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91课 * CC+笔记 返回

《入行论广解》91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本课共有5个颂词,分别归属在两个科判下。

1. “教义成立”“真实宣说”。第一颂承接上一课,继续安立众生和佛陀等同的观点。上一课是从教证的角度宣讲,本课是从理证的角度宣讲:

①长期恭敬众生与佛陀的修行人,能圆满到达轮回的彼岸,获得涅槃的果位。此观点的安立,源于因明的推理。但众生与佛等同,不仅停留在推理上,在佛教历史上,无数成就者和修行人,都是依靠对众生和佛陀的恭敬心而圆满了福慧二资粮,从而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从最初的发菩提心,到中间的行持六度万行,再到最后的回向善根,都离不开众生。

②众生乃菩提之因。没有众生,我们何来大悲心?没有大悲心,菩提心又从何生起?没有菩提心,那成佛的唯一近取因就没有了。因此,在我们成就菩提道的路上,众生和佛陀缺一不可。

③总之,我们在日常修行过程中,要把众生看作菩提的顺缘,对佛如何恭敬,对众生亦然。(详见颂词1)

2. “教义成立”“遣除诤论”,旨在遣除对“众生和佛陀等同”这一观点的相关诤论。

诤论点:佛陀圆满一切功德,而众生被贪嗔痴等烦恼束缚,两者功德截然不同,故不应恭敬众生。针对这一观点,本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遣除诤论:

①众生和佛在功德层面的确不相同,但在成就佛果的助缘方面完全相同,即颂词所言“由用故云等”,在助道作用上安立二者相同。(详见颂词2)

②我们对佛陀这一无比尊贵的福田恭敬供养,能圆满广大的资粮;同样,安住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境界中,对一切有情恭敬供养,此功德也非常大,因为众生同样是珍贵的福田。(详见颂词3)

③总结而言,在成佛路上,依靠众生和依靠佛陀都可以成就佛果,也就是从助修成佛的因的角度,众生与佛相同,因此我们一定要恭敬众生;但从各自功德而言,任何众生都不可能与诸佛相提并论。上师在本课中简略介绍了佛陀不可思议的如海功德。(详见颂词4)

④正因为佛陀的功德极为殊胜,所以寂天菩萨说:如果有谁具足佛之功德的几万亿分之一,那我们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财物对其供养仍不足够。(详见颂词5)

🔹综上所述:众生和佛陀在功德上有很大差别,但无论如何,众生作为所缘缘,助缘我们生起佛之功德。所以,我们理应恭敬供养众生。(详见第92课)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

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




颂词1-1

科判分析

这是本论的第二个建立众生与佛相同的科判,分别从“安立教证”和“教义成立”两方面宣说。上一课从教证角度安立众生与佛相同,本课进入“教义成立”,意思是,之前所阐述的教证的意义,可以通过理证的方式来成立。


颂词1-2

消文释义

长期恭敬众生与佛陀的修行人,能圆满到达轮回的彼岸,获得涅槃的果位。我们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众生和诸佛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缘。如果恭敬佛陀而不恭敬众生,实在是没有道理。生,即众生;佛,即佛陀。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上一课寂天菩萨给出了一个教证,佛陀说:众生和佛都是殊胜的福田。有些人认为此教义没有可依靠的理证。因而此颂便通过理证的方式来安立该教证成立。

①对方之所以不认同众生也是殊胜福田,是因为众生有业惑,有烦恼。就此我们以理来证成:因众生能让我们相续中菩提心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生起大乘道的功德,所以众生被称作福田。正如经过播种,能生根、发芽、结果的田地也被称作良田一样。

②众所周知,恭敬佛陀可收获诸多福德;同样,恭敬众生也能够让我们积累福德。原因是:

A. 没有众生,菩提心不会圆满,因为“以悲心缘众生”是构成菩提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修持六度时,也都有“缘众生”的部分。比如众生是我们修布施度的一部分;守持戒律时,大部分也要缘众生;修持安忍更是如此,等等。我们必须借助众生方可圆满资粮。

C. 法师在辅导中说,大恩上师在讲《现观庄严论》要义时说,真正殊胜的大乘佛法,最关键的是利他,而非成佛。成佛是为利他服务的,成佛是利他的手段和方便。因此,众生在我们的成佛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众生,我们利谁?而无所利益,又怎能成佛?

