念诵大乘经典等等善法进行忏悔,里面既有理忏也有事忏。我们观想空性、念诵百字明、金刚萨埵等具有殊胜加持力的咒语,就可以通过这些善法来清净罪业。当然还有顶礼佛陀、转绕佛塔、念诵大乘经典等等,一切的善法都可以作为现行对治力。【我们应当在具足以上四力的前提下励力忏悔,直至将罪业忏除清净的验相出现为止。】我们应当具足以上的四力,以上的四力很重要。我们每次在修持金刚萨埵之前都会学习四力忏悔,自己在忏悔的时候,应该努力使自己的相续中具足四力。一直忏悔,直到清净的验相出现为止。清净的验相有两种,一种出现在梦中,比如说我们在这段时间当中专门在修忏悔,如果我们梦见自己穿白色的衣服或者呕吐脏物,以及清净的雪山、僧众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修持忏悔法有了一定的验相。这是一种外像,还有一种验相是内相,就是里面的征兆。即自己的烦恼开始减弱。比如以前的贪欲心或者嗔恨心很重,通过忏悔以后,自己的贪欲心或者嗔恨心开始逐渐减弱了,逐渐出现了对善法的一些欢喜心等等,这些属于内像。外像和内像两种验相比较起来,内像比较了义,所以我们就要励力让忏悔出现这种验相,这方面很重要。不单单我们遇到痛苦的时候要这样想,实际上在整个修道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修行的方法正确,比如说观修菩提心虽然使用的方法都是上师传下来的观心方法,但是无论我怎么观修就是生不起觉受,修行没有进步,这是怎么回事呢?方法对,时间也够长,生不起觉受的话,就是说明一个问题。说明我们内心当中缺少善根或者罪业偏重,这时候必须要进一步去积累资粮、猛厉忏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资净障之后,修行应该就会有进步。这些都是缘起,我们再再提到缘起不虚和缘起的规律。当我们修法的缘起累积到了一定的数量或者圆满到了一定的程度时,验相一定会出现。如果验相不出现,只能说明因缘不足,它各种各样需要的因缘还不圆满。如果我们学习没有生起验相肯定是它的资粮不够,这时候还需要励力去积累。作为凡夫修行者的我们,对于积累资粮这件事情永远不能满足。有时候我们想自己修了这么多法,已经修了这么长时间了,应该足够了吧?实际上资粮是不是足够,要看我们内心当中是不是生起了初地菩萨乃至佛一样的证悟?因为资粮是否圆满不是我们想一想就算数的,关键要看它出现的果,如果没有出现相应的果,就说明资粮没有圆满,还要继续修行。修行到什么时候为止?不是我们笼统的定一个时间三年五年,这是没有用的,只要内心当中没有生起验相为止,都一直要猛厉地使用我们能够使用的一切方法来积累资粮。【向(伤害自己的魔鬼等等)布施食子,然后祈祷它们:“你们是督促我修习菩提心宝的助伴,对我有无比的恩德,希望你们能帮助我,使所有其它众生的痛苦能够成熟于我的心相续。”我们应当如此这般地向它们祈请。】这也是一种积累资粮的殊胜方便,或者说让自己的修行能够上进,把自己的恶缘转为道用的行为。对伤害自己的魔鬼布施食子或者水,以及烧烟施等等,然后向他们这样去祈祷:你们对我伤害是我修行菩提心的助伴。因为有了你们的伤害,所以我现在才可以修持殊胜的菩提心。你们对我的恩德很大。以前你们对我这样做了,希望你们以后也可以继续帮助我,使所有其他众生的痛苦都可以成熟在我的相续当中,就这样向伤害自己的魔鬼等如是做祈祷。这个地方的祈祷,并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皈依的对境,不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祈祷的,而是说祈祷他们继续来伤害我,让我的菩提心更加的成熟。当然这种祈祷一般的人想也不敢想的,这是属于修心比较成熟的菩萨。他们的心量很大,修行比较成熟的时候,才可以这样去祈祷。一般的人最害怕的就是魔鬼给自己做伤害,而菩萨甚至于可以把这种魔鬼给自己做的伤害来转为道用,不单单不计较他们以前给自己做的伤害,还要祈祷继续对自己做伤害,来让自己成熟殊胜的菩提心。这是以后修行达到某种阶段的时候才能生起来的,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也许还没有这样的勇气,那没有这个勇气的时候,怎么办呢?下面这段话就是告诉初学者,如果上面这段话我们实在不敢念,担心念了之后,魔鬼就会变本加历地伤害我了,觉得非常害怕。要是实在不敢念的话,可以念下面这段话,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如上所讲的方法如果没有办法做到,就应当(向魔鬼)布施食子、修持慈悲心,并且向它们祈祷:“往后我一定尽力让你们得到眼前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也希望你们不要来障碍我的修行。”】这就像在和他商量。以后我一定用我的善根为你们作回向,尽力让你们得到眼前和究竟的利益,所以希望现在你们不要来障碍我的修行,我给你布施食子、向你修慈悲心。这方法是比较温和的,一般初学者,都可以做的到的,相当于一种妥协的方式,通过这个把恶缘转为道用。【向护法供养食子,祈求它们加持自己能够平息修法过程中的违缘障碍,并帮助自己能够成办修行中的顺缘。】供养护法不管是显宗,还是密宗当中,都是比较重视的。“护法”的“法”就是佛法的意思。护法主要的工作就是护持修行佛法的人能够遣除违缘,所以说他主要的工作就是护持正法,即护持行者相续中的佛法功德。我们应该把祈求专注在这个方面。虽然很多人都喜欢供护法,但是供护法心态各不相同。有些人是出现了一些急事的时候,请护法帮忙;有些人是想要通过护法的帮助让自己升官发财、健康无病等等,有很多这样的祈求。虽然这些祈求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主要向护法祈祷的方面,应该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能够帮助自己平息修法当中的违缘障碍,帮助自己成办修行中的顺缘,这方面才是我们供护法时最主要的作意。一般来讲,就说像出世间的护法神,他们主要是护持佛法方面,对于修行者能够生起觉受、验相的方面比较重视。对于一些芝麻蒜皮的琐事,一般的出世间护法神,不太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因为真正出世间的护法神,比较著重的是你的修行,比如你的出离心、菩提心或你修行即将遇到的退失的违缘,这时候你祈祷他,他就可以帮助你的善心、境界都不会退失。至于其他的小事,他不太愿意管,并不是一点也没有用,主要是他关心的是其他更大的事情。打个比喻讲,就像把国王从宝座上迎请过来扫地,这是不合理的。国王管的是大事情,而扫地是清洁工的事情,二者是有分工的。出世间的护法管的是修行者的境界怎么样增上,至于世间的琐事,就像清洁工的事情一样,我们请出世间的护法做这些事情就不太应理。因此我们在供护法的时候,尽量要从出世间的解脱方面去祈祷,这方面才是非常正确的。在其他一些教言当中讲,我们在供护法的时候,有三条应该想到的作意或发愿。第一个是祈祷护法加持我,迅速生起利他的菩提心。作为大乘菩萨来讲,利他的菩提心最重要,所以说祈祷护法加持我生起真实的利他菩提心。第二个是祈祷护法加持和我有缘的众生,或者见闻忆触,自己能够接触到的众生,能够让他们得到利益。祈祷护法神加持和我有关的这些人,不管是见到我、听闻到我的名字、接触到我的人,愿护法神加持他们获得利益。第三个是祈祷护法神加持一切众生在修行当中没有违缘。在修行过程中,出现违缘是很要命的一件事情。这方面我们也有同感,因为修行当中出现的违缘很痛苦,所以祈祷护法加持一切众生在修法过程当中,远离障碍、违缘,这是最主要的三大祈请。