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第九十六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前行引导文》是为了让我们觉悟自性的如来藏、现前实相的本性的殊胜的修法,这个就叫引导,因为我们的心不了解实相,没办法知道佛性,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凭着我们自我造臆,没办法自然而然的证悟、现前觉性。
虽然我们每个众生都具足这个觉性,我们在轮回的过程当中从来没有丢失过这个觉性,但是如果没有引导的话,我们发现不了觉性,因为觉性和我们的心识、分别念之间就是一个有法和法性之间的关系,如果有法存在的时候,法性是隐没的;法性现前的时候,有法就会隐没。现在对我们而言是有法,就是现在的世俗或者不清净的有法正在起作用的阶段。如果没有引导的话,那么我们的佛性、我们的法性就没办法自动现前。所以这些修法是让我们的心性现前的殊胜的切实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那么对于这个我们也要生起信心也要不断的去观修,不了解的话必须要学习。
这个里面的引导从共同的前行,通过了知、观修轮回的一些自性,或就是说观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这两个修法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对今世的执著;然后观修轮回过患和业因果可以打破我们对后世的执著。那么对轮回的今世、后世都不执著的话,那我们就会生起一个想要从轮回当中出离的解脱的心,想要解脱的出离心。这个是前面我们学完的共同加行的内容的一部分。
还有就是我们要了解出离轮回之后的解脱的利益,这个也是比较简略的方式已经讲了。后面也讲了如果我们要获得解脱的话没有善知识是不行的,所以也讲了依止善知识。
这个共同前行的部分不管是学密乘也好,学大乘显宗也好还是学小乘也好都需要的,共同前行都需要。反正也需要生出离心,反正要知道解脱的利益,反正不管你获得得密乘的成就还是说显宗的成就还是说小乘的成就都要依止善知识。即便是小乘的解脱凭着自我造臆也不行,所以说这个是共同的。
那么共同的学完之后现在我们学不共的前行,这个不共的前行针对小乘来讲是不共的,针对大乘显宗讲也是不共的,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个它是属于大乘法,第二个它是属于大圆满的前行,所以说这里面的不共呢也有不共于小乘的,也有不共于显宗的,它意义直接相合于、相应于密乘的修行大圆满的修行。
这里面的修行,不共的内加行它就有五个,一个是皈依,相应于本性的皈依,还有就是发菩提心,还有就是修金刚萨垛忏罪和供曼扎积累资粮,还有通过上师瑜伽现前相续当中的法性。这个就是第二部分。那么第三部分就是如果说今生修完这个没有成就,我们可以修破瓦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是一个净土法。
那么在三部分当中前面我们共同前行已经学完了,现在学的是不共前行。不共前行有五个方面,前面第一个皈依的修法我们已经学习了,当然我们学完之后还要一辈子不断的去加深这个皈依的誓言,对于皈依的修法也需要不断的去深入。因为皈依的修法可浅可深,它又可以成为进入小乘解脱道的基础,也可以进入大乘的成佛的基础,也可以是密乘的基础。
所以我们对于皈依的这个修法的认知,从学完了之后不断的修行不断的得到上师三宝的加被,这个时候我们对于皈依的修法本身也会有一个很深的认知。那么这个信心如果很坚固,凭着这个信心也可以证悟。所以说虽然是学完了,但是我们在学完之后还是要不断的去观修,不断去忆念,每天都要修这个皈依。
那么现在我们学第二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四无量心的修法和真实的愿行菩提心和愿行菩提心的一些学处。那么现在我们在学四无量心,那么这个四无量心可以作为真实的、正式的世俗菩提心的前行、它的因的修法。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正式的发起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誓成佛的菩提心之前,要通过四无量心修好我们的心,做好一个准备打好一个基础。
那么四无量心从调心的侧面、从窍决的侧面来看的时候呢,首先要修的是舍无量,把亲怨修平等,那么把亲怨修平等之后我们进一步的修慈心。不管是亲人也好还是说不认识的中等人也好,还有显现上面的怨敌也好,那么我平等对待。平等对待什么呢?他们都是我的利益的对象,我进入大乘他们就是我要利益的对象。
或者反过来讲的话,是他们帮助我进入大乘。如果我们把舍心不修好,我们不缘一切众生的话,那么我们进不了大乘,他们没有办法成为我的助缘。单单的亲友没办法帮助我们进步大乘的,为什么?因为这个有欠缺、有残缺,这个因有残缺。所以单单缘亲人这部分,当然我们也愿缘亲人这部分去利益他们,愿拔他们的苦,但是单单凭亲人这部分没有办法让我们生起大乘的心。
一方面来讲这些亲人、怨敌、中等者是我们利益的对象。反过来讲,我们修平等之后呢他们来帮助我进入一个最纯粹的大乘。否则的话如果我们只缘亲人,然后怨敌不去利益他们抛在一边,然后就中等者不认识的这些人抛在一边,单单缘我们喜欢的亲友单单缘这个是没有办法,他们没办法把我送入大乘道当中。这里面相当于这两方是相互利益的。
