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颗钻石的约定‖317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2 月 02 日 佛 历 2565 年
ཚོམས་ལས།སྔ་དྲོ་སྐྱེ་བོ་མང་མཐོང་བ།།ཕྱི་དྲོ་ཁ་ཅིག་མཐོང་མི་འགྱུར།།ཕྱི་དྲོ་སྐྱེ་བོ་མང་མཐོང་བ།།སྔ་དྲོ་ཁ་ཅིག་མཐོང་མི་འགྱུར།།ཞེས་གསུངས།
《法集要颂经》:
上日见多人,下日有不见,
下日多见者,上日有不见。
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有顶)、下至无间地狱,六道的众生不计其数,不像地球上有六十几亿人口这么简单,但如此多的众生,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已获得长寿持明果位,或者不舍肉身而直接飞往清净刹土的极个别大德除外。)
如《解忧书》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
任何事物有生就有死。以前一休把师父心爱的杯子打碎了,他不敢直接告诉师父,等师父回来后问:“什么东西可以生而不死?”
师父说:“一切事物有生就有死,哪有不死的?”一休从背后拿出杯子的碎片说:“那您的杯子死了。”结果师父也没责骂他。
世间上的任何生命,有生必然有死。从善趣天界以下,有生而不死的事情可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人们也绝不会有“到底死还是不死”这种模棱两可的怀疑。
《无常集》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林间,无有地方所,死主而不至。”无论是虚空中、大海里,还是山林间,没有死主阎罗去不了的地方,为逃避死亡而躲到何处也没有用。
假如真有个不死之地,佛菩萨的慈悲心那么大,必会将无量众生安置于此,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我以前也讲过一个故事:
两个学因明的僧人去某处求学,晚上因找不到落脚处,就想借宿在一个老太太家。
老太太除了一个女儿,家里没有别人,她问:“你们是不是学因明的?学因明的人很麻烦,最好不要住在我家,不然的话,到时候会给我出难题。”
他们听后连忙恳求:“我们虽是学因明的,但肯定不给您出任何难题!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找不到安身之地,请行行方便,让我们歇一晚。”
老太太见他们说得诚恳,就勉强答应了。吃过晚饭后,老太太在身上摸摸摸,摸到一只小虱子,就叫女儿说:“你赶快把它放在不死的地方(意即比较安全之处)。”
一个僧人听到了,马上说:“老菩萨,如果有不死的地方,可不可以把我们两个也一起放在那儿?”
老太太特别不高兴,生气地说:“你们这些学因明的,嘴巴就是这样,刚才不是说不给我挑毛病了吗?早知如此,就不让你俩住在我家!”
因此,不死的地方哪里都没有,假如真有这样的地方,有钱的人、有权力的人、有能力的人,花多少钱、付出多少代价都愿意去。
然而,人终有一天会死,这是谁都逃不脱的命运。对一般人来讲,通常也有这种认识,只不过死缘不定、何时会死这种念头,除了修行好的人以外,人们普遍都没有。所以,我们懒惰的主要根源之一,其实就是无常观得不好。
尤其是生在寿命不定的南赡部洲,又时逢末世,寿量不像初劫时那样,动辄便是六万岁、八万岁,如今人寿非常短暂,死亡很快就会临头。
实际上,我们自从出生那一天起,便一步一步地向死亡靠近,寿命就像漏底的水池,从来不会增加,只有越来越少,死魔犹如夕阳西下的阴影般,片刻不停地向我们逼近。
许多人过生日时特别开心,众人都唱“祝你生日快乐”,其实这非常愚痴,就像是一头待宰的牦牛,离屠夫越来越近时,有人在旁边“祝你快乐”,可想而知它会不会快乐。
所以,有时候人们的行为值得观察。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谁也无法确定何时何地会死,谁也没有把握明天或今晚、甚至仅仅现在呼吸之间,自己会不会命归黄泉。
任你再智慧渊博、精通教理,但也不敢断言“我现在肯定不会死”,最多是以怀疑心猜测“我不会死吧”,而无法举出确凿有力的依据,得出颠扑不破的因明推理:我现在决定不会死,因为什么什么之故。
所以,《地藏经》中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死神从不与人约定时间,他往往出乎意料地降临,让我们一命呜呼。有时看到一些临死之人,感触还是比较大。
前两天我去上罗科玛乡,有人请我给一个死者超度,我去的时候她还没断气,儿女亲眷都围在身边哭,她身体虽然不能动,但心里比较清楚,听到我在念经,稍微会合掌一下。
她的经济条件很不错,但辛辛苦苦了一辈子,死时什么都带不走,不愿意也没办法。不过她的离开方式还可以,因为前一两个月病了很长时间,自己也觉得没希望了,临死前就做了一些准备。
然而,很多人不一定有这种福报,诚如《入行论》所云:“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死神突然就来了,自己根本来不及准备。
所以生命真的非常脆弱,但世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无常观,天真地以为死亡不会那么快到来,有了这种心态,修行肯定不成功。
《因缘品》中也说:“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戚?”明日是否会死,谁也不知道,故只要有一口气、有一点修行机会,就务必要精进,否则,难道你跟死主阎王是亲戚吗?想通过搞关系就不用堕入恶趣,而直接前往极乐世界?
