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返回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3-22


(接上文)

业因果是一个自然规律,并不存在侥幸逃脱的问题。如果在世间,也有钻法律空子的,或者侥幸抓不到你,你造下罪业之后,有可能还逍遥法外,但是业果是非常公正的。因为它并没有谁在操纵,没有谁在查案子,你做的行为自然会在你的相续当中酝酿,到一定的时间就会成熟,成熟在哪里?不会成熟在外面,谁造的业就在谁的相续当中成熟,这是业果之间的关系。

你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想:你能不能承担后果?所以要学业因果——大概学,完完全全了解因果,凡夫人是做不到的。杀生相应的果是什么?偷盗、邪淫相应的果是什么?知道之后,我们就要想:今天杀生,按照前行和很多经典,杀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我准备好去接受了吗?现在我们就要好好去想。真正来讲,一旦成熟了,我们根本接受不了的。

比如说,这条鱼被杀了,它很痛苦,滚来滚去。其实它就在承受以前杀生的果。当你看到的时候,就想:以后我就会变成这样,我就会被别人杀,一点自由都没有。现在医院当中很多生病的人,大多数也是以前的业成熟的。如果你愿意承受这样的业果,你就去做。但是,谁愿意呢?任何医院当中的病人说:我愿意躺在床上哀嚎,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既然你不愿意,现在就不要做这种行为,否则,做了之后肯定会有相应的果报。

舌识贪执美味,就像鱼儿钓在铁钩之上。鱼有没有舌头?有些人说有,有些人说没有。不管有还是没有,钓鱼的时候,用鱼喜欢的食物去引诱它,它喜欢这个就吞,吞了之后就被钓上来。吞钩的时候就很痛苦,铁钩钩在它的嘴巴里面,钩穿之后把它钓上来,有很大的痛苦。钓上来之后就是恐惧,最后被杀死了,都是一种痛苦。

有些说外国人很人道,他只是享受钓上来的安乐,他不杀。其实,他把鱼嘴巴用铁钩子刺穿之后,不存在什么安乐,只不过没有把它进一步杀死而已。钓鱼本身,不管是你钓完之后杀了也好,还是钓上来之后把它放了也好,反正都是让众生痛苦的。

从这方面讲,我们舌识贪执美味,最后也会感受它的因果。即便吃东西,没有去吃肉,是不是没有问题呢?也不是。虽然你没有因为口腹之欲去杀生,但是你贪著美味本身,就是轮回因。

当然,为了避免杀生还是选择吃素。因为食肉要么直接杀生,要么间接杀生、鼓励杀生。每一个三净肉后面,自然死亡的动物是很少的。我们不可能天天在外面晃悠,看今天有没有哪个动物,在我们面前突然倒下去死了,然后把它捡回来吃了,哪里有这么多?没有的。现在很多都是杀死的,要么直接杀死,要么间接杀死。当然,实在没办法避免,也不要选择直接杀,这会稍微好一点,并不是说没有问题。因为尊重生命的缘故,最好选择素食。实在没有办法选择,就尽量地少吃一点众生的肉,多选择一点素食,可以做一种补救。

食素也是一样,并不是说吃素就没问题了,这是从轮回因的角度来讲,是不一样的层次,前面杀生本身有杀生的过失。这里讲你贪著味道的过失:今天我炒的蔬菜非常好吃……如果你炒的蔬菜并没有杀生,但是你贪著它的话,贪著本身就是一个轮回的因。

这样,你的舌识散乱在饮食上面了。尽量还是要知道:散乱的因是什么?过患是什么?知道之后,我们就把它转为道用,要念一个供养偈,把饮食首先供养给三宝,培福报。在食用的时候,密宗当中还有把自己观为本尊,吃饭相当于在供养本尊。慈诚罗珠堪布前段时间发的一些教言当中,也是提到了这个问题。在吃饭的时候,应该安住在正见当中,后面还要讲安住正见的一些方法。总而言之,我们要断除对舌识的贪执、对美味的贪执。