所以说,作为修大乘者来讲,有些时候如果我们经常考虑:我是他们的救护者、我是他们的救世主,然后我是利益他们的。如果经常性这样想的话、不注意的话容易就站在一个所谓的一种制高点上面,一个修行的制高点——他们就是我利益的,然后我是有恩于他们的如何如何,这种心就会生起来。
那么如果这种心生起来之后慢慢就发现不了自己的过失了,自己的问题发现不了,然后这个大乘道已经迷失了。好像自己嘴巴上还在说,心里还在认为自己在修大乘,其实这个大乘道早就偏离了,早就已经从大乘道下来了,我们还不自知不自觉,这个就比较可悲了。
所以要让我们经常性的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让自己牢牢的站在大乘的基石上面,我们在大乘的修行上面不偏离这个正道的话,那么像前面讲的,有些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反过来想,不单单是说我在发心利益他们,其实也是他们在利益我,如果没有他们我自己进不了大乘,没有他们我对谁发菩提心呢?没有他们我缘谁修布施、修持戒、修安忍、修精进?这些都没办法。所以我资粮根本圆满不了。因此说从两方面我们要进行这样观察。所以首先修舍心。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修慈心,愿所有的众生,没有种类、不限于人,也不限于亲人,反正所有有情,所有有生命的都是我要利益的对象。当然最根本来讲,因为每个有情只要有心识它就有佛性,只要有心识它就有如来藏就有佛性。
所以为什么我要利益他们呢?最究竟的就是让所有具有心识的有情现证它们的心性。每个人有心就有心性,有心识就有心性。但是心性绝大多数众生现在还没认识到甚至还没开始准备修行,没准备开始现前。所以我自己的工作就要利益他们,怎么利益呢?除了在我修道过程当中或者在我成就之后除了暂时地给他们利益之外,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他成佛,在世间当中示现成佛的一个大事因缘就是为了让众生觉悟他的心性,每个有情的宝藏,他自己自带的大宝藏就是佛性就是如来藏功德。所以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让众生觉悟,现前自己本具的殊胜的佛功德的佛性,这个是非常非常关键的、非常重要的。
所以说我们自己在自利修行的时候,也是以觉悟作为我们自己修行目的,这是自利侧面。自利侧面永远不是说怎么样得到一个顺缘,怎么样我们在现世的生活很美满、身体健健康康,永远不是这个。所以宗萨仁波切也专门写了一本书《不是为了快乐》,不是为了快乐就是我们修行佛法不是为了快乐,那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觉悟,觉悟我们心的本性。因为有心就有心的本性,心性就是佛性就是觉悟的自性。所以我们自己修行不是为了快乐,也不是为了单纯的离苦,就是为了觉悟。那么既然我是这样,我利益众生是哪个方面利益众生?也是为了让他们觉悟。
所以佛陀他的自利圆满了就彻底觉悟了。佛陀成佛之后说法是干什么呢?也是为了众生觉悟。虽然佛陀也讲了一些、上师们也讲了一些财神法,也讲了这些法,这些方面也是。但是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就不要把这个当成最殊胜的,怎么怎么样。其实这些财神法也好,它修到最深的时候其实也是和实相相应的,但是这部分的信息就被我们过滤掉了,过滤掉之后我们就只盯着财神两个字,只盯着那个发财了。
其实这些真正的仪轨是可以帮助我们觉悟自性,但是很多时候重要的信息我们就不重视就过滤掉,然后佛菩萨不愿意我们抓住的重点我们就抓住了,这个方面我们也是要注意的。所以说我们自己一方面要清醒,一方面要在利益众生的时候或是在和众生交往的时候也应该提醒众生,这些不是重要的东西。
所以很多上师、大德们也是再再的在不同的场合当中对我们做提示:最关键的是缘法修行,最关键的是缘法来觉悟自己的心性,其它的这些都是相对次要的。所以不要把次要的当主要的,这方面就会浪费我们的暇满,原因是这样。
现在我们在修悲心,那么悲无量心主要是拔苦,要知道众生的苦,要拔除众生的苦。那么从这个方面来讲,当然如果我们体会到了某种痛苦的时候,然后再看别人在受这种痛苦的时候,我们容易产生那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比如说,以前我得过某种病,或者以前我遭受过某种违缘,现在我出来了,出来之后再看到相同的一个人在遇到相同的违缘的时候,有的时候我就会有感觉。然后我们在修悲心的时候其实也要真正去模拟、去观想众生的痛苦,因此说在这个时候,前面我们在共同加行部分的轮回痛苦这一部分又要拿起来,因为在前面那个部分我们在观轮回痛苦的时候主要是让我们自己了知整个轮回的痛苦。
那么现在在悲心的时候其实我们也要用到那部分,就是我们要真正的知道众生它到底是什么苦?这个轮回的痛苦,众生正在感受什么样轮回痛苦呢?如果在修出离心的时候主要是自己生出离心,缘苦自己生出离心;那么在修大悲的时候这个痛苦就观想轮回当中众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生悲心的对境,就缘这个我们就可以生起悲心。
因为我们要拔苦,我们要拔除众生的苦,那么众生到底在受什么苦?所以我们就要比较清楚的了知苦苦、变苦和行苦,或六道当中的地狱的苦、饿鬼的苦、旁生的苦等等这方面。因为我们在今生当中虽然有的时候说:我现在是不是最苦的?还有比我更苦的吗?还有比我更惨的吗?其实我们在整个世间当中、人间当中,其实我们再怎么感受苦也只能感受一部分的苦,所有的苦我们是感受不了的。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去通过这些别的渠道,比如佛经论典当中描述苦的,还有有些时候媒体上面描绘的痛苦,战争的痛苦还有疾病的痛苦,我们看的时候要观想这种痛苦,应该观想如果是我的话怎么怎么样。因此说,如果我们对于痛苦的自性广大了知,那么我们生悲心拔苦的范围也会随之而增广了。
