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一脉心香 >> 索达吉堪布:劝君早办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 返回

索达吉堪布:劝君早办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

索达吉堪布 一脉心香 2015-04-19

如果详详细细观察自己有没有远离十六无暇、具足十八暇满(八种闲暇、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就会发现即便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有相当大的困难。而在十八暇满中,八种闲暇虽容易获得,比如自己没堕入三恶趣,也没有生于长寿天,依靠人而安立的四种闲暇也不难具足,但完整无缺具足十圆满的人恐怕寥寥无几。

为什么呢?

首先,从五种自圆满来分析:尽管对大多数佛教徒而言,获得人身、诸根俱全、生于中土并不难,但如果业际颠倒(变成妓女等低劣种姓,或不信因果的持邪见者)、不信佛教,那五种自圆满中就只具备三种了。如同车有四个轮子,倘若三个轮子都具足,而前轮爆了的话,不可能在高速公路上奔驰。同样,假如其他三圆满都具足,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或者不信仰佛教,那学佛一事也无法成办。

退一步说,如果具足了四圆满,业际颠倒与不信佛教中只有一者不具足,这行不行呢?也不行。尤其是生为业际颠倒者,即使没有造诽谤佛法、摧毁佛教等滔天罪业,但假设身口意三门无恶不作、为非作歹,或修行、念经、转绕、朝拜神山等一切所为只为了今生利益,那虽然被称为贤者、智者,实际上也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我见过有些所谓的高僧大德,他们言谈举止中,关心的全是眼前的事情,一提到来世,脸上就流露出不在乎的神情,认为即使来世存在,也不应该为此奋斗,而应当为了现世奋斗,如今有这种想法的大有人在。而作为一般老百姓和普通信众,多数学佛也是为了求平安、家庭和睦、升官发财,所作所为唯一贪执今生利益。若如此,即使你是大和尚,或者大居士、大施主、大慈善家,实际上也入于了业际颠倒之流。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目标只是今生,相续中不可能有出离心和菩提心。

在座的道友们,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每个人都想一想:自己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倘若只为了今生保平安,逃避现实的一些困扰,或者没有任何目标,在无记状态中得过且过,从不希求来世解脱,这样的话,就算你被公认为了不起的智者大德,实则连十圆满中业际无倒这一条也不具足。

这一点,或许很多人都难以避免,故务必要再再思维。这次讲《前行》确实很重要,非常希望汉地信众要懂这个道理。形象上的学佛、做法事,我们不大赞叹,我们赞叹的是成为名副其实的修行人,否则,一生中全是为了今生利益而奔波忙碌,这没有太大意义。

上师如意宝常谆谆教诫说:今生和来世相比起来,我更重视来世。虽不敢说百分之百是为了来世,但大多数都是为来世的解脱做准备。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对来世的重视应当大于今世。你们不妨也看看自己:追求的目标是今生还是来世?在这二者之间,你打的是什么符号?大于号、小于号,还是等于号?

希求今生就是业际颠倒这句话,对很多人来讲也许是当头一棒,理应值得深思反省。一个人若不懂得自我反省,就跟旁生没有差别了,旁生除了吃草喝水,根本没有思维辨别能力,可是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定要观察:我出家这么多年了,求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假如只为了今生,那就是业际颠倒者,绝不能这样。以后为了来世的解脱,还是要做些准备,否则,只盯着人生几十年,目光就太短浅了,应该想到:我是希求解脱者,名闻利养没有什么价值。

然后,从五种他圆满来分析: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传讲妙法、佛法还没隐没,但如果自己没有皈入佛门,一种圆满就不具足了;既然没有皈入佛门,善知识慈悲摄受也就谈不上,这样一来,两种圆满都不具足了。五种他圆满中若只剩下三种,学佛绝不可能成功。

有些人虽已皈依佛门,被善知识也已摄受,可是心经常反复不定,一旦对法失去了兴趣,天天靠外力来约束,也是不现实的,到了一定时候,你的老虎皮就会脱掉,显露出原有的丑陋面目。因此,在座的法师也好、居士也好,内心中对法要有所认知,否则,整天都依赖上师或道友提醒,自己却没有坚定的信心,最终会不会从佛教团体中退出也不好说。

尽管你皈入了佛门,若只是表面上得点法,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很多人认为,自己办了皈依证、取了法名,在某某上师面前得过灌顶、求过法,就是实至名归的佛教徒。其实这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大乘法和小乘法并没有落实到你的行动上,你内心中尚未生起这样的信念。所以,你自认为是佛教徒,也不一定是佛教徒。

