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迷梦 >> 《入行论》第5品-正知正念-善说海科判的学习
返回
Nicholasldf 注---注:此篇内容 只是科判的字面注释,旨在 理解科判的字面意思,以及 从总体上 去把握整个科判的脉络。。智慧有限,仅供参考,难免错漏,师前忏悔!戊二(正知正念)分三: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本品分为三大科判,分别从三方面进行阐述,即三大要诀:护持戒律的方便方法是护心;护持内心的方便方法就是护持正知正念;最后教诫我们要结合自心相续,精进的护持正知正念。己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分二:一、略说;二、广说。护持戒律的方便方法就是护心。一个想要获得解脱的人,在学习大乘行为的过程中,必须要守持应守的学处,而想要护持这些菩萨戒,作者在这里一再要求大家:应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护持自己的心。不论是大乘小乘,都会有一些学处需要护持(如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假如不违越这些学处而如理如实护持,必定会获得暂时或究竟的解脱。相反,倘若没有调伏自心,随随便便地轻贱学处,则会招致不好的结果。一切万法唯心所造,如果把心守护好,就能守护一切戒律。所以,守护戒律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懂得了善巧方便、抓住了核心,护戒就比较容易,如果不懂的善巧方便,即使花很多的精力,但收效也甚微。(戒律的目的就是行为规范,断恶行善,离苦得乐。而万法唯心,一切善恶都是由心所生,所以要护好戒,就必须要护好心。)庚一、略说:总说护戒的方便就是护心,想要护持菩萨学处,应该谨慎地防护自心,如果不严谨守护此心,就不能护持好菩萨学处。庚二(广说)分四:一、需护心之理由;二、护持方法;三、如是护持之功德;四、需精勤护持之理。广说护持戒律的方便方法就是护心。分四个方面:需要护心的理由;护持自心的方法;护心的功德(纵处恶境,戒律也不会失坏);为何需要精勤护持自心,理由是什么。辛一(需护心之理由)分三:未护心之过患;护心之功德;摄义。需要护心的理由,分三个方面:没有护心会有严重的过患,最严重的就是堕入无间地狱受苦受难;护持内心具有遣除怖畏和修持善法获得福善的功德;摄义,归纳总结需要护心的理由,从而可知心为护戒的关要,一定要善护这颗道心。壬一、未护心之过患:了知没有护心会产生怎样的过患。没有护心会招致各种各样的严重过患,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堕入无间地狱感受剧苦。(比喻)世间上未经驯服的狂象,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狂象最多是摧毁一些建筑和我们这辈子的生命身体,它再厉害也不可能将我们投入无间地狱生生世世感受痛苦,但如果没有调伏心的话,一刹那所造的恶业,也会给自己与他人带来极大危害。护心的功德,护持内心具有遣除怖畏和修持善法获得福善的功德。癸一、略说:总说护心的功德。如果用正念铁索将心念拴在正法上,不让它散乱于各种世间法,不让它闯进烦恼恶田,以此而断绝一切恶业,使自三门恒时行持善法。这样,今生和来世的一切烦恼痛苦将会自然消失,而福慧资粮也就能不断得到积累,暂时与究竟福德善根也就能顺利获得。广说护心的功德。分两方面详细宣说:遣除怖畏;修持善法。护心的功德的第一个方面就是,万法唯心,通过护持自心,就能遣除一切怖畏。世间上有各种怖畏,只要如理如实调伏自心,一切人和非人的危害都会销声匿迹,全部隐没。丑一、真实宣说:真实宣说护心能遣除怖畏。(1)第一种解释方法,依靠三宝的加持,自己心清净的话,外面各种境相自然都会消除的。(2)第二种解释方法是,如果按照上师的窍诀认识心的本性,就能以大慈大悲感化恶人、非人以及毒蛇老虎等猛兽,令其转变成具有慈悲心态者。丑二、依据:以教证理证作为依据,说明一切的怖畏都是由心而生,调伏自心便能遣除一切怖畏。