所以说一方面是苦苦,一方面是变苦和行苦,这方面都是需要了解的。对苦了解的越深,那么拔苦的意乐也就越强。
有些时候我们说生起大悲心、生起菩提心到底需不需要出离心做基础?这个也是很多道友关心的。如果我们要真实生起大悲心,如果我们要真实生起菩提心的话,不是说我们要简单的发一下,这个发一下,想一想、发一下总相的菩提心不一定需要出离心,它们没有这个要求。
但是如果你要生起这个有质量的菩提心你必须要有出离心,因为只有你自己有了出离心了,你自己对这一切了知了,所有痛苦你愿意出离了,你才愿意帮助别人出离。否则你自己对这个苦都没有认为这个是苦,你自己都没有认为这个轮回是需要出离的,你说我要帮助众生出离,如果真正分析下来的时候那就是虚假了。当你自己确切的认识到了你自己想出离的时候,那这个时候才愿意帮助众生出离。这个方面真实的、有质量的菩提心的基础应该是出离心。
自己的出离心,自己首先生起了出离了,自己对这个轮回当中所有的这些本质,对轮回的本质已经看透了、放下了,了知了过患了,这个时候我再看众生,你看明明没有安乐,众生在拼命追求这个虚妄的快乐,然后在拼命的造痛苦的因,这个是很可怜的事情,这个时候才愿意。了知了他们这种情况之后就知道他们苦,果上苦、因上苦,这个时候才愿意去拔出他们的苦。
如果自己都没有出离,自己都是觉得这个很好,你还要去说怎么样,这个方面可能要不然你自己拔苦的对象就少了,因为你认为好的这部分你是不愿意拔的,你是愿意拔这个之外的,这个当然就不行了,佛陀给我们讲的这个苦并不是这样的。所以说必须要让我们了知、出离之后我们才愿意真实的生起愿意帮助别人的心,只有当自己体会到痛苦的时候我们才愿意去救拔众生的痛苦。因此说这里面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生起悲心的引导方法。
前面我们讲到了在遇到一些魔障的时候,如果通过嗔恨心降伏不了魔的。为什么嗔恨心降伏不了魔呢?因为嗔恨心本身就是一个魔,那么你通过魔去降魔怎么可能呢?只能够增上这个魔障而已。
所以我们如果以嗔恨心去修愤怒法,通过嗔恨心去修降伏法,不但降伏不了魔,反而你心中又培养起一个大魔,这个魔就叫嗔恨,嗔恨魔。像这样当然就不是真正佛欢喜的正道了。因此说我们不能够通过这样嗔恨心(去降魔)。
不单单是这样的,甚至于有些时候把魔障执为实有也是一种魔。为什么这里面华智仁波切引用了这样公案呢?上堂课我们讲了米勒日巴尊者的公案,他显现上面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安住在分别心的本性,他就认为外在有一个魔障。他也祈祷上师、也修生起次第、也念愤怒的心咒,但是都没有起作用。后来他认识到这个魔由心生,心的本性是空性的,也就是这个所谓的魔无自性,他安住在这个的时候才调伏了。
原因何在呢?分别心本身也是一种魔障。所以你以分别心这个魔障降伏魔障不是一个根本的对治之道。因此他从比较深的层次给我们提示,如果我们真正的要降伏魔障最好就是了知它这个魔障本身是颠倒、无自性的,它就是假的、无自性的。如果了知了无自性,哪里有魔呢?就没有魔了。
如果我们出现障碍的时候,不管我们修定的时候出现一些好的景象、不好的景象,这个时候我们要了知它是心生的,不管怎么样,它反正在你心识面前浮现的,它就是你心的本性。这些显现好的和坏的,这些显现就是你心的显现。而心的本性也是无自性的,也是空性的。
所以,如果你安住这样的话,根本不会着魔,而且安住这样的话,其实也是认知心性的好方法。所以,如果遇到这些事情的话,能够观修无自性,能够不执著的话,除了魔没办法伤害你之外,其实你也训练了心性,也了知了魔由心生,其实你又训练了一次心性现前的修法。因此说前面讲的是这个含义。
下面也进一步讲,为什么安住实执他降伏不了魔呢?下面引用米拉日巴尊者的另外一段案例来进行宣讲。在原文当中说:
此外在《岩罗刹女道歌》中写道:“本习气魔由心生,倘若不知心本性,你虽劝逐我不去,若未证悟自心空,似我之魔不可数。若已认识自心性,一切违缘现助伴,我罗刹女亦为仆。”
这个公案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前面的原因也讲了,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里面修法,也是这个罗刹女显现成一个红颜色的人骑在一头鹿上面,然后一个美女就牵着这头鹿。后来他被这个红颜色的人打了之后,然后她们就消失了,最后这个美女变成一条狗,咬住了米拉日巴尊者的脚趾。这个时候米拉日巴尊者就唱了一些道歌,唱了道歌之后,岩罗刹女就这样讲的,这段话是罗刹女讲的话。
她就说:“本习气魔由心生”。本来这个习气魔是由心而生的。习气魔,在《现观庄严论》还有其他地方讲的时候,所谓的魔,它其实就是妨碍修行的这个叫魔,修行的怨敌或者妨碍我们修行进步的这个叫魔。所以,这个魔有很多种类,有的时候是天魔,有的是蕴魔,有些时候是烦恼魔等等,很多很多魔。但是不管是什么魔,外在的魔也好,还是这样内在的分别念也好,其实都是心显现的。一切的习气魔,由心而生的,所有习气形成的魔是由心而生的。
“倘若不知心本性”:如果我们在看到这些魔障的时候,或者遇到这些魔障的时候,如果不知道这个是心的本性的话,你虽劝逐我不去,你不管通过温和的方法劝我走,还是通过愤怒的方法劝我走,这个时候我都不会走。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魔其实是你内心的投射,你内心习气的投影,这个时候就相当于放映机投射在屏幕上的影像,其实它的来源就是放映机。这个时候如果你只是想在屏幕上把这些影像完完全全消除,这个是不行的。必须要把内在的关掉才行,你必须要把放映机关掉。
