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我执不是盲目的?
这并不是说不能追求物质财富,佛教徒也需要物质财富,如果没有物质财富,就没有办法生存了。但不能盲目,必须要分清楚,什么东西是我需要的;什么东西是我不需要,但是我可以用的;什么东西是我不需要,应该布施给其他的人等。有这样的智慧的话,那可以追求这些东西。
第一是盲目的贪欲。不仅是物质,这是一个比喻,除了物质财富以外,还有名声、地位、权力等所有世俗的东西。我们把这些所有世俗的东西,在我自己的想象当中,用我的欲望把它们都美化了。这样子美化后,这些东西在我的心目当中的地位已经很高了,那这样去追求就是盲目的追求。那盲目的追求,用什么东西来处理呢?需要出离心。
有出离心,是不是从此以后就不追求物质了呢?可以追求,但不是盲目地去追求。这个尺度,他一定会把握得很好。什么样的时间去用来赚钱?什么样的时间应该去做别的事情?心中都很清楚,这样的追求是对的。比如,有些物质财富我不需要,但我可以把这个东西用来做一些事情,所以去追求等。
佛教从来都不认为物质财富是一个邪恶的东西,物质财富可以用到好的地方,也可以用到不好的地方。那在修行的道路上,物质财富对我们是有正面的帮助,还是对我们有负面的影响?这都以我们自己的心来决定,而不是物质财富本身来决定。所以,有了出离心就不会盲目的追求。
但有了出离心以后也可以去追求。比如,他认为我有了庞大的物质财富就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可以弘法利生,那为什么不追求?名声、地位、权力都是这样。比如,过去很多的菩萨,他们会以国王的身份出现,因为国王手里有权力,权力如果用到好的地方,可以帮助很多人,所以权力对我们的学佛有利还是有害,这也是以自己的心来决定的。其他都是这样,可以追求,但是不能盲目追求。
有了出离心后,我们会不会追求物质呢?会追求物质。出离心不可以吃和穿。那出离心是不是可以当作房子、车子呢?都不可以。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去追求房子、车子,这些生活的基本条件需要去创造,但不会盲目。在没有学佛之前对金钱、权力以盲目的观点去追求,在学佛后就不会有了。
首先,盲目的这种欲望,这就是“迷”。因为我们不了解金钱、名声、地位,它们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去追求叫盲目的追求。有了出离心以后,不会这样追求。
第二是盲目的我执。什么叫作我执呢?每个人内心深处,有一个对自我的执著,我们做任何事情,说任何的话,都离不开一个字,就是“我”。比如,“我要去工作,我要去赚钱,我要去学习,我要成佛”,有一个这样的我执。比如,地球上的七十亿人,每个人都有这种我执,除了佛菩萨,修行证悟的人以外,每一个人都不例外。
但他们过去还没有学佛的时候,也都有这样的一个我执。我们七十亿人当中,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地看到了我的存在,没有一个人真正地知道“自我”到底是个什么?大家都不知道。但我们从生下来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执著。对自我的存在,我们从来都不会怀疑,大家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都这样去执著。
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这个想法稍微有一点点动摇,产生了一个疑问:“到底这个‘我’有没有呢?”这样去思考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一直都认为,有一个自我的这个东西,它原来就是一个不存在的、抽象的概念,根本就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所以,我们这种盲目的执著是我执,是不对的。
有没有不盲目的我执呢?有!比如,菩萨证悟了以后,他会说:“我要去度众生,我要去怎么样”,他也会说这个“我”字,但他从来不盲目。他认为实际上这个“我”是不存在的。但从世俗和现实生活层面来讲,我不能说没有“我”,我应该说有“我”。“我要去发菩提心,我要去度众生”这样讲。那这叫作不盲目的我执。
盲目的我执是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有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但我们却特别地去执著这个东西。有了这个我执以后,我们就爱我自己,这就是自私。有了这个自私,我们一定会把自己任何一个事情,放在第一位,作为头等大事,没有机会去利他和为别人着想。有一个东西一直控制、阻碍我去产生利他的想法。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点击下图二维码,即可请购法宝。↓
(图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与平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