由于身识贪执所触,大象陷在淤泥之内。

身识对于所触还是耽执的。比如,我们的衣服很柔软、很暖和,我们就贪著、很喜欢,或者被子很柔软。或者各式各样的贪著:冬天的时候贪著暖和,夏天的时候贪著凉爽。这都是身识和外境接触之后,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如果我们身识很贪著所触的话,也会引发轮回。不管你所触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它都会引发轮回。

“大象陷在淤泥之内”,就好像大象陷在淤泥当中。在印度有很多大象,印度的天气很炎热,大象最怕热了,看到水池子,水池子里的水比较凉快,大象贪著凉爽,它就跑到池子里面去,但是池里有很多淤泥,下去之后,就没办法从淤泥当中拔出来。以前小学的时候,有篇课文叫《黄河象》,象踩着一块石头滑下去之后,它没办法挣扎出来,最后就死掉了,变成一个化石骨架。有很多大象因为耽著凉爽,陷在淤泥当中死掉了。

我们如果过度地耽著身识,也会引发过患。当然作为众生来讲,没有这些东西也不现实,因为无始以来已经养成习惯了,他肯定会觉得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关键是在碰到所触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虽然暂时来讲有好的感觉、不好的感觉,但是因为这个去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造很多罪业,不值得。不管好也好,不好也好,它只是暂时的现象,要把它放下。如果看破了、放下了,倒无所谓。反正身识肯定会缘柔软的、粗糙的产生一些反应,但是我们要安住在佛法的正念当中,否则就会像这里讲得,“大象陷在淤泥之内”,就没办法自拔了。

之外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还讲到了第六识——意识。意识缘于法,它的对境就是法,而法是意识当中出现的种种分别、种种概念。比如,现在我的脑海当中想到我家里面的东西,能想是意识,所想的景象叫法。

很多时候,我们胡思乱想耽著于这些东西。比如,想昨天碰到的事情是怎么怎么样,或者昨天看到一个很好的电影,电影的情节非常地紧凑……他就回味在里面。其实当他在脑海里面回想电影情节的时候,就是意识在缘法分别。如果昨天的一件事情很不顺,他也会想这个东西,脑海当中去分别。这些都叫意缘于法。

如果意识被法所欺骗,它也像骆驼失子一样。骆驼很喜欢自己的儿子,如果它的儿子死去了或者丢失了,它会非常的忧伤。我们的意识被法所欺骗的话,也经常会产生忧伤、欢喜。不管产生欢喜也好,忧伤也好,都会进一步连琐反应,引发下面很多的东西。我们这些所作所为,如果没有连锁反应,那也问题不大,但是还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里面。很多轮回就是从这里来的,并不是这个事情做了就终结了,还会有很多连锁反应。

在佛法当中,我们要在刚开始的时候发现它,它连锁反应,就朝好的方面连锁反应。如果你第一步安住正念,后面的若干步都可以相应于正法。如果你第一步相应于轮回,后面的若干步都相应于轮回的连锁反应。不单单今生连锁反应,而且会连锁反应到后世、再后世,轮回就没办法出去了。

以上就是散乱的因。散乱的因刚刚我们也讲了一些,有些要从身语方面调整:尽量管住自己的诸根,不要让它过度的贪执。还有居于静处,你走路的时候眼神怎么看,还有不要故意去创造一些让耳识散乱的声音,等等,像这样有很多。如果清净一些,自己的眼识、六根能够远离外境,相对来讲也好一点,但根本还不是远离,远离不了的。因为我们怎么样也没法远,怎么样也要看色法、听声音,关键来讲还是要调伏自己的心,刚开始我要远离这个境,也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心。

真正内心当中产生佛法的知见、佛法的境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有了之后,我们能够把它转为道用,在把它转为道用的同时,我既没有产生邪分别念、烦恼,我又用这些东西修了佛法。转为道用的时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没有被外境所转;第二,我把外境当成增长善根的因。当然,转道用也要看自己内心当中修行的程度。如果程度比较高,它就长时间的转为道用;如果自己的内心当中正念比较低,可能第一念、第二念转为道用了,第三、第四念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当中。但是这样去训练,总比没有这样想、没有去转为道用要好一些。逐渐习惯之后,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

