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9课 - 阅读参考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9课 - 阅读参考

第一次阅读参考


三根本苦与我们密切相关


三根本苦在六道中普遍存在,但人类对此感受更为明显,也就更容易认识到三根本苦。如果没有前世的善根,观想能力又不足,那么对三恶趣的痛苦是不容易观修起来的,然而生而为人,对本科判中所提到的痛苦会感同身受,通过上师们的教言,会对生活有一个新的认识。一定要对本科判的内容深入思维,否则只把道理停留在口头上,则理解不到实义,所以古大德说:“学法容易修行难。”特别是一些初学者会反过来想,既然苦乐是相对的,如果快乐是痛苦的因,那么痛苦也是快乐的因,这种想法肯定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生起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定解。


只有佛法才能真正饶益众生


(一)修行人是最快乐的人


从根本上谴除众生痛苦的唯一妙药就是佛法,有智慧和远见的高僧大德都会通过佛法饶益众生,《无量寿经》云:“以诸法要,救疗三苦。”《大集经》中,佛陀嘱咐弥勒菩萨:我灭度后,你一定要像十方三世诸佛一样以佛法饶益众生,以佛法布施众生,而不要单以财宝、衣物、饮食等布施众生,因为这些只能暂时遣除众生的痛苦,只有佛法才能从根本上救度众生。佛陀说,我用右手发光就可以让众生得到衣食和财富的满足,但我没有只用光去满足众生所愿,因为财富的满足不能遣除根本的痛苦。人间佛教,例如慈善只是暂时接引众生的手段,究竟还是要以佛法来利益众生。真正认识了轮回痛苦的人,不但不会消极,还会去追求真实的安乐,通过遣除对轮回的执着和业惑,我们会成为最快乐的人,修行人是最快乐的。


(二)老喇嘛自在往生的例子


学院有一位老喇嘛,一生中做过很多善法,在念诵和观修方面特别下功夫,年纪大了以后唯一修上师瑜伽,并再再赞叹上师瑜伽修法,时时安住在与上师相应的境界中。在即将开法王如意宝法会时,喇嘛说希望在法会上往生,结果在法会最后一天的下午四点,喇嘛无有任何恐惧的自在往生了。


变苦


(一)变苦的本性


有人生经验的人会知道快乐不是长久不变的,有些人的前半生美满幸福,而后半生幸福就消失了。麦彭仁波切是通过生灭来解释变苦的,生时是快乐的,安住时也是快乐的,灭时产生痛苦。快乐不会永恒安住,会迁变,有坏灭的相,也就是变苦的破坏相,破坏的时候变成了痛苦的本性,这是关键的窍决。


(二)以教证说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说:“世间诸乐,必归坏尽,缘合缠忧,俱名坏苦。”世间的一切安乐,最终必归于坏尽。我们因缘和合时享受并贪执安乐,担心快乐会烟消云散,当快乐真正消失时就会感受到痛苦。当快乐现前时,我们会再再贪执,贪执的越深,快乐消失时承受的痛苦也越深,所以乐是苦因。


(三)修行人与世间人不同


在功成名就或财物富足时,往往会出现变故,没有修行境界的世间人就会难以接受。如果没有佛陀的教法,我们就会在轮回中贪执快乐感受变苦,有了佛陀的传承,就会认识有漏的安乐,不会过分追求,修行人在快乐时不去贪执,就不会有太多痛苦。


(四)认清轮回本性,对变苦早做准备


1、从理论上认识。世间有一句成语叫做“乐极生悲”,正当我们感受快乐时,可能会遭遇怨敌抢夺钱财、大火烧毁房屋、自己病魔缠身、被恶语中伤等等变故,这些都是坏苦的本性。这时,世间人会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感到无法生存,而修行人会坦然面对,知道痛苦是快乐的本性,并通过行持善法和祈祷上师将违缘转为道用。


2、从比喻中认识。美色宛如夏天的鲜花,财富好似秋天的白云,安乐如毛发般细微脆弱。法王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说过:“白云堪为贤良的厌世教言,因为堆积如雪山般厚密的白云,会在刹那间消失的无影无踪。现实中财富美色等富有如多闻天子也没有依靠之处。”白云瞬息万变,很快会消失于虚空中。