(教证)实语者佛陀告诉我们:世间中的恐怖畏惧,以及六道轮回中无量的痛苦,全部是心不清净而产生的。(理证)以地狱中的可怕境相为例,那些可怕的兵器,炽燃的热铁板地,是谁人故意制造呢?铁柱山地狱中女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一切恐怖和痛苦,没有谁去制造这些,其实都是自己恶心造业而产生。子二(修持善法)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护心的功德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可以依靠自心可以圆满修持一切善法,心是一切安乐的源泉。一切善法皆依心而产生,尤其是大乘中有六波罗蜜多,它们也全部依靠心的清净力而产生。此处用六度来表示一切善法,而一切的善法是否圆满,都是依心而立,而不是由外境安立。丑一、布施度:以教证说明,布施度完全依靠自心清净而圆满。所谓的布施圆满,是指自己的舍心圆满,而不是要将全世界的贫困者全部遣除。圆满布施度并不是从外面物质上安立的,而应该是从内心上安立。丑二、持戒度:以杀生为例说明,持戒度的清净圆满依心安立。所谓的持戒波罗蜜多,并不是令所有对境断除损害,而是断除对所有对境的损害之心。丑三、安忍度:安忍波罗蜜多依靠内心安立,仁者无敌,只要降伏自己的嗔心,就如同消灭了一切怨敌。通过正知正念来如理思维,从根本上摧毁这一颗嗔心,实际上就相当于击败了所有的怨敌。丑四、精进度:精进波罗蜜多全部依靠心而安立。精进的关键在于内心,如果心特别专注,没有散乱到外境上面,这才叫做真正的精进。外面的身体和语言虽然非常精进,但心没有一点专注的话,成就精进波罗蜜多也相当困难。如果自心对善法有稳定的大欢喜心,则已圆满了精进波罗蜜,精进的定义也就是对善法强而有力的意乐。如果自心对行持善法散漫无力,身口再勤行也只能得到微劣善果,远不及一念有力的善心所得之果。丑五、静虑度:以教证说明,静虑度依靠心来安立。所谓的静虑,是指心专注于某所缘境,没有其他执著的心态。心散乱而无法专注,烦恼会趁虚而入,功德很容易被损坏。因为修法不专注(心没有与法相应,时间,力度),使修法的力量不大。丑六、智慧度:智慧度也是依靠心而产生的。心性的本体就是空性和光明无别,这种心实际上是法中之尊,任何一个人若通达了它的本体,就能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假如我们没有认识到一切诸法中最根本的就是了知心的奥秘,那纵然努力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仍免不了无义地于三界中漂泊。壬三、摄义:归纳总结“需要护心的理由”,一切戒律,都可以归摄为护心,除此之外,也就无戒可言了。前面总结了护心的功德,又总结了没有护心的过患,知道了这个利害关系之后,具有智慧的人应当以正念(念念不忘善法)善加把握、以正知(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善加守护这颗心。假如没有护心,大乘菩萨戒就无从谈起。若能经常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使它不被烦恼染污,不散乱于外境,那除了护心戒以外的其他禁戒又有什么用呢?以“保护身体伤口”的比喻,说明护持自心的方法。护心的方式,如同谨慎保护身体的伤口一样,保护自心伤口;护心的重要,对比身体伤口的痛苦VS堕入三恶趣的痛苦(以众合地狱为例),这颗心比身上的伤口还更需要谨慎守护,以此告诫我们一定要以正知正念谨慎保护自心伤口。以正知正念谨慎守护自心的功德利益: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律仪的人,纵使身处恶劣的环境,都能精勤稳重地护持戒律,始终不会出现失毁戒律的现象。当然,这是已经到了非常不错的稳固境界时,才可以随便住在不良的环境中,自己的行为和善心才不会退转。本科判说明了护心的直接利益,戒律不会退失,科判“辛一、需护心之理由 之 壬二、护心之功德”说明护心的长远利益,依靠精勤护心持戒,就能消除怖畏、修持善法。说明需要精勤护持菩提心(正知正念)的道理,菩提心位于一切利益和其他善法之上(名闻利养、身体、生命、其余善法)。