所以说,其实我们自己所有外在显现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尤其是这里面所讲的魔障,这些魔障有的时候就是非人,有的时候就是好像——的的确确不是心显现的,我都看到了,他给我讲话了,而且他扇我耳光,这个时候脸上还有他的手指印,如何如何…,感觉好像是外在的,的的确确有些时候说有些是外在的非人,这个也存在;有些是你的幻觉,这个也有。你看到的这个有两种,一种外在的确有这个叫饿鬼道的有情,饿鬼道的众生也会显现空游饿鬼的方式伤害众生,这个我们也不否认,这个的确是有的,他是六道众生之一。这个是我们能够见到的,特殊的人能够见到这种。
还有一种能够见到的只是自己的幻觉而已,你看到了,的的确确你看到了,好像也讲话了,但其实它就是你的幻觉,纯纯粹粹就是你的幻觉。但不管是外在的非人也好,还是内心的幻觉也好,其实它的来源还是自己心的习气,仍然是自己心的习气。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习气,这方面来讲就会感召或者说在我们内心习气的前提之下,就可以召感这样外在的魔。如果我们内心没有这个习气,也不会感召外在的魔,或者说内在分别心的魔也不会感召。
那么即便是外面的魔来了,或者内心现前了,如果我们能够相应它的本性,就是不管怎么说,外在的这个众生它的本性,它还不是人空和法空的?仍然是空性的,仍然是我自己执著他,恐怖他,它才对我做伤害,如果我不恐怖或者我不执著他,它就是一个有情而已,它就是单纯的显现而已。所以,如果我们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的话,其实对我们的伤害也不会很大,很多时候就是我们把它执为实有的时候,容易产生这样的伤害。
幻觉也更加如是了,本来它就是虚妄颠倒的,如果你把它执为实有的话,就对我们造成伤害。所以说,本来是心生的,如果不了知这个心的本性,你把它执著为外面存在的,如果这样你把它的来源搞错了,已经颠倒了,这个时候,当然怎么样劝阻也不去。
因此说我们自己如果遇到魔障的时候,我们也是要习惯性的观想如梦如幻,它本来就是心显现,本来就是无自性。所以,这个修法很深,如果哪一天我们能够把这种修法相应的时候,其实虽然出现一些影像,但我们了知,安住在心本性之后,这些影像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它就变成无利无害的这样一种状态。
所以,如果我们把它执为心外存在的法,当然就没办法驱逐了。它明明是你内心显现在外面,投射在外面,你还在外面去驱赶,外面去降魔,降伏外在的魔,当然是越降越多。因为你执著外面本身,你把这个障碍执著为外在本身,也是一个培养魔障的方法。所以,你这样驱逐,怎么驱得了呢?只能越驱越多的。
“若未证悟自心空,似我之魔不可数。”那么如果没有证悟自心空性的话,那像我这样的魔数不胜数,也没办法驱逐干净的。所以,有些时候这个魔,针对众生的认知,随着修行的深入,这个魔障对魔的安立就有魔王波旬,比如说安住在六欲天当中的魔王波旬,还有饿鬼道的有些妖魔鬼怪。从这方面的魔,逐渐随着你的修行深入,对魔的认知就从这些外在的所谓的非人的魔,慢慢慢慢已经让我们知道贪心嗔心这个是魔,然后还有分别念是魔,还有把这些执为实有的这是魔。
所以说,这个方面的魔障就从粗到细,由外而内,逐渐逐渐就回归到自己的心的本性上面。所以,最后就知道了,一切的魔,其实都是自己心的外现。调伏自心,心一调伏了,这个时候魔自然就调伏了。如果你的心不调伏,我们自己的心实际上就是相当于一个魔鬼的生产基地,内心就是魔的生产基地,它就不断在创造,不断的生产,从我们心中不断在输出很多很多的魔障魔鬼。这样怎么可能呢,一方面,你在外面打压,一方面内心在源源不断的创造,那什么时候才能够调伏啊?根本没办法调伏的。
所以,我们真正要调伏魔,第一个它都是心显现的;第二个如果要调伏魔,认识心的本性,不执著,了知它如梦如幻,这个方面就是最好的调伏。从源头上,从魔障的源头上完完全全了知,就堵住了。完完全全在这个上面就了知它的心性,了知这个魔障的本性就是心性,这样不会再输出魔障。
所以为什么叫似我之魔不可数呢?因为所有的魔都是你的心显现的,你的分别心各式各样的恶念,各式各样分别念源源不断出现的时候,那么这个魔障也就源源不断的出现了。所以,从比较细的侧面来讲,所有的分别心都是魔。
当然前面我们讲了,如果针对一般的人来说,还不会讲所有的分别念都是魔障,对于一般的人来讲,只是说外在的六欲天的魔,或者饿鬼道的魔,只是讲这个。然后讲的比较细的时候,在大乘当中,尤其是在密乘当中,就开始把分别念这些当成一个魔障。所以,调伏的心,安住心本性,这个时候就知道魔它也是本尊,魔它也是心性,这方面没有什么。后面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教言。
如果已经认识到了自心的本性,所有的违缘就现为助伴,如果你了知了心的本性的时候,所有的所谓的违缘全部显现为修行的助伴,全部显现为现证法性的助伴。因为你知道违缘的本性,这个就相当于观修了一次法界,你再相应一次观想一次违缘的本性、魔障的本性,它又相应一次法界法性。所以说,这样当然一切违缘就变成了你现证心性、现证空性的助缘了,它就变成了助伴了。
所以说“我罗刹女亦为仆”。那个时候像我这样罗刹女也变成你的眷属,变成你的仆人,要成办什么事业的时候,都可以帮助成办。
可见,如果不具有鬼神就是自心显现的定解,以嗔恨心又怎么能够降伏得了鬼神呢?