3、从公案中认识。《譬喻经》中,佛陀为了让胜光王对轮回本性有所认识,给胜光王讲了一个公案:“无量劫前,有一个人游于旷野中,突然遇到一头狂象,他为了躲避狂象抓住了一条垂入井中的树根跳入井中,树根上有黑白二鼠啃噬树根,井边有四条毒蛇,吐着信子看着他,井底盘着一条恶龙,蜂蜜沿着树根一滴滴的滴进他的嘴里,他顿时忘了身处险地,因为香甜的蜂蜜而感到快乐。”在这个公案中,六道众生在无明生死的旷野中被无常大象追赶着,抓着树根一样被黑白时间啃噬的命根,脱离不开毒蛇一样的四大,却品尝着五欲带来的蜂蜜般的快乐,最后都不免一死。我们看这个公案,会感叹这个人怎么这么愚痴,身处险地还在贪执蜂蜜的美味,然而这个愚痴的人,不就是我们自己吗。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轮回中安乐的本质,就会落得和愚人一样的境地。胜光王极其眷属听过公案后对轮回生起了彻底的厌离心。


4、从现实中认识。在过去的金融危机中,多少富豪的商业帝国倒塌之后承受不了现实最后自杀。


5、早准备早自在。我们不要等到痛苦真正来临时再去思维,应该在还处于安乐自在的时候及时趋入佛法,有了一定修行境界有了对轮回的认识后,承受痛苦的能力会很强大。要及时认清坏苦的本性,想方设法趋入善法,进入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道路中。


(五)发愿利益众生


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轮回是痛苦的,但是很多众生对此还没有认识,我们可以发愿众生能够早日认识轮回的痛苦,愿自己以后可以真正的利益他们。这样发愿不仅可以和众生结上善缘,也能帮助我们积累资粮,让我们今后真正的利益到众生,让他们也认识到有漏皆苦的本质。


苦苦


(一)苦苦的本性


麦彭仁波切用生灭来形容苦苦,生时是苦,不生也是苦,灭时是安乐,感受痛苦时是痛苦的本性。例如爱别离苦,当感受亲朋好友别离时是痛苦。当然爱别离苦也可以放到变苦中解释,因为是迁变的,在与亲朋好友聚会时是安乐,别离时是痛苦。华智仁波切说,祸不单行,一苦未散时,另外一个痛苦又接踵而至,苦上加苦。


(二)苦苦无处不在


五浊恶世时,连一刹那安安稳稳、快快乐乐的机会也没有,例如汶川地震,风云突变,痛苦突然降临。如果有生之年不及时行善,谁也无法逃离共业,但及时行善修行,及时祈祷,就可以在共业中免难。


(三)三根本苦如何安立、对应和转为道用


三苦中的苦属于差别基,变、苦、行是差别法。在一个痛苦本基上就不同形象分别安立了变苦、苦苦和行苦,三大根本苦是同一个痛苦的差别基,就三种受分别安立了三种苦。在经典中将三种苦对应生老死,生属于行苦,老属于坏苦,死属于苦苦。我们要知恩、立誓和祈祷上师三宝,用窍决修自他相换,虽然我们在凡夫位时无法真实代受众生的痛苦,但我们可以在内心由衷的发愿,愿众生相续中感受的所有痛苦都由自己代受。


行苦


(一)行苦的本性


麦彭仁波切解释行苦,在受产生时,痛苦不明显,安住时痛苦不明显,消失时痛苦也不明显,表面上看我们在安乐时好像是没有亲身受苦,但安乐的背后是恶业的因,这就是行苦的本性。


(二)以比喻说明


生了疮,在没有热触和冷触时疮是不会痛的,但这并不代表没有生疮,一旦有了疮病复发的诱因就会感受到痛苦,就如我们的行住坐卧都没有脱离行苦的本性。例如吃一碗米饭,在此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罪业。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众生如动水月。”众生的五蕴如水中摇动的月影般刹那生灭,以此而感得的必定是痛苦的本性。


(三)行苦的范围非常广


行苦存在于五蕴当中,在不共方面非常微细,在共同方面范围非常广,乃至于苦苦、变苦都可以包含在行苦当中。虽然在苦、乐、舍三种感受中都有行苦的存在,但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行苦不共的本性,本书就抛开容易察觉的苦受和乐受,从不容易察觉的舍受上去分析行苦,进一步认识到只要还有有漏的身心存在,就会感受到五蕴带来的行苦。


