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颗钻石的约定(129)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7月26日 佛历2564年
【第129颗钻石】
སློབ་དཔོ་ན་དབྱིག་གཉེན་གྱིས།སྟོན་པའི་དམ་ཆོས་རྣམ་གཉིས་ཏེ།།ལུང་དང་རྟོགས་པའི་བདག་ཉིད་དོ།།དེ་འཛིན་བྱེད་པ་སྨྲ་བྱེད་དང་།།སྒྲུབ་པར་བྱེད་པ་ཁོ་ན་ཡིན།།ཞེས་གསུངས།
世亲论师:
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
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佛法住世期
佛陀之妙法有两种,即教法与证法,其中受持教法者唯是讲经说法,受持证法者唯一是修行。
认定:
如果想要受持、弘扬佛法,首先应该认定何为佛法?如何弘扬佛法?
世亲论师告诉我们,所谓的佛法有两种,即教法与证法,教法即经律论三藏,证法即戒定慧三学或三十七菩提分法。受持教法者唯一是讲经说法,其他注释中说听受者也是受持教法者;持证法者即将佛陀之教法于相续中数数修习。
华智仁波切在一个教言中说:若通达四句偈颂的意义即是受持教法,一刹那间生起信心即属于证法。
释疑:
那发放布施等是否属于弘扬佛法呢?
虽然从某一角度来说是弘扬佛法,但真正的弘扬佛法并非如此,如果将释迦牟尼佛的精神真正传递到其他众生的相续中,这才是真正的续佛慧命。
有些注释中说:布施、随喜、造顺缘均属于教法与证法的范畴,但并非真正的佛法。一般来说,盖经堂等属于一种善举,可以说是弘扬佛法的顺缘,但并非真正的弘扬佛法。
“唯”
颂词中有两个“唯”字,格鲁派有些论师以及《俱舍论大疏》中说:以唯字代表一种肯定的语言,也就是说只有讲经说法和真实修行才是真正弘扬佛法者,其他人并非是真正弘扬佛法。
标准:
教法与证法是否住世,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
世亲论师说,若任何一个道场具足闻思佛法与实地修行者,则说明持教大德已经住世,否则,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并未真正住世。
《自释》中说:“有能受持及正说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间。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故随三人住世时量。”这一教证非常重要,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听受佛法者、讲说经教者以及依教修行者住世,就说明佛法已经住世。
时间:
对于教法住世的时间,有种种不同说法。
《贤劫经》中说是一千五百年,其他经典中说五百年,还有些经典中说是二千五百年,世亲论师在《般若经》注释中说是五千年,还有些经中说比五千年的时间还长。一般来讲,藏地很多高僧大德认为,前面不满五百年的说法是不了义的,因为这样会有很多教理的违害,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是五百年,则释迦牟尼佛授记无著菩萨于佛涅槃后九百年出世,并以了义不了义的方式来弘扬佛法的授记不合理。而且《无垢天女经》中说,藏地在二千五百年后,佛法才会兴盛的说法也不合理了。
一般来讲,大家比较公认的是五千年,即第一个一千五百年为果期,此时得果特别快;第二个一千五百年为修期,麦彭仁波切以及普巴派的历算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修期当中的戒学阶段,再过一百多年,戒学期即会结束,这一点根据《时轮金刚》的历算也是非常可靠的;第三个一千五百年属于教期;最后的五百年是唯持形象期。根据世界佛教联合会安立的佛历,现在公认的是佛历 2547 年,这是依靠上座部的历算来计算的。因此,现在不论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中间虽然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实际上,真正的教法与证法并未隐没于世间。
重要性:
此偈颂非常重要,现在有很多人不了知何为佛法,也不了知何为弘扬佛法与行持佛法,这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历史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佛教在某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遭受到了一些损害,这样一来,诸位高僧大德,有的已经离境,有的已经离开人世,由于没有对佛法的讲闻,致使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根本不了知何为佛法。现在有很多人整天都是念经、为别人超度、敲锣打敲,修寺院、烧香、拜菩萨、接待游客、卖门票,但这些究竟是不是真正的佛法,大家应该以智慧分析。
上师法王如意宝一生中唯一重视的就是讲经说法,他从十几岁到最后圆寂,除讲经说法以外再没有重视过其他任何事情,这充分说明了法王如意宝对佛法的重视以及巨大贡献。
作为后学者,我们也应该从内心发愿:生生世世弘扬、受持佛法。如果有机会、有能力的话,应该弘扬佛法、讲经说法。这个相当重要。
如果没有讲经说法的机会和能力,那最好在具足法相的善知识面前终身听受佛法,这也属于弘扬佛法,而且这样做的利益非常大,为什么呢?即使世间的学问也需要老师传授,需要有人来听闻,否则不会通达很多道理。
佛法的教义是博大精深的,若没有在善知识面前听闻,很难在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定解,这样一来,就更不要说弘扬佛法了。
现在有些佛学院没有老师,于是将自己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学生作为老师,但实际上他自己仍然对佛法半信半疑,这样的一个人能不能真正地弘扬佛法!现在佛法处于非常衰败的时期,虽然有些寺院名相上也在讲经说法,但很多高僧大德都忙于世间八法,根本没有学习和弘扬佛法的机会。
年轻僧人们能学习佛法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机会在佛学院中学习,但世间各种各样学问的风气却相当浓厚,而真正佛法的教义,如中观、俱舍等已经成为了辅助课程。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确实应该发起猛厉精进,遣除一切傲慢心而努力闻思修行,使自相续生起佛法的智慧,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目的:
那学习佛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很多人说:学习佛法就是为了成佛。实际上,作为大乘佛教徒来讲,成佛也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才是最究竟的目的。
由于成佛之后可以于无勤之中最究竟的利益众生,因此很多修行人先希求成佛,但这也仅仅是利益众生的一种途径。
【温故而知新】
4、一直爱,不容易
5、是宝贝,不是包袱
6、不是神话,是智慧
排版 | 祥
图片 | 嘉黛
约好一起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