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真善美的足迹 | 十月初一打粑粑 返回

真善美的足迹 | 十月初一打粑粑

阿程 求学足迹 2022-11-20


十月初一打粑粑

文/阿 程


小时候,老家那里平常人们吃的都是包谷饭,米饭是逢年过节、收新稻谷尝新或者团转哪家办红白喜事才得得到吃。吃米饭在当时是一件有点“奢侈”的事情,不过那时在一些老百姓家里,幺儿(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小的一个,一般指儿子)因父母宠爱经常可以享受吃米饭的特权成了例外,就另当别论了。而每年十月初一打粑粑这个传统节日,将糯米做成人人都能食用的盛餐米糍粑,就显得更加“奢侈”和浓重了。



一到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老家农村的大多数人家都会用一个木甑子把头天或当天提前泡好的白糯米在火上蒸熟后,倒在簸箕里,几个大人换起就用双手握着木制的碓棒舂起来;也有少数人家是用碓窝(一种不停用脚踩扬起九十度勾着的木槌再向石臼或木臼捣碎食物的古朴农具)舂的。待糯米被舂得看不见颗粒的样子状黏成一坨时,才放下手中的碓棒,另外找来一个干净的簸箕,在里面铺上一小层灰面(即面粉)或米面,把舂好的糯米用手一坨一坨揪下来,再揉捏成有三四公分厚、十多公分长的圆糍粑,一个挨一个摊放在簸箕里(以后要吃时,再拿出来放在火上的折折上烤软烤黄就可以吃了)。


等舂融的糯米捏得差不多时,大人们就会从锑壶把热水倒到盆里,再抓点洗衣粉把手洗干净擦干后,用几个碗倒点白糖或蜂糖,就喊一家子大大小小的人开始吃粑粑。听到开吃的“号令”后,大家纷纷从碗柜里拿个碗出来,再从放糍粑的簸箕里拿个粑粑放进去,接着快速涌到靠近装白糖或蜂糖碗的桌子边,将碗里的糍粑抓起蘸起白糖或蜂糖就又甜又香地吃起来。



满嘴糯米的清香,再加上嚼白糖的吱吱声、或吸吮蜂糖的咂砸声,无异于一种人间最好的美味了。特别是蘸金黄黄的蜂糖时,被拉起的长条条样子的丝丝,至今想起来都还记忆犹新。而蜂糖的香和甜,是当时比水果糖、白糖都还要香甜的一种很特别又难忘的味道,可能那就是童年幸福的味道吧。


待吃好粑粑后,通常家里养得有水牛或黄牛的男主人就会把牛从圈里牵出来,再挑一个最大的糍粑作为牛一年春去秋来犁地耙田劳累的奖励,一边轻抚牛一边慢慢喂给牛吃,这里既有慰劳、感恩,更有老辈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延续。而在这一天,农户们一般都不会再让牛下田地干活,让牛好好休息一天,毕竟在农村,流传得有牛就是衣食父母的说法,足见牛在农村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等牛吃好粑粑,家里的其中一个小娃儿就会吆起牛儿去团转的马路边、沟里或者山上去放,途中如果看到“九里光”(一种黄色的花)就会扯一把编成好看的花环,套在牛的一支或两支牛角上,作为吃糍粑这个重要节日的有意思的补充。


童年时老家的十月初一打粑粑,至今想起来都还历历在目,大一些(十九岁开始)就没在家呆了,去了外面,不晓得这个不是很起眼的节日现在是不是还继续保留和存在,现在呆的城里倒是没见过也没听说。


有些美好,可能会慢慢被现代潮流冲淡甚或消失,也许真的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有机会再回老家看看,但愿这个节日还存在,顺便再好好体验和感受一把。



END

《真善美的足迹》期待着大家来分享关于真善美的一切,欢迎大家积极分享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难忘的美好,有壮阔的,有柔美的,有勇猛的,有悲悯的,我们希望这些曾给我们带来力量的这些真、善、美可以让生命中的爱和美好传递得更远,让更多生命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和温暖。


来稿可以是生活中的随手一拍,可以是关于某段文或者某句话的触动感受,可以是听到一首歌的美好回忆,可以是看见一朵花开的喜悦,可以是走完一段旅程的见闻,可以是日常所见的一个温暖画面,可以是听闻的一个感人故事,总之,真善美可以是一切,可以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的一切......


什么都可以,分享出来吧!,您的每一次分享,一定会有读者能够因你的分享而又一次被感动、温暖.....


让我们一起感恩遇见,体会生命带给我们的喜悦.....


您可以将您的故事发至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对于选定的投稿内容,我们将送出一份特别的礼物,期待着大家的分享!


注: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