(四)以公案说明


《大般涅槃经》经中有一个公案说:“譬如有国王把四种毒蛇盛在一个盒子里让人好好的饲养。如果有人让一条蛇不高兴我就将他杀掉。于是养蛇的人听到国王的命令而心中恐惧弃盒而逃。国王这时又让五个护卫拔刀追赶,此人见到有人追所以拼命逃跑。这时五人用计谋藏起刀来,偷偷的派遣一人假装亲善告诉他说:你可以回来。那人识破了计谋转而投奔一个乡村打算隐居,但四处看不见人,所碰触的器具也都是空然无物,既不见人又求物不得,只好坐在地上。此时听闻空中有声音说:“你这男子,此地空旷没有居民,今夜会有六大贼来,你要遇到就会没命,怎么可能幸免呢?”此时那人恐怖只好离去,路遇一河,河水湍急没有渡船,他因为害怕追兵就用草木作筏,心想我如果留在这里肯定会被毒蛇和五旃陀罗以及六大贼所害,如果渡河的筏不可依靠就会没水而死,我宁可没水而死也不能被那些蛇贼所害。就把草筏推入水中,抱着筏子截流而渡,到达彼岸后才安然无患,心中泰然,怖恐消除。”我们的四大如四条毒蛇却比毒蛇更毒,五蕴如五个刽子手却比刽子手的危害更大,刽子手只会夺取一世的生命,依靠有漏的五蕴造业却可以让我们生生世世堕于地狱中。但是用解脱道摄持,善用五蕴身心,也可以转违缘为道用成为解脱的助伴。


(五)为什么要认识三苦


不认识三苦的本性就无法真正趋入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中,认识苦苦可以引发对于痛苦的出离心,认识坏苦可以引发对于有漏安乐的出离心,认识行苦可以引发对于有漏五蕴的出离心。


要谨记安乐背后的行苦并时时回向


喝茶、吃素、穿衣(例如羊毛制品)等这些我们自认为比较清静的行为,其实背后都隐藏着罪业,有无数人付出了辛苦的劳作,可能还存在着杀生、妄语等恶业。所以我们应当惜福,时常怀着惭愧之心将所做善法做回向,不要觉得这些福报都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次阅读参考


课前开示


(一)佛法是成佛之法


1、学习佛法首先要学佛法方面的教义(理论、基础知识)。之后,我们还要通过这些教义努力调伏自心,让心和法相应,使我们成为一个真实的佛弟子。如果只是皈依而没有学修佛的教理、没有真正通过佛法调伏自心,那只能算是一个名相上的佛弟子。


2、如果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佛法的整个次第和义理,就会知道真正的佛法是能让我们成佛的一种“法”。如果有这种接受能力和善根,就应该把心往觉悟和成佛的方面去引导。如何引导呢?通过不断地学修法义。《前行引导文》就是让心如实趋入于成佛之道,如实安住于实相的真正的法理,这就叫做佛法。


(二)要让自心和佛法相应


1、在我们学习掌握了很多佛法知识,消化了一个又一个佛法概念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佛法引向内心,一定要使自心和佛法相应。心和佛法一旦相应,我们的心就会改变,负面的东西或心性上面的一些渣滓等逐渐会消失,纯洁的心性、明清的自性就会显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获得觉悟。而且不单单是自己觉悟,也引导众生学习这个觉悟之法。


2、我们准备的过程会非常长,但证悟就是一刹那。为了这种觉悟、为了真正从凡夫到圣者的蜕变,需要做很多准备。当方方面面都准备好了,罪障清净得差不多了,福德也很深厚了,信心、资粮都具足了,一刹那就会证悟。


3、世间的很多困难和阻碍,有些来自于外部,有些是来自于自己的相续,但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心。如果知道修行佛法、证悟心性的必要,同时生起兴趣,那外部的因素是没办法阻碍修行的。


(三)修行要持之以恒


1、心是有为法,对它投进什么因缘,就会朝这方面去改变。如果在心上投入很多佛法因缘,而且每天不断地串习加强力量,一段时间之后,心就会逐渐变化。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障碍、习气,但是法有可以调伏心的作用。法是善因缘,在法上多观修、串习、修行,心受到佛法因缘的影响,逐渐就会改变。


2、修行过程中的低迷与相应都是暂时现象。低迷的时候不用过于沮丧,有一点小相应时也不要过于高兴,这都是无常的。关键要保持平常、守恒的状态。


3、如果看不到利益就停下来,那以后就永远没有利益了。相反,每天围绕目标不断奋斗、积累,一旦力量成熟,首先自己的心可以调伏,之后就可以自在地引导众生。有不放弃的心态,就一定会有收获。


4、每一位高僧大德、佛菩萨修行过程当中都会出现一些障碍或违缘,没有一个是顺顺利利就修成的。即便是佛陀授记弥勒菩萨成佛时不需要像佛一样苦行,加持的当晚就能成佛,但不等于弥勒菩萨当凡夫的时候没有苦行过。


5、其实,修法就是每天重复,看似在念经、修曼扎、磕头、听课,好像每天做这些,没有什么新奇可言,但我们的心慢慢调伏了。修行就是这样每天单调地重复,如果能够习惯这种单调、枯燥,我们就能在这个状态当中进步。