所以说我们应该了知,作为一个瑜伽士来讲,作为一个真实地修大乘的勇士来讲,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有鬼神就是自心显现的定解,必须要有这个,因为从中观空性的侧面来讲,一切显现都是空性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看显宗当中的法,如果我们有了显宗当中比如中观的基础,有了中观基础之后,我们就对于鬼神是空性的定解就比较容易产生。因为一切都是空性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心显现,而心本性也是空性的。如果有这样中观宗的基础之后,了知了人我和法我是空性的,一切的自心和外境是空性的,了知这个之后,很容易了知鬼神是自现,而自现是空性的这样定解。
所以作为一个菩萨来讲,这个重量级的武器我们还是必须要拥有的。因此说我们就可以通过学习讲解空性的经论,通过学习这些经论来掌握这个重量级武器。因为它就是一个调伏魔障最利的利器。如果没有空性的这种利剑,如果没有一切外现是自心,一切魔障是自心,而自心是空性的定解的话,我们还是被这个魔障牵着鼻子走。因为你自己所谓的这种调伏,它还是魔障的另外一种变现,它只不过潜伏的更深的魔障。
内在的分别心是潜伏的很深的魔障,显现在外面的有一些魔鬼,那么我们认为那个就是魔鬼,然后我们把它执为实有。其实内在潜伏的很深的这个——内心的分别念是潜伏更深的魔鬼和魔障。因此说如果我们真正要从根本上调伏魔障的话,第一个大悲心,第二个就是了知万法实相的定解。这个定解不会无缘无故出现的,这个也必须要经由学习这样讲解万法空性的经论,通过这些经论的引导,内心当中可以生起这个定解。
一旦这个定解很深了,很多魔障其实就无法再对我们构成什么样威胁,所以,这个定解是很重要的。如果不知道这个的话,单单凭着嗔恨心怎么可能降伏得了鬼神呢?嗔恨心本身就是魔障,不可能降伏得了鬼神,它也不是降伏鬼神的方法。
有时候我们通过嗔恨心念这些仪轨,仪轨有的是佛菩萨造的,它有它的能力(后面也讲),有些时候对于一些能力比较弱的这些鬼神,它能起作用,但是如果遇到一些很强大的鬼神的话,反而自己还会受他的伤害,这个也有。前面我们讲过这个问题。
我们要降伏这个鬼神,最好是以空性,了知一切的魔障为自现的这种对治是最好的。如果现在我们还做不到的话,那么我们不要用嗔恨心念威猛咒,以慈悲心、大悲心去修,缘这些鬼神生起大悲心,给它念观音心咒。这方面对这些鬼神发起大悲心,这个时候不会伤害自他,对对方有利益,对自己也有利益。
所以说如果遇到这样魔障的时候,我们生起大悲心,或者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我们修自他交换,然后把一切的魔障我来承受,把一切的安乐、善根给众生,让他们承受。这样生起大悲心来做这样的调伏,也决定比嗔恨心来做调伏好。如果我们有空性见,就用空性见,如果没有空性见,就以大悲心来观待,就是通过大悲心来面对伤害自己的和伤害自己亲友的这些所谓的魔障、非人。
还有一点也值得一提,当今时代有些上师僧人到施主家里的时候,那些施主宰杀许多羊只而供养肉食,这些上师僧人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顾虑,而是喜笑颜开地大吃起来。
下面就讲到了一些没有悲心的现象。一个修行者如果没有悲心的话,他会出现什么样状态?就成为一个羞愧的地方,就成为一个可耻的地方。所以,有些时候,如果我们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者,如果没有重视大悲心,有的时候会做出很出格的事情,伤害众生,把这个当成自己日常的行为,就是非常地羞愧,在佛面前很羞愧,在这些众生面前也很羞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刚开始发菩提心的时候,是祈祷一切的三世诸佛菩萨,还有大金刚持上师来作证,作证什么呢?我要发菩提心,然后也邀请这些众生做客,我要给你们布施安乐,等等等等。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这样发愿的。
那么现在如果我们没有大悲心,去伤害众生的话,我们在上师三宝面前也会很羞愧的,然后在我承诺帮助的这些有情面前,我也会很羞愧。这段教言主要是让我们平时习惯内观,自己不要顶着一个大乘佛弟子的名号,去做那种违背大乘教义的事情。
虽然这里面是以当时华智仁波切在的时候,那个时代的一些上师、僧人来讲的,其实有的时候也可以类推延伸到一切大乘的修行者上面。有些上师、僧人到施主家里面的时候,施主想要以最好的食物供养这些福田供养上师僧人,宰杀了很多羊只供养肉食。这些上师僧人们也没有顾虑,也没有想这些被杀的羊很可怜,也没有想到自己和施主都造下杀生的过失,有些时候丝毫没有想,没有这些顾虑,反而是喜笑颜开的大吃起来。
尤其是进行消灾免难、祭祀求福等时,他们说必须要用新鲜的肉,并认为刚刚宰杀、鲜血淋淋、热气腾腾的肉才是干净的,用荤腥血肉装点美化食子和供品,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地举行佛事,其实这些只是苯波教与外道之类旁门左道的做法,根本不是内道佛教的法规。