重点2. 所以,诸佛和众生都是帮助我们修持佛法的殊胜助缘,如果我们只恭敬佛陀而不恭敬众生,是不合理的。

我们应当随学佛陀和历代高僧大德们对众生的慈爱和悲心,就像朗日塘巴尊者曾说的那样:“我所阅览的一切甚深教法,都是将所有的过失归于自己,将所有的功德赋予众生。这一切的关键,除了‘亏损失败我取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之外,再也没有更甚深的教言了。”而《修心七要》中更是教诫我们应当如此思维:“从无始以来,我吃过你们的肉、喝过你们的血,已经欠了你们很多债。为了补偿这一切,我理当将血肉等布施,你们可随心所欲地享用。即使我今生中世出世间一无所成,那也无所谓,只要我的身体能偿还你们的债务就可以了。”

重点3. 综上所述,无论从教证还是理证方面,“众生和佛陀等同”都得以成立。


颂词1-4

相关教证

1. 龙猛菩萨说:“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众敬如师。”

2. 《华严经》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3. 《修心七要》云:“于众修大恩。”

4.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中说道:“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颂词2)




非说智德等,由用故云等,

有情助成佛,故说生佛等。




颂词2-1

消文释义

这里并不是从自心功德的角度安立为同等的,而是从依靠众生与佛陀二者能成就佛果这一点而安立平等。因此,与佛陀相同,一切众生也具有助成佛果的功德,为此说众生与佛同等。(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2

本颂重点

重点1. “非说智德等,由用故云等”。

①非说:并不是说;智德:智慧、福德;等(两处):等同;用:作用、功用;故云:所以说。

②意思是:并不是说(众生和佛)智慧和福德等同,而是由(帮助众生成佛)的功用角度,故说等同。此颂强调:在帮助我们成佛这件事上,众生和佛陀的作用是一样的;而不是说烦恼深重的众生,和圆满具足一切智慧悲心的佛陀,在功德上也等同。

重点2. 没有众生,我们无法发菩提心,无法积累资粮,有了众生,方可帮助我们成道。

重点3. 对于众生和佛陀同等,需要形成定解。

首先对佛陀生起信心,然后对众生生起悲心,两个因缘具足后,我们就处在菩萨道中了,再通过信心祈祷诸佛,通过悲心去缘众生,就可以逐渐成佛。


颂词2-3

思维讨论

大家可以分享一下,随着学习佛法的深入,我们对待有情的态度,是否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把众生分成爱的、恨的、无利无害的,以此来决定我们对他们的态度;

第二阶段:因为学佛了,懂得一些佛教理论了,于是开始看众生过失了;

第三阶段:因为懂得了嗔心的危害,于是把忍耐当成了修安忍;

第四阶段:目前所学——众生和佛陀同等,需要通过不断串习,用大量教证、理证形成定解。

您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颂词3)




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

敬佛福德广,亦因佛尊贵。




颂词3-1

消文释义

安住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境界中,去供养一切有情,这个功德非常大,因为众生是珍贵的福田。另外,对佛陀也应恭敬供养,因为佛是尊贵无比的福田,依之能圆满广大的资粮。


颂词3-2

本颂重点

重点1. 此颂中“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有两种解释:

①我们应该怀着慈心去供养有情。

②我们要供养从慈心定中出定的众生,即供养从一缘慈心等持中的出定者,此人虽不是圣者,但供养的功德无量无边。

重点2. 此颂是从“尊贵”的角度来安立众生和佛陀同等的。

佛陀的尊贵大家都不会有异议,这里所说的众生的尊贵,主要是指能帮助我们圆满成佛资粮的角度宣说的。

重点3.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众生,也就是我们修道的对境,包含了法界的一切有情,缺一不可,不仅仅指人类,否则菩提心就不能称之为平等、广大、周遍、圆满。


