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13) 返回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13)

求学的足迹 求学足迹 2019-10-27



辅导13



降妖除魔

     の 

密部宝典



我们现在讲到“斥破所执妄心以开奢摩他路”的内容。

如何能让自获得胜观智慧,不产生颠倒妄想的耽著和束缚呢?


前面我们学习了七处征心——以七个内容来破斥对心作实有法的耽著。


下面讲“斥妄识非心” 。

分二:阿难责躬请教、如来显发非心


一、阿难责躬请教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阿难非常谦卑,向佛陀请教最甚深的正法要领。他听完七处征心后,即刻离座站起来。


偏袒右肩

【偏袒右肩】

印度出家人的袈裟平时可负在双肩,但在礼佛及表示非常恭敬时,必须要露出右肩。


印度人以右为大,他们的日常习惯也是吃饭用右手,上洗手间用左手。如果与印度人接触,如果用左手递物是非常不礼貌、不尊重的行为。这是印度的传统习俗,也是非常重要的礼节。


右膝着地

【右膝着地】

表恭敬顶礼的方法。


据《释门皈敬仪》中记载,此礼又称“互跪”或“胡跪”,表示有所祈请,或悔过授受的一种威仪,并且男众是右膝着地而跪,女众长跪。


此时,阿难尊者右膝着地,偏袒右肩。


合掌恭敬

【合掌恭敬】

合掌是一种礼节,在泰国缅甸有一种合掌礼。

阿难表身、语、意三门清净,此时才向佛求正法。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㤭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



阿难很难过地回忆:自己虽是佛陀最小的弟弟——四王八子中年龄最幼的。蒙受佛陀慈悲爱护,得以出家并成为佛陀的侍者。但因为恃佛宠爱,所以只修多闻,未起现定力,未得无漏圣果。


出家

【出家】

此处是指出俗家。


一般有三种出家:最基本的出俗家、出烦恼家无明家、出三界家。后两种要有修证境界。


犹恃㤭怜

【犹恃㤭怜】

恃,指依靠;㤭,指骄矜、高昂,或傲慢内隐的一种表达方法。矜也有宠爱之意,怜是爱的意思。


因为阿难有佛陀的宠爱又出生高贵,所以有恃宠而骄或有恃无恐的心态,即便有多闻智慧,但没有舍摩他的境界。



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阿难说:因自己还未获得四果罗汉的无漏境界,所以无有能力降伏外道邪法——娑毗罗咒,被它所转,险些陷于淫舍。这都是因为自己没有通达真心,不了知胜义空性的甚深义理。


通过前面的七处征心,也在观察自己的真心到底是什么。


唯愿世尊悲悯我等众生,为我及四众弟子开示禅定之道,包括那些断善根、邪见顽固、业力深重的人们,摧毁他们的颠倒迷网、邪念。


等奢摩他路

【等奢摩他路】

等舍摩他,指定之意。路,指道法、法门之意。阿难因不知真相、真心在哪儿,而求此法。


令诸阐提

【令诸阐提】

阐提,是梵语音译,指断种姓者。因不具信根、正理,不信三宝、不修正法,这样的有情会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无法成佛。


真的有断种姓、无法成佛的众生吗?

其实不是。

《宝性论》里分析过,因这类众生恶见深重、恶业遍布,从暂时角度而言,离佛果极为遥远的缘故,而称为“阐提”——断善根者。


隳弥戾车

【隳弥戾车】

隳,为毁坏、摧毁之意;弥戾车,也是梵语的音译,指恶贱种、下贱种。


因不信仰佛法,所以无法获得解脱知见,无法获得心的开悟和解了。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阿难说了这些心里话、大实话后,五体投地地对佛陀至诚恭敬顶礼。所有与会大众也期盼着如来开示。


五体

【五体】

《阿含经》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


倾渴翘伫

【倾渴翘伫】

倾,指倾心、全心全意;

渴,指渴求、希望;

