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苦才是人生》三十三 | 假如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你再怎么样有智慧,也不可能精通佛法的真谛
01
问:到目前为止,您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痛苦是什么?您是怎么面对它的?
堪布答:我是 1962 年出生的,现在快 50 岁了。回顾自己的人生,我小时候读书很晚,15 岁才开始上小学,之前一直是文盲,天天放牦牛。当时我弟弟不肯去学校读书,家人害怕被罚款,实在没办法,就把我送去替弟弟读了。到现在,弟弟也常跟我开玩笑说:“我对你的恩德很大,否则,你一辈子只是山上的牧童,不会有读书的机会。”
我没有上学之前,一直都在放牛,有时候牦牛丢了,或者被狼吃了,我就不敢回家,心里非常的痛苦。之后,我在学校里读书时,没有评上什么,或者因为一些摩擦,跟别的孩子打架输了,这个时候也很痛苦。后来,出了家以后,到现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佛,一直看书、一直禅修。在这个过程中,我好像想不起来有什么痛苦。
我在 1985 年出家,2005 年我们师范的同学开了个同学会,在所有的同学中,只有我们两三个出家人。当时每个人讲了自己这 20 年的经历,有些同学结婚了,有些离婚了,有些结婚了但儿子死了,丈夫死了这样那样的痛苦特别多,好多女同学都是边哭边讲的。但我们几个出家人,确实没有特别强烈的痛苦,到目前为止仍是如此。
我自身的话,一出家就依止法王如意宝系统闻思,明白了中观空性和大乘佛教的利益,再加上周围的环境也很清净,所以记不起来有什么痛苦。后来,虽然我父亲死了、亲戚死了, 但这些在我的人生中,好像没有感觉是一种痛苦。所以,佛教真的对消除痛苦非常有力,这并不只是口头上说说。
02
问:佛教中讲的“皈依”是什么意思?
堪布答:所谓皈依,简单来说,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自己决定从现在开始,投靠依止佛、法、僧三宝,遵循佛陀的教言去做。广而言之,皈依还有共同皈依、不共皈依,以及密宗特殊的皈依等许多分类。
佛教中的皈依,并不是强迫性的,而是出于个人自愿。
03
问:藏传佛教中强调依止上师,这是否与佛陀要求的“依法不依人”相违?
堪布答:并不相违。佛经中讲“四依”时,是提到了依法不依人。表面上看来善知识是人, 好像不能依止,但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藏地的麦彭仁波切,曾造过一部论典叫《解义慧剑》,我也翻译过,里面对“四依”就讲得比较清楚。其实,依法不依人的意思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关键要依止佛法所讲的内容,比如修出离心、菩提心。如果一个人的名声不错、很有财富、粉丝也多,但他讲的却与经论不符,那要听他的还是听经论的呢?肯定要听经论的。
当然,若想真正“依法”,首先要依止一位具法相的善知识,这是必需的一个前提。否则,就会像《华严经》中所说,假如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你再怎么样有智慧,也不可能精通佛法的真谛。那么如此一来,有没有依人不依法的过失呢?是没有的。因为甚深的佛法若不依靠上师指点,单凭自己的智慧,肯定无法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现在有些人说:“藏地修皈依时,还要皈依上师。我们汉地就不需要,只是皈依三宝就可以了。”这种说法不合理。其实汉地也有四皈依,像唐朝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里,就清清楚楚提到了“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汉地不少人皈依以后,特别喜欢办皈依证,我们藏地一般没有这种传统,只要是三宝弟子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办什么证。你皈依的对象,可以有三宝总集的上师,也可以直接是三宝。但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应该明白,佛教就像世间的大学,它的教学内容很重要。这个内容相当于佛法,而佛法依靠谁来指导呢?就是上师。如果没有上师,相当于学校没有老师一样, 它的教学内容再好,也没办法让很多人接受。所以,这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来了解。
04
问:我是德国曼汉姆大学的老师。藏传佛教在西方特别有吸引力,在德国的传播,特别是80 年代比较成功,为何它这么容易就能被大家接受呢?