颂词3-3

相关教证

1. 供养众生之广大功德:

①《俱舍论》中说:“虽非圣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说法者,最后有者之菩萨,供养功德无有量。”尽管不是圣者,但如果对作为利益之田的父母、痛苦之田的病人、于法身相续中修行之田的说法者、功德之田的最后有者菩萨进行供施,果报也是不可估量的。

②《父子相会经》中说:“一切众生界无量,发心功德亦无量。”

③龙猛菩萨说:众生犹如妙瓶、如意宝,依此能产生一切资具,实现一切所愿。

2. 供养佛陀之广大功德:

①佛经云:“供养佛陀,即生可获财富等,圆满一切所愿。”

②《妙法莲华经》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③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甚至以不清净的心看佛像,此人也能逐渐获得圆满的佛果。


颂词3-4

相关知识

现而不定识:此名词是在上师讲记中,讲到即便用不专注的方式看到佛像,都能获得无量功德时提到的。“现而不定识”也称“见而不定识”,包括:

1. “境相不明现而不定识”:比如眼前晃过去的事物,虽然已经见到了,但自己并没有发现。

2. “心未专注现而不定识”:比如心专注于一处时,外境虽然已出现,但未对其生起现量的抉择。

3. “迷乱理由所致现而不定识”:比如将贝壳看成银子,眼前已经显现了,但因为根识错乱,没有见到本体的真相。

从以上释义可以了知,看到佛像、观想佛像的功德多么不可思议,即便用“现而不定识”来看,也能在自己的眼识上、阿赖耶上种下菩提的种子。


颂词3-5

思维讨论

1. 或许我们还是无法把有情和佛陀等同起来,尽管理论上认同,但有情的烦恼和缺陷显而易见,如何形成正确的定解?

提示:正是因为有情有烦恼、有缺陷,我们才有了悲悯的对境,如果有情个个都和佛一样,我们对谁生悲心?对谁发菩提心?为谁而成佛?

2. 观察检视一下,我们的包包里、身上常带有佛像吗?上师说,作为一个佛教徒,行住坐卧应随身携带释迦牟尼佛的像,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



(颂词4)




助修成佛故,许众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无边功德海。




颂词4-1

消文释义

总而言之,从助修成佛的因来讲,众生与佛是相等的。但从各自的功德而言,任何众生都不可能与诸佛相提并论。


颂词4-2

本颂重点

继续宣说众生和诸佛的共同和不共之处,此颂更多的是阐释佛陀功德的不可思议。

1. 共同之处——依靠众生可以成佛,依靠佛陀也可以成佛。经云:“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我们行持菩萨行,发起大悲心,众生是唯一依处。

2. 不共之处——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浩如烟海的功德,不要说凡夫众生,即便是声闻、阿罗汉也望尘莫及。舍利子智慧第一,但即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遍满舍利子,其智慧总集起来也不及佛智的千万分之一;目犍连神变第一,但以其神变力,也无法测度佛陀的功德。


颂词4-3

相关教证

佛经云:“佛陀功德不可思,正法功德不可思,僧众功德不可思,于此生起信心者,获得功德不可思。”


颂词4-4

相关公案

目犍连想以神通力测试佛陀说法之声能传多远,他飞越三千大千世界,佛陀的声音仍在耳边;他又朝娑婆世界的西方飞去,经过了九十九恒河沙数的佛世界到了光明幢世界,佛陀的法音还听得很清楚。目犍连禀白光明幢世界的光明王如来:“我来到这么遥远的世界,不知道怎样才能回去,唯愿如来慈愍加持,帮我返回东方的娑婆世界。”光明王如来说:“以你的能力,纵经一劫也不能回到娑婆世界。但是我有一个窍诀,就是不可忘本。你至心观想你的本师,竭诚顶礼、称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圣号,便得安返。”目犍连依教奉行,至心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面向东方顶礼称念。一念之顷,便回到了娑婆世界。上师以此公案,说明佛陀的神变非声闻、阿罗汉所能及。


