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安忍是令人内心平静,
慈悲的个人行为
In Buddhism, Patience is an Act of Self-Compassion that Gives Rise to Equanimity
作者:托妮· 博哈德
Toni Bernhard
托妮·博哈德是畅销书籍《病从何来:佛教为慢性病患者及其看护者提供的指南》与《如何觉醒:驾驭快乐与悲伤的佛教指导》的作者。她的新书名为《正念指导:如何在慢性疼痛和疾病中活得更好》。前两本书旨在帮助人们在慢性疼痛和疾病带来的许多挑战中,找到一种平和与快乐的方法;第三本书聚焦于实际上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佛陀所示现的觉醒之路。她用会话风格写作,目的是帮助每个人学会慈悲、快乐和有目标的生活。在生病之前,她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当了22年的法学教授。她的博客“草芥变黄金”由《今日心理学》网站主办。网址为www.tonibernhard.com。
////
///
//
佛陀认为安忍是觉悟者所必须完善的精神境界之一。
安忍是一种对自己慈悲的行为,也能令我们获得平静——这种崇高的精神状态可以带来平和与幸福。
那么什么是安忍?字典里说,安忍是远离愤怒与不安,接受或忍受耽延、困难以及烦恼的能力。在这一生中,我们是否会遇到耽搁、困难或烦恼?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不知道谁的生活中没有这三样东西。
实际上,在我的生活中,它们中的任何一者在每一天都未曾缺席过。
多年以来,我都以愤怒(或至少是沮丧)来应对这它们中的任意一者。后来我意识到愤怒或沮丧的情绪反应,只会使本来就不愉快的情况变得更糟。所以在了知佛陀对安忍的高度重视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它们。
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容忍耽延、困难以及烦恼的存在。坚持练习,我变得更能坦然地接受,并把它们当作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当我能够容忍(甚至接受)耽延、困难或烦恼时,我注意到了两件事。首先,安忍是一种慈悲地对待自己的方式。慈悲是向那些受苦的人伸出援手的行为——包括我们自己。当我不耐烦的时候,我肯定会感到痛苦。因为感受到生活给予身心的双重压力时,我不能忍受它,所以才导致了痛苦。因此培养安忍是照顾自己的一种方式,这是对自己慈悲的精髓。
其次,我注意到安忍会带来平静,这是佛教中四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之一。“平静”指的是一种安宁的心态,这种心态让你更容易驾驭生活的起起落落,而非如风暴中的小船那样起伏颠簸。
看到安忍与增强自我慈悲和平静之间的联系,使我确信了这种练习的价值。我想,“嗯,更少的痛苦和压力,更平静地接受生活的本来面目……听起来像是佛教,尤其这听起来对我不错!”
以下是我对如何开始练习安忍的建议。
////
///
//
1.认识到不耐烦的生起
这需要正念,一开始可能并不容易。当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例如遇到塞车,我们倾向于认为令人不耐烦的原因是外来的——外面发生了什么?但不耐烦的源头其实是我们自己,也即我们对所面临的各种情况的反应。因此一开始焦躁时,就要注意到它,比如当你没有立即得到想要的东西,自己内心一生起不耐烦时,你就要马上注意到。
你可能已经知道哪些会触发焦躁。比如被冷落一旁很长时间,或是被困在长长的队伍里,又或是努力地解决电脑故障,还可能是在诊所里等待超长的时间,或者不得不听某人花很长的时间解释一些简单的事情(最后这个是我的特点,它考验了我家人的安忍!) 。
当我们注意到自己无法随心所欲——特别是当人或环境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时,即使无法把控的情况(例如交通堵塞或路程长远),我们也会出现焦躁情绪。
佛陀说,求不得苦是生活中痛苦和不满的原因之一。我们并不总能如愿以偿。我们常常没有意识期望往往与现实脱节。我能举出四个例子,来证明这是引发焦躁(痛苦)的原因。
首先,我们倾向于期望环境符合预期:没有交通堵塞,目的地附近有停车位,没有长长的队伍,没有航班延误,餐厅上菜不会等太久。
其次,我们倾向于期望人们符合自己的预期。他们应该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在我前面排队结账的那个女人不应该和收银员闲聊;如果他说会在三点打电话,他就应该在三点打电话。即使我们是“对的”(毕竟,在说好的时间来电是一种礼貌),但事实往往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
第三,当涉及到掌握新技能时,我们的期望往往是不切实际的,无论是学习一门新手艺,还是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又或是学习一项自己动手修理的新技能。我们往往认为能够快速掌握新技能,不管它其实有多么陌生或困难。
第四,当涉及到自己的情绪时,我们的期望总是不现实的。我们认为能够控制自己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和情绪。但是不受欢迎的想法和情绪总会冒出来。毕竟进行思考和表达情绪是心的本能。以我的经验,这是无法阻止的。毫无疑问,我们不能阻止焦躁!