前面一段是讲到了一些上师僧人们到施主家里面去应供的时候,没有顾及到这些所宰杀的众生的生命,毫无顾忌的大吃大喝,这个是一种没有悲心的体现。
当然是不是所有吃肉的人都没有悲心呢?这个也不确定,这里面所讲到就是真实没有悲心的平凡普通人。如果是圣者的行径,如果他是真实的证悟者,证悟者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能力。有很多,比如说以前我们看到在前面讲的,帝诺巴尊者食用死鱼、活鱼,还有多则庆哲仁波切(?),他们以前也是有这样示现。
示现的话,把这些羊,不知道取舍的羊,通过享用他们的血肉之后,然后把他们作超度的,也有这样很多的案例,这个是因为他们自己有驾驭三界的能力,他们也有大慈大悲心,也有能力超度它们,所以说他们有些时候就会有这样善巧方便吧,利益众生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要求很高,相续当中必须生起非常非常坚固的菩提心,然后还有超度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些的话,单单是通过贪欲心去食肉的话,绝对没有什么开许的,也不是佛弟子的行为。这样食肉的人,是不是完完全全的一概而论没有大悲心?这个不敢定的。但是这个里面所讲到的就是真实没有大悲心的情况。比如说有些时候如果是我们没有大悲心,有可能出现这里面的过患。
这是前面的一段话,第二段话在做一些密宗的法事的时候,在仪轨当中也要求要有一些肉作为供品的,这个也有。但是有些修行者没有真实领会到这个仪轨里面所讲的意义,重点的这些生圆次第、大悲心啊,这些方面最重要的信息往往就忽略掉了,但是不那么重要的,他就说:你看这里面必须要有血肉啊等等。他就把这个表相上的东西记得很清楚,然后就开始为了进行这样祭祀或做一些法事,开始进行一些消灾免难,祭祀求佛等等的仪式的时候,他们说必须要用新鲜的肉,认为刚刚宰杀的鲜血淋淋的热气腾腾的肉才是干净的,这个就是干净的肉。他们认为腐烂的肉或者其他的肉、病死的肉,他认为不干净,真正干净的肉他们认为应该是刚宰杀的,而且是热气腾腾的肉才是干净的适合修法的(后面说这个完全就是颠倒错误的)。然后用这些荤腥的血和肉来装点美化食子,然后放在盘子里面,放在佛像面前、愤怒本尊面前,然后气势汹汹、杀气腾腾的举行佛事。
其实这样的做法,只是苯波教和外道之类旁门左道的做法,西藏的苯钵教他们也是盛行于血肉供养,而且把众生杀了之后做血肉供养,供养鬼神来消灾免难。还有外道之类,外道之类当然就是在印度,在别的地方有一些真实的外道,比如说有些婆罗门、婆罗门教,现在也有印度教等等,他们有的时候也杀害很多的众生来祭祀。前段时间去年前些年也是有嘛,尼泊尔一天当中要杀几十万头牛,然后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供养,这个也有很多。
杀害众生,用众生的血肉来做供养,这只是外道之类旁门左道的做法,这在佛的智慧当中就属于非处,处非处当中的非处,也就是说想要通过杀生来获得赐福,想要通过杀生来获得福报,这是颠倒的,因果错乱的,这个不是处而是非处,它就是违背因果的叫非处。佛陀早就通过智慧眼已经观照到,而且已经遮止过了,所以这个不是内道佛教的法规。
如果按照内道佛教的宗旨,那么皈依以后必须要断除损害众生的事情,无论到哪里,哪怕是危及一个众生的性命而杀害、享用血肉就完全违背了皈依戒。
佛法修行的原则是什么呢?它的原则就是刚入门的时候比较宽松的,相对而言刚入门的时候比较宽松的,越往上修行是越触及实相,他的修行越高级,他的要求应该是越严格。而有些时候我们不知道的话,我们觉得皈依的时候不能杀生啊,然后在别解脱戒当中的时候不能做这些,到了菩萨戒的时候好像可以开许了,感觉放松了。为什么放松了?如果你发心清净的话,有些时候可以做的,到了密乘那更不得了了,全面解禁了,全面所有的放松了,什么都可以做了。完全完全的颠倒、误解,纯粹的误解。
越往上绝对越严格,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我们感觉越往上越放松那绝对是误解了佛法,越靠近实相他的要求就越严。我们打个比喻来讲,居士的修行,居士的戒律和出家的戒律相比,为什么居士的戒律要松一点,然后出家人的戒律要严格一点?像这样其实也是一样的,如果真正要更快、尽快获得解脱的话,他的要求应该越严。
因为他的要求严,禁止的恶业就多,修的善法就多,他成就当然就快了。那么你放松了,居士是放松,你可以守一条戒,也可以守两条戒,乃至于守五条戒,这看起来比出家人的戒律要少很多很多。少很多很多,一方面来讲似乎就很自在,但是从反方面讲的话,没有守很多的戒律,制止的恶业就少了,能够积累的善法就少了,所以他速度相应就慢了。
从小乘到大乘之后,大乘要求更严格,其实它要求是更严格,它是以调心为主了,他从外面的行为为主过渡到了调心为主。身语和心哪个更难守?这个我们很容易知道的,小乘的戒律以身语为主,所以他很多的戒律犯还是不犯,主要是看你的身语违没违背这样的事情,然后内心是一个辅助条件,不是最严格的条件。所以身语意三门来讲,身和语比较容易约束,你可以坐在这儿规规矩矩的听课,但是你的心不知道早就跑到哪儿去了,不知道了。所以身语容易约束,你也可以不说话,你可以很端正,你可以拿着书在看,但是你的心早就跑了。所以这个方面我们就知道,身语容易,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约束,而心很难约束。到了大乘的显宗之后,就开始约束心了,所以这个难不难我们就知道了,不是说到了大乘就放松很多了,绝对不是,它更难了,更难做了。