我们可以看一看,实际上三条都和利他有关。因为我们修行佛法最主要的就是利他,所以供护法的时候,如果能从这方面多去思维作意,实际上在护法神帮助我们成办这些愿望的时候,自己的修行也能够有所增长。【为了能将突然遇到的恶缘转为菩提道,(故于颂词中云:)】“所遇修道用”,就是说把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伤害全部转为修道之用。上师在讲这个颂词的时候,就是把恶缘转为道用归纳在里面。因为前面已经讲过了很多内容,所以把这个地方作为归纳也是很合适的。【当病魔、鬼怪或者敌人等忽然出现,使自己产生极大痛苦的时候,我们应当思维:在这个世界上,有着无量无边的众生,它们也同样遭受着如此的极大痛苦。并对它们生起悲心,观想将这些众生所有的痛苦,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我们前面讲过了,在这个世界上不遇到违缘痛苦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我们在遇到痛苦的时候,是在那个地方哭天喊地、怨天尤人,还是更积极的把痛苦转变成修道的动力呢?此处是说遇到痛苦的时候,应该做一种更正面、更积极的思维。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换句话说,就是怎么样让这种痛苦更有意义呢?平时我们遇到了痛苦,如果没有认真作意,就会产生负面的效果。我们应该怎么样让这种痛苦更有意义呢?下面就讲到了让痛苦更有意义的方法。我们可以这样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众生同样遭受着极大的痛苦,然后我对他们生起悲心,观想把所有众生的痛苦都聚集在我的身上,由我来代受众生的痛苦,让一切众生由此而离开痛苦,这时候自己身上的痛苦变得有意义了,就不是一个纯粹恶业的果报。按照《俱舍论》的说法,痛苦、快乐就是一种异熟果,属于非善、非恶的无记果。现在成熟在我相续中的痛苦也是一种无记法,我要让它变得有意义,就是说当我痛苦的时候,比如说生病的时候,感受痛苦本身是以前恶业的成熟,就是一种非善非恶的无记法。当我在感受痛苦的时候,要这样想:现在除了我在感受痛苦之外,整个世间上还有很多众生正在感受和我一样的痛苦,而且也有很多众生的痛苦远远超过我,现在愿以我的痛苦为缘,能够代受一切众生的痛苦,希望一切众生因此不再感受丝毫的痛苦。如果可以这样的观修,我现在的痛苦就有意义了。这样就把一个可能成为负面,或者说本质无记的东西变成了一个清净的善法,成为了修道之用。我们依靠痛苦可以修炼菩提心、如理作意地观修、积累了深厚的资粮。如果每次都这样想的话,痛苦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也不是单纯的痛苦,而会变成了修行者的一种庄严。它是修行者的装饰品,成为了清净的善法,变得非常有意义。我们再也不用去排斥或抵触它,把这个转为修道之用了。【或者观想:这些伤害我的众生,是帮助我修习菩提心的善友,它们就像上师一样,对自己有着极为广大的恩德。】或者说我们进一步可以这样观想,这些伤害我的众生帮助我修习了菩提心,就是因为他们这个助缘,所以我开始缘一切众生修慈悲心、菩提心。实际上这是他的帮助才这样观修的缘故,所以他就像我的大恩上师一样,对自己具有广大的恩德。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伤害自己的人看着上师、善知识,那么我们想我们对上师善知识是什么态度,我们队上师善知识只有感恩,只有恭敬,为什么呢?因为上师善知识帮助了我,帮助我生起了善法,所以我非常感恩,那现在呢?伤害我的人帮助我生起了这个菩提心这么稀有的善法,所以他的作用就和上师的作用一样对我也有广大的功德,所以我对他也要感恩。那这个时候,如果我对伤害过我的人感恩了,想想看,我们内心当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两种不一样的感觉,所以当我们对伤害我的人心存感恩的时候,就绝对不可能,就在这个时间当中又生起嗔恨心,所以当我生起嗔恨心的时候绝对没有感恩的心。当我生起感恩的心绝对没有嗔恨心,所以说这个时候呢,我对伤害过我的人感恩,那成功的泯灭了嗔恨的作意,又修持了殊胜的菩提心,所以它是一举多得的殊胜善法。【当看到其他众生遭遇痛苦的时候,就应该马上观想由自己来领受这些痛苦;当自己或其他众生生起极大烦恼的时候,就应当情真意切地观想:但愿其他众生的所有烦恼,都能够聚集在我自己的身上。】这些修法应该成为一种习惯,那就说我们如果反复长时间的修行,内心当中有感受的时候,修行佛法很重要的是通过观修内心当中要生起证悟的感受,如果一旦生起这种感受了,就和平时我们嘴里讲一讲,随便说一说,完全不一样。他如果相续当中生起感受这种修法就会变得有力量,所以说我们内心当中真正有感受的话我们就会习惯于看到其他众生招受痛苦的时候马上就算我来代受痛苦,让众生处在这个安乐状态。因为我们很清楚身心无病的时候,处于安乐状态的时候是什么样。现在我们没有大病,觉得身心很愉悦,但是如果一旦生病之后呢他就很痛苦了,所以当我看到其他众生感受痛苦的时候我就想让他来承受这种无病的愉悦状态,让这个疾病在我身上成熟,我来代受它,我来代替他承受这个痛苦,因为我是修心的人,我是菩萨,我是修心的人,我的心力应该比对方大,所以让我来代受他的痛苦,让他处于一种无病安乐的状态当中,自然而然这样去想。自己或者其他众生生起烦恼的时候,我自己也要想,那么一旦生起了烦恼自己的身心不自在了,所以说愿其他众生所有烦恼让我一个人来承受,我一个人来生烦恼,其他的众生远离烦恼而住。通过这个方面来观想的。【朗日塘巴说:“转恶缘为菩提道的这些殊胜方便法门,其实就是在灭除我们的期望及疑惧,并将我们推向通往究竟的、远离期待与疑惧境界的通衢大道。】朗日塘巴尊者是这样讲的,把恶缘转为菩提道的一切的殊胜方便法其实就是在灭除我们期望和疑惧,以前我们讲到,我们对这样一种好的事物啊,好的未来有一种希望,总希望以后自己的生活平平安安的,或者说一切都是幸福境界。如果以后可能会遇到这些灾难啊这些违缘啊,自己很害怕很怀疑,所以很多众生他就是活在这种期望和疑惧当中,活在这种幻得幻失的分别念当中,那么如果我们过多的关注于这些期望和疑惧,我们的心就没有办法关注当下,没办法关注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关注当下的事情他比较容易发现实相的,但是我们总是期望总是疑惧,那我们就会延伸无量无边的分别念,延伸无量无边的分别念我们就没有办法来思维应该思维轮回的现象,轮回的实相,而应该思维这样的法门都没办法思维了。所以说如果能够灭除期望和疑惧呢就把我们推向究竟的远离期望和疑惧境界的通衢大道上面来了。【现在对亲怨二者所做的修持,就像想法将一根弯曲的木条绷直的过程一样。”】现在我们对亲怨二者所做的修持,什么是对亲怨二者所做的修持呢?就是对亲人和怨敌所做的修持,就是将他们观为平等,我们平时对亲人是一种态度,对怨敌是另外一种态度,二者是绝对不平等的。那现在大乘的菩萨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他就要将亲人和怨敌完全观为平等。在四无量心当中其中有一个舍无量心,舍无量心就是怎么样将亲人和怨敌观为平等的一种真实的修法。但这个修行的时候呢,就为了打破我们对亲人执著所以也宣讲一些亲人的对我带来的危害,当然亲人对我带来的危害呢我们自己可能都有所体会,只不过呢有的时候呢忽略了,没有著重的观察,亲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伤害呢有些时候是将自己引向邪道的也有,阻止自己修善法的也有,或者有些亲人呢,一段时间是亲人,马上也会变成怨敌的,或者有些时候亲人伤害比怨敌来得更重啊,等等。