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20)
今年
好几位伟大的上师都圆寂了
认真读《宝性论》
一字一句
尽可能的去闻思修
一言一行
在通往佛性的旅途上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五金刚句 : 证悟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我们已经知道,依据佛教,证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从执着、执迷以及偏执妄想中解脱出来;然而,了解偏执妄想和了解免于偏执妄想,二者非常不同。你也许选择另类途径作为去除偏执妄想的方式,比如瑜伽、芳香疗法等。我们大部分人只想要摆脱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粗重偏执。一般来说,我认为我们如此的凡俗众生并不真的想要去除一切偏执妄想,因为我们所谓的「生活」就是偏执!那是我们需要并且也喜欢的系统。如果少了偏执,这整个商业世界会崩溃,政治体系会瓦解,一切都会崩解。我们之中没有多少人具备超越这种偏执的勇气或愿望。我们所谓的常识,所谓的理性世界,其实是一种非常细微的偏执型态,那种偏执不会太明显,也不会太不舒服。
我们昨天谈到,一个真正想要获得证悟的人,必须具备能超越各种参考点来思考的勇气,包括超越时间、空间以及一切情绪烦恼等等。大部分时候,当我们讨论证悟时,谈的只是拥有一种比较美好的生活!但如同昨天讨论到的,如果你真的达到证悟,将不再有享受悬疑片或下一次世界杯的乐趣了。一般我们所渴望的那种证悟,有点像是一个周末长假或支薪休假!我们并不真的想去除我们的所有参考点。
总之,证悟是接下来的主题,我们今天只是先起个头,有兴趣的人明年可以再回来听。我不是说你们明年会获得证悟,我只是说将再继续讨论证悟这一章。
在刚结束的上一章里,我们相当广泛地讨论了界(kham)、种性(rig)、家族或说元素,那是我们的真实本性。所以基本上,证悟的基础已经存在,无尽宝藏之源就在我们床底下,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我们有「发现」的概念,好像找到一个之前不在那里的东西。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刚出现的新现象。它一直都在那里,而我们现在才发现!这就是本章要阐释的内容。
168
净得远离及二利,其依深广大自性,
常住世间如实性,以此八义而宣说。
169
本体因果与事业,相应以及分类行,
常住以及不思议,由此建立如来地。
170
所谓自性之光明,犹如日轮与虚空,
以客烦恼所知障,厚重云聚而遮蔽,
遍具无垢佛功德,常坚不变之佛体,
此依于法无分别,以及拣择智获得。
这章以摘要作为开始。证悟是本初清净的,这是见地。对于任何心灵之道,基础见地都极其重要。法门、法道的形式可以非常美妙、启发人心,但如果基础见地不正确,方法就没有任何意义。毕竟,一般而言,所有宗教都有类似的方法。大家都谈论爱、慈悲、某种天堂、神圣等诸如此类,然而,真正造成差异的是见地,也是见地区分了不同的动机。
想象有两个人同时在节食,一位是虚荣的缘故,另一位是为了健康,他们所持的见地不同。尽管他们的行为相同,比如不吃鹅肝,但根本上,一位在意健康,另一位则是为了外貌,可能还有一位主要是出于悲心的见地而不吃鹅肝。依据佛陀之道,持有慈悲见地而不吃鹅肝的那个人,是我们礼敬的对象。而一个想要减肥变美而不吃鹅肝的巴黎女孩,未必是我们礼敬的对象,因为她所持的见地不同,尽管她的行为完全一样。
见地是决定一切事物的观点。例如,《宝性论》的基础见地是每一个众生都具足佛性。因此,如同我们昨天所讨论的,没有人应该感到比较优越或比较低下。根本上,所有众生都是平等证悟的。如果基于这种见地去修持布施和安忍,与怀着我们本质是恶的或有问题的见地去修持布施、慈善或安忍,二者截然不同。见地真的影响很大。