堪布答: 藏传佛教如今在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确实很有吸引力。究其原因,主要是藏传佛教的教义非常实用,它并不完全停留在理论上,也不是搞一种科学或形象化,而是依靠前辈大德的窍诀,有很多断除烦恼的方法,比如修菩提心、大圆满的直指心性,又简单又易行,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快。
我那天看了一下,单单在美国波士顿这个城市,藏传佛教的中心就有三十多所。由于藏传佛教清净的传承、殊胜的窍诀、简单的仪轨,再加上对闻思修行特别重视,故而很容易被人们接受。
相比之下,现在不少地方的佛教,完全成了一种形象。很多人经常问我:“磕头是不是佛教?烧香拜佛是不是佛教?”我说这只是佛教的一种形象,并不是它的真正教义。它的教义是什么呢?就是修菩提心等。学佛要从心上安立,不是表面上办个皈依证,就自认为是佛教徒了;形象上穿个僧衣、剃个光头,就自认为是出家人了。
如今很多人也不是什么傻子,他们还是真实受益了,才愿意接受藏传佛教。包括汉地有些大学生,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佛,也是发现佛教对自己真正有利。否则,没有一点利益的话, 只是给他们讲些故事,那谁都不需要。
我们作为一个人,难免要面对烦恼、痛苦,倘若通过藏传佛教的菩提心等修法,在生活中切实起到作用,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它的。就像一个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相信没人愿意将它拒之门外。
05
问:我是佛教徒,但回答不了身边朋友的问题。朋友曾问:“佛教徒用很多时间做经忏,认为念经可以帮助别人,但为什么不将时间实际用于帮助别人?念经究竟如何帮人,只是口头念念就有功效吗?”我该如何回答呢?
堪布答:你虽然学了佛,但我觉得还要继续深入佛法,这样的话,对非佛教徒的问题才可以回答,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你那个提问题的朋友,对佛教不一定很了解。其实,佛教中并没有说,念经后什么事情百分之百都能解决。就像现在的一些中医,并不敢说自己的药能包治百病,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你既然不能包治百病,那干吗还要当中医?不如亲自去帮助众生。”要知道,每个众生的病是不同的,对于有些疾病,中医是可以治的。同样,佛教徒用很多时间念经,也可以从某个角度帮助到众生。
这一点,我自己就深有体会。比如,我平时生病了,或者出现违缘了,就赶紧交钱请僧众念经。也许不信佛的人认为这是迷信,但我却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念了经以后,很多事情马上就有好转了。如同药本身有治病的功效一样,念经的话,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与自己清净的发心力,自然也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作用。
当然,念经为什么有这种力量?必须要深入经藏才能彻底明白。
06
问:在当今商业经济当道的社会中 ,您如何看待环保与消费之间的对立矛盾?
堪布答: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思考过。现在这个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消费与环保之间,有时候是对立的。
不过,我们佛教提倡一种生活观:不能特别奢侈、挥金如土;也不能极度拮据、衣食无着, 若像乞丐一样,也会寸步难行。而应当保证基本的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知足少欲,不要纵容自己的欲望,也不要为了竞争而活着。
如今大多数人,购置大量东西并不是因为需要,而是源于竞争。看到他人的房子不错,自己就非要买一栋;瞧见别人的轿车很好,自己也要买辆好轿车,否则,就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这样的人活得很累,所以,我们应该随遇而安,根据自己的福分来维持生活,如此才会活得比较开心,自己的消费与环保之间,也不会有很大冲突。
此外,我们平时还要有环保的概念,电水应该节约,不要随便浪费。我以前去新加坡时, 他们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但最近在香港,我看到晚上所有高楼的灯几乎都亮着,两三点钟也是如此。其实,这时候很多人都睡了,这些电白白地浪费掉,好像有点可惜。当然,也许是有人要上“夜班”。但很多问题,我们要值得思考。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向日葵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启动线上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