为了护持自他一切有情安乐之源,一切佛法根本---菩提心时,我宁可失去利养名闻,乃至资身养命之缘,亦可失坏其余善法,但是决不毁损自己的菩提心,我们的菩提心不能让它受一丝一毫损害,守护菩提心的正知正念丝毫不能放弃。其他不顺应于护心的善法,可以舍弃,比如种种为求自利,与护持菩提心无关的有漏善法,因为它们与究竟殊胜菩提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己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分三:一、教诫护正知正念;二、未护之过患;三、护持之方法。前面宣说了护持戒律的方便方法就是护心,那么如何才能护持好这颗心呢?护心的方便方法,护心最关键的,就是守护正知正念。连接文,明白了护心的重要性之后,寂天菩萨非常诚恳的告诫我们,护心的要领就是一定要守护正知正念。庚二(未护之过患)分三: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二、未护正知之过患;三、未护正念之过患。没有守护正知正念的过患。分三:总说没有守护正知正念的过患;分说没有守护正知的过患;分说没有守护正念的过患;总说,以比喻说明没有守护正知正念的过患:无力成就各种善法。就像身为疾病所困者,没有力量去做各种事业;同样,心被烦恼所缠扰者,也没有能力成就各种善法。辛二(未护正知之过患)分二:一、失毁智慧;二、失毁戒律。壬一、失毁智慧:如果没有正知,会失毁闻思修所得的智慧: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壬二、失毁戒律:如果没有正知,就会失毁戒律,终究会染上犯戒和堕罪的垢染。没有以正知觉察自己三门的状态,烦恼便有机可趁,悄悄地侵入自心相续,染污自心,有了污垢还不觉察到,那么即生中一切善法都无法成功,来世也要因此而招感恶果。辛三、未护正念之过患:宣说没有护持正念的过患。若没有正念,烦恼贼会偷走一切善根资粮,让我们堕入恶趣,烦恼贼还会抢劫所有的善法财产,摧毁我们获得善趣的命根。庚三(护持之方法)之 辛一(护持正念之方法)分三:一、护持方式;二、生起之因;三、护持之果。护持正念的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1)护持正念的方式;(2)生起正念的内因外缘是什么;(2)如是护持正念的利益结果。壬一、护持方式:护持内心,时时刻刻不离正念,一旦离开就思维丧失正念的过患,然后让心重新安住于正念。既然正念如此重要,那么生起正念的方法是什么呢?需要依靠内因和外缘两方面的作用。外缘是上师的摄受,以敬畏心恒常依止善知识,得到佛法的利益;内因是始终要作意,诸佛菩萨的慧眼,无碍的照见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和言谈举止,始终不离这种心态。护持正念的结果。第一个结果,随念佛陀,容易让自己殷切地随念诸佛圣尊,从而得到加持,遣除违缘。第二个结果,安住正念,引发正知。有了正念,正知也会自然跟随降临,即使短暂离开也会回来。正知和正念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正念没有了,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也会离开;如果有了念念不忘善法的正念,正知也会随时到来。庚三(护持之方法)之 辛二(护持正知之方法)分三:一、正知之前行;二、一同趋入;三、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护持正知的方法分三,正知修法的前行:审查心念,让自心犹如大树一样稳重安住,在此状态下才可能进一步对身语意进行思维和调整;此处的窍诀是:在烦恼刚刚生起、还没有引生身语造作之前,就要去观察它。正知修法的正行,方法为一同趋入;护持正知的法相:一而再、再而三的对自己身语意的状态做甚深观察。正知修法的前行:审查心念,让自心犹如大树一样稳重安住,不为烦恼所动,在此状态下才可能进一步对身语意进行思维和调整。我们身口意三门所造的业,都有一定动机,都是由某种意乐催动而进行。