此外,无论听法、传法还是修行时,都需要断除追忆往事、妄想未来及现在的分别念散于外境等现象。

我们在听法的时候要断除追忆往事,在听法的时候不要想:昨天我做的事情怎么样?去年我做的事情怎么样?这叫做追忆往事,自己的分别念、自己的心已经跑到已经过去的事情当中,散乱在上面了。或者想:明天我要做什么?听完法之后我要做什么事情?这已经在妄想未来了。现在我在做什么,散于这种分别念当中,没有专注法义,散在现在的外境。比如,本来听法的时候应该专注于法音、法本,但是,我看到面前一个蚂蚁在爬,我就在想:蚂蚁为什么跑到这儿来了?它能不能听到啊?像这样散,法音根本没听到。或者这花怎么样?为什么这个季节还有这个花呢?就是在分别这些,虽然他在想现在的东西,但是并没有融入法义当中。

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如果你想过去也听不到法,你想未来也听不到法,你分别现在发生的事情也听不到法。听法的时候是不能够散于过去、现在、未来。在传法的时候也是一样:法师在传法的时候,他的脑海里面在想其它的东西:在想过去、未来的事情,他这个时候是不专注的。但真正来讲,从我自己的经验,基本上我一边讲法,一边想过去、未来的事情很少。在解释的时候,这个词句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样?一般来讲比较专注。但是听法的人就不一定,如果我在听法,因为我没什么压力、责任,就开始走神了,想其它事情。讲法的时候比较容易专注一点,听法的时候比较容易散乱。通过自己的经验来讲,就是这样的。

修行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本来应该缘法义观修的,但是打坐的时候就开始想其它的,胡思乱想,想去年的事情、以后的事情、现在很多外面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也是缘于外境。就是说我们没有专注法义,那我们修什么呢?修法应该修佛法,但是现在你修的是世间法,修的是过去、现在、未来轮回的法,对我们调伏烦恼没有用,这叫盲修瞎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法了。

修法并不是在修庸俗分别念,这些都属于庸俗分别。庸俗分别念不用修,无始以来众生都已经习惯了,不用上座专门去想这个问题。既然我们上座了,你专门去想的时候,你应该想法义。其实在上座观修的时候,它的力量是很大的,有时比我们看书得到的力量大,因为在座上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放下了,专心专意地想意义,法义融入我们心的力量比较大。

所以,我们一定要专门找时间,半小时也好,十分钟也好,专门打坐。打坐就是把要修的法专门一遍一遍地观修,这个时候他的心很静,就是缘这个,他比较容易相应。但也是因为他专门缘这个,有时也容易产生分别念,不容易专注在法义上,开始想其它的。

有些道友说,当我在走路的时候、转坛城的时候,我觉得修法好像容易相应。其实他是在散乱状态,他所想的也不深入,好像感觉很容易相应,觉得安住了。但是打坐的时候就不行。打坐很专注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不做了,你可以分别的地方不多,你要想法义,一想法义就专注不了,各式各样的分别念就出来了。所以,我们要在座上训练自己的正念、专注力。在座上专注训练好了,下座就会发生作用,在座上面得到的受用,下座之后它的力量还不会马上消失,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当我们刚刚下座的时候,基本上相续还是比较调柔的。如果你在座上修的比较好,下座之后相续比较调柔,但是因为它的力量不大,过了一两个小时之后,这种状态慢慢就会消散。

有些修行者一天分好几座:早上修一座,中间有个间歇,要么忆念在座上修的法,要么看一些和修的法有关的书。这是为什么呢?尽量让所修的东西不要死,那么快地消散掉,当它要消散的时候,第二座又开始了,他又开始专注了。他专注完之后,下座又开始忆念。他基本上每天从早上到晚上,保持在法的状态当中。如果是这样修的话,他就比较容易成就,比较容易相应。