所以我们以偈颂168的第一个字「净」,说明第一个证悟功德「本初清净」,这标示出证悟的见地或本质。接着是实现或了悟此见地的方法tobpa,意为「得到」或是「方法」。然后是结果,亦即当你了悟那个见地之后发生的事。结果是染污的移除,即「离系果」。然后是「自我」或「关于自身」,这指的是,证悟者清净了一切染污,因此所有情绪烦恼的过患都消失,自身也获得无垢的圣财[1] 。当证悟者清净了遮蔽遍知的障碍,因而获得不被任何事物阻碍及不执着任何事物的遍知,这个事实就是我们所称的「他」(zhen),即「他圆满」。
然后是「容器」或「具有者」,所有功德皆含纳于此。接着,证悟的功德非常深奥、邃远,无法以一般的思维去理解;这是法身。同时,证悟功德无穷无尽,并且向不同的众生示现。有各种无穷尽的功德,能利益不同的众生,此为广大报身。与法身不可分的无尽功德即是广大报身。法身功德与报身功德这两者,依据众生的需要,以不同形式向不同众生示现,此为化身。三身永不止灭地存在着,此为不变易和恒常。除了佛的智能,任何其他事物都无法了解此三身的「如是」本性。
上述八点解释了何谓证悟,包含体性(净、本体)、因(得)、果(远离)、事业(二利)、具有者(其依/相应)、趋入或入径(深广大自性/分类行)、不变易(常住)以及不可言传(如实性/不思议)。我们将做完整的说明。
我们把佛性描述为:「心的自性,无始以来的光和明。」它是宛如太阳一般的智慧与明觉。它的自性,亦即佛功德,自始即不曾受到垢染;因此,它清净圆满,以虚空作为象征。佛性被如云般的烦恼及遮障暂时遮蔽,但在实相上,佛性与诸如十力等的佛功德,甚至不曾片刻分离。佛性从未有任何改变,此为不变性。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臻此境界?藉由专注现象的实相,拥有不住于相的本初智慧(无分别智),以及拥有了知所有存在之各种现象的智慧(拣择智)。以这两种智慧[2],即可证得佛果。
171
佛性是由无别异,清净妙法所安立,
犹如日轮与虚空,智慧离染二体相。
现在再解释一次。究竟的佛从未与所有证悟功德分离过,究竟的佛从未受到暂时染污所染。我们所说的两种清净是,具足一切证悟功德的清净,以及离于一切染污的清净。具足一切证悟功德的清净以太阳为象征,本初离于任何染污的清净以天空为象征。基本上,这就是佛。佛是谁?佛是具备此二种功德者──具足一切证悟功德的清净,亦即智慧,与从未受任何客尘所染的清净。这是佛,亦即舍除的圆满。
172
光明非是所作性,无别超过恒河沙,
是故本来即具足,佛陀功德之诸法。
证悟的功德是本然光明,无垢的功德或无垢性则是本初清净。本然光明是非和合的,并非依任何新的因缘而产生。这个空界(藏ying)与明晰(藏ösel)或说空性与明晰,是无分别的[3],它们一体运作。证悟的功德如同恒河之沙,数量更胜恒河沙数,意即无穷无尽。这些无穷尽的功德一直是任运成就,且不曾与佛性分离。
173
是由自性不成立,周遍以及客尘故,
烦恼所知二障位,宣说犹如厚重云。
前一则偈颂说明证悟的圆满,这则偈颂说明清净的圆满。首先,当我们谈到清净时,意指有染污需要被清净。这个暂时的、偶然的染污(客尘)并非本然或真实存在,虽然它们可以被移除,但在不净与染污时,它们周遍各处。这些可被移除的暂时性染污,亦即情绪烦恼(烦恼障)与遍知的遮障(所知障),它们有如厚云般遮蔽了众生。这是为什么它们被认为如同厚云。
174
断除二种障碍因,承许即是二种智,
一者无分别智慧,二者依彼后得智。
移除烦恼障与所知障此二种遮障的对治方法,是两种智慧。这两种智慧是了知事物本质的无分别智慧,以及了知所有存在之各种现象的智慧(后得智)。
到此我们必须告一段落,接下来的内容会开启一连串新的讨论。如果现在继续讲,就得把它讲完,那表示你们得在这儿再多待两天!所以今年就到此为止。若再继续的话,那真的会打开一些重要议题的大门了!