我们在这种意乐才萌发之际,应高度警醒,以正知去观察,在观察到心不清净时,应以方便将心安住下来,如同大树一样,不为烦恼风所动。壬二(一同趋入)分四:一、观察三门状态;二、观后当控制;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正知修法的正行,一同趋入:对身体、语言、内心三门一同观察,观察之后进入调心的状态;或者说:从“观察三门、观察后控制、控制后修心、圆满学处支分”这四个方面(四个流程)一同趋入正知修法的正行。略说护持正知的法相。“法相”是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在一切时处当中,以智慧再三审观身心三门之状态,这就是守护正知的要义。癸一(观察三门状态)分三:一、观察身体所做;二、观察心之动态;三、开许放松之时。观察自己身口意三门的状态,并进行约束和调整,使之遵循佛陀制定的威仪。观察身体的所做所行,是否符合佛陀制定的威仪。身体威仪的必要性:(1)对自身而言,身体的行住坐卧与自己的心态有密切关系,如果以正知正念保持如法而行,对调伏自心有很大帮助,一个人的身体和语言,也反映了其内心的境界;如果举止不如法,内心容易散乱于外境,生起烦恼造下恶业,时间长了,自心更难以调伏;一方面尽量减少散乱于外境,另一方面,通过身语的规范可以增强控制内心的能力。(2)对他人而言,如果身体庄重端严,见者也会生起好感信心,从而利益他人;如果不如法,会让他人产生烦恼,对佛教退失敬信。以正知观察内心的状态。(1)观察的要点和观察内容,在一切的时间、地点、威仪中,竭尽全力的观察,内心狂象是否紧紧安住于善法;(2)观察的方法,以禅定的方式,心心念念恒常观察自心,一刹那也不散乱于外境。开许放松的时候: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倘若实在无法做到这样的威仪,大慈大悲的佛陀也开许可酌情而为。(1)对微细戒行的开许,结合经教说明面临特殊情况时,在不触犯根本戒的前提下,内心可以稍微有些散乱也应心安、可以暂舍微细戒律;(2)办事的原则:成办事情的过程要专心致志;(3)按照如是原则办事的利益: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不正知这种随眠烦恼不会变的增盛。癸二(观后当控制)分三:一、中止非事;二、行持应事;三、修未如是行之对治。观察完三门之后,还要进行控制,让三门处于驯服的状态。分三:(1)断除恶业:中止不应该去做的非法之事;(2)修持善法:行持应该去做的如理如法之事;(3)以窍诀调伏自心:假如没有如理如法的断除恶业、修持善法,应该如何对治呢?窍诀就是“思维暇满难得”、“当取实义”。子一(中止非事)分三:一、断除贪执散漫;二、断除无义之事;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断除恶业:中止不应该去做的非法之事。分三:(1)断除对外境(闲谈戏剧等)的贪执散漫;(2)断除对自他都没有利益的无义之事;(3)断除由烦恼引发的身口意恶业,凡夫相续中都有烦恼,继而引发身语意三门恶业,必须予以断除。断除对外境(闲谈戏剧等)的贪执散漫。为了避免生起贪嗔等种种烦恼,首先要终止无意义之事,远离引生烦恼的外缘,进而避免违犯学处。丑二、断除无义之事:断除对自他没有利益的无义犯戒之事。如果毫无意义地挖掘土地、割砍草木,或者无聊地用枝枝丫丫在地上写写画画,这种放逸行为对众生没有丝毫利益,甚至要伤害小虫子的生命,于无义中违背圣教,积聚罪业。丑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 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寅一、略说:总说“断除由各种烦恼引发的身口意恶业”的方法。本科判讲述平时行持的总纲,即在身语意三门的行为萌动之时,就要谨慎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善、是恶,还是无记?务必做到稳重如理的奉行善法。寅二、广说:广说“断除由各种烦恼引发的身口意恶业”,当自相续生起各种非法心态(27种)时,言行应暂停,如树一样安稳不动。寅三、摄义:总结归纳“科判--断除烦恼引发之事”的法义,以正知正念详细观察自心,对治各种烦恼和无义之事,坚定守护菩提心。