倾渴,即倾心渴望。形容在场大众的心情,如焦渴难忍时祈盼饮水般,特别想得法。

翘伫,为仰望等待。形容身体的姿态,如雏鸟期盼母鸟归巢哺食般,大家真诚急切地仰望着佛陀。


钦闻示诲

【钦闻示诲】

恭敬地渴望聆听释迦牟尼佛的教诲。


阿难表达自己的心声之后,请求如来开示心的实相、本性。


蕅益大师在《大佛顶首楞严经文句》中提到,此时的阿难还是凡夫,到第三卷末即证得初果,第四卷时获得须陀洹果(二果);


也有不同的注释中记载,阿难现在已经获得初果,但还未获阿罗汉果,所以内心极为惭愧懊恼;


也有记载,佛陀圆寂后,迦叶尊者在结集经藏时不允许阿难参加。阿难非常懊悔,生起了强烈的精进心去修行,证悟阿罗汉。后来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入灭之前,将所有的经藏教交付与阿难。


总之,有说佛陀在世时,阿难恃宠而骄,一直没有获得阿罗汉果;


还有人说他是佛陀身边非常清净的侍者,没时间顾及自己修行。阿难经常示现有实宗的身份和观念向佛陀提问。很多经典都是以阿难向佛陀提问的方式开演出来的,这其实是他的一种示现——内闭菩萨行,外显声闻相。


《法苑珠林》云:“佛所说妙法,我必当修行,若能善修习,济拔极为大。”对佛陀所说的妙法,一定要善加修行才能获得通达。


阿难是如来的堂弟,他和提婆达多同是白饭王的儿子。他得到了佛陀的庇护,是佛最宠爱的弟子。此时阿难代表与会大众,祈请佛陀开演真相妙法。


真相妙法,就是开演我们的如来藏心。如同聚火镜可通过太阳光的折射点燃艾草。

同样,依佛陀的讲法、自己对善法的信心,可将如来善知识传授的法义与自相续融合,梵烧烦恼的薪柴,获得解脱大义。





二、 如来显发非心

下面介绍如来如何教导如何显发真心之理。


在显发真心之前,如来要破斥非心。凡夫往往颠倒执著,所以要观察自己对取心的执著。


01

1、光表破显诸相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本经中佛有五次放光。

第一次,从顶髻放光,表示依理起智,进行宣说七处征心;


第二次从面门放光,表诸智将要打开。因阿难的祈请,众生的法器将要成熟,与会大会堪为法器时,佛陀才会在开示之前由面门放光,代表佛的智慧可以照破众生的无明黑暗。


面门有一个特殊性,它不同于无间顶相。无间顶相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而面门放光是众生皆能看到的。佛顶放光,说明佛陀将要演说至高无上的法门——极具威力,破斥邪见,成为无上秘密门;而面门放光,代表外道、声闻缘觉、菩萨及十法界所有众生共见佛陀的面门,表示接下来佛陀要宣说的法——是心佛众生大平等的法门,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清净明觉的本心。


因前面放光有些众生没有见到,因而要通过下面遣疑破暗的殊胜指导方法,让众生相应佛性。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卷1)》中记载,如来有八处放光,各各不同。一者足下。二膝上。三者阴藏。四者脐中。五者胸前。六者口中。七者眉间。八者顶上。言足下放光者照一切地狱。膝上放光者照畜生。阴藏放光者照阿修罗。胸前放光者照大天。口中放光者为照三乘人。眉间放光者为照大乘菩萨。顶上放光者十方六道一切普照。


第三次从卍字放光,表因心显见;


第四次从诸佛顶放光,表一多无碍;


