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 《上师也喝酒?》7 | 福德与业力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上师也喝酒?
宗萨蒋扬钦哲诺布
福德与业力
在金刚乘的法道上有双重的挑战。其中之一,是金刚乘极其广大而深奥。佛法之道既深且广,巨大的经藏、无数的释论、复杂的主题(如般若、中观、量论等),加上古代印度哲学大师的辩论,都需要多年的研究才能理出一点头绪。即使要得到粗略的理解,都需要相当认真的研究才行。只有经由闻、思、修,才有可能一窥这些法教的真义。
另一个更巨大的挑战,在于法道其实无比的单纯、赤裸,而且直接。佛陀教法的精髓,也就是心的本性,非常难以理解;但其难以理解的原因,并非由于它的复杂,而是由于其无可忍受的赤裸本性。
要理解实相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是经由释论、分析、辩论及研究。但是,我们愈是利用学术与智识的方法来理解这种单纯,就愈加容易误入歧途而产生误解。更糟的是,我们建立起一套自己信服的概念,而误以为这就是那个单纯。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努力积聚福德,因为这是培养对这种单纯产生信心的唯一方法。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必须先说服自己:积聚福德真的有用。
我们需要记住:我们的目标并非只是要理解这个单纯;绝对不是。好的上师对理解力高的瑜伽士,还是会训诫或嘲弄他。因为瑜伽士不应只满足于理解,而应发愿让自己“觉受”实相。但是,勇敢的上师对瑜伽士所珍视的觉受还是会弃之如敝履(注:敝履 bì lǚ,指破旧的鞋)。
最上等的瑜伽士在“证得”实相前,绝对不应该罢休。那么,所谓的理解、觉受与证得之间,有何不同?要知道这个答案,你就需要一位向导、一位上师。
最终,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什么人可以引领你,可以让你解脱,可以调服你的情绪,可以减少你的私心,可以增长你的证悟功德。因此,你做决定的官能(注:官能,指生物体器官的功能。如听觉是耳朵的官能,视觉是眼睛的官能等)必须清晰而敏锐。你应该要自我准备,训练好自己的分辨能力。
法道上的修行者所能用来做决定的工具中,智慧与福德最为有用。而且,如同龙钦巴尊者所说,在这两者之中,积聚福德最为有效,至少在初始时是如此,因为它最容易掌握,有很多事你可以具体地去做。福德的增长可以加强你的分辨力,而知识与分析所能提供的却反而有限。
当然,在决定某人作为上师之前,你应该对他加以分析;决定步上法道之前,你也应该对此道路仔细研究;但最重要的,你要有基本的心灵缘分才行。如果没有缘分,上师——弟子的关系就不会存在,这是强迫不来的。精进研习,听闻开示、勤做笔记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与佛法的缘分,不能只靠智识努力或学术研究就能创造得出来;特别是想要成为密乘修行者的话,与上师之缘不可或缺。业缘不是你能够依循某种系统就能自我训练出来的。
“缘”的世界非常复杂。当你在加德满都看到一群身背相机、暴发户状的苏俄旅行团从五星级酒店出来,准备去波达那佛塔(Boudhanath)或猴庙(斯瓦扬布Swayambu)观光时,你几乎可以打包票,他们之中绝对不存在丝毫对佛陀的虔敬心,因为你知道他们都是忠实的东正教基督徒。但是由于繁复的因与缘,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尼泊尔,而且即将在导游的带领下绕行波达那佛塔,途中还会看见各种唐卡与佛像,也许还会在小巷中撞见伟大的瑜伽士。光是这些,就会种下缘的种子,或者在五百世之后会成熟结果也说不定。
如果某个苏俄旅人在看到波达那佛塔上所绘的大眼睛时,不期地产生了好感——不只是对异乡的赞叹,而是一种真正祥和的感受,那么这份缘就更强烈了。也许他会因而买本书来,看看这位称为乔达摩的人,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到底说了些什么。这些决定会更强化缘分。
更好的是,如果恰巧有菩萨或修行者坐在一旁祈愿:“愿所有的众生与佛法结缘。”这种愿力绝对会让苏俄旅人的业缘成熟。这就是为什么身为修行者,我们应该要多做祈愿的原因。
你在寻找什么
在你开始寻找上师之前,必须先弄清楚自己的意图。就像所有的事情一样,发心是最重要的。你为何要寻找上师?
最低限度,寻求上师应该出于对世间生活的厌弃。如果不是厌弃,至少也要知道世间的成就并非最终的答案。比这个更好的发心,是对心灵生活具有热诚与信念,并且对理解实相有积极的追求。而最好的发心,是具有如战士一般的态度,不只为了自己,也为了一切众生而发愿理解实相。
为了如此宏大的旅程,你需要有个向导、有个教练、有个能告诉你如何抵达目标的人。你需要有个能支持你、纠正你、拉走你脚底下的地毯,而且不让你误入歧途的人。这是最理想的发心,它能让你立即知道应该寻找哪一类的上师。
好的上师会分析弟子的发心,看他们是否真正为了证得解脱。反过来,弟子也必须分析上师,看他们是否对弟子的解脱有兴趣。当上师检视弟子的发心时,也许会发现除了寻求解脱之外的其他目标;这没关系,但是证得解脱必须是最重要的目标。
许多人受到佛陀的智慧、见地,以及佛教哲学所吸引,但是他们却不为佛教师父、上师以及其他各种附带的事物所感动。不可否认的,佛教老师也是人,因此不一定会引起寻求启发的人对他感兴趣。
但每个人的偏好都不同,有些人被佛陀的智慧所吸引,但却不喜欢佛像、修持法门以及各种道具。有些人认为密乘的图像不道德;也有些人不喜欢面貌祥和的比丘,因为他们看起来“太道德”了,因而让人觉得:“我永远无法变得那么纯净。”许多人被端坐在座垫上的人所吸引,有些人却畏惧念珠。
虽然你心中可能尚未有清晰的形象,但你可以试着思考心目中理想的心灵法道与心灵导师是什么样子。一位密乘上师?显教上师?或只是一位善知识?