有很多很多这些观想方法,这是什么意思呢?主要是我们说过度的偏执于亲人,所以我们要想一些过患,来平抑过激的想法。然后对怨敌呢,就想怨敌给我们做的这个利益,包括这个怨敌以前成为自己父母的时候给自己做的利益,这个也要加进来来想,然后这个怨敌呢有的时候呢是名义上的怨敌,实际上呢,这个怨敌一辈子当中也没有一点机会给我做伤害,怨敌变成亲友的也有,所以说在修持这个方法的时候就刻意的让我们想一想怨敌给我们做的这样一种利益,尤其是很大的利益是什么呢?就是说通过怨敌的伤害能够让我对修法产生意乐,通过怨敌的伤害能够让我生起菩提心,这就是他给我做的帮助,而如果过度的贪着亲友的话有可能对我们修行佛法,追求解脱呢会产生一定的障碍。所以说对,就说我们对于亲人过渡的喜爱,通过观察他的一些过失来平抑,然后对于这个怨敌对我们做的伤害呢,通过观察他的一种利益来平抑,所以像这样的话我们就最后就可以达到平等,对亲人和怨敌平等,就说我们把他当成一个纯粹的一个人。这里面没有一个亲人的概念,也没有一个怨敌的概念,他就是一个人,所有的人他都是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离苦得乐。所有的人都想离苦得乐,那么现在呢,我修法的时候,我就不是专门挑这些亲人,让亲人离苦得乐,怨敌呢就不让他离苦得乐让他得到痛苦,那么现在呢我把怨敌平等了,我就可以平等的缘他们,愿他们离苦得乐。所以这个就是大乘的舍心当中舍无量心当中要达到这个效果,所以现在我们对于亲怨二者所做的修持就是这样的。那么这个比喻呢就好像我想要一根弯曲的木条绷直,那么这个木条已经很弯了,我们怎么样把他绷直呢?这个里面需要一定的窍诀,有些懂得这个方法的人呢,他可以用这个火烧烤一下,摸点油水里泡一下,然后就把这个弯曲的木条帮在一根很直的棍子上,绑一段时间再把它取下来又烤又泡,再绑又取下来,慢慢慢慢,时间长了之后它就变直了,就是这样。我们弯曲的想法就像这个木条一样,什么弯曲的想法呢?对亲人的过渡偏颇和对怨敌的过渡的偏颇,这个心不正直,啊,这是有偏袒的,我们要把这个对待亲友弯曲的心变成平等心,我们需要窍诀,如果不懂得任何窍诀,没经过任何阶段一下子就想把这个亲怨二者拿呛,观为平等这个很难做到的。的的确确每个人的感受啊,无始以来形成的感受一下子要让他说这个是你的杀父仇人,你现在就要把他观想成为你的亲人一样,这个是任何人做不到,一下子任何人做不到。如果一下子比如说这个绷直的木条,如果我们不讲究策略,如果不长时间的做的话,我们一下子想把他掰直,一下子掰断了,啊,一下子掰断它了。根本达不到那种效果。所以说修行佛法它也非常讲究策略,非常讲究这个善巧方便,它是逐渐逐渐来,逐渐逐渐来调整的,所以调整到最后的时候呢要把这个怨敌和亲人观成平等,那就是水到自然成。啊,就是这样的,就很容易了。但现在呢,我们因为心里面他无始以来养成这个弯曲的心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一下子要转变,有的时候不要说修持,就说理念上从思想上都难以接受,就是这样。但是我们慢慢学习大乘佛法,首先从思想上接受,然后慢慢从行为上去调整,当我们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就可以对一切的亲人,对一切的亲人也愿他离苦得乐究竟成佛,对一切怨敌也愿他离苦得乐究竟成佛,不会我对一个亲人给他的关爱多一点,给怨敌呢关爱少一点。不是这样的,而是平等地去饶益他们。即便是我们说在修法中有观察亲人的过患,但是我们的目的呢,不是因为说我观想亲人的过患就不理他了,如果我们产生这种想法就错了,我们就说要观察亲人的过患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和怨敌一样平等的去饶益,最终的目的是饶益他,让他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这样的想法。只不过我愿一切众生究竟成佛的这样的想法要周遍于所有的众生,周遍于所有的众生,而在这所有的众生当中亲怨这二者是最对立的,最极端的对立,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个关系搞好了,把这个都已经修成平等了,那其他的更不用说了,肯定可以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说这个大乘菩提心它是一种平等心,它是平等,它根本不分对象的,根本不分一切众生平等的利益,所以这个修法呢我们通过观修舍无量心,通过观修四无量心它可以达到的。所以这个心呢,就是按照佛法当中讲虽然很困难,但它必定是一种有为法,任何有为法如果辅以因缘的话都可以改变,因为它的本性什么都不是,它的本性空性,所以说只有是有足够的因缘它就能够转变,那么因缘是什么呢?因缘就是观修这些所有的这个菩提心的修法,这个因缘已经具足了,他的结果就这样出现。我们归结一生的修持的窍诀要点,此处说应该修持五种力,五种力在注释当中一个一个出现了。五力当中第一个力就是引发力,那这个引发力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做任何一个事情之前的一种强烈的决心,一个很强烈的决心就是这个地方的引发力。为了说明这个引发力呢,就说上师他们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也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呢,我们在今天晚上睡觉之前,我就很强烈的发愿,很强烈的去作意明天早上五点钟的时候一定要醒过来,使劲的想,想的时候你就睡,睡了之后五点钟的时候肯定会醒。它这就是心的一种特殊的功能,它是一种特殊的功能,你使劲的想了之后呢,到了那个时间它就发挥效应了,这叫做引发力。还有一种引发力,就是比如说有些小乘,有些修行人入灭定,在入定之前呢他有心,如果入定之后呢他是没有心的,他的一切心和心所都要消失的。没有修心所。他出定怎么办?入定的时候我想的要入涅槃,这个时候他有个心在这,出定的时候他是,入定之后他是处于无心状态,就是他怎么出定呢?这就要依靠一个引发力,就是在他入定之前他要强烈的作意,或者下一个强烈的决心,我这次入定是入七天,七天到来的时候我一定要从定中出来。有了这个引发力之后呢他就开始入定,入定到七天的时候他肯定出定。他没有心也会出定。他就是这个力量,引发的力量很强大,非常强大,所以这个引发力相当于是一种强烈的决心,这个强烈的决心他就要一种特殊的功能。这个地方引发的是什么?这个地方引发力和菩提心有关,菩提心我们看这个原文是怎么讲的?【就是反复强烈地在心中发愿:“从现在开始,但愿在这个月,或者在今年,或者在尚未死亡之前,或者直至尚未成佛之间,自己始终也不离开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那么就是这样强烈的作意,强烈的心中发这个誓愿,从现在开始我在这个月当中不离开两种菩提心。或者我在今年当中不离开,或者我在没有死忙之前不离开,或者心力更大一点的说乃至我在没有成佛之前始终不离开这个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所以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以引发力来进行修持,那么这个会变成一种特殊的功能。所以说以后我们即便没有发愿,比如说我们这一世死了,死了之后在下一世我们没有遇到大乘的善知识之前,没有遇到大乘菩提心之前,这个力量还是起作用的。他不会忘失菩提心。