第五次从五体放光,表耳根圆通,总摄诸根。


其光晃耀,如百千日

【其光晃耀,如百千日】

佛陀从他的面部散发出各种五颜六色、绚丽无比的光芒,其光璀璨夺目,如同百千个日轮同时照耀于世间一般。


这种光与日光有所不同,一个太阳的光尚且非常刺眼,百千日的话,可能要刺瞎了。此处佛陀的光如百千日,非但不刺眼,反而让人感觉非常柔和。所以,主要是形容佛陀光彩夺目,极其耀眼且庄严。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一般世人讲的震动如地震一样,众生会生起恐怖心。比如善知识传讲殊胜密法时大地震动。但我们怎么没感觉到呢?我们能感觉到周围人打喷嚏,工人做工等声响震动,但这些不是此处讲的震动。


六种震动只有菩萨和具神通者才能感受到,普通人感受不到。像魔宫也有震动,因为魔王具有大威神力,只不过他没有正见和解脱智慧,才成为魔王身份。


六种震动包括“形”的震动——动、涌、起;“声”的震动——震、吼、击三种。


其中,动是摇动;涌是急升,如涌泉一样喷起;起是慢慢升起;震是震荡破裂;吼是吼叫声;击是互相冲击。


当六种震动时,十方微尘数无尽国土同一时间都能感受到,并得到加持。就像很多人听闻圣法,内心感受很震憾,或汗毛竖立,由内而外产生感慨和恭敬一样。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佛陀以面门放光,也指白毫放光——佛要宣说大乘佛法了。此时,以佛陀神变神通力的加持,大地产生六种震动,并且十方世界所有的国土全部现前,然后佛陀的威神力又令所有世界都合为一世界。即一变多、多变一的神通。


并且无边微尘数诸大世界的菩萨们都自然安住在本国,不用从而遥远的地方,拖家带口、辛苦地到娑婆世界来,大家恭敬合掌,准备听佛的楞严大定妙法——真正获得舍摩他的方便方法。


【总结】

这是以佛陀的神变力加持,令无数世界的菩萨们都来听楞严正定的法要,感受真正的解脱舍摩他、安住实相的境界。


以佛陀威神力的加持,内外无有阻隔,诸世界的众生以融通摄持,合为一界,安置在本国,合掌承听。这是佛陀说法前,接引众生眷属而示现的殊胜相。


《楞严义贯》中讲,诸大菩萨如何皆能按住在本国听法的意义有三:


一、从相上而言,十方世界的菩萨们不用起座,不需要麦克风等工具,合掌即可恭敬听到佛陀的教授。如同上师现在讲法,通过奇妙的网络,能令世界各地的人不用来到喇荣山沟,在自己的住处就可听到正法。


二、从性上而言,一切菩萨代表诸识;其世界代表自己的本心;皆住本国,指识不起不动。依靠如来的直指,安住于清净本心中——不生妄心,依识住心,不动妄念。生起多少识就会获得多少智。


三、从密教而言, “其世界”指大曼荼罗。“诸大菩萨”即曼荼罗中之诸圣者。“皆住本国”,即皆住于本尊三昧耶境界中。“合掌承听”指无言受教。


所以,这个道理可从外、内、密不同角度阐释。


02

2、 发明真妄二本



(1)举过出由喻显



指佛陀教导阿难什么是颠倒,什么是真实。首先出过,叙述颠倒。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佛陀传法前,让众生辨明什么是颠倒堕落,当诸识含藏于法性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颠倒相。


众生因各种无明习气,而产生颠倒的业和种子,它们成熟后就在六道循环流转,如同恶叉聚。


恶叉聚

【恶叉聚】

也叫恶叉果,是在印度生长的一种果实,在一枝藤上可生三颗果实,并且同聚而生,互相起作用。所以恶叉果也叫金刚菩提子,可穿成念珠。


一地生三果,代表众生流转轮回有三种主要因——即十二缘起中的三种根本:业、无明烦恼、痛苦,即三种杂染——业杂染、烦恼杂染和生杂染。


众生因此三种杂染因缘聚积而流转轮回。果实落地成为种子,种子再长成树,然后又结出果实。如此因因果果,形容众生在六道中交叉往返,流转生死。


佛经云:“诸法于识藏,藏于法亦然,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诸法在互相运作中,以种子的形式藏于阿赖耶,阿赖耶的种子习气会成熟于外,再次造业,生起烦恼,然后再造因,成熟果报……形成因果循环。