还有,对你来说,心灵修持人的典范是什么?也许你心中有某些偶像存在。你是否见到简单而戒行清严的修行人就会受到启发?还是你心胸宽大,不在乎夸张炫目的疯狂上师?你能接受嘴里装着金牙、身穿阿玛尼西服、手带劳力士表,还配备着各种最新电子产品,展现极度艳俗口味的上师吗?你希望你的上师高高在上、不沾世事吗?你希望他是你的模范?如果上师跟异性约会让你在法道上分心的话,那你就应该避免会跟异性约会的上师。
已婚或单身、是僧伽与否,上师与你之间如何互动,全看你的偏好来决定。也许你只要有人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就满足了;如此的话,大学教授就足以担当这个任务。事实上,他们更能提供历史资讯,还能附带详细的注释与参考资料。而且如果你追随他们,还可以免去持守三昧耶的多余包袱。
因此,寻道者在一开始就应该思索从他们想从上师那里得到什么。如果你信守某种原则,认为上师生活不应该奢华的话(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你就应该要注意这件事。
释迦牟尼佛选择赤足行脚、托钵乞食的方式与大众沟通,有他的道理。清严简朴的生活是一种安全的措施,但并非保证。在目前,你可以拿这种示现作为支撑,你可以受到节制与纯净的道德所启发,你可以尊敬一个不像你一样放纵的人。特别是初学者,选择受戒的比丘或比丘尼作为上师通常比较安全而无漏洞。
但是你确定要一位苦行僧做典范吗?穿着素朴布衣、手持念珠,甚至还托着钵碗?你是那一种人?如果你不是苦行者,就很难与苦行僧沟通。猫可以跟猫对话,但猫无法跟鱼沟通。所以,如果你是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的妻子,而上师是密勒日巴的话,你们之间沟通大概会存在着巨大鸿沟。你也许会仰慕密勒日巴:“噢!那位深山中伟大的苦行者!”不过大概也仅此而已。这对你的证悟帮助不大,有点像在谋杀犯家中挂上圣雄甘地的照片一般。
再说,如果你有一位持戒禁欲的上师,他带领你安全地从A点(起点)走到Z点(终点),但就在接近Y点的时候,他忽然变得不那么持戒禁欲了,那你怎么办?如果知道他可以带领你达到目的,你会因为他的改变而抛弃他吗?也许他决定不再禁欲,是为了要颠覆你而做的善巧方便。上师的弱点可能会让你不悦或产生怀疑,但引起你失望幻灭的原因,可能正是他能启发你的原因。
也许你认为上师应该像一本诗集,让你在阅读后受到启发,他让你想到某位在喜玛拉雅洞穴里修行的隐士,即使你的一切都与他完全相反,你希望永远不需要睡在寒冷又充满蝙蝠的山洞,但是你还是有所感动。若是如此,那么你可能不是弟子,而只是浪漫主义者。如果那位安详地住在洞穴的隐士突然高兴地抛弃一切,前往世界银行当总裁,你还会受他启发吗?如果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上师对他的要求,那就代表他是个完美的弟子。
事实上,上师所投射的形象不是那么重要。你无法根据上师的外貌清严与否来做确切的决定。一位财大气粗的上师也可以给予你真正需要的证悟。某个生活奢华,某个对盘中肉来自哪一部位都要吹毛求疵的人,也许是你最佳的向导。他所珍惜的,他的见地、他如何实践见地,他如何不被与见地相反的事物所干扰:这才是你应该仿效的,才是你的模范。你应当被这些特质所吸引。
你之所以被上师吸引,是由于他的财富?他的名声?他的美貌?他的友善?他的随和?这些都不是选择上师的理想原因,但同时,我们也不要一下子就抹煞这些特质,因为你的心灵旅程经常是由于这些外在的东西才被触发。
我们研习、听闻、思维、阅读或接受法教的主要目的,是要让我们能够明智地自我检视。身为不完美的众生,我们无法永远信任自己的念头与判断,无法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说得出道理。但是对自己寻找上师的发心加以反省与思索,即使仅只是些微的,也不会有任何坏处。事实上,在漫长而危险的上师——弟子关系旅途中,它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基础,对自己的发心与目标提出质疑,不见得会就能免于迷路,但它至少是良好的安全措施。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
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 + + + + + + + + + +
随喜关注
紫莹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微博: http://weibo.com/tangchiieng1001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