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父母,最早出现在《父母与青少年》一书中,作者形容父母如直升机一般时刻盘旋在孩子头顶,监控孩子每一个举动,生怕孩子发生什么事情。后来大家开始普遍使用这个词形容父母过度干涉或者过度保护孩子。比如,孩子稍微有点点不适或者其他动静,马上就焦虑不安。
想起前几年,我特别紧张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要洗碗,怕她割破手;孩子要拖地,怕她伤了腰;孩子要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玩,又怕她摔跟头……
更可怕的是,孩子刚上幼儿园时,我还特别坐立不安,每天都紧张惶恐,生怕她在幼儿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稍稍有点咳嗽,我马上要求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孩子稍稍有点点不舒服,我马上怀疑是否有某种疾病……
除了上述情况,有一段时间,我还特别喜欢帮助孩子做决定,真是从行动上到思想上乃至情绪上都包办,比如我会告诉孩子,你可以和这个小朋友做朋友,和这个小朋友在一起你会觉得开心,你不要和那个小朋友做朋友,那个小朋友爱哭,你会不快乐的……
有一个周末,疲惫不堪的我躺在卧室休息了一会儿。待我起身时,发现客厅地板上躺着一摊牛奶,沙发上到处都是饼干屑,脱了的袜子随意扔在鞋架上,吃剩的饭碗和筷子散在饭桌上,而那个肇事者熊孩子此时正坐着乐呵呵看电视。我瞬间爆发,对着她一顿怒吼,命令她必须马上清理干净。孩子一边哭一边小心翼翼地问我“怎么清理”。
看着眼前满脸泪水的熊孩子,想起先生跟我抗议过好多次,不要包办孩子的生活,要学会放手,每次我都驳回。现实给了我一课,的确不该包办....
其实熊孩子除了不会自理,每次一遇到点困难,马上就会向我求救,或者要么就放弃解决问题……
这件事之后没多久,我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中指出,美国心理学会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直升机育儿”可能会阻碍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关注或过度保护的妈爸可能会伤害他们的情感发展。指导幼儿的一举一动和决定可能会降低孩子处理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这项研究结果唤醒了我的人生记忆:其实我麻麻也采用的是直升机式的养育方式,在我离开家上大学之前,我麻麻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个你不要弄,妈妈来弄”,“这个你弄不好,妈妈来弄”,“不要和那个同学交朋友,会影响成绩的”。结果导致我刚进大学校园时,各种不适应,特别想家。在被窝里哭了好几个星期不说,还不会洗衣服,不会套被子,不会挂蚊帐,难以适应集体生活,难以融入群体,孤僻;工作后,面对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压力也曾经迷茫过很久,当时还滋生了厌世要逃离的想法;结婚后又特别依赖先生,弄得先生特别累,说我是“长不大的孩子”。
当我自己有了孩子后,我似乎忘记了青年时代的种种“长不大”,复制了我麻麻的养育方式,导致我的孩子也开始走向“长不大”……
看过这样一则对话,家长对一位教授说:“孩子小的时候,我怕他磕着碰着,我把家里所有家具的边角都包上了海绵。”教授答:“你能将家里的东西包上海绵,但你能将整个世界都包起来吗?你这恰恰是害了孩子!”
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指出:“过度保护意味着由父母来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他们自己则不作出努力,这往往造成孩子的幼稚,妨碍了他们自身力量、意愿和自主性的发展。在某种形式上,它教会了儿童利用别人而不是尊重别人。另外,它意味着孩子对自己的力量和选择缺乏信任和尊重,就是说,过度保护本质上是一种恩赐和侮辱,很可能使孩子感到卑微。”
拒绝做直升机父母不代表从此以后就不管不顾孩子,什么都撒手不管。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发展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学会放手,不要过度干涉孩子,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
父母需要保护孩子,但请各位爸爸妈妈注意把握“度”,别过了头,成为直升机父母!
文字:善生
来源:德育行微信公众号
我们专注于儿童德育教育、分享德育育儿经验,以德育的方式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无论您否是专业人士,只要您喜欢孩子,愿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添砖加瓦,期待您的来稿。
1. 征集孩子所画、所写的作品,要求内容原创。
2. 征集儿童德育教育、德育育儿、德育故事方面的文章,要求内容原创,语言通顺易懂,主旨明确,德育故事需适合孩子阅读。
收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温馨提示:接收的稿件,默认智悲德育拥有使用权,修改权(修改标题、个别文字以及配有声、插画翻译成其他语言等),包括但不限于智悲德育相关联平台的使用,修改。征稿最终解释权归智悲德育所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