子二、行持应事:行持应该做的事情。通过“培养8种善心、对极难取悦的可怜众生修安忍和慈悲、以智悲双运摄持修行”来护持菩提心。子三、修未如是行之对治 分二:思维暇满难得;已得当取实义。假如前面两个科判所述的内容“断除恶业、修持善法”,自心难以如理如法的行持,此时应该思维“暇满难得,当取实义”来调伏自心,让自己能够时时刻刻专注于菩提心的修持当中。丑一、思维暇满难得:思维具有十八暇满的人身,是极其难得的。丑二、已得当取实义 分二:身体无有所贪精华;依身当修法。既然已经得到瑕满人身,应该善加利用,修持善法,求取实义。(1)断除贪执:通过观察身体的本质,了知身体没有任何值得贪恋的精华,之后消灭贪执身体的非理作意。凡夫人对身体、财产、亲朋好友特别贪执,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贪执自己的身体,以致于严重影响学佛和修行;(2)修持善法:断除贪执之后,进一步应该合理利用身体修持佛法。寅一、身体无有所贪精华:了知身体没有任何值得贪恋的精华,之后消灭贪执身体的非理作意。寅二、依身当修法:对待身体的正确态度:应该善加利用身体,好好修持善法,千万不能造恶业。癸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分三:一、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二、主要宣说修心;三、净除成为心之障碍。控制好身体和内心之后,要进一步学习修持种种修心之行。分三方面:(1)在一切行为当中都应该具有正知;(2)一切修法都是围绕修心为目标而进行,菩萨的学处浩瀚如海,归纳而言就是保护我们的心,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让自己在清净的威仪中行持善法;(3)我们要净除修心的障碍,也就是忏悔罪障,这些罪障在我们修持利他菩提心的道路上成为严重障碍。子一(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分四:一、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二、尤其趋入善法之行;三、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四、护持睡眠对境之理。在一切行为当中都应该具有正知,分为四个方面:(1)在一切时分中观察身语意,不如法的行为应该舍弃,如法的行为应该力行;(2)尤其趋入善法的行为,首先学习自己修行的道理,其次学习如何利益众生的道理;(3)学习大乘佛法,一定要断除各种令世间人不生信心、有失威仪的不良行为;(4)睡眠时应该具足的威仪,以吉祥卧的姿势,具足正知想、正念想、光明想、早起想这四种想而入眠。丑一(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分三:一、平时行为寂静;二、必定随顺他众;三、善行自己之事。在一切时分中观察身语意,不如法的行为应该舍弃,如法的行为应该力行。分为四个方面:(1)平时的行为要寂静调柔;(2)要经常随顺众生,随顺众生的善行,或者引导众生并将其安置在善行当中;(3)我们应该善巧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寅二、必定随顺他众:要经常随顺众生,随顺众生的善行,或者引导众生并将其安置在善行当中。寅三、善行自己之事:我们应该要善行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精通语言方面的技巧。以真诚慈爱的表情而目视众生。丑二(尤其趋入善法之行)分二:一、自己修行之理;二、饶益他众之理。尤其趋入善法的行为。分两方面:学习自己修行的道理;学习如何利益众生的道理。在菩萨行中,自己修行和让众生得益,侧面不一样,但总体完全一致。寅一(自己修行之理)分三:一、宣说所修有力善法;二、修行方法;三、宣说胜劣取舍。学习自己修行的道理。分三个方面:(1)宣说所要修持的强有力善法,即怎么样才能让所修的善法变的强而有力,变成重业;(2)自己修行的方法,即具足善巧、具备信心、恒常修持、尽心尽力、独立自主,断除依赖;(3)宣说善法的胜劣和取舍。