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13)
”通过前几天的讲授
我们已经了解佛性功德有十种面向
现在,弥勒菩萨将用九个譬喻来解释
佛性如何安住于烦恼的包覆之中”
......
周五是更新《宝性论》的时间
今天连载第十三讲
在通往佛性的旅途上
让我们从佛性的九个譬喻中
找到安住于烦恼中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第四金刚句 : 佛性 / 九个譬喻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第六日 / 前言
我要提醒各位,研读《宝性论》这类甚深的大乘论典时,要以利益一切众生的深远发心来研读。了解并领悟偈颂的意涵还在其次,最主要的动机应当是菩提心,也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研读。这本论的主题很难懂,如月称菩萨所说,除非具有某种可以了解大乘佛法的福德、习性或习气,否则很难了解。我们必须努力以便能拥有那种习性,为此我们需要出离心,需要对轮回生起厌离。
然而那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现代。我们必须把一切都计划、安排好,否则事情无法运作。但是当我们需要去计划安排时,不自觉地就忘记了无常、变化等等。所谓的现代、先进社会,其实让我们变得非常脆弱,而这种脆弱却对商业很有利!以保险为例,在某些国家,做任何事情你都必须保险,这是基于「万一发生什么事情,你能不受结果影响」的想法,这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安排与计划上。
基本上,我们都在安排我们的生活,但到目前为止,我几乎还没见过任何人受到完全的保障!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力量,我们就是毫无力量。没有人拥有权力,拥有所谓的人权。生与死可能是我们生命当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两件事,它们发生就只是因为它们发生了,我们对其毫无掌控力。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或他们交媾的时日,这些我们都不能选择。同样我们也都知道,我们无法选择自己何时死亡。
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最后或终究都倚赖其他因缘。我们可以计划,但无法信任它们百分之百行得通。我们没有自由。我们所谓的计划与安排其实就像一幅简化的轮回图像。诚如蒋贡康楚罗卓泰耶仁波切自己撰写的礼赞文所言:「不论生命中发生什么事,顺其自然。」这的确是最崇高的态度。我们不能计划安排,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今天你爱上某人,认为这件事应该会持续下去,你希望这份爱永恒不变,但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就像雨水落到帐篷上这种最荒谬的理由,也可能搞砸你们两人的关系!
我们身处自由的社会,可以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这么想或这么说是一回事,然而实际去执行却非常困难。假使人们可以为所欲为,那么他们就真的是自由的,他们应该已经证得涅盘了!但即使那些自认为是最自由的人,不受任何宗教束缚,不受任何政治体系约束等等,我也不认为他们是真正的自由。我们没有胆量去真正地实践自由,因为我们热爱计划。一旦作了计划,我们就被拴住了。告诉你们这些,是因为我今早就正在拟未来两年的计划。
这种安排规划是导致懊悔、内疚、偏执妄想等所有结果的原因!我们不仅自己安排、计划,也得配合别人为我们作的安排、计划,例如世界杯足球赛的赛程,那些都干扰我们的生活。或者像电影院下午场的放映时间,那也同样干扰我们的生活。如果放映时间是下午四点,你必须开车过去,而且要稍微提早到达,因为你不想错过电影开场,否则还会惹恼那个希望你在开演之前到达的人,因为你得告诉他们你很忙。有各种各样的事!