我们在座上打完座、念完经下来之后,不要马上把所修的法抛之脑后,你还是要刻意地去忆念,刻意地不要从修法状态当中那么快的出来,你还是要带着一种正念。今天修的法是无常,走在外面的时候,我就要想无常,这些全都是无常的,我是无常的,所有的城市也都是无常的。要刻意地去想,它的力量就不那么容易消散。修法的时候,也不要被三时分别念所扰乱,下面引用一个无著菩萨的教言:

无著菩萨说:

这位无著菩萨不是印度的。印度有位无著菩萨,他是世亲菩萨的哥哥、唯识宗的创始者,也是佛陀授记的住于三地的菩萨(显现上是三地的)。这里的是藏地的无著菩萨,《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作者。

“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

嘛尼是一个村子的名称,嘛尼瓦是说嘛尼村的人。你们千万不要散乱,嘛尼村的人。这里面就讲到了不要追忆过去、不要妄想未来、不要散于现在的教言,调伏三时分别念。

“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昨天、今天以前的所有感受过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刚刚我们在讲课之前所有的事情,现在一想都成分别念了,都过去了,只剩一个影像,再不可能真实的出现。上一刹那之前的,刚刚我讲的一句话已经过去了,不会再成为实有了。去年的事情、前几年的事情,所有你曾经感受的痛苦、快乐,都已经消失了,犹如波纹一样。水中的波纹当时还会显现一波一波的,但是显现完之后,它就没有了,彻底消亡了,不会再有。

“已尽无迹”,它已经完全消尽,没有踪影,再也找不到它的痕迹了。“切莫追忆之”,千万不要忆念这些,追忆它有什么用呢?它已经完全消失,犹如虚空中一样了。有些时候很后悔:我昨天不应该做那个事情,让我出丑了。或者我昨天做的事情很好,现在还在高兴,数数欢喜。

其实真正来讲,昨天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你想找也找不到它的痕迹了,过去之后你应该放下,不要去再再地想。当然,忏悔的话要想,必须要把以前做的罪业拿出来观想、忏悔掉。如果是这种就可以,否则已经过去的事情没必要再想。尤其是过去很多的事情,不要再去回忆,回忆也没什么意思。不管是痛苦也好,还是快乐也好,都犹如波纹一样,已经没有了。

如果一定要念,有时我们忍不住了,还是要想过去的事情,那怎么办呢?“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应该想无常。以前过去的法都已经无常了。“盛衰”,以前很兴盛的王朝、某某人、某某集团现在已经衰败了,以前很衰败的,现在可能在兴盛了。这一切事情都是没有定准的,都在不断地变化。“离合”——分分离离、离离分分,三国演义也是讲“纵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给我们讲无常的道理。

其实,所有的世间都是这样的,分啊离啊,离啊分啊。只要在轮回当中就没有一个真正可信的。如果你要想,就想所有轮回的事情没有恒常,过去的事情现在已经衰败了,以前衰败的现在兴盛了,没什么可信的。如果你要想,就想这个。或者刚刚讲的,以前我造的罪业现在我要忏悔,你就把这些事情拿出来想、忏悔掉,这也是可以的。

“法外何有可依”,除了正法之外,哪里有什么可依赖的呢?以前我依赖的东西全部都会消散:以前我觉得青春很可爱,高度依赖青春,但是现在回头看,青春也是不可靠的,总有一天也会消亡。有些人已经消亡了,有些人正在消亡,有些人以后将会消亡。不管怎么样,所有的事情都是没有什么可靠的,无常的自性就是这样,所有的有为法无常就是这样,没有必要一直耽著于此。

有些人特别害怕衰老,一看到有一根白发、一根皱纹,特别特别操心。其实操心也好,不操心也好,它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必不可少的,肯定会来的,毫无疑问。在整个轮回当中是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肯定会有的。如果你接受它,就不会再额外付出很多不必要的东西。

我们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在追忆过去呢?当我们在追忆过去的时候,你就失去了现在,现在你正要做的事情,你就失去了。在禅修、修佛法的时候,非常重视活在当下,观照当下的念头。因为很多大德讲,当下离实相最近,你在它起心动念的时候,发现它正在起心动念,正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它的本性是空性的。当下这一刹那离实相最近,所以要安住当下。你就不断安住当下,一次一次观修之后,就无限接近实相。但是,如果你去想过去,就不接近实相,你想未来不接近实相。当下发生的事情,你观察现在产生的起心动念,它就接近实相,最接近实相的就是当下的念头。