(2003年课程结束)
|
(2004年课程开始)
第五金刚句 : 证悟(续)
第一日 / 前言
当我讲授这部释论以及当你们聆听此教授时,我们都应该怀着令一切有情众生证悟的发心。我们发心成就的证悟,就是在此将要教授的内容,特别是《宝性论》释论的这部分。这部分非常广大,所以我知道将无法完美地讲解。对我们来说,讨论证悟绝非易事,因为我们的理解方法很有限。举例来说,当我们谈到证悟,最后总是会想到一位证悟者或某种大家都应追求的境界,这使得讨论证悟变得困难,因为龙树与圣天这些中观大师们所阐述的空性是道、基、果。
去年,我们以非常广泛、详细的譬喻讨论了佛性。从讨论中我们知道,佛性存在所有众生之内,并且遍及一切。每一个众生都具足佛性。当我们讨论佛性时,我们讨论的是证悟;当我们讨论证悟时,我们喜欢听到证悟者的功德特质。他的模样如何?他的谈吐如何?他睡不睡觉?这是非常有限且模糊的了解证悟与证悟者的方法,但这种情况可以理解,因为我们无论如何总得有个开始;而且事实上,关于证悟者外相特质其实有详细的描述,比如三十二相。
当我们讨论证悟功德时,总被教导而认为它们全都是美好的。必须得如此!我们不太能说证悟包含无尽的丑陋功德,因此所有证悟功德都必须非常吸引人,并且完美有益。藏文中有个词,意思是「无法餍足之美」(藏tawey nyingmong),某个东西美到怎么看也看不够。你不会对它心生厌烦,它不像一般我们在世间所拥有的那些美好事物,没多久就让人感到厌倦,然后我们追求另一个形相或时尚。但你不会对一位证悟者的形相特质感到厌倦,即使经过了数千劫,你也不会对一位证悟者的此一特性感到餍足。
还有tawey mi-ngönpa的概念,意指证悟者的形相特质是无法被感知的,尤其像是无见顶髻这类的重大功德。那种无从感知被视为美妙或完善,是好的而非不好的。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证悟者的功德是非凡的。当我说「非凡」时,当然会有盲信的人,就像其他遵循有神论的人,他们可能会说,佛肯定有不可思议的外相、不可思议的特质。但此处我们试着以略微超越那样的方式来研究这个主题,事实上是大幅地超越,而非盲目地接受。因此当我们以了解「离系果」的概念来研究这个主题时,将有助于我们的理解。谈到离系果、舍除的结果,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实相上,我们的自性──佛性──没有任何负面的面向。实相上,天空没有云,云与天空不同,所以我们讲的是类似「本初即舍除的结果」。我想「舍除」这类的用词并不特别适当,但我们没得选择。一提到「舍除」,就是指某个人在使力推、拉、挖或做诸如此类的动作。但自始,天空就不是云,云不是天空之属性或特性的一部分。
第二种是舍除可移除的偶然或暂时之负面特质的结果。第一种舍除的结果是天空自始、本初就无云。第二种舍除的结果则是有时候有云,虽然云并非天空的一部分;而当云散去,我们便能享有天空。某种程度上有这样的关联。
正因为如此,我们讨论两种法:教法与证法。我们现在讨论的并不是究竟之法,因为我们所说的一切是像「如果想看见天空,就应该把云驱散。」一这么说时,就出现了个矛盾,因为天空不是云。但对于我等无明众生,纵使云不是本初的自性,但我们多少得从云的部分开始。因此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必须从「如果想看见天空,就得先驱散云」开始。
有两种舍除,「本初即舍除」与「舍除暂时的染污」;然而在实相上,它们是同一件事。从来不是云的天空和最近把云清除了的天空,它们是同样的,但其中有个差别,一种情况有云,另一种情况则甚至没有提到云的存在与否。讨论天空时,我们谈的不是有云或无云;但讨论云的时候,我们会谈到清除云。因此你们可以了解到,舍除有两种。
这种舍除的结果是我们现在正试着了解的结果。这么说是因为,研读这些偈颂时会听到「不变易」与「恒常」这类词汇,它们也许听起来很不佛教。所以,只要记住「舍除的结果」这个概念以及两种舍除即可。只要你脑海中记得它们,我想所有这些像是「恒常」或「无为」等的细节就都说得通。
我们现在要开始讨论「证悟」。一如之前,一开始会先有概括性的摘要,接着是稍微广泛的说明,然后再进入详细的解释,所以会一再重复。
「注解」:
[1]
即「自圆满」。
[2]
关于此二种智慧,以下参考谭锡永《宝性论梵本新译》,132页,注释6:原颂说akalpana-pravicays-jmama,即无分别智与观察智,此即根本智与后得智。二者同时生起,即所谓乐空不二境界,故不离一切法而证。
[3]
即「明空不二」。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把陆续公布的《宝性论》重新放入百度网盘中
https://pan.baidu.com/s/1mpuEkeR_JDpVVtn7y50XJg?pwd=xb4j
提取码: xb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