比如,有的人造了恶业,转生到三恶趣的旁生,做旁生时又滋生贪嗔痴,而再造恶业。如此因果相互关联,互生而循环不断。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按理说,修行人通过修行可顺利获得成就。但因为受往昔业力束缚,即便非常想今生获得成就,也终究无法实现。


古德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我们在消业的同时又造新业的话,解脱会遥遥无期,无法获得无上菩提。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乃至,指甚至之意;别,指非为通途,如同岔路一样。


虽心求无上菩提,非但无上菩提得不到,甚至误入歧途。有些入于声闻缘觉乘,堕于二乘——虽获解脱但不能成佛;更糟糕的是,有些变成外道;有些变成天魔及魔眷属等。众生这样反复造业,在轮回中无有出头之日,非常可怜。


凡夫依靠四种颠倒——常乐我净,从无始以来,以凡俗之颠倒想,造业熏修恶果习气,无法获得解脱果,一直生于颠倒生死中。



诸天

【诸天】

因为造了善业,但不属于解脱道,所以转生在天界,即欲界六天、色界诸禅天、无色界诸空天。此诸天,除净居天外,皆是凡夫所住。


众生之不发菩提心的话,修福布施,命终会得生六欲天;若不发菩提心而修凡夫禅,得四禅定,命终即生于色界四禅天;若不发菩提心而修四空定,命终即生无色界四空天。


如五祖大师对门人说:“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你自性迷了,即便有再多福报,能不能救赎?很难。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记载,马祖在开悟前修行特别精进,怀让禅师看到马祖修行有点偏颇,就在他坐禅的地方开始磨砖。马祖有些心烦,问:“你在干什么?”怀让禅说:“磨镜子。”马祖问:“把砖磨成镜子,能成功吗?”怀让禅师反问:“依靠禅修想成佛,这可能成功吗?”后来怀让禅师以“牛车”为喻,指引马祖认识心本性。如果没有认识心的本性,纵经漫长地精勤禅修也不会获得佛果。后马祖以此因缘而开悟。


所以,只追求外相,没抓住修行的精髓,是无法获得觉受和开悟的。我们要想真正获得开悟,一定要首先树立正确的知见,否则会变成诸天甚至魔王,这是极为可怕的事。


具有大势力、大福报,但没有正见,就很容易成为魔王。魔是梵语“摩罗”音译,意为:夺命、障碍、扰乱、破坏、杀者。魔王虽有烦恼魔、五蕴魔、天魔、死魔等,但此处指欲界大自在天界魔王,及色界天的魔醯首罗天的魔王。


修行人在修行正道时,如果心恶,但福报具足,就会成为魔王;如果心恶,且福报不具足,就会堕落为魔王的眷属。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有些人因不知轮回流转由颠倒的业和烦恼,或遍计无明和俱生无明扰乱,即不知什么是世间众生的根本,及出世间本具佛性的根本。


二种根本——是生死根本和涅槃根本。或亲近恶知识或盲修瞎炼。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

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就像你想获得美味佳肴,却在煮沙子。沙子能变成米饭吗?不可能。即便经历无数劫,也如同缘木求鱼、缘绳求蛇般,属痴心妄想,如此背道而驰,是不可能获得成就的。


这就是众生遍计执著的颠倒行为。




课后思考题

1、阿难为什么在佛陀住世时没有证悟阿罗汉果?

2、佛陀在经中一共有几次放光?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3、众生流转轮回的根本因是什么?

4、什么样的修行人不能开悟成就,一直流转轮回?


往期链接(请直接点击文字)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1)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2)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3)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4)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5)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6)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7)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8)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9)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10)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11)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12)


文字  | 宝贝组合

排版  |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