我以前在某地坐出租车时,问那个司机:你信不信佛教?他说:信啊,我很信佛教。我说:怎么看得出来?”“你看,我车里挂着观音菩萨像,这说明我信佛。我又问:除了这个以外,你还有没有什么让我相信的?”“没别的了。反正我就是求观音保佑,所以是佛教徒。从严格角度来讲,他并不是佛教徒,因为他连观音是神还是佛菩萨都不清楚,求观音菩萨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自己多载些客人,每天多赚一点钱。

世间上这类现象比较多,包括出家人中,可能也有混饭的。有些人在社会上遇到种种挫折后,才加入佛教群体,但他对佛陀没有敬仰、对轮回没有出离心,这种人是不是佛教徒呢?只是名相上的佛教徒,实际上并不是。很多人喜欢说真理永远是真理,但这个真理是名相上的,还是实际上的呢?如果是名相上的,那肯定不是真理。同样,名相上的佛教徒,也不是真实的佛教徒,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相续中,大小乘的信念并没有生起来。

从小乘角度来讲,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无有实义,如梦幻泡影,《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有如是定解,则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当然,这种信念并不是口头说说,而要从内心中真正发起,就像监狱里的犯人想早日脱离那种环境一样。我们在轮回中,无论是人道、天界,若能生起这样的意念,才算真正发起了出离心。

只要能通达轮回虚幻不实,不管是依靠上师的教言,还是其他善知识的威力,什么途径都可以。从前有位出家人,跟一个幻化师是好朋友。有一次,他们在喝茶闲聊中,出家人对幻化师说:我想看看你的幻术,能表演一下吗?幻化师不置可否,出去牵了一匹高头骏马,说:你想要这匹马吗?我可以卖给你。出家人一看,这马果然不错,忙问:这么好的马,要卖多少钱?(藏地很多出家人特别喜欢马,就像现在有些出家人特别喜欢车一样。)幻化师说:你先骑一下试试马的好坏,然后再谈价钱。出家人未加思索就骑上了马,幻化师把缰绳递给他,在马屁股上使劲一拍。马像箭一样冲了出去,跃过高山谷地、草原河堤,穿越千山万水,走了几天几夜,最后把他摔在了一个陌生的旷野上,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前方。

出家人跋山涉水,艰难地走出了旷野,来到了一个村庄。在这里因为人生地不熟,他当过乞丐、做过仆人,受过许许多多苦,像狗一样流浪了许多日子。后来,他还俗和当地一位姑娘成家,生了三个儿女,在饱尝了无数担心和折磨后,孩子们被渐渐养育成人。没有想到,儿女稍大之后,个个都不孝顺,不听父母的话,令他非常苦恼。为了照顾家庭,他还不得不出去打猎,全然不顾痛苦和罪过。就在这样的岁月中,他渐渐变老了。

有一次,他照例上山去打猎。走了很久之后,在山坳里发现一头刚产下幼崽的母羚羊,身体十分虚弱、动弹不得。他非常无情地杀害了它们,然后以枪作为拐杖,一瘸一拐地背着羚羊尸体往家走。

走到家的河对岸时,小儿子看见他带着猎物回来,非常高兴,一边喊着爸爸,一边兴冲冲地跑过来,不慎一个失足从桥上掉了下去,立刻就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哥哥、姐姐看见弟弟掉到河里,赶紧跳下去救,结果也被河水卷走。妻子目睹这一切,大哭大叫,不顾一切地跳进河里……眼看一家人转眼间都被河水冲走了,他伤心欲绝、昏倒在地,不知过了多久才清醒过来。他倚着枪想站起来,却又倒了下去。

就在这时,突然间他感觉像天亮般清醒过来,一看自己正在朋友家里,拿着一根棍子,倒伏在地。幻化师笑着对他说:起来喝茶吧。他爬起来,发现刚才倒的那杯茶还是热的。他感到十分惊讶,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竟然经历了一生的坎坷和沧桑!他无法相信这一切,愣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回想这些幻觉带来的酸甜苦辣,他深深感到轮回毫无实义,生起了强烈的出离心,毅然抛开眼前的一切,一心一意隐入山中精进修行,最后成为伟大的开悟者。

所以,依靠幻化可以认识轮回的本性。我看很多道友到了城市以后,特别喜欢看电视,通过电视里的故事,他也许会认识到轮回的本性,也许反而产生贪心、嗔心等烦恼。不管怎么样,相续中真正生起出离心时,对世间一切的一切,名声也好、地位也好、美丽可爱的对境也好,绝不会生起羡慕之心,这是小乘最基本的要求。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发愿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

对我们而言,尽管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一定困难,但最起码,也要对上师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坚定信心。若没有这种决心,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徒。

上师如意宝以前传《文殊大圆满》时讲过:皈依的含义,用世间话来说就是投降。表面上这个词似乎不太好听,但实际上你与烦恼作战的过程中,假如始终觉得:三宝是我终生的依怙,今后无论快乐、痛苦,我的一切全部交付您、委托您,除此之外也不依靠谁,唯一您才有能力救护我。有了这样一种信念,然后向三宝诚心投降,就是所谓的皈依。