小乘只要把你的身语约束住了,基本上你就过关了,但是大乘还是要约束心为主的,约束心为主非常困难,到了密乘就更困难了,为什么呢?他在约束心、调伏心的基本上,还要安住一切都是净观,一切都是清净观,严格来讲他随时随地都要安住一切都是清净的坛城,这个标准就很难很难,所以很多这些修行其实都是为了让我们安住在清净观当中来修行。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只是从表相上面看,似乎越往上越宽松,这个就是一个颠倒,大颠倒。
所以说,按照他的要求来讲,显宗可以成佛果,要求肯定严,这个毫无疑问,从这方面来讲也是一样的。小乘只是成就阿罗汉果,他要求不可能比大乘显宗还要严,如果这样的话就很难证悟了。大乘显宗的一到十地的果和佛果全面超胜小乘的,他的要求不严怎么可能反而比小乘的修行还要松垮,然后他得到的果反而比小乘还要大?那就是没有天理了,从现在世间上来讲的话就没有根据了,它就不是一个真实的因果之道。
果大它的因一定大,毫无疑问,所以说密乘是更快成佛的,与显宗比起来。显宗三无数劫,密宗可以说你如果修的好一世就可以了,凭什么?凭着你这个松松垮垮的行为?凭着你毫无取舍的行为就可以一生成佛吗?那就是开玩笑,绝对不可能。他要一生成佛,一定是要求更严格,他的要求更严格才能达到的,否则的话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前面讲过,有些人认为越往上走的时候,开许的越来越多了,好像都可以随随便便来了,这个完全完全是不了解情况。所以越往上越难,你要经常安住在三门坛城,都要相应于清净观,这个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显宗当中是转为道用,像这样经常看到你的心,把心转为道用。但是密乘当中要相应实相,时时刻刻念念都要相应实相去做,所有密乘戒律的制定,每一条戒律全都是引导你安住在实相当中的,他都不是那种调心的,都不是把你的心调到贤善,调到利他,调到怎么怎么样。他是要求你每一念的心都相应于本性的,可想而知多困难,对不对?
所以很多修行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基础的话,就直接跳到这儿来,很多就没有理解到,所以就很容易误解这里面情况。所以这里面很多这些方面作为修行者来讲,如果没有认认真真去学习的话,就很容易误解密乘的修行,就觉得好像显宗都不能做的密宗就可以做。不是这样的,它肯定更严格,这个决定是这样的,从显宗和小乘的果大,密宗和显宗的果快,比他快,为什么很快得果的反而更加的松散,要求更宽泛,这个是不行的,这个肯定不是这么回事,所以说肯定是更严格。但是我们没有学就不懂,就以为到了密乘什么都可以做了,绝对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这样认为的话,离密宗真正的道还差得远。所以这里面讲的这些。
按照佛教的宗旨,我们前面讲这个,因为皈依是佛法的第一步,在皈依当中,你皈依完之后,按理来讲,皈依法不害众生嘛,皈依了之后必须都要断除损害众生的事情,按理来讲都要断除。当然我们说最基本的皈依是不舍三宝,对于三宝我不舍弃这个是最基本的,在不舍三宝的这个基础上,尽量做到什么呢?皈依佛之后,不要皈依外道本师,皈依法之后尽量不要伤害众生,皈依僧之后不要共外道而住等等。这些方面是在最根本不舍三宝的前提之下慢慢具备。
我们皈依之后都要断除伤害众生的事情,无论到哪个地方哪怕是危及一个众生的性命,而杀害他想要他的血肉,就完全违背了皈依戒,怎么可能到了密乘的时候,还要用伤害众生的生命来完成你的所谓的消灾延寿啊,或者祭祀啊,通过这个伤害众生的生命来达成你的心愿,这个不可能是佛制定的,所以这也不可能是佛教的精神。佛教的精神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已经强调要以不伤害众生为原则了,所以到了修行的高级阶段反而退回到比世间人还差的状态,那怎么可能的事情。所以说我们有的时候换一个侧面来想的话,也都认为这个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尤其是身为大乘行人,理所应当作为天边无际一切众生的皈依处和救护者。
下面一段是说我们作为大乘的修行者,既然迈进了大乘的门,理所应当的就应该作为一切众生的皈依处和救护者。“天边无际”也是无边无际的意思,就是所有的众生。我们应该成为一切众生可靠的依怙处和救护者。他们有什么恐惧的时候,如果遇到了大乘行者,其实大乘行者就可以给他们一个承诺,什么承诺呢?就是说给他一个提供永远不变化的庇护处,以一个救护者的身份,应该给他一种安全感。
假设对于本该救护的那些恶业有情没有一丝一毫的悲悯之心,而当施主杀害救护对象的众生后将烹调的血肉摆放在救星菩萨的面前,对方喜气洋洋地开始大吃大喝,并不时地发出踏嗝声,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痛心的吗?
