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31 * 阅读参考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31 * 阅读参考


 

1.总说供养。

真正意义上的供养就是布施,属于菩萨六度万行中的布施度。布施包括上供和下施,包括财施、法施和无畏施。


本论中真实供养、意幻供养和自成供养,侧重从财物布施的角度进行宣说。


③修行过程中同时还要具有无畏布施和法施,其中,对于诸佛菩萨的法施即法供养。坚持长期闻思修行,缘净土法门再再修积,都属于对上师三宝法供养的范围,法供养的功德最大。在此基础上能广度有情,就符合真正大乘之道,也是真正能让具缘上师三宝生起欢喜心的根本原因。


供养的关键是发心。

大乘的布施和供养不应缘于舍一得万报、自己可以生生世世受用不缺等强烈的功利心,而应以清净的信心、单纯的意乐,缘于对三宝生欢喜而想供养的善心,乃至于缘于对众生的慈悲而供养三宝。

布施的因是大悲心,应在慈悲心的摄持下,发自内心、很殷重地希望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获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大乘作供养的基础。当然,布施能使得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以及智慧度增上,最终成就佛果。

【遣疑】为了求财、求福作供养合理吗?

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合理。每个人都需要过程,初入佛门时都有所求,如果没有所求可能不会入佛门,这很正常。

 

2.“因为自己见不到,所以轮王七宝不存在”的想法不合理。

①很多景象皆为福德力感召而出现。

转轮王出世后,由福德力感召自然出现轮王七宝。佛陀本生传《白莲花论》中记载:佛陀在做福力王子时,由他的福德力感召,可以使地下涌出宝藏,饿鬼享用到饮食。义成王子被发配到丹得山时,当王子一进入丹得山,地上自然涌出泉水,缘于王子的慈悲力,出现了老虎和小羊一起嬉戏玩耍的情况,这都是福德力的感召。


②末法时期众生福报浅薄。

《俱舍论》中讲,最开始人寿是无量岁,从光明天下来时,每个人都以禅悦为食,不吃娑婆世界中的任何东西,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

佛经中记载,在整个成住坏空一个劫的变化当中,人的寿命是起起伏伏的,福报逐渐增上,就寿命会上升到八万四千岁,之后福报逐渐消损,又下降到人寿十岁。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人寿不足百岁的阶段,福报缺损得很厉害。


③思维他理。

我们怀疑人间是否真的有这些,就类同于怀疑天界、地狱、非人、饿鬼界到底存不存在,这些都是我们眼根看不到的。欲界三十三天的天人们都是化生,而不是胎生;天界有如意树,天人们所拥有的受用和物质,心里一想自然就会化现出来,如果天界的情景我们能接受,那放在人间为何不能接受。人类众生也有些有特殊业缘,有些人福报相当深厚,他的异熟果是转生为人,但是他的福德力等同于天,还有些形象虽然是人,但是他的果报实际上跟饿鬼众生没有区别。

我们都觉得自己是诚信因果的佛教徒,相信六道轮回,如果相信六道中天人们的生活方式、能力和福德的感召力,那对轮王七宝就不会觉得特别稀有,只不过在五浊的末法时期,在众生福报不够、特别污浊的娑婆世界,没有福德力这些自然不会显现。


3.轮王七宝。

①金轮宝。

感得金轮宝之因:缘于转轮王谛实语的功德(生生世世不打妄语、不说粗恶语等所感)和福德力感召,在东方的虚空当中就会突然出现自然而成的金轮宝。


②如意宝。

A.也叫做神珠宝。

B.以“如意宝”称呼高僧大德之因。

借用这些高僧大德的威力,会给世间带来种种吉祥,而且在高僧大德摄持力的作用下,有缘众生之间很少会出现嫉妒、争斗、嗔心、打架斗殴等现象。


③玉女宝。

女性修行人要会发愿。

大家在佛前供花、修安忍或者做一些法行时要会发愿,“愿自己生生世世相貌端严”,这种端严是让人不生染心的庄严,叫做庄严相,让他人看了以后,相续中会生起清净心、良善之心,而不会产生欲望增上、想据为己有的染污心。