这种皈依的决心,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有些人皈依,只是办个证、取个名而已,稍微遇到一丁点违缘,随时可以舍弃三宝。这时候不要说皈依,连出家僧衣都可以脱掉,这是非常可怕的。

拉萨一带有位格鲁派的格西,叫阿旺彭措,被人们称为兰仁巴 。他前几年刚圆寂了,留下的著作有好几本,我曾有幸拜读过,里面的内容很感人:1959年,他和七个弟子在一个山洞闭关时,被莫名其妙地逮捕并关进大牢。于监狱做苦役时,领导命令他必须脱掉僧衣,但他坚决不肯,说:我可以把命给你,可出家僧衣绝不会脱下。到了六十年代,尤其是文革期间,红卫兵逼迫他带头烧佛经,他当众说:你们可以逮捕我、枪毙我,但作为一名僧人,让我烧经毁佛,做不到!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勇敢意志,实在令人钦佩。

而我们呢,现在过得快快乐乐时,觉得自己是不错的佛教徒,可是一旦遭遇违缘,那个时候还有没有这样的信念呢?会不会想到:只有三宝是我的依怙,纵然为此而付出生命,我也没有任何怨言。每个人可以扪心自问。如果没有的话,就算你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看起来非常威严,别人也说这个和尚、这个法师、这个堪布很了不起,但你也不算是佛教徒。

有些居士特别虔诚,整天念经、磕头、放生,参与众多慈善事业,尽管这些也有功德,但若对三宝的信心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真正深入内心,那不一定是佛教徒。就像你在蚂蚁群前念释迦牟尼佛圣号,它们也能种下善根,可它们算不算佛教徒呢?并不算。所以,说实话,在座有些道友可能不是佛教徒。虽然你剃了光头,在寺院出家多年,自认为不要说佛教徒,甚至还是大比丘,但遇到一些大违缘时,你若没有不舍三宝的念头,那不一定配得上佛教徒这个名称。

我平时经常提醒大家,最好具足菩提心;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要具足出离心;如果不具足出离心,对三宝的虔诚信心也一定要具足。假如这三者都没有,那你已超出了佛教的行列,可以说最基本的约束点都没有了。

这段文字相当关键,大家务必要铭记于心,把它当作一面镜子,时时观察自己到底是大乘行者,还是小乘行者,或是一般的佛教徒?倘若连佛教徒都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啊?说你是外道徒吧,你可能对外道也不懂,这样既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外道徒,不伦不类的,只好属于另一种人类了。

总之,如理如实地了知、观察暇满自性至关重要。然而,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暇满难得的道理,每天随世间八法转,空耗了这个人身,非常可惜。汉地有一个故事记载:在明朝,有个人叫罗洪先,他特别有才华,二十多岁就高中状元。(以前中状元极不容易,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还难。)他为人正直,因看到官场黑暗腐败,感念人生之无常,于是辞官隐居,断然出家,世称状元和尚

状元和尚在寺院出家后,假装愚钝,甘心承担最苦的杂役,劈柴挑水、烧火煮饭,无所不做,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就这样过了十三年。

他出家前原有妻室,并有一子。十三年后,其子又高中状元,父子同科,世间稀有,一时传为佳话。此时妻儿很想念他,无奈他出家后音讯全无,根本无从寻起。

可能是亲人思念真切的缘故,有一天状元和尚忽然起了回家探亲的念头,于是返回家乡。及至状元府,刚站在门前,仆人以为是和尚化缘,便入室禀告夫人。夫人生性善良,让仆人施米一斗。状元和尚未接受,希望求见主人。仆人认为和尚贪心,又报夫人。夫人又让仆人出来施钱一贯。状元和尚还是不收,即索纸笔,题诗一首:斗米千钱我不收,十三年返故乡游。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这个偈子很适合现在许多人,他们一辈子为了儿孙操劳,自己也不学佛,天天耗费人身。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的福分,有福报的话,你根本不必为他担心;没福报的话,你操心也没有用。所以,不要一生为儿孙当牛做马。)仆人将诗稿入呈夫人。夫人见后惊讶万分,急速跑出门外,但和尚已经离去。夫人即刻派人四处寻找,再也不见其踪影。

后来,状元和尚投归福建龙裤禅师,朝禅暮净,终于大彻大悟。他感念世人之迷茫,遂作《醒世诗偈》,广为流传。记得其中一句是这样写的:劝君早办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可见,人身难得的教言,在汉传佛教中也特别重视。

概而言之,以上讲了暇满难得的自性,希望大家好好观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