颂词4-5

相关知识

1. 十力:

①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②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③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④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⑤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⑥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⑦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⑧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⑨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⑩知永断习气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2. 四无畏:

亦名四无所畏,指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分佛四无畏和菩萨四无畏两种:

①佛之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

②菩萨之四无畏:总持不忘,故说法无畏;尽知法乐,知众生根机心性,故说法无畏;善能问答,故说法无畏;能断物疑,故说法无畏。

3. 十八不共法:因为只限于佛,不与三乘共有,故名“不共法”。分别为: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源自《菩提佛学词典》)



(颂词5)




唯佛功德齐,于具少分者,

虽供三界物,犹嫌不得足。




颂词5-1

消文释义

佛陀的功德极为殊胜,圆满一切功德、断除一切过患,是世间上唯一的量士夫。谁若具足佛的少分功德,就算只是几万亿分之一,那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财物进行供养,仍显得不足够。齐:齐全。


颂词5-2

本颂重点

重点1. 此颂重在宣讲佛陀的功德,法师辅导中,提示我们阅读《中观宝鬘论》的相关内容。

《中观宝鬘论》第二品“轮番说因果”中宣说了佛的三十二相:千辐轮相;足善住相;手足缦网相;手足细软相;七处隆满相;身广洪直相;指纤长相;足跟满相;身金色相;足踝端厚相;身毛上靡相;腨如鹿王相;立手糜膝相;阴藏相;皮肤细滑相;身毛右旋相;眉间白毫相;肩头圆满相;狮子上身相;肩膊圆满相;得最上味相;无见顶相;身纵广相;广长舌相;得梵音声相;狮子颌轮相;齿鲜白相;齿平整相;四十齿相;齿齐密相;目绀青相;牛王睫相。

重点2. 《中观宝鬘论》第三品“积菩提资”中,从六个方面宣说佛陀功德的不可思议:

①独觉等十倍福德资粮能成就佛陀一毛孔。

②成就所有毛孔之百倍福德成就一随好。

③形成所有随好之百倍福德成就一妙相。

④形成所有妙相之千倍福德成就白毫相。

⑤形成白毫相之十万倍福德成就无见顶相。

⑥形成无见顶相之千万倍福德成就六十梵音相。

了解佛陀的功德,有助于我们对佛生信,并跟随佛所指引的大乘菩萨道修行。具体到本课内容,就是从助缘成佛的角度安立众生和佛等同,而非从功德角度安立众生和佛等同。


颂词5-3

相关教证

1. 《金刚经》中说,何人念诵或修习佛陀的教言乃至一四句偈,功德也是无法思议,远远超过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供养诸佛的功德。

2. 《华严经》中也说:“倘若见闻佛,获得无量德,灭除一切障。”


颂词5-4

思维讨论

讲记中和法师辅导中不断提到佛陀的如海功德,我们会不会产生疑问:佛的功德非常人能及,即便是声闻、阿罗汉都不及佛的千万分之一,作为凡夫的我们就更不用提了。那是不是意味着成佛只是一个梦想?

讨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菩提心。佛能圆满如海功德,声闻缘觉圆满不了,一般众生更圆满不了,就是因为没有菩提心的窍诀。如今我们值遇大乘佛法,已经懂得菩提心的重要,并且已经发了造作的菩提心,这就已经在成佛的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因为菩提心是成佛的近取因;

二是众生相续中成佛的潜质、佛性和智慧是非常广大的,只是暂时被自私自利的心所局限,如果突破了,利他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法师辅导中用“破茧成蝶”来形容我们的心暂时被障蔽,通过精进的闻思修,一定会有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90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89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