训练活在当下,就是观察当下念头:它到底怎么样?它是如何产生的?或者它是无常的、空性的。这个时候对于实相本身,它是很接近的。我们多少时间浪费在过去和未来,浪费在现在追求外境而不反观内心呢?当你想一次过去,你当下就失去一次,再想一次,又失去了。你失去很多在当下可以观察、可以认证的机会。

所以我们说:你不能过于地耽著过去,法外何有可依呢?这些法已经过去完了,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嘛尼瓦,你们一定要知道。

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

未来的生计犹如旱地撒网一样。“旱地撒网”是指,这个地方是一片干地,干地撒网,你想在这捕鱼是很困难的,毫无希望。我们希求未来:未来我一定要怎么样?做很多计划,但是很多计划都像在旱地撒网一样,是无法实现的。

当然,我们需不需要计划未来呢?有的时候也需要,但是听法、修法方面需要计划,除了这个之外,其它的很多事情你过度去计划,是没什么用的。当然,并不是我们完全不计划以后。你不要过度,天天沉溺在里面:我一旦中彩票了怎么样?一旦发财了怎么样?没有这福报的话,你想也是没有用的,过度地想未来的事情没什么必要。

“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如果一定要想未来,你就要想死期不定,未来的死期是不定的,我一定要死亡,而且死亡的时间是没有定准的。要想的话,就想这个。如果能够想死期不定,自己就会精进,就会使用现在很多的时间来修行。

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

哪里有行持非法的空闲呢?行持非法的空闲没有,因为死期是不定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所以我们要在死亡到来之前,多做一些佛法的修持,根本没有行持非法的空闲,嘛尼瓦。

我们有的时候觉得有行持非法的空闲,做很多事情。我们觉得不会死:现在不会死,明天也不会死,反正有的是时间,他就可以计划很多世间法。但实际上,是不是真是按照我们所想的去发展呢?这是不定的。很多死亡是突然到来的。我们觉得还可以活一百岁,但实际上哪一天死,没有一个你可以确定的。明天不死的理由找不到。我们说不用找理由,明天看吧,明天我就在这,反正我肯定不会死。这不是理由,你凭什么说你明天不会死?你不能说:明天我在这就不会死。这不是理由。我们明天不死的根据一点都找不到,没办法安立。

如果我们觉得明天不会死,一定会行持很多非法。有的时候我们分析:明天死和明天不死,从机率来讲各占百分之五十。但是,我们把思想放在可能不死上面,一定会散乱。反正我想,明天不会死的,我就不会着急。明天会死和明天不会死各占百分之五十,你想明天可能不会死,在这个可能不会死的念头触动下,你有很多时间行持非法,不会把时间用来修佛法。

如果你反过来想,百分之五十明天有可能会死,那如果死了怎么办?时间很紧迫,我要用这个时间修法了。从这个角度讲,明天不死的理由没有。反过来讲,明天死的理由也没有。道理是这样,但是从修法的角度、调心的角度来讲,如果你偏向于明天不死,你就不想修法了;如果你偏向于明天会死,那就会修法。我们不就缺少这个吗?我们就要生起紧迫修行的心。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告诉我们:一定要刻意忆念明天可能死亡。我们要把这点加重,把可能不死的方面冲淡,不要去想明天不会死的理由。我们要想明天可能会死,因为这才能让我们精进起来。如果你明天会死,哪里还有行非法空呢?没有行非法的空闲了。

所以,我们要观修死亡无常,它对我们精进的触动是很大的,它的力量非常大。一旦和无常相应了,我们就知道随时都可能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根本不想把时间、精力、财富投在没有必要的世间事上面,因为你投进去之后,突然死亡了,谁得到这些东西?“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只有业才能够跟随,恶业跟随你是没有用的。如果全部跟随你的是恶业,那只有受苦。所以,我们要争取在死的时候多带一些善业走,善业才能够在临终的时候帮助你,善业才能够在中阴的时候、后世帮助你,除了这些,其它东西都没办法帮助,所以“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再说现在的分别念:

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为无义嘛尼瓦!