从总体角度而言,善法有粗有细,行持有难有易,功德有胜有劣的区分。宣说所要修持的强有力善法。学会如何成就大福德善根:具足“时间、意乐、对治、对境”四种条件。我们的寿命有限,精力有限。如果不懂得善巧方便,不懂得怎样让善法变得有力,修行质量又不好的话,就很难在短暂的人生当中累积更多的资粮。这个科判很重要,告诉我们在最短最少的时间当中,让所行持的善法变的真正有质量有力度。如果善因越有力,那善果也就会现前得越快速越圆满。自己修行的方法,即学会修行自理:具足善巧、具备信心、恒常修持、尽心尽力、独立自主,本分工作。宣说善法的胜劣和取舍。从总体角度而言,善法有粗有细,行持有难有易,功德有胜有劣的区分。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层层渐升进,它的次第是由易而难,由粗而细,然后功德由小而大,深度由浅而深,所以是层层渐升进。总说如何利益众生的道理。菩萨应该精勤饶益众生,,大乘菩萨一切学处的根本出发点,即是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如果在真实地饶益众生中,不得不去违背身口的律仪,也可以开许。广说如何利益众生的道理。分两方面:以身财布施饶益众生;以法布施饶益众生。辰一(以财饶益)分二:一、施衣食之方式;二、施身之方式。以身财布施饶益众生。分两方面:布施衣服食物等的方式;布施身体的方式。布施衣服、食物、其他财物的方式。平时应当将自己的食物分与堕落恶趣者、无依无靠的贫穷者及安住净戒者,自己只吃适量食物;在财物方面,除了三衣、经书、法器外,其余应全部布施出去。布施身体的方式。身体有大用处,应该保护修法所依的身体,若没有很大的必要,绝不能随意损伤身体。宣说布施身体的界线,即允许布施身体的两种情形,第一种是悲愿清净(登地菩萨以上),第二种是对今生来世、弘法利生确实有重大利益。以法布施饶益众生。听闻佛法应该具足威仪。传法时要注意的三点:不能对无伴女人讲法;不能对智慧浅薄者讲深广法义;对深浅佛法,同等恭敬,次第修习。法布施不能行于偏颇片面,对那些上根利器的学人,不应只教授层次粗浅的佛法;任何时处不应舍弃律仪戒而行;也不能以一些经咒来欺诳世人。大乘行者一定要断除令世人不起信心的不良行为。保持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进食威仪、坐姿威仪、洗手威仪。莫与异性随意共处;断除其他不信之行。以右手掌心怀恭敬的示意(指示)。肩膀手臂的威仪;示意的威仪。丑四、护持睡眠对境之理:睡眠时应该具足的威仪,以吉祥卧的姿势,具足正知想、正念想、光明想、早起想这四种想而入眠。子二、主要宣说修心:大乘的一切学处都是围绕修心为目标而进行。菩萨的学处浩瀚如海,归纳而言就是保护我们的心,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让自己在清净的威仪中行持善法。子三、净除成为心之障碍:我们要净除修心的障碍,也就是忏悔罪障,这些罪障在我们修持利他菩提心的道路上成为严重障碍。癸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分五:一、精勤修学学处;二、修学多种知识;三、刻意修学利他;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宣讲成办圆满学处的一些分支。大乘菩萨应该很圆满、很全面地修持各种学处。子二、修学多种知识:菩萨应该广闻博学,精通世出世间的所有学问。子三、刻意修学利他:经常刻意提醒自己要修学利益众生,有效对治自私自利。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宣讲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中依止善友善知识的方式。子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为了了知广泛的菩萨的学处,应该勤于阅览经藏。略说护持正知的法相。“法相”是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