假如说对于本应该救护的那些通过恶业投生的有情,没有一丝一毫的悲悯之心。甚至于当施主杀害了这个本来应该救护的对象,然后把它们的血肉烹调好,摆放在所谓的救星菩萨面前,本来这些入了大乘道,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应该是救星,然后把这些本来应该救护的对象杀死了,杀死之后摆放在这些救星面前,所谓的救星喜气洋洋的大吃大喝,并不时的发出踏嗝的声音。“踏嗝声”就是在吃东西的时候,吃的很舒服,很自然的发出一种声音,这是很悦意的感觉。难道还有比这个更痛心的事情吗?
他是救护者,本来看到之后应该千方百计去救护它,即便你没有救护的能力,至少也应该生起大悲心去给它念经、发愿、回向。一切作为一个皈依处的身份应该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做,行为更不要说,连悲悯心都没有生起来,反而把本来应该救护的对象的肉放在了面前的时候,很欢喜的大吃大喝,而且很悦意,发出了吃得很高兴的踏嗝的声音。
这时候华智仁波切说,还有比这个更令人痛心的事情吗?没有了。连救护处都变成帮凶了,那没办法了。如果有人伤害你的时候,你还有个指望,那就是救护处,但是后面你发现这个救护处也变成帮凶了,真的很绝望。从这个方面来讲的时候,作为大乘修行者的我们,起码的悲悯心一定还是要有的,升级版的或是高级版的悲心,慢慢还要修,但是最基础的悲心无论如何都要有的。我们应该考虑到这些众生的痛苦,不能够伤害他们。如果有时我们没办法避免,救护不了他们的时候,也应该以悲心为他们发愿、回向,这些方面还是要做的。反之就是不应该的。
以此为例,虽然我们可能没有这样去做过,但是还要避免和这个类似的方面,也应该注意。我们作为一个大乘的行者来讲,所有的众生都是我们应该救度的对象,真正来讲进入大乘之后,我们就自动变成了众生后补的皈依处和救护者,可以说是准菩萨,或者后补的菩萨。我们应该正在学习帮助他们、救度他们的方法,正在学习发过程当中,虽然我们还没有真实的能力帮助他们,按理来说也不应该伤害这些我们准备以后帮助的对象。我们和人交往的时候,道友和道友交往的时候,还是不要对对方发恶心、发害心,这个都不应该的,否则就和这里的公案差不多了。本来你是救护者,现在却拼命在伤害对方,给对方穿小鞋、使绊子、栽赃陷害,这就完完全全失坏了一个菩萨应该做的行为。
虽然现在我们是在学习帮助众生,但是必定我们承诺了,已经进来了,我们的发心、觉悟就应该和以前不一样才对,要比以前更加清净一点才对。如果平时按照习惯又想伤害别人的时候,我们就要想一想,我是一个菩萨,我是要利益众生的,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能力利益,但是我不要伤害他,一定不要伤害,这是我的底线,不要去伤害有情。
这方面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出来,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参照。不要以为这个和我没关系,我肯定不会做这个事情,虽然你可能是不会做杀生,不会去吃众生的肉,但是有可能在别的地方,在自己没有注意的地方。华智仁波切不可能把所有的案例一个一个给我们弄出来,对不对?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怎么举一反三呢?就是我对我旁边的众生、其他的有情,我的心态、我的行为怎么样?甚至于我对其他的人是怎么样的,我对我的父母、家人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在伤害他们,是不是在做伤害众生的事情啊?这些我们都要去观察思维。只有经常性反观的人,才会发现问题,才能进步。
如果什么都觉得和我没关系,就是危险的信号了,如果我们觉得这个无关,那个也不是说我,自己很完美。没有习惯于反观自己的过失的人,自己不知不觉当中在朝错误的方向在进发。我们应该通过这些事情观察自己,作为大乘修行者,应该利益一切众生,成为一切众生的皈依处、救护者,既然如此不管对方认不认同我将成为他们的救护者,你跟他说,我是你的救护者,绝对百分之百不会相信的,凭什么你作为我的救护者?他就觉得低你一头。虽然他可能不会这样认为,但是不管对方认为还是不认为,他知道还是不知道,他认同还是不认同,这些我们都不管,反正我作为一个致力于救护众生的菩萨,或者救护者,我现在的发心和行为也应该大致的和正道符合。高度吻合可能对于初学的我来讲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也要基本吻合这样一种路线。如果我基本吻合了利益众生,成为皈依归处和救护者的路线,就是前面讲的有了基础的大悲心,就不会伤害众生,这是一个底线。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