这是调伏现在执着外境的分别念,“暂时的琐事”就是指我们现在做的琐事,“如梦如生计”的意思是现在正在做梦,梦中你在做生意:今天我在做梦的时候谈成一大笔五千万生意,觉得特别高兴。你全是在梦中谈生意,醒来之后有啥用呢?醒来之后啥都没有。现在我们执着外境、耽著外境,就像在梦中做事情一样,就像在梦中生计、梦中做买卖一样。

“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你现在这么精进,梦中的时候你谈成了,赚了一大笔钱,是很高兴的。但是,你醒来之后,就没有了。现在我们做的事情,虽然你可能会成功,会赚很多钱,但是你一旦死去,你的钱谁去用呢?还是要舍弃的。现在所做的很多事情,虽然有的时候不做不行,在家人有些责任需要去尽的,而且有生计必须要去维持的,所以不挣钱也不行,但是不能过于耽著,否则就被束缚在上面,没办法修行佛法。这一切他得到之后,最终也会舍弃掉的。

刚刚我们讲了,你死了之后就会舍弃掉,犹如从梦中醒来,所有的东西不复存在了。一旦去了中阴之后,你今生当中身体、所有的财产、所有打拼来的东西,都将留在这一世,而你自己孤零零地到中阴后世,什么都没有了,下一世你从头开始。这样周而复始有啥意义呢?每一世都是这样,我们观想之后就会产生很大的厌烦心,这种模式不需要再继续了。“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在最后的时候是对我们解脱无义、对后世无义的,是故当舍弃这样的想法。

“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比如吃饭、穿衣,现在我们要如法地去食用。当然,如法食一个意思是说,我们的饮食要寻找如法、清净的饮食。还有一个意思,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要如法地吃,如法地食用,安住正念、安住现在。比如在寺院吃饭的时候,要做五观——五种观想。或者我们在吃的时候,饮食只是为了维持我们身体修道用的,也不需要为饮食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反正如法食用,安住在正念当中食,这叫如法食。“如法食以无贪印持”,不要贪著饮食,应该以无贪印持,这句话意思是现在如法地食用,日常生活也应该变得有意义。

“所作所为无义”——现在的所作所为对解脱来讲,对后世来讲是没有什么大意义的。虽然暂时来讲,我们觉得有很大的意义,其实意义并不是那么大,我们觉得有长久的意义,其实也不会有长久的意义。它是从解脱道的角度来讲是无意义,并不是说一点意义也没有,我们不要误解了。

后得调伏三毒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

这是后面的总结。出定之后的心识境界叫后得。一个是入定,一个叫后得。出定之后要调伏三毒分别。什么是入定的时候?入定的时候就应该安住在万法空性。出定之后要调伏三毒。“三毒分别念”,大恩上师讲,可能是三世分别念,过去、现在、未来。不管调伏三毒也好,调伏三世分别念也好,反正入定的时候一切无所执、无所缘,安住在一切万法的空性当中。出定的时候要调伏三世的分别念,过去分别念要调伏,不能追忆过去,不要妄想未来,现在我们也不要过于执着。所以在后得的时候要调伏三世分别念。

“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一切的念境要现于法身,所有的分别念都要知道是法身的游舞,都是法身的状态,“法身的状态”意思是一切都是空性的。不管我们在显现什么样的分别念,都像是大海上的波浪一样。海底是平静的,海面上有很多波涛。我们现在产生很多分别念,它的本性就是法身,本性就是空性的,是不会有丝毫的分别的。

所有的分别念还没有显现成法身之前,“非思不可之时”,因为现在我们毕竟分别念还在这,它还要起作用,我们非思不可,怎么办呢?非思不可的时候要忆念正法。“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非思不可的时候,前面说如果你要想过去,要想盛衰离合;如果要想未来,你要想死期不定;如果你要想现在,就想如梦中生计一样。像这样,我们就可以安住当下,安住在正法的法义当中,千万不要放纵妄念散乱,嘛尼瓦。

