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周五菩提暖心电台】 新的一年,愿你慢慢地过 返回

【周五菩提暖心电台】 新的一年,愿你慢慢地过



慢下来,让心平静,得失随缘;

慢下来,去感受爱,去给予爱;

慢下来,仍旧是柴米油盐,但会多一份咸淡总相宜的幸福。




生活节奏虽然很快,但也可以慢慢地过。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坐上火车,火车开得很慢,等检票员来检票时,他已经老了,而检的是一张儿童车票。也就是说,他在火车上度过了一生。

 

当然,这是故事。然而我们也可以反省,生活一定要那么快吗?一定要追求那么多东西吗?如果你能约束一下自己,该放的放一放,或许会发现:其实生活本身并不快,都是追出来的,但那么多的东西,就算你拼命追也是追不完的。再说,有些事物,你跑得越快,就越发现不了。

 

所以,静下来,找找最有价值的东西,好好品尝品尝。

 

白岩松有句话说得好:“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为什么有钱有权的人往往不幸福?就是因为不平静,不仅不平静,有时比普通人还忧愁和焦虑得多。

 

人能平静,快乐和幸福就会围绕左右。

 

不丹是喜马拉雅山下的一个小国,人口百万左右,它能成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不是因为 GDP,而是因为举国奉行佛教理念,人人诵经、念咒、做佛事。这样一来,心就清净、平静,开心的笑声随处可闻。反观国内,为什么北上广的幸福指数远低于二三线城市?心的问题。为什么藏地人就特别快乐?也是心的问题。

 

所以,幸福不是来自于财富,而是内心的平静。

 

希望大家不要自寻烦恼,如果活在饥荒年代,吃不饱、穿不暖,那你整天想着吃的、穿的也可以;如果被关在监狱里,那你总想见见阳光、和亲人说说话,谁都理解,但现在这些都有了,吃穿不愁、自由自在,有什么可烦恼的?

 

要有满足感、欢喜感,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从前,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不慎跌进了池塘。他用四肢死命地划动、大声呼救,但越是挣扎,身体下沉得越快。到了最后,他想死就死吧,索性把心一横,全身放松,结果竟浮起来。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遇到事情越是紧张,越容易坏事;越不执著,反而更容易成功。

 

智者是随缘度日的。随缘一词看似平常,却有很深的智慧内涵,当你不论走进任何一种生活情境,如果始终能保持随缘心态,快乐就不会远离你了。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不是。佛教向来不鼓励懒惰或逃避,不是让你一学佛就什么都不管了。真正的佛教徒会全力投入,他会以知足少欲对待自己,满怀慈悲关爱他人,进而在不断省察内心的过程中,让心渐渐开放,进入一种谁也夺不走的快乐中。

 

“随缘”这个词,禅宗里也经常讲,世间人也经常说,但不少人都误解了它的定义,以为随缘就是什么都不用做,只等老天来安排一切,这样的话,你就会错过许多机会。真正的随缘,是需要全心全力的付出,但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比如,你想得到一份特别满意的工作,在一番努力之后,却没有被录取,这时候你心里若有“随缘”的概念,面对失败就不会特别痛苦。

 

包括你们对自己的感情,也应抱着这种态度。假如刚开始希望特别大,最后却没有像预期那样美好,也用不着痛不欲生、万念俱灰,甚至想不开非要自杀。在这个时候,你应该要懂得随缘。

 

要知道,在这个世上,凡事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背后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缘。这一点,大学的课本里几乎没讲,但你如果学了佛教的《俱舍论》、《百业经》,就会明白自己这辈子的成败,不但有今生的原因,也有前世的原因。

 

若能懂得这个道理,就很容易想得开、放得下,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这就是一种积极的随缘。


曲吉是拉萨一间宾馆的服务员,每月收入1200元,她的丈夫早已过世,她用这些钱,一方面要供女儿在内地读大学,一方面还要养着没有工作能力的弟弟。

 

笔者发现,她每天都要背着一个很大的鼓鼓的旧布包上下班。在一次去曲吉家做客时,她发现了这个包的秘密:里面装满了一毛的钱。

 

曲吉的家在小昭寺的背后,是那种老拉萨人家。走出宾馆过了马路以后,有许多乞丐在路边向行人讨钱。这时曲吉打开包,掏出一毛钱给一个乞丐,接着又是一毛钱给下一个。就这样,她一毛钱一毛钱地给,遇到多少就给多少,一个也没有落下。

 

“你每天都这样做吗?”作者问她。

 

“是啊。我钱不多,只能给一毛钱。”

 

“那你不怕给完了,自己没饭吃。”

 

她笑着说:“我妈妈在的时候就这样做的,我从小也是这样做的,可是从来没有因为给出一毛钱而吃不上饭……我妈妈说,一毛钱的布施,可以让慈悲心像流水一样不断掉。最后形成大海一样的慈悲力量。”

 

一毛钱实在微不足道,但曲吉却用这每一个一毛钱,对那些乞讨者表达着她的慈悲态度。

 

可能这是今天的人们最缺乏的态度。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成了乞丐,要站在路边仰视行人哀求乞讨,那我会是个怎样的状态?也许我已习惯了冷漠和蔑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不需要一种慈悲的关爱吗?


摘自整理于索达吉堪布

《东北财经大学佛学问答》

《中央财经大学问答》

《上海佛学文化社会化传播高峰论坛演讲》

《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苏州科技学院演讲》

《南阳师范学院问答》

《藏传佛教把握意识的方法和途径——苏州大学演讲》




附:索达吉堪布大学演讲系列视频和文本链接 (请长按识别维码打开链接)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

学会开设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

悉尼:

0423121173

墨尔本:

0401352062

阿德莱德: 

0403411556

布里斯班:

0420687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