即便是说他下一世变为了旁生了,变成一条狗,他因为有这个强大的这个引发力的缘故,他内心当中还是经常的产生哪种菩提心。他不会忘失的,所以这个引发力非常非常关键的,很重要。有些时候我自己也有体会,有些时候我有很重要的事情,比如说我要办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么在这个,比如说去开会,那么在这个开会的过程当中我要注意什么方面?我一定要注意哪方面,因为有的时候,开会的时候人多讨论的时候他就比较容易忘失正念,我强烈的作意发愿我这次在这个场合当中一定要保持正念,一定要保持正念,就这样发愿,这样作意,作意之后呢,在这个场合当中,这个念头就会从始至终的提醒自己。它这个力量是非常强的,很强烈。我们在修持这样的一种引发力的时候,尤其是早上起床的时候,一睁开眼睛,或者说还没睁开眼睛的时候,就要想强烈的想:我今天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奋发,全部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奋发,它有一个很强大的作意。在今天白天当中,这个念头就会时常跳出来提醒你:你的所作所为应该利益众生,应该发菩提心。这个就是引发力,这是我们在一世当中要修的,叫归结终生修持的教言。怎么修持?我们要通过这个强大的决心,刻意的作意。如果是刚初学的时候,今天一天或者我今天上午一定要这样,随着自己修行不断的进步,就发愿一个月当中不忘失,或者一年当中不忘失。当然这个修法是每天都要修的,经常性的这样串习的,做任何一个善事之前都要串习:我不忘失菩提心。如果有这个强烈的作意,我们在做任何善法的过程中都不会忘失菩提心。如果我们做善法不忘失菩提心,这个善法就彻头彻尾成为了你成佛的资粮;如果你没有菩提心,《华严经》当中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假如说我们忘失了菩提心的话,你这个善法充其量只能成一个善法,不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说要在菩提心的摄持下你做的事情才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我们要生起菩提心,要让它有力量,这些窍诀是一定要实行的,这个就是第一个引发力。【第二是串习力:就是一再地修持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第二个就是串习力,就是一再地修持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比如说我们要给自己安排早上修半个小时,或者实在不行早上修十分钟,晚上修十分钟,中间什么时候再修十分钟,这样有时间就串习世俗菩提心串习胜义菩提心,或者前面我讲的一样,见缝插针只要有时间有两分钟我就修两分钟,有三分钟就修三分钟,这样只要反复的串习这些东西,任何一个修法都是这样的,只要你串习的多了,串习的熟了,熟能生巧。我们修菩提心串习菩提心多了串习的熟了,逐渐逐渐就会变成你的心一部分。现在我们修法是什么状态呢,我们现在修法是法是法,心是心。法讲的很好,法本当中的法我一看讲的太好了,但是我的心的状态是什么,我自己的心自私自利充满,烦恼充满,这个就是法是法心是心,二者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我们串习就是让法融入自己的心中,或者说让这个心变成这个法。我们最后串习很多,我的这个心变成这个法了,变成什么法了?比如说我的心通过不断串习,我的心变成了菩提心。那你想想看,我的心变成菩提心那还得了,一起心就是菩提心了,这就是法融于心心融于法了。我们要通过串习力来达到这个目标,修行就是不断的串习,不断的串习就是修行,我们要不断的串习菩提心,串习了很多之后它就形成了力量,改变了你的心,你的心就变成了菩提心的状态,你的心变成菩提心,一生心的时候就它自然而然把这个力量带起来了,所以就不用刻意的去想着要发心,你只要有分别念只要一动念头,它就和菩提心相同。如果我们起心动念都是菩提心的话,那就没有这些杂念,烦恼就很少很少。因此串习力是相当重要的。【第三是善种力:就是为了让菩提心能够生起并不断增长,而尽力地积累资粮;】要让菩提心生起和不断增长,资粮必不可少,这个内容前面我们讲过了。菩提心是一种很清净的善法,这种清净的善法需要很大的资粮来辅助它,如果我们的资粮少了,这么清净的心,这么伟大的心,这个伟大的心相当于就是一个果,缺少了因,没办法成熟这个果。只要我们资粮非常深厚,它的果就容易生起来,修行菩提心的验像就容易生起来,很容易相应。所以说当我们修持菩提心的过程当中,除了观修菩提心的修法之外,平常应该励历地去积累资粮。比如说给道场做事情,平常经常供养给上师三宝供养花供养水,经常去做帮助人的事情,经常积累资粮,积累资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加上我们平常的观修,这两种因缘一和合,菩提心在相续当中就产生了。这个善种力就是善根善种非常重要。【第四是破斥力:当珍惜自己、执著自己的心念生起时,我们就应当思维:从无始以来,这种我执让我饱尝了种种痛苦。连我今世所遭受的痛苦、所造作的恶业,以及未能如愿以偿地修法等等,都是因为我执而产生的。因此,我应努力将执著自己、珍惜自己的这种心念赶尽杀绝;】破斥力就是破斥我执的想法,破斥自私自利破斥我爱执。当我们产生珍惜自己的念头时候就想:这种念头无始以来让我饱尝种种痛苦,过去就因为这个念头让我堕地狱,现世这种念头也让我感受种种痛苦,乃至于我现在想要修持菩提心的教法,这个我执也成了一个最严重的干扰,因为有了我爱执就没有办法生起他爱执菩提心。我要想如愿以偿的修行菩提心,都是因为我执而产生不了,因此我应该努力的把这种执著自己的心念想方设法赶尽杀绝,我做一切修行都是为了灭除这种我爱执。【第五是发愿力:在每一次行善之后,都应当发愿祈祷:“但愿自己从今日起直至成佛之间,都能不离开修持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但愿自己在遭遇任何违缘障碍时,都能将这些恶缘转为修持菩提心的良伴。”】发愿力就是每一次做完善法之后要想:从现在开始自己乃至成佛之间都不离开两种菩提心,但愿自己在遇到任何违缘的时候,也能够把这个恶缘转为修菩提心的良伴。这个就是发愿,发愿自己永远不忘失菩提心不离开菩提心,发愿自己遇到恶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把这个恶缘转为修菩提心的助伴。这样一种窍诀是非常殊胜的,但是因为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所干扰,有时候我们出现恶缘的时候,可能脑袋里面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并不是怎么样以菩提心去对治,怎么样以菩提心把他转为修道的助缘,而是想怎么样赶快把这个恶缘解决掉,怎么样用其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像这样如果修行没有上路,修行这一方面的关注很少的话,要很直接的产生这样的一种念头非常困难。【在敬供上师、三宝,供养护法食子之后,都要虔诚地祈祷:“请加持我能够实现这一切!”】平时我们在敬供上师,做完这个善法,供三宝或者修完法供完护法之后,我们都要祈祷:以上师三宝护法神的威德力加持我能够实现这一切。什么是这一切,就是能够修持五力,前面讲的要终生的修持五力,能够实现五力的修持,通过五力的修持来实现菩提心,加持我能够实现这一切。