另外也曾如此教诲道:“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

无著菩萨也教诲说:不要妄想未来,如果妄想未来的话,就好像月称的父亲一样。

下面讲月称父。在佛教中有个很著名的中观应成派的大论师月称菩萨,这地方不是指月称菩萨,他是指某个愚者。他是不是父亲呢?他不是父亲。他假想以后有儿子了,给他取名字叫月称。这叫月称父。

(关于月称父,有这样一个公案:)从前,一个穷人得到了许多青稞,他将这些青稞装入口袋里,挂在上方,自己躺在口袋的下方,不禁暗自思忖:我现在用这些青稞作为本钱,想必将会拥有大量财物,到那时娶上一位妻子,她必定会生一个儿子。

本来很穷的人,有一次得到了很多青稞,他就把这些青稞装在口袋里面,挂在自己睡觉上面的梁上,然后他就躺在下面异想天开,做白日梦:现在我有这么多青稞,我用这些青稞做本钱、做生意的话,以利生利一定会赚很多钱。

但是,现在有青稞、有大米的人,也不一定能够赚钱,我们家里也有很多大米,如果按照这个理论的话,每个人都可以赚很多钱。所以,你有这些东西不一定能够赚钱,但是他想当然的觉得:我依靠这个做本钱,一定可以赚很多钱。其实每家人都有很多青稞的,但是没有说每家人都全部发大财的。他认为,他必定会拥有很多财物,有钱之后就可以娶上一位妻子,娶妻了肯定会生一个儿子。

那么,我该给儿子取什么名字好呢?

他就开始给儿子想名字。其实,就像汉地说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他就开始说很多事情,取什么名字好呢?

这时,刚好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于是他想:干脆我就为儿子取名“月称”吧。

这个时候月亮从东方升起来,他说:这个缘起好。就给儿子起个名字叫“月称”。

正在这时,悬挂口袋的绳子被老鼠咬断了,袋子恰巧落在他的身上,他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正在幻想未来美好生活的时候,突然天降横祸,他自己发财的青稞口袋把他砸死了。

这是一个例子,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我们现在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有些会因此而丧命,有些会以此而丧失修法的机缘。对我们来讲,如果我们用现在的时间,去想很多以后不一定实现的事情,我们很多的修行法身慧命,在这里面就死掉了,被我们的分别念砸死了。

如果我们真的要想,就应该想法义,想未来——未来是无常的,要么就想一切是空性的,怎么样生菩提心、大悲心。真实来讲,这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殊胜财富。其他一些世间当中很多的生计,怎么样发财,这需要很大的福报。如果没有福报的话,他就没办法真实地去得到。如果有福报的话,稍微想一想,稍微勤作一下他就会得到的。

但是,有福报的人他不调伏自己的话,总只想得到更多,那么很多时间精力都会由此浪费。我们前面讲到了,并不是说每个佛弟子都要过很穷的生活,都要变成穷人,没有这样讲的,有福报就可以享受,可以用这个福报,但是不要过度的贪著,不然我们的时间、精力就会浪费在这上面。

可见,过去未来纷繁复杂的妄念根本没有值得信赖的时候,只是自相续散乱之因而已,

可见,过去未来纷繁复杂的很多妄念根本不值得信赖。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了:“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们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分别念,我们的分别念没什么可靠的,没什么可信的。我们想过去、想未来、分别现在,想很多很多,但是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迷乱分别念的妄现而已,没有真实实有的根本,不要信赖这些,这些全都是自相续散乱的因。

我们要全力以赴予以消除,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而听闻正法。

我们自己要全力以赴地去消除散乱的因,要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正知、正念、不放逸”在《入行论》当中讲了很多,第四品讲了不放逸,第五品讲了正知正念。“不放逸”主要是小心谨慎,自己修行的时候非常的小心、非常的谨慎,不要随便放纵自己的分别,在对治烦恼的时候非常小心谨慎。“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身语意,“正见”就是不要忘失佛法的所缘。“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而听闻正法”,这样能够在听闻正法当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今天的课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