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显密佛网 >> 前行备忘录·业因果 06 l 音频 提纲 返回

前行备忘录·业因果 06 l 音频 提纲



前行备忘录・业因果实修引导
第六讲提纲

纽西·龙多丹毕尼玛尊者 传授
阿琼仁波切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下载提示:音频及文本免费下载,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乙三、观察一切业之自性 分三:一、观察业感缘起四大法则;二、观察业感缘起种种差别之理;三、观察空性缘起之理
■ 丙一、观察业感缘起四大法则 分二:一、业决定苦乐与业增长广大;二、业未作不遇与业已作不失

业感缘起四大法则:

一、业决定苦乐之理

二、业增长广大之理

三、业未作不遇之理

四、业已作不失之理


■ 丁一、业决定苦乐与业增长广大

第三、一切业之自性。佛经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有纯白业、纯黑业和间杂业三类。纯白业,指意乐和行为纯善,它的果报是会出生人间天上极大的圆满快乐。纯黑业,是意乐和行为都不善的业,由此因缘会出生三恶趣极大的苦楚。间杂业有三种:一、意乐善行为恶的业,例如大悲商主杀戮短矛黑人,如果不涉入私欲,对菩萨有开许行持身语七恶的阶段;二、意乐恶行为善的业,比如,以办现世欲为等起而发起以后,行为上修某种善法;三、意乐行为间杂的业,即是一时意乐与行为都善,另一时意乐与行为又都不善,由此因缘,果报是会受生在四洲人类或散居诸天当中。

(一) 总说诸业

“第三……所作业不亡……果报还自受。”

需要认识什么是“所作业”。


(二) 别说三种业差别
“业有……三类。”
“纯”:纯一;

“杂”:间杂。

1.纯白业

“纯白业……圆满快乐。”

2.纯黑业

“纯黑业……极大的苦楚。”

3.间杂业
间杂业有三种:
(1) 意乐善行为恶的业

“一、意乐善行为恶的业……阶段;”


(2) 意乐恶行为善的业

“二、意乐恶行为善的业……善法;”

   

(3) 意乐行为间杂的业

“三、意乐行为间杂的业……散居诸天当中。”



■ 丁二、业未作不遇与业已作不失 分二:一、简要由对比门观察;二、详细由差别门观察
■ 戊一、简要由对比门观察

业还有未作不遇、已作不失两条法则。这个真理是在讲,业不随行于亲属,不随行于财物,而唯一随行于造业者自身;然后,业报不成熟于大地,不成熟于磐石,唯一成熟于识相续摄持的五蕴。

(一) 略说

“业还有……两条法则。”
1.未作不遇:未作此善恶业→不受相应苦乐果

2.已作不失:已作此善恶业→定受相应苦乐果


(二) 详示

这个真理是在讲,

1.业随行之相
“业不随行于……随行于造业者自身;”
2.业报成熟之相

“然后……识相续摄持的五蕴。”


■ 戊二、详细由差别门观察 分二:一、已作业成熟之情形;二、是否损耗之情形
■ 己一、已作业成熟之情形
再者,业成熟果报的方式,有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三种情形。一、现法受报,恶业现法受,譬如涅哦国家全体埋于地下,善业现法报,如波斯匿王的金刚公主,现生转丑陋为庄严;二、顺生受报,如造五无间业;三、顺后受报,如造杀人、宰马等罪。
业成熟果报的方式,按时间分为三种:
一、现法受报:即生成熟
二、顺生受报:第二生(下一世)成熟
三、顺后受报:第三生以后成熟


■ 己二、是否损耗之情形 分二:一、业无虚耗;二、损耗之情形
■ 庚一、业无虚耗

业造了以后,都是不腐不烂不干枯而无有虚耗。

对比认识


■ 庚二、损耗之情形 分二:一、恶业方面;二、善业方面
■ 辛一、恶业方面

能损耗方面,或者由受报消尽,或者由具备菩提心以下的四种对治力的门径忏悔罪业,业则会渐次减薄,如同阳光出现令积雪变薄,如果菩萨在相续中已经生起了菩提心,那么,即使未行忏悔也会自然走向清净,如同太阳自然消除黑暗那样。

能损耗业的因缘:
(一) 受报
“能损耗方面,或者由受报消尽,”

受一分消一分。


(二) 具备对治
1.一般情形
“或者由具备菩提心以下……令积雪变薄,”
具备菩提心以下四对治力→忏悔罪业→渐次减薄

(如阳光令积雪变薄)

2.特殊情形
“如果菩萨……消除黑暗那样。”
生起菩提心→未行忏悔→自然清净
(如太阳自然消除黑暗)


■  辛二、善业方面

善业方面也有穷尽善根的四因,以此而能令消尽。

(一) 受果
受一分消一分。

(二) 坏善根四因

1.不回向;2.嗔恚;3.追悔;4.宣扬


■ 丙二、观察业感缘起种种差别之理 分五:一、积业之依处;二、受报者;三、业力轻重差别;四、感果先后之理;五、世间业与出世间业各类差别
■ 丁一、积业之依处
积集诸业的依处有各种承许。中观师承许没有积业的依处,业先积集时空而息灭,后受报时出现空而缘生,之后受报。唯识师们承许,积业的依处是阿赖耶。密教认为,处在不清净的心气不清净位中,六道的六类种子安住故,许为业的染污依。
■ 丁二、受报者

业报的受者,上至佛陀下至有情都不会断绝的,一切佛子、弟子及持明众都要受报。

下至凡夫,上至佛菩萨。


■ 丁三、业力轻重差别
业轻重之理:三种等起当中,常时性发起、重耽著发起和无对治发起这三种造业为重,善恶的情形都是如此。田门,由福田门,有德田、恩田、苦田三种。依三宝田造积十恶十善均重,特别在金刚乘法规中,上师是一切三宝总集的体性,故依其造积任何善恶都成大过、大利;父母等对自己作饶益的恩田,于其行利益与损害,都成大利与大罪;病人、苦难者等的苦田,依其造作善业恶业皆成大利、大罪。

业重之理:

(一) 发起门
“三种等起当中……都是如此。”
1.常时性发起
造作的时间长、频繁度高,譬如常常造恶,或每日行善。
2.重执持发起
意乐程度强,譬如以猛利烦恼造恶,或以猛利善心行善。
3.无对治发起

无有违品,譬如造恶无有忏悔,或造善不杂恶法。


(二) 福田门
“田门,由福田门,有德田、恩田、苦田三种。”
1.德田
(1) 总
“依三宝田造积十恶十善均重,”
佛、法、僧三宝。
(2) 别
“特别在金刚乘法规中……大过、大利;”
金刚上师。
2.恩田
“父母等……大利与大罪;”
对自己做过饶益者,如父母、教自己的老师、救自己的医生等。
3.苦田
“病人……大利、大罪。”
身心处在苦恼中的有情,如病人、老人、苦难者。


DOWNLOAD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免费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