前面的这些这样一种五力,通过看这样的论典词句,我们思维的时候的的确确所有修心教法的精要都已经包括在内了,我们平时不管修什么法都应该以五力作为核心来进行修持。【那么,依照这一教法,在临终之时的诀窍又是怎样的呢?】前面所讲的基本都是平时日常的修法,临死的教言或者中阴的教言应该怎么样,开始讲在临终时候有用的窍诀。大乘修行者死亡的时候的教言也是五力,和前面的五力是一样的。重威仪,著重的在各种威仪各种行为当中去实践。只不过在临死的教言当中五力的顺序和前面的五力顺序稍有不同。【当一位修持此法门的补特伽罗罹患致命疾病的时候,首先要依靠善种力来修持。】比如说一个人得了严重疾病的时候,首先要依靠善种力来修持,积累资粮。【也就是将自己的一切资具受用供养给上师三宝等功德最大的福田,并且要对自己所供养的财物没有一点贪恋执著;】首先是断除贪恋,而且把自己名下的资具财富供养给最大的福田,即上师三宝等等。如果能够这样做供养,自己能够断除贪恋,而且这样做供养能够积累起最大的善根。有了善根的支撑的缘故,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得到最大的助益。【第二、要依靠发愿力来修持。即观想在上师三宝前行七支供,并至真至诚地一再祈求与发愿:】发愿力是首先在上师三宝面前做七支供养,《普贤行愿品》的前面部分都是七支供的内容。如果有时间就念诵完整的七支供,如果时间有限就念最后一个颂词:“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这个颂词包括了全部七支供的修法。平时我们在供养的时候顶礼的时候如果能以七支供的方式来做的话,经典当中讲七支供能够迅速的积累广大的善根,所以说首先在上师三宝面前做七支供。然后以最真诚的心祈祷发愿。【“请上师三宝加持我,让我在中阴以及未来的生生世世中,都能够修习两种菩提心,并加持我能遇到传授大乘修心教法的上师!】这个发愿很重要,首先我们做了供养之后,然后请上师三宝加持,加持我在中阴的时候能够修行菩提心。我们进入中阴的时候意识相当敏锐,我们如果能在中阴的时候能修持世俗菩提心修持胜义菩提心也是最好的往生法,在未来生生世世都能够不忘失菩提心都能够修持两种菩提心。第二个愿是加持我能遇到传授大乘修心教法的上师。总的来讲遇到佛法很重要,尤其是遇到能够传授真正大乘修心教法的善知识尤为重要。这个能够传授大乘修心教法的善知识就是让我们修行苏醒的最大助缘。我们的修行要苏醒,就要懂得怎么样去修行,这个助缘就来自于大乘的善知识。而且不是名相上的大乘善知识,他一定是通达修心的窍诀,一定能够传授修心的窍诀,遇到这样一种殊胜的善知识尤其重要,通过这个发愿力。弥勒菩萨在所造的《大乘经庄严论》中讲菩萨的其中一个前世和后世或者生生世世能够连接不断的行持大乘教法的一个主要的修法就是发大愿。发愿的时候有一种说法是发愿的时候不能太谦虚了,平时的时候可以谦虚,这个我做不到那个做不到,发愿的时候一定不要谦虚,有多大愿发多大愿,就是这样的。像这样的时候就是发愿生生世世弘扬佛法,生生世世要度化众生,能够发愿生生世世都值遇菩提心,生生世世值遇殊胜的善知识。有这样一种发愿力的连接的时候,每一世都能够遇到最好的上师,每一世都能够尽快的遇到大乘的修法。第一个所有的老师当中没有比大乘的老师更好的老师了,所以我们遇到这样好的上师他一定是引领我们走菩提道的,第二个所有的法当中没有比菩提心的法更好的了。每一世当中我们有这样的愿力连接,保证我们每一世当中都能遇到殊胜的修法,每一世都能这样的遇到,每一世都能这样的串习,那就很快就可以成佛能够利益一切有情。【第三、要依靠破斥力来修持。正是对自己的珍惜以及执著之念,才使我们在过去饱受了无量无边的痛苦。如果现在还不弃离这种心念,就不但不会有任何快乐,而且还会像这样因为珍爱自己的这副身体而继续受苦。】破斥力和前面是一样的,就是因为我们珍惜自己的这样的念头才使我们在过去现在饱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如果现在不抛弃珍惜自己的念头以后还是会继续受苦,以后不但不会有快乐而且还会继续受苦,还会因为珍惜我的这个身体而继续受苦。实际上珍惜我的身体也是一种我爱执。有的时候我们不愿意修法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觉得我如果这样辛苦身体会受不了,我的身体会垮掉,为了身体不受苦,自己修加行也不修,做其它的也不做,只要是身体舒适,以身体舒适为标准,如果身体舒适那肯定什么都做不成了,如果我们想在舒舒服服成天睡大觉当中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想要有所成就,不能够顾忌身体的感受。让它就感受一些痛苦。在大德的教言当中讲,我们在修佛法的时候,身体如果感受一些痛苦的话会清净很多戒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听法,听佛法的时候有的时候很热,有的时候很冷,有的时候很累,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我们是为了听法去忍受这些痛苦它可以清净无始以来的很多罪业。冒着严寒酷暑冒着这些痛苦来听法并不是只是有听法的利益,它是可以清净罪业的,这个是很多大德上师在讲的时候曾有这样的说过。所以说我们为了清净罪业也是要努力的去这样的修持佛法,为了修持佛法让身体承受痛苦它是可以清净罪业的。【其实,一旦我们进行观察就会发现,所谓的身心根本就没有任何可执为我的理由。既然我们已经通达了这一切,就应当抛弃我执,并安住于这一境界;】我们对身心观察的时候就会知道,实际上在身心上面根本找不到一个我,所谓的我是安立在身心上面的一个概念一个名称而已,如果我们不观察的时候就觉得我是存在的,但如果以胜义的理论用中观的道理一加观察这个我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不管是在整体上面还是分支上面都找不到,如果我们通达了我不存在就应该抛弃我执,既然那个我不存在了为什么还要执著于它呢。安住于我不存在的境界当中,安住于我不存在的境界就能够做到破斥力的修持。【第四、要依靠引发力来修持。就是要再三地以猛烈的意愿提醒自己:即使我已经处于中阴状态,也必须修持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这个很重要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时候或在临死之前,我们强烈的以引发力来作意,通过猛历的意愿来提醒自己:即使我死,即使我处于中阴状态也必须修持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按照俱舍论来讲,在真正开始死亡的那一刹那,是属于无记的,他一当中死的时候死的心是无记心的,那个时候也不忆念善也不忆念恶。如果他在死之前他有很强烈的善心,以这个为标准比如说死之前有很强烈的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念,依靠这个心念他可以引导自己的神识去向极乐世界。