6、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已经习惯了追求新奇的东西,所以总是想一修习佛法马上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马上有个大的改变。总是希望这些,容易失望。因为第一,可能目标不太对;第二,资粮不够,条件不成熟。希望出现的没出现,慢慢兴致就低了,然后就准备退失,所以不要盯着这些。


7、法本当中讲的是高质量的加行,很多大德也在提倡没有质量的加行还不如不修。其实如果能够提高质量,尽量按照高质量的修;如果实在不行,先完成数量,这对我们来讲也算是个小小的成就。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质量就可以了。


总说三大根本苦


1、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其实三大根本苦遍于六道,不过有些地方可能只有苦苦。比如地狱没有变苦,行苦也非常不明显。所以地狱当中最根本、最主要的还是苦苦,且是最严重的。饿鬼道、旁生道也有三大痛苦,但是此处就人道而言。


2、佛陀讲法主要对人道而讲,所以让我们来思维三根本苦,从而对人道的痛苦产生一个非常清楚、全面、正确的认知。


3、有些苦我们在感受,为什么要观修呢?因为我们在感受时没有什么感觉。感受苦的时候,要么根本不认识;要么感受到了,就被动承受,或者努力想要扭转痛苦的自性。为什么在苦中还要观想苦?因为这时的观想带了目的:要主动把人道的痛苦弄清楚,主动承认它具有苦,而且想要出离这种苦。带有想要出离的目的去观修是不一样的。


4、《前行》中讲的苦和《广论》及麦彭仁波切在《四法印》中讲“一切诸受是苦”时讲的三大苦,侧面不一样,但总体差不多。


变苦


(一)总说变苦


1、一般人对苦的认知比较狭隘,只把苦苦(苦的感受)认知为苦,而其他方面的苦并没有了知。佛法中的苦是以三大苦为基础而讲的。


2、三苦中第一个就是变苦,变苦的自性就是快乐。快乐是苦,看似矛盾。它主要是从变的、毁坏的侧面安立为苦。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苦相。


3、“现在的人们所拥有的片刻快乐,也是瞬息万变的。可以说转眼间,就会变成痛苦。” 这句话就概括了变苦。


(二)以例说明


1、举例

(1)吃饱喝足、心情愉快的时候,没想到胃肠里生了寄生虫,突然染上了严重的浪踏病。

(2)正当快快乐乐的时候,忽然间,怨敌赶走了家畜。

(3)大火烧毁了房屋。

(4)病魔缠身。

(5)听到别人的恶语中伤。


2、释理

(1)人道就是有这样的痛苦,因为前世既造了很多善业也造了很多恶业,这两种业夹杂在今生交替成熟时,遇到快乐或遭受痛苦就非常正常。只要没有解脱,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周而复始地在我们身上上演。

(2)观想这些是为了下决心彻底改变,否则我们总是会抱有某种幻想,不愿意下决心真正把身心投入到修道中去,总觉得这个难关可以渡过,只要渡过就好了。

(3)当然从现世的角度来讲,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应该坚强,不管怎样问题出来都应该解决。但从宏观的侧面来讲,要从轮回到解脱道,所以要观想很多无尽的轮回。从整个全局来考虑这不是解决之道,真正的解决之道是从根本上解决,那就只有修解脱道。这就是观修变苦本身。


3、观修窍决

(1)观修时除了要思维单个痛苦之外,一定要和整个轮回的苦连起来观想。整个六道的痛苦要合起来再观修,这时效果就要强得多。否则只是观局部的话可能达不到明显的效果。

(2)为什么第一次观修会没感觉?当然不会有感觉,因为得到的东西太少了。整个一系列观完之后再回头观第二遍就不一样了。对于整个轮回的苦有个总的思想概括,了知整个轮廓后再来观想局部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其它的法连起来。

(3)观想轮回时也可以和业因果、无常以及暇满人身连起来。现在得到暇满人身时不修解脱道,以后就是轮回。不管怎样要慢慢产生出离心,由出离心引导来修善法。


(三)归纳总结


1、所有的快乐真正观察起来没有稳固性、恒常性,终究会返回到痛苦这一点,要抓住这个核心去观察。


2、如果现在有安乐、幸福、名誉,要知道它是变化的本性,这样拥有时就不会过度耽执;如果没有这些,也不会过度执著。失去时知道本性就是如此,没有得到时可以处之泰然。得到了之后也不会飘飘然,尽量把这些财富、安乐用来修道。


