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恐惧的“图灵测试”
以下文章来源于那达live ,作者菠萝蜜
形形色色的世界,到底是“谁”在思考?
身处大数据的汪洋里,自己似乎是在“裸奔”。
上午在淘宝刚翻了翻菠萝蜜,下午一大堆推送文章和广告就全来了:什么哪里的菠萝蜜最新鲜;菠萝蜜的几种吃法;来这里买、买、买,包邮还空运。总感觉自己不光是在“裸奔”,还被一圈人围着看。
而随着大数据的包围,朋友圈里也越来越多的开始转起了各种各样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毕竟大数据时代也算是人工智能的前夜了。
但今天,咱们不聊“大数据”,也不谈“人工智能”。咱们八卦一下在“人工智能”的前身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人皆尽知但又十分神秘的人——艾伦·麦席森·图灵。
他是英国的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这是我们知道的称号。而图灵一生悲惨的命运,却是鲜为人知的。
所以今天也向大家推荐一部讲述图灵一生的传记类影片,中文名字叫做《模仿游戏》。虽然影片和真实历史有些出入,也加入了很多戏剧化的渲染,但却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图灵神秘的那一面以及他悲惨的人生结局,也是值得一看的。
影片讲述图灵一生的时间节点,主要放在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期间穿插了他童年和晚年的生活。二战期间,他应召到英国外交部通信处从事军事工作,主要是破译敌方密码的工作——德国著名的密码系统Enigma。由于破译工作的需要,他参与了世界上最早的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所以说他是计算机之父,一点不为过。
虽然图灵对他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做出了非常的大贡献。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曾表示二战取得胜利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图灵。但由于他的同性取向,在当时英国的环境下,还是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图灵最终被发现死于家中的床上,床头还放着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警方调查后认为是剧毒的氰化物中毒,调查结论为自杀。当时图灵年仅41岁。
片名《模仿游戏》可解释为“图灵测试”,出自图灵195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机器能思考吗?”
影片中图灵在因同性恋“罪名”被捕后,和审问他的警察,也即场示范了这一测试,成为点题的戏份。
虽然影片没怎么明显的提及图灵测试,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提一下。图灵测试是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是不是很细思恐惧?也就是说在图灵的设想中,终究有一天机器会拥有真正的智能,并让人类无法分辨。
而现如今,世界各地每年都在举办类似的“图灵测试”。就在2014年6月8日,一台计算机,一个聊天机器人,成功让人类相信它是一个13岁的男孩,成为有史以来首台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
虽然随着这一里程碑事件的发生,人工智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时至今日,人类在何为意识,何为智能的根本问题上,却只有微乎其微的进展。人类依然没有办法界定何为真正的心灵。
记得在《阿毗达磨俱舍论》当中有句话这样讲到“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彼分思业思作业,思业即是意之业。”
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形形色色的世界,全部是由这个宇宙中的生命体所造的“业”形成的,而“业”是什么呢?它分为“思业”和“思作业”。“思业”就是我们的心灵意识活动,而“思作业”就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心灵意识活动,引发的身体语言行为。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这个世界形成的本源还是由意识,心灵在起主导作用。而这一点,在以《因明》为主的相关著作中,通过推理、理证的方式予以了大量的说明和证成。
不妨,我们现在也做一个“图灵测试”,让我们放下手机,放下身边的琐事,花上几分钟的时间,静静的观察下自己的意识活动——“究竟是谁在思考呢?”
配图来自网络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1.婚姻家庭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1
2. 真实因果案例: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2
3.不离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3
4. 心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4
5. 金刚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5
温馨提示:公众号后台,不是留言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