那么如果说我们在死之前,强烈的作意,即便是我处于中阴状态的时候,我也要忆念通过这个引发力特殊的功能,强大的功能,当自己处于中阴身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忆起修菩提心的窍诀,就开始修持菩提心,那么如果在中阴身的时候能够修持菩提心,在中阴的教法来讲,中阴的神识非常敏锐,所以那个时候要修任何法都很容易,如果我们在中阴的时候能够亿念阿弥陀佛刹那就往生,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说最好在临死时候见阿弥陀佛,不经历中阴就往生了,然后还有一种如果我们在临终时没有见到阿弥陀佛,到了中阴身,怎么办,中阴身还有一个好处,因为中阴身没有粗大的身体了,没有粗大的身体它的意识相当敏锐,所以要做什么事情很容易,如果中阴身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引发力,就说不管如何在中阴身的时候也要忆念往生极乐世界,也不忘失阿弥陀佛,然后有了这样的引发力到中阴的时候自然就回忆起来,稍微的一念作意就够了通过这样就可以往生,所以这个方面引发力也是这样告诉我们说,即便是到中阴也不要忘失,这是大乘临死的时候的窍诀,是很好的一个教言。【第五、要依靠串习力来修持。就是要回忆自己以往修持两种菩提心的方法,并按此进行修习。】串习力就是我们要回忆自己修持过的两种菩提心,然后按照这样的方式修行。【至于我们的行为,则应当是:在进入死亡之际,首先右侧而卧,然后用右手托着右脸颊,将小指塞住右鼻孔,让气息从左鼻孔进出。然后以前面所讲的修持慈悲心的方法,借助气息的呼出和吸进,来修持施与领受的自他相换之法。】这个方法是当我们要死亡的时候了,首先采取狮子卧,狮子卧是讲右手托着右面颊,左手这个地方讲着是塞住右鼻空,然后右鼻空就不出气了,要通过左鼻空来呼吸。有些地方是按住呀,这个地方是塞住,塞住也可以,塞住自然就不透气了,象这样,然后通过前面讲的修持慈悲心的方法,借助一呼一吸,呼气的时候把自己的功德善根布施众生,吸气的时候把众生的痛苦,把众生的这样一种无明烦恼自己来代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呼吸修持施受法,这个就是真正在临死的时候这样串习。【随后,在了知一切生死轮涅等等都是心之所现,而心的本性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成立的境界中,无有任何执著而安住。】这段话讲的是胜义菩提心,前面一段讲的是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了知一切轮回和涅槃都是心的所显,心的本性也任何也不成立,没有任何执著。我们死的时候就处于狮子卧的状态,在很多地方都讲,如果自己在死亡的时候,用这样右侧狮子卧不会堕恶趣,不会堕恶趣的意思,慈诚罗珠堪布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说通过这个方式,一世或二世不堕恶趣,在轮回的时候太长了那以后就不好说,但是在临死时能够右侧狮子卧最少保持一世不堕恶趣的功德,有这个利益。不仅仅是人,即便是旁生,如果能够让它右侧卧的话,也能够有这个功德,所以说道友要去世的时候或者自己要去世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做狮子卧那是最好的,非常好,那么为了让我们养成这个习惯了,佛陀也是告诉弟子说,每天睡觉的时候最好是用狮子卧,左手放在左大腿上面,然后就这样睡觉,这个地方塞住鼻孔,其它的教言说不塞,不塞也可以。如果我们睡觉的时候也是除了狮子卧之外,也可以串习里面的修法,在串习菩提心当中慢慢入睡,如果这个习惯了自然而然就习惯了,成功率就高了,如果我们平时都不串习,只是说的临终的时候做一下,有没有成功的希望了?有可能有希望,但是希望很小,就好象我们平时说,你想要往生极乐世界,你想着临终那一念,生起往生的心非常好,那么有些人就说现在我就尽情的玩,临终的时候我生这个心就可以了,这个理论上也可以行得通,不是说完全不行,假如说平时我们不做的话,到了临死的时候有没有这样一种机会去念佛,有没有这样一种神识去忆念?很难讲,所以说做一个普通修行人,凡夫修行人来讲,什么最保险?所以平时我们都串习,串习的很多了,临终的时候自然想到,那么平时不串的话,忽然来讲,临终的时候很多教法都有讲,临终的时候一生当中很多念头全部都会出现,乱七八糟的念头都会出现,那到底是安住在哪一种念头当中死去?不好说。所以说我们平时就是专心忆念往生极乐世界,一心一意地串习这个,到临死的时候就是这个念头,那么如果能够保持这一念头就可以,有很大的往生的把握,所以说修持菩提心的原理和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法是一样的。如果能够在这样的状态当中死去那是最好的,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心,而是在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当中这样死去就是最好的往生法。【古德云:虽然被吹捧得天花乱坠的临终教法多如牛毛,但却没有一个教法能比这个教法更为神奇。】很多教法当中都说我的临终教法是最好的,但是没有一个教法比这个教法更好,什么意思呢?并不是说否认其他的临终教法没用,而是就是说其他的临终教法也必须要有这个菩提心作基础,他的核心还是菩提心。所以他们说不管修破瓦法还是修其他临终法要。因为这些法都是以菩提心为核心,所以说这个地方直接就是修持菩提心。真正来讲如果你离开了菩提心修法的话,你这个临终教法说的再好,也没有最大的利益。如果你的教法当中有菩提心的教义,那就是最好的教法。我们学大乘尤其是学习修心七要每天都在强调菩提心的重要性,的的确确作为大乘修行人来讲,大乘所有的修法都是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意菩提心,除了这个就没有了,所以说愿菩提心就是发愿,为利众生愿成佛,行菩提心就是六度,这里面就把所有的善法都包括了,胜意菩提心就是空性,象这样讲所有的修法包括在里面,密宗的修法也是不离开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所以说象这样千方百计地引发菩提心的的确确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修这样一种菩提心,达到什么样一种验相,就算是我们修行有了进一步了,这方面的标准什么意思呢?,标准不是说,到了这个标准之后再不修了,不是这个意思,下面还要讲这个地方所谓的标准,就是说当我们经过这么多的努力之后,终于进步了,有这个验相的时候,终于有进步,就是这个意思。修行圆满之标准,圆满的标准并不是说真的象佛那样那么高的标准倒是没有的。“诸法摄一要”,这是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把一切的修法都归纳在对治我执当中,那么如果能够达到这个,就算到这个标准,没有达到任由我执去滋长去壮大。这个时候就不是修心圆满的标准。【无论所修持的是小乘还是大乘教法,统摄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要对治我执。】你修持的小乘的法还是大乘的法的反正他都是要对治我执的,都是要对治我执这个轮回根本。小乘的教法,之所以和外道修法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最大的区别就是小乘的教法当中有这个无我的空性见,而外道的修法,虽然他们也有很多善妙的修法,比如说外道的修行者也有很高深的禅定,共同的四禅八定外道也有,修的最好的可以达到非想非非想,可以达到这个有顶的禅定,但他就超越不了,可以达到这个禅定,而且可以通过禅定引发很多神通,五神通他都可以引发的,通过禅定五神通可以引发,很多外道的仙人通过修持禅定可以住世几万年,所以我们说这样修法,如果说现在真的来了一个外道,他在我们面前有这样一个功德,我真的不能保证我们有几个不会皈依他的,真的不敢保证,又显现飞行,又显现不吃饭又显现他心通,又显现这些,我们说可能只有几个不归依他,可能大部分都归依他了。