3、为什么很多失败、破产的人会选择自杀呢?原因是这个反差承受不了,完全没有准备、突然之间就什么都没有,受不了就会选择极端。如果提前了知这个问题、训练过的话,虽然也会痛苦,但是早就有准备、有应对的方案,不会再加上心里的痛苦、无形之间扩大很多倍,会有承受能力。


苦苦


(一)苦苦的两种安立方式


1、在《前行》当中讲的苦苦就是苦上加苦的意思,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麦彭仁波切在《四法印》中讲苦苦的本性就是痛苦,就是真正的苦受安立为苦苦,是以苦受为苦的相。


(二)以例说明


1、举例

(1)疾病接踵而来:麻风病还没有痊愈又生毒痈,毒痈还没有好转又生疮。

(2)亲人相继离世:父亲不幸逝世,紧接着母亲又撒手离去。

(3)人财两空:被怨敌抢劫一空又加上心爱之人命归黄泉。


2、释理

(1)在这个轮回当中不管是转生在哪个地方,都是以苦上加苦的方式来消磨时光的。

(2)并不是说一辈子从生下来到死之前全都是一个苦加一个苦。但在我们人生当中,要不然就是以快乐变化的变苦,要不然就是苦苦,要不然就是行苦,整个人生都是处于苦当中,只是苦的相不一样。

(3)若能够观修三大苦,对苦的认知就会非常深刻,对三界火坑、三界火宅这个角度,就会体会的非常明显。


行苦


(一)总说行苦


1、行苦就是痛苦的因。


2、行就是迁流变化的意思,只要我们的五蕴、有为法的本体存在,它就是痛苦的因。虽然现在苦相不明显,但是现在的行为会成为以后受苦的因。


(二)五蕴即为苦因


1、因为不了知因果的原理,很多众生的行为,包括我们现在修行佛法的人的发心和行为并没有相应于因果的正道。当我们吃饭穿衣时都有可能成为造罪业的因:吃饭主要是杀生食肉、饮酒;穿衣服可能是皮草等,直接伤害众生生命,还有装饰、受用、住房等都有可能和众生生命有关。表面看起来没有多大的痛苦,但是其实已经埋下了痛苦的隐患。


2、佛法中经常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有业果观念的话,不是说不苦,而是知道这是业因果,可以坦然接受,同时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恶因不能造,那个恶因不能造,要造就造善因。


3、麦彭仁波切在《四法印》当中讲,变苦是以快乐为性:虽快乐但是变化,把这个安立为苦。第二个苦苦是以苦受为性,变苦是以乐受为性,第三个行苦是以舍受为性。舍受就是不苦不乐,叫做行苦。因为它是苦因,所以把不苦不乐安立为行苦。不苦不乐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的五蕴,只要五蕴存在,就会在这上面呈现出变苦和苦苦。


4、就像身上长了一个疮,遇到热水很疼痛,但是浇凉水就很舒适,或者换句话讲,皮肤很痒不挠很难受,挠了之后感觉很舒服。挠痒很舒服,就叫做变苦;痒的时候不挠就是苦苦,就很难受;皮肤本身就是行苦,是痒的难受以及挠痒之后会舒服的因。


5、只要没有真实地出离三界,有漏的五蕴没有消失的话,会不间断地感受苦果,但是永远不要堕入两个极端:讲功德感觉已经解脱在望了,讲罪业又觉得永远没有希望了。佛陀、上师都会把这些问题讲清楚,善法有功德,恶业有果报,不要忘记造罪的同时尽量减少罪业的程度和数量。平时多修善法对治,这样相续中的善法处于绝对领先的优势,能否做到还要看我们努力的情况。


(三)以例说明


1、举例

(1)在茶叶种植、运输、买卖过程中的所造罪业。

(2)剪羊毛和制作羊羔皮过程中所造的杀业。


2、释理

(1)从比较宽泛的标准来看的话,素食属于清净的饮食。即便是素食,也不能说完全和罪业、和众生的生命不沾边。

(2)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第一个,众生要生存;第二个,直接杀害众生和间接因为享用蔬菜、稻米等而在种植过程中让众生的性命受到了伤害,二者比较起来的话,还是有轻重差别的。再加上平时享用饭食的时候可以做供养,尽量做一些福德,然后忏悔。平常修法念经的时候,给这些和饮食相关的有情做回向发愿。这样的情况下,福德还是可以大过过失的。

(3)把这些了知清楚之后没什么怕的,就是一心一意地修,尽量少造罪业、多修善法,这样就可以慢慢在道上去修行、行走。


编辑师兄:定解G09 定解B16 定解B27

审核师兄:定解B07

档案编号B03049-定解B06-002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