想一下这四种期望,看看你能不能指出哪些不是真正存在于你的生活中的?仅这一点就能帮助你意识到,不耐烦只会增加你的不满——苦。
2.观察你身心世界中的焦躁情绪
允许自己真正地去体会焦躁,是接受它存在的重要一步。这一点很重要,以我的经验来看,无法改变这种有压力的精神状态,除非是接受自己已陷入其中的事实。所以努力去熟悉不耐烦是什么样的感觉,观察一下此时你的心是平静还是不安?你的身体是放松还是紧张?
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的焦躁,从来就不是愉悦的体验。当我面对“延迟、困难或烦恼——这三个在我的字典中定义的朋友”时,不愉快的感觉激励着我去尝试改变自己的反应方式。
3.开始把不耐烦变成安忍
这需要练习——安忍的练习。因为安忍是一种个人的慈悲的行为,以慈悲的态度对待自己,超越偶尔的安忍缺失。这里有一些策略,可以帮助你把不耐烦转换为安忍。
让我们从那些人或环境不符合你期望的情况开始:例如,你遇到了交通堵塞,或者你发现在自己结账的队伍中,前面的人跟收银员聊天。首先,注意你的反应是不耐烦的。
其次,注意你的身心感觉,然后问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而不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如果答案是“不能”(几乎总是这样),那么看看你是否能在这种情况下找到“相对好的”——在你等待的时候,关注一些愉快或有趣的事情。
这是一种正念练习,你正在做一个有意识的选择——努力去关注你意识领域里正在发生的一切。
当我感到不耐烦的时候,几乎总能在当下的经历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事。这让我可以安忍正在发生的不愉快,而不是“愤怒”或“不安”。
在交通拥堵中,可以查看道路上汽车的不同型号、样式和年代;也可以与车上的另一个人聊天;或者找一个电台来听。如果站在收银台前排队的话,我可能会高兴地注意到那些放在收银台架子上的杂志上那些哗众取宠的可笑标题;或者观察周围的人,他们看上去都不一样,都有自己完整的人生故事,而我对此一无所知;甚至偷听他们的谈话都能完全把我吸引过去。
事实上,我试着对那些喋喋不休者友好——欣赏他们如何愉悦地相互聊天。毕竟不知道队还要排多久。如果你像我一样不能长时间站着,那你也可以寻找一些可以依靠的东西,或者以稍息的姿势站着,这样你就能更好地保持平衡。所以有时候我带着拐杖。
我的意思是,是的,我们的第一选择可能是“高速公路上不堵车”的预定和“在结账柜台不聊天”的指令,但在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实现这一点。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是让自己变得沮丧和愤怒,还是找到一种令经历变成愉快(或者至少是可以容忍)的方法,我知道哪一种感觉更好!
我们会对掌握新技能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这种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文化习惯,不管做什么,都要快快快!但是,如果我们更慢、更安忍地前进,这样不仅会更享受,还很可能会更好地掌握有关的技能。
////
///
//
最后,关于那些不切实际的期望,要控制住自己的心。当我们感到不耐烦(“不安”或“愤怒”)时,能不能对不受欢迎的思想和情绪采取轻松的态度——甚至以幽默来替代内心的不羁?这样做是对内心产生的情绪充满慈悲的回应。在我的新书《如何觉醒》中,引用了我读过的第一本佛教书籍,德宝尊者(Bhante Gunaratana)所著的《正念英文浅释》对于心的描述:
“(有时)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完全疯了。你的心像一个在车轮上的尖叫、叽叽喳喳的疯人院,轮子乱哄哄地滚下山,完全失控且充满绝望。但这些都没问题。”
我喜欢这个比喻有两个原因。首先,感到欣慰的是,并不只有我一个人拥有这个尖叫、语无伦次且精神错乱的心。其次尊者说,“没问题。”我将他所说的“没问题”理解为:我可以学会对这种“疯狂”的心保持安忍。当不受欢迎的想法和情绪出现时,学会不生气,且冷静地接受它们的出现,并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常这个宇宙法则,将帮助我走出困境。
诸法无常,吾心亦之。
我们可以把不耐烦转变成安忍。这是值得付出的努力,因为安忍是一种以慈悲来对待自己的方式,它也帮助我们平静地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并使我们总是感觉美好。
end.
文章来源:
https://www.elephantjournal.com/2013/11/in-buddhism-patience-is-an-act-of-self-compassion-that-gives-rise-to-equanimity-toni-bernhard/
原文发布日期:2013.11
智悲翻译中心 译竟于2019.02.03
翻译:圆为
一校:江永拉姆
二校:圆化、冯颖、圆和
终审:晋美班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