他和内道最不共的地方,真正不共的地方就是他怎么修持也没有解脱的原因是什么?他没有无我的正见,没有证悟空性,因为一切轮回的根本是我执,他们所有的修法当中,不但没有说怎么样去我执的修法,反而是在加固我执,他有神通呀我有神通呀,他可以加固我执,所以说外道修法暂时看起来有一些眼花缭乱的成就,但实际上他出离不了轮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空性见,没有无我见,那么小乘的修法,小乘有部,属于小乘的修法当中可以说是比较低的一个宗派,但是小乘有部都可以解脱,就是因为他有无我正见,他修持无我可以正悟无我,所以他就可以出离轮回,这个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们说小乘的修法他也是一样的,大乘的修法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这样对治我执的修法都没意义。【反之,如果一切所为都能够对治内心的我执,则是修心教法在心相续中已经扎根的征兆。】那么反之,如果一切的所作所为都能够对治内心的我执的话,那么就说明修心的教法已经在我们的相续当中扎根了,我们的修行已经初见成效了,因为我们相续当中已经有了对治我执的这样一种对治力的缘故。【因为这二者当中存在着所修之法是否行于正法轨道的差别,所以这也是衡量修行者的一杆秤。】什么叫这二者当中?这个二者就是前面讲到了对治我执和不能对治我执二者,能够对治我执的那就符合于正法的轨道,不能够对治我执,就不符合于正法的轨道,尤其作为一个求解脱道的人来讲这就是他的标准,当然就是说一个归依佛门的人,我们说所有归依佛门的人是不是都要以这个作为标准呢?,不一定,为什么?所有归依佛门的人当中,有些归依佛门就是为了追求现世的利益,就是为了追求人天福报,他就是为了人天福报,我们没有必要拿这个标准来恒量,但是为什么我们要以这个标准来恒量在坐的修行人呢?因为在坐的修行人是为了追求解脱道的,所以说追求解脱道,就要看有没有真正在对治我执下功夫,这个就作为衡量修行者的一杆秤,原因就是这样。这是恒量修行进一步的标准,二证取上首,什么叫二证?第一是他证明,第二就是自证明,在他人证明和自己证明二者当中取上首,取上首就是自己证明自己就是对的,自己证明自己是上首的,是主要的一种证明,那么他人的证明是次要的,我们通过学习下面的注释这个意思就很明确了。【如果他人以赞叹的口吻评说道:“这位尊者的所有行为都表明,佛法已经融入了他的相续,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圣贤、大修行者啊!”】这个就是他证明,就是这样的,就说其他人通过观察你的某种贤善的行为就认为你的心已经融入了佛法,比如说通过观察你的行为,认为你是一位真正的修行者,是一个大圣贤,乃至于说你是一个大菩萨这样的,这是他人的证明。【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知道,虽然没有受到他人的指指点点、拥有良好的口碑,也是鉴别修行的一种见证,然而却不能将其作为最主要的见证。】二证取上首,他人的见证不能作为最主要的见证。如果说自己行为很注意,或者稍微有一点点这样一种修行,没有受到别人的指指点点,说你是个不好的修行者,你自己拥有一个好的口卑,别人都认为你修行好,别人都认为你是真修行人,虽然自己也是鉴别你修行的一种见证,但是他是次要的见证,不是主要的见证。为什么不能以他人为凭说作为自己修行好坏的见证呢?下面讲这个根据。【因为,一般的世间俗人并不能通晓自己的心理状态,所以就会仅仅根据自己所看见的外在个别贤善行为从而予以褒嘉。】因为一般的世间俗人并没有他心通,没有照见别人内心活动这样一种神通和能力,所以说他们只能够根据他看到的外在各种行为,比如说你走路很注意,你说话很注意,或者说你有亲和力,比如说你守持着夜不倒单的这样一种善行,这些东西别人看的到,别人通过这些善行,就认为这个人一定是个修行者,这个人一定是个很好的修行人,所以他通过外在的个别贤善行为进行褒奖,开始以他的认定说这是一个好的修行者。为什么不能以这个作为主要的根据的原因也就是这样的。反过来讲也是这样的,世间人很容易通过一些人外在的不好的行为,就开始下结论说,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人不是个好修行人,因为什么原因等等这样讲,所以他只能看到外在行为看不到里面行为,所以说有可能通过外在的个别好的行为给你作出正面评价,有可以通过你的个别不好的外在行为,给你作出另外一种评价,所以说别人的评价别人的见证,这个不能作为主要的见证。【由此可见,最主要的一种见证,是要无愧于自己的内心。】这讲里的很清楚,不管别人说你好,不管别人说你不好,你自己有一种观察你的能力,你是不是一个好修行者,你是不是在众人面前一套,背着众人是另外一套,或者说你的表面上显的很贤善,内心当中充满着贪嗔痴,这个只有你自己最清楚,所以说最主要的见证是无愧于自己的心,如果自己的修行的确不好,别人说你修行好,这个时候你要心生忏悔,你不要别人说你是菩萨,我一定是菩萨了,没有笨到这个程度吧,象这样的话是不是菩萨,并不是别人一句话说你是菩萨,你是修行者,所以说是不是菩萨他有他的标准,第一个你的菩提心生起了没有,或者说你的出离心有没有生起来,初地菩萨他的功德是怎么样?入中论十地经当中讲,十二种百功德一刹那间震动一百个世界,不要说震动一百个世界,可能站在这个地方,这个房子也震动不了,自己是一个什么菩萨呢,所以说他是菩萨一定有菩萨的功德,如果自己没有这个功德,别人说你是大菩萨,没有任何用处,除了滋长自己没有用的浮华的心态之外,没有任何益处,所以说别人怎么样看让别人去看,别人说你好也是别人的事情,别人说你坏也是别人的事情,关键是自己要无愧于自己的心,自己按照佛法来修持,那就足够了就这样,所以说二证取上首,二种见证当中,自己能够了知自己的心态,自我见证是最好的,所以说别人说你的时候不要紧,有的时候我们很在乎别人的说法,别人表扬一下自己很高兴,如果别人骂你几句说你修行不好,自己很难过。有什么好难过的呢?反正这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果你的内心当中真正在默默的修行,即便很多人不理解,这个论点的作者恰卡瓦尊者,就是修行七要的作者,我们在讲他的故事的时候,六年当中,忍受了很多别人的挖苦,别人的讽刺呀,很多很多恶缘。他都忍受,最后修心成就了,就是这样的,不在于别人怎么样,关键是自己是不是真实在修行,这个是最重要的。【如果在客观公正地观察评价自己的时候,自己也能真正做到问心无愧,就是修心圆满的标志。】这个地方说要公正客观,如果公正客观地观察评价自己的时候,最好的公正客观,就是拿着法本来对照我的行为,不能说我有一个标准,我觉得我修行好,我觉得我问心无愧,这个不行,必须是佛讲的,这个作为正量,或者是祖师讲的,这个作为正量,你的行为和这个书比较起来怎么样?有的时候上师在讲课的时候,或者自己在讲课的时候,我一看这个书,我就比较习惯于对照我自己有没有这样,真正的对照的时候,功德几乎都没有了,这个过失我也有,那个过失也有,而几乎对照起来,全都是过失一样,真的是有时候就变成这样的。不对照时觉得自己怎么样了不起,但真正把这个法本,把这个经典,把这个论典,尤其是讲这些窍诀的,讲了一些能够揭露我们过失的法本,对照的时候简直是不能看,对照的时候自己的过失和书里面的一条一条全部对得清清楚楚,所以有的时候看的自己的修行差得非常非常远。不管怎么样呢自己愿意朝这方面努力。当然真正要做到问心无愧还是困难的,但是我们说真正的做到二证取上首,应该以自己认证自己是最好的。【所以,作为修行者应当厉行对治,并尽己所能地做到无愧于自己。】