很多女性道友发愿“生生世世不转女身转贵族”也很好。本身也是要以男身成佛,跟女性相比确实具有很多功德,愿意以大丈夫的身相来修行、度化众生,也是非常殊胜的。


④大臣宝。

大臣宝的功德。

A.自身福报广大。转轮王让他做什么,都能够做到,因为福德具足、福力雄厚,做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成办。

B.非常随顺。历代大臣财势雄厚时,就会开始反叛、不随顺国王了,想取而代之,有很多过患,而大臣宝非常调柔随顺。

C.具有慷慨博施的功德。心相续中对财富没有贪执心,具有慷慨布施的自性,愿意布施也是产生福德的因。


⑤大象宝。

A. 因为大象宝肤色雪白,也叫白象宝。

B. 护地大象是天界三十三天的一种天象。


⑥骏马宝。

A.骏马宝的马鸣声很广大,声音传得非常远,整个南瞻部洲都能听到,但又不会让人生起厌烦。

B.巴拉哈马王公案,见《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 “桑嘎拉顽强抗拒诱惑”。

公案启示:

a.掉下去的商主如同轮回中的众生;马王如同上师三宝、佛陀、引导我们走解脱道的善知识;地上罗刹女所化现的妻子儿女就是我们自相续中对轮回幻相的耽执,不是外在的人、事、物,并非指我们家里的妻子儿女;如果这种耽执心放不掉,那么就如同商主从马身上掉下来一样,始终在轮回中无法出离。

b.我们应深刻思维:自己到底在轮回当中求什么?轮回到底有没有实义?通过这个公案,可以让我们对轮回有另外一层深刻的认知,能够增上自相续中出离心的力量。


⑦将军宝。

A.眷属是否随顺与往昔培积的福德因缘有关。

因为转轮圣王往昔培积了广大的福德资粮,所感召的眷属也从不违背他的意愿。

有时候我们的眷属不听自己的话、跟自己对着干、不随顺,是自己往昔没有培积善缘所致。根据《大圆满前行》中因果不虚的道理,如果眷属总是跟自己对着干,不随顺,是有离间语的过失,如果夫妻之间不贞洁,不随顺,犹如怨敌,也与邪淫有关。

B.帕吉波国王公案,见本论第44课。

 

4.解释教证:“诸佛闻此香,寻声求救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

(--出自讲记解脱和尚公案)

释义:当你的心念一动,诸佛菩萨就已经接受了意幻供养,并且想帮你度化无量众生,你如今如理如实地精进,不要有任何怀疑,很快就会得到圆满的证悟。

 

5.自成供养。

①六种自然供品。

A.东方日月灯火——灯。

B.南方旃檀妙香——香。

C.西方雪山食子——食子。

D.北方清澈甘泉——水。

E.下方遍地金花——花。

F.上方苍龙乐音。

上方雷鸣的声音如同供养诸佛菩萨乐器,也是一种供养。


自成供养与意幻供养不会犯盗戒,因为我们是用清净心观想,并没有真实地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所以没有任何过失。

【延伸】佛教也讲究风水。

法王如意宝传讲《六中阴引导文》的古屋神山具有六种自然供品,是吉祥之地。有时选择修行的地方或者自己居住的环境,稍许观察一下是有好处的,确实会带来吉祥。汉地很多寺院风水都很好,一般情况下,都是坐落在依山傍水、具有特色、风水比较好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修行养生都会具有順缘。

 

6.我们应如何供养诸佛菩萨?