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忆念“我会不会死”。比如你上厕所时,应该想“我会不会死在这里”;去提水时,要想“我会不会死在路上”;晚上睡觉时,也想“我明早会不会醒不过来”……
生命确实在呼吸之间。
佛在《四十二章经》中,问下面的弟子:
“生命有多长?”
有人说是“几天”,有人说“在饭食间”,佛陀都摇头说不对。
后来有人说:“生命在呼吸之间。”
佛陀才予以首肯、点头称是。
人的生命极其脆弱,我们住的房子若没遇到自然灾害,差不多能保证几十年不坏,可是我们的生命却无法跟谁签合同,保证它能存活几十年。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意即我们的生命危害众多、顺缘极少,就像风中水泡一样会瞬息破灭,晚上沉沉地睡去,平缓地呼气吸气,但谁也不敢肯定在此期间不会死亡。
如果没有死去而能安然醒来,真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这样一说起来,没有修行经验的人,可能觉得没什么好稀奇的:“我身体好好的,又没病,睡觉怎么会死呢!”但你有没有想过,假如晚上地震来了、房子塌了,突然死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前段时间就有个道友在禅房里闭关,不知道什么原因,房子突然起火了,等大家发现时,她早就死在里面了。对她而言,当天早上肯定没想到“今天是我离开人间的日子”,否则,倒可以提前做些准备。
曾有一个对佛教半信半疑的人,他跟我说:“要是每个人知道自己能活多少岁再死,提前做一些准备,那多好啊!不然,什么时候死都不清楚,有时觉得特别可怕!”
他希望能像北俱卢洲的人一样有固定寿命,但这样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总之,每个人很快都会死。在座的几百个道友中,明年今日肯定一部分已经离开了,但由于我们没有神通,不知道其中是否有你有我。
现在有些人只看眼前,根本不管死时怎么办、死后怎么办,甚至一提起这个问题,马上就撇开不谈,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其实,我们如今不是回避的时候,应该是面对的时候,这方面一定要尽快做好打算。
--《前行广释》第29课
我们今日死还是明日死,其实谁也决定不了。《因缘品》云:“上午见多士,午后有不见。午后见多士,翌晨有不见。”上午见到的很多人,下午有些就看不见了;下午见到的很多人,明早有些就看不见了。
死亡有时候来得很突然,我隔壁有一个喇嘛,可能七十多岁了,昨天还好好的,今天上午就圆寂了。不过,修行人的圆寂,跟世间人完全不同,他在上师如意宝住世时,修行就比较好,今天他正在念《系解脱》,告一段落时,金刚跏趺坐而圆寂了。我们暂时不让别人去见,因为修大圆满的人,死后不能马上动尸体、去念经、很多人看,起码要在七八天内把门关上。
学院也有许多道友得过灌顶、修过密宗教授,像这些人死了的话,一段时间内最好不要跟人说。刚才有个堪布对我讲:“如果我死了,先提前跟你打个招呼,最好七天中不要开我的门。”我开玩笑说:“你不要这样讲,不然,过段时间真死了也不好说。”
正如刚才《因缘品》所言,上午很多人在,下午有些就死了。但这样的无常,世间人并没有注意,人一死觉得很奇怪,然后就接受不了,马上又哭又闹。
但你如果修过无常观,父亲死了也好、母亲死了也罢,都觉得很正常,因为在漫长的轮回中,每个人曾死过无数次,生过无数次,生死流转接连不断,这没什么可伤心的。
--《前行广释》第3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