恒当依欢喜就是说我们经常让自己的心,尤其是遇到障碍的时候也能够通过欢喜心去对治,经常产生欢喜心,即便是遇到违缘的时候也是有欢喜心,这个修心成功的一个标志,而不是今天发了财很高兴,今天别人赞叹我的时候很高兴,但是遇到违缘的时候,一下子就很沮丧,这个不是说有这么大的反差,这个就不是说是修心圆满的标志。“恒当依欢喜”,遇到任何情况自己的心不为所动,都能够安住在菩提心的修法当中,这是很重要的。【当自己从今以后能够凭借修心的力量,哪怕在碰到任何违缘障碍时,都有十足的把握能依靠修心教法而将恶缘转为道用,则可以说是修心圆满的标记。】不管遇到任何障碍,通过自己修心的力量,都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把这些恶缘全部成为自己修道之用,把这些转为自己滋生善法的这样一种修道之用,这是修心圆满的标准。【因此,无论遇到任何恶缘,我们都应当努力地去尝试对这些恶缘生起欣悦之情,并在此基础上毫无怯懦地领受他人的一切违缘。】我们遇到任何恶缘的时候,都要尝试,怎么样对这些恶缘产生欣悦之情。因为平时一般的众生,遇到恶缘都不高兴,很少有人遇到麻烦的时候很高兴的,但是修心的人呢,他遇到恶缘的时候呢,他就知道,哎,这个机会来了,这个就是自己能够转为道用的良好机会,他就不仅根本不惧怕,而且有的时候盼望恶缘能够生起来,因为他可以依此来修心在平常的情况之下,在好的环境当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当大家吃得好穿得好天气好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修行人,而这个天气也好吃得也好大家心情也好,所以我们说发菩提心,大家好象都是修行者。但是是不是修行者,关键是看出现违缘的时候,你还能有这么好的心情,那就是修行者。所以说平常都是很顺利的时候,这个能够保持好心情,这个没什么,反正旁生都是这样的,旁生它遇到好吃的东西,狗它找到好骨头,它也会摇尾巴的,它也很高兴的,所以说这个没什么稀奇的。关键就是说当我们遇到违缘的时候,还能够保持欢喜的心情,这个的的确确的是通过修心达到这个标准,这个就是一种的的确确是修行进步的表现。所以说在这个基础上,还毫无怯弱的领受他人的一切违缘能散就是散乱的意思,这个散乱也包括遇到重大违缘的时候,散就是这个意思,能够遇到散乱的时候也能够修心,也能够修二菩提心即圆满,这个就是一种圆满的标志,所以说字面上意思散就是能够遇到重大违缘的时候,也能够轻易的忆念起这样一种修心的教法,这就是一种圆满的标志。【犹如一个精通马术的人,即使心不在焉地骑着马,也不会从马上摔落一样,当损伤、陷害等恶缘,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突然降临,如果我们能自然而然地不生瞋恨之心,并将这些恶缘转为修心的助伴,就可以算得上是修心圆满的标志。】首先看这个比喻,我们刚开始骑马的时候呢,因为不懂精通马术,所以我们骑马的时候很僵硬的,所以说有的骑马的时候他要放松的,放松之后呢他就骑得很好,但是不懂得人呢,刚上去的时候很僵硬的,包括我们学很多东西都是一样的,学开车的时候很僵硬,游泳的时候很僵硬的,实际上恰恰是你要游得很好就必须要适当的放松,所以说一个人如果对马术很精通的时候,他就不会很刻意的,很僵硬很注意的去骑马,即便是他心不在焉,他骑在马上在想其他事情的时候,心不在焉的时候,也不会从马上摔下来,但是我们很多人没骑过马,但自行车骑过,骑自行车也是一样的,你的技术很熟练的时候,胡思乱想东张西望的,也不会从车上摔下来,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要达到这样一种标准,这是个比喻,那么他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当损伤、陷害等恶缘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不是说你在想,违缘要出现了,违缘要出现了,我要准备,我要准备。如果你这样提前有预期的时候,违缘一出现,你早就有准备,所以说这个时候对你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关键你在措不及防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防备,突然这个违缘降临了,你还能保持那种心态,你还能自然而然的不生嗔恨心,你还能把恶缘转为修道的助伴,这个是真正的修行圆满的标志,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做不到,如果我们有防备容易做得到,但如果毫无防备的时候,马上自然而然的产生一些不生嗔恨的状态,他就属于一种修行圆满的标志。在禅宗的一些公案当中也有这样的,因为有些禅宗他预先知道一些答案,有些以前的这样一些高僧大德,在回答,在斗机锋的时候,有些答案,他就备很多答案,所以别人在考问的时候,说你道一句,他就把以前大德的讲出来,好象是他已经证悟了,但是说他们说这样不行!你首先说有这样一种准备的回答不行。我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大德,据说他修行已经开悟了,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也是修行有成的人,他就是提前埋伏到这个人睡的地方,这个好象是睡在佛龛下面,他就好象也是个证悟者,反正他睡在佛龛下面小窝洞里,他睡里面,他平时就出去,化缘等等,然后睡觉的时候就钻进去睡觉,另外一个人他就埋伏在里面,提前埋伏在里面,当他那个人回来一探头的时候,他马上抓住他说道一句,他是毫无准备的情况,他是自然说出那句话,他说你真是有证悟的,他因为他根本没有准备预期说我要这样回答那样回答,那个时候回答出来的东西,才是他真正的东西,就是这样的意思。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遇到违缘,自己还能够不生嗔恨心,还能够将恶缘转很自然地转为菩提道用,这个就是修行圆满的标准。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讲,一个是突然性的出现重大的违缘,突然性的出现他能够转,还有一个是很大的违缘,非常严重的违缘出现的时候,他仍然能够不动他的发心的话,也算是修行圆满的标志,两个标准,一个是突然性,一个是重大的,因为小的违缘,小的违缘比如说今天掉了十块钱,十块钱就算了,就觉得就是好象我修心圆满,他不是这样的,他比如说突然之间,在你面前。别人把你的父亲杀死,这样的事情出现了,很多人就忍不了,但是即便是这样的事情出现了,他也自然而然的转为道用,所以说这个里面有两种,一个是突然性,一个是严重的,如果这两种情况下都能够很自然的转为道用,这个是修行圆满的标准。【我们应当废寝忘食地努力修持,力争达到以上标准。这些修心圆满的标准,只不过是修心法门在相续中刚刚生起的征兆而已,所谓的“圆满”并不表示从今往后可以不再修持此法。】课判当中有一个修行圆满的标准,那么这个地方讲的很清楚,所谓的修行圆满的标准,只不过是我们修持这种法门,刚刚生起一点征兆,刚刚修动了一点,是说明这个问题,并不是说达到了这个标准,以后再不修了,因为你离菩萨的境界离成佛的境界还远得很,只不过是刚刚修行有一点点修动的感觉,是这个意思。【因此,即使出现以上这些修心圆满的迹象,我们仍然还是要持续不断地修持。】因此即便是出现这样的迹象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继续修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