①应以祈求心愿佛菩萨慈悲纳受供养。

A.诸佛菩萨福报圆满不需要供养。

诸佛菩萨的福报已经圆满,他们所安住的清净刹土就是依靠福德力所感召的世界,每位佛菩萨都有自己的世界,世界中全部由珍宝构成,因此,诸佛菩萨根本不缺金银珠宝。


B.诸佛菩萨对财富已毫无耽执。

从福德力及证空的力量来讲,佛菩萨已经完全了达世间一切受用的本体即是如梦如幻、了不可得,所以对财富丝毫不会耽执,没有一点的贪恋心、耽执心或者据为己有的心。


C.众生需要缘诸佛菩萨成办解脱顺缘。

对佛菩萨来讲,接受供养与否是无利无害的,但是对众生来讲,佛菩萨能够接纳我们的供养就会成为我们解脱的因缘。


D.应以正确心态供养三宝。

世间人供养寺院、三宝一些供品,就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是布施者,是对对方具有恩德的,这个理念是不对的。其实三宝并不需要这些受用,但缘于对众生的慈悲,为了增上圆满众生的福报,才会慈悲纳受我们的供养,我们应该感恩受供者,这才是比较如法的心态。

出家人也确实会非常感恩施主,缘于施主的供养和护持,佛教的僧团才能够有比较稳定的、比较舒适的闻思修行的环境和道场。但是作为布施者,视三宝为自己圆满资粮的福田,诚心诚意作供养,这种发心的意乐是最清净的。


②对于三宝有能力享用我们的供品不应疑惑。

我们虽是意幻的方式在供养,但是在诸佛菩萨的境界中是以真实拥有的方式在受用。


③随时随地作供养。

眼睛要学会发现美,只要看到美好的事物马上用意幻的方式供养三宝,以此能够圆满福德资粮。


④以三轮体空的方式作供养。

A.“世俗缘起的游舞”,指名言中依靠因缘聚合而显现的一种法,实际是如梦如幻的相,不成立为实有。


B.以三轮体空方式作供养的功德。

相续中能够真正安住在善法功德是如梦如幻的般若自本体的体性,最终可以直接以此力量而获得出世间圣者的功德。

【教证】《大方广宝光明经》中云:“了知供谁如虚空,何者无缘亦无执,彼为最胜之供养,尽获超思无量智。”

释义:如果一个修行人能够了知所供养的对境如虚空般了不可得,能供养的人(“何者”指供养者)也是无缘的,并以无有执著的方式把供品供养给对方,能够安住在三轮体空的境界中作供养,是最殊胜的供养,完全能够获得超离分别心思的、无量的、无分别智慧,即真正的出世间智慧。


C.以实执心作供养的过患。

a. 对于真实道的供养来说,执著实有即是一种过患。

真实道是从一地以上来讲,执著实有是一种过患,本身地上菩萨的见解都是以三轮体空的境界摄持。作为凡夫修行人,在加行道的阶位,以总相的方式修行般若,会大幅压制对实有的执著,从这个角度讲也能远离这种过失。

b. 善法功德只能成为解脱的间接因。

供养本身具有功德,但如果具有强烈的实执心,就会引发不懂三轮体空的境界而带着实执心作供养,只能增上福德,成为解脱的间接因,而不能成为解脱的直接因。

【教证】《汇集经》:“如享杂毒之食物,佛说缘白法亦尔。”


D.正确理解空性,修行不应偏堕。

a.空性≠什么都没有。

佛教所讲的“空”跟我们平时理解的什么都没有的“空”意义完全不同,有些没有系统学过中观、般若的人,一谈到空性、不执著、无实有,就好像什么都不存在了,我也没有了,佛菩萨也没有了,那为什么还学佛?这种想法都属于断见。

b.依靠如梦如幻的福报才能从梦幻中解脱。

作为凡夫修行人,平时作真实供养、意幻供养、自成供养非常有有必要。虽然是梦幻的体,但是今天去做,就会成为早日出离、早日解脱、早日能够度众、早日成佛的因缘。如果认为是如梦如幻的,做不做都无所谓,实际上相续就落到了断见、恶见、导致懈怠的分别念当中,最终永远无法出离如幻的轮回,虽然是如幻的,但是也出离不了,轮回中所有的痛苦都依旧要感受,痛苦也是如幻的,但是我们心里面的感受很真实。

大家的知见一定要正确,名言当中的取舍和本体如幻并不冲突,也不相违,这才是佛教所讲的般若的真正意义。佛法不能只在口头上说,要点点滴滴实际去做,必须要依靠梦幻的福报才能从梦幻当中逐渐地醒觉过来。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30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29 * 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