所以我的意思是,既然知道我们无法自由,就应该利用戒律这个方法。如果我们完全不自由,就应该加诸更多的约束在我们自己身上;这有点像是顺势疗法[1]。透过戒律,我们可以寻求真正的自由。我们会找到自由,因为如同我们过去五天来所了解到的,我们拥有自由。我们已经拥有真正的自由以及这个自由的一切功德,比如无见顶髻。这并不只是没有作用的解脱,而是具足一切功德的解脱。
95
如是已说如来藏,十种意义而安立,
今说烦恼所缠藏,当以九喻而了知。
我们已经了解佛性(如来藏)的功德有十种不同的面向。现在,弥勒要用一系列九个譬喻来解释佛性如何安住于宝盒、茧或烦恼的包覆之中。
「佛性」这个主题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大乘佛教徒而言。我想不出任何其他释论像这本书一样广泛而仔细地讨论佛性。有许多书解说空性,那是佛性的另一面向,但讨论「明」这个面向的书并不太多。因为它如此重要,弥勒给我们九个譬喻,并且一再重复说明每一个譬喻。首先有个摘要,然后每个譬喻解释三次,一次比一次更详尽。
96
萎花中佛蜂中蜜,皮壳中果粪中金,
地中宝藏果中芽,破衣之中宝佛像。
97
贫贱丑女腹中王,焦泥模中妙宝像,
客尘烦恼所障覆,众生如是佛性住。
首先是九个譬喻的摘要:
二、被蜜蜂围绕的蜂蜜
三、皮壳内的果实、榖粒
四、污泥或垃圾中的黄金
五、贫穷人家地下的宝藏
六、微小果实内含长成大树枝干、果实及花朵之潜能
七、包裹在破布中的佛像
八、平凡妇人胎中的转轮圣王
九、一般泥土铸模里的黄金塑像
同样的,界(藏kham)或佛性含藏于被暂时染污或遮障(客尘)所包覆的众生之内。
98
障垢犹如萎莲花,蜜蜂皮壳及粪秽,
地蕴果皮破坏衣,苦逼丑女黑泥模,
无垢佛性如佛身,蜂蜜果实及黄金,
宝藏胚芽宝佛像,四洲圣王妙宝像。
在这些譬喻中,遮障相当于莲花、蜜蜂、榖壳、垃圾、地层、果皮、破布、饱受诸苦的妇人以及泥模;「界」被这些遮障所包覆。这段偈颂前四句说明每一个譬喻中的包覆者与包覆现象,而被包覆于其中的「界」则如同佛身、蜂蜜、榖粒、黄金、宝藏、树木、佛像、转轮圣王及珍贵的塑像,它们在譬喻中相当于佛性。
现在开始解释第一个譬喻。
喻一:佛与莲花
99
譬如萎败莲花中,安住相好庄严佛,
具净天眼人见已,去除花叶显佛身。
在这个譬喻中,当具有天眼的人感知到安住于一朵普通莲花内的佛,他们试图剥除这朵莲花的花瓣。这是譬喻,现在我们来讨论它的含意。
100
如是善逝佛眼见,阿鼻亦遍如来藏,
无碍大悲于轮回,常住令众解脱障。
同样的,佛以其所具有的自明觉看见,甚至地狱道(阿鼻)中遭火焚烧的众生也都具有佛性。因为佛以无别于悲心的智慧看见这种情况,于是他解脱我等被遮障所束缚的众生。他以悲心削去染污的皮层。
现在我们把譬喻及其含意合在一起说明。
101
犹如萎败莲花中,安住善逝佛陀身,
无垢天眼见此已,去除凋残败坏叶。
如是众生贪嗔等,烦恼缠中住佛性,
大悲能仁见此已,善作摧毁障垢业。
具有天眼的人剥除了包覆佛身的普通莲花花瓣。同样的,佛以其悲心、智慧看见包覆在凡夫染污中的佛性,他以此悲心摧毁那些染污。
现在开始解释第二个譬喻。
喻二:蜂蜜与蜜蜂
102
譬如上妙美味蜜,为诸群蜂所围绕,
需者见已设方便,驱散群蜂而取蜜。
首先说明譬喻:被许多蜜蜂围绕的蜂蜜。一个想要采集蜂蜜的智者,会运用各种方法以取得蜂蜜,比如制造烟雾来驱散蜜蜂。
103
大仙一切智眼见,犹如蜂蜜之佛性,
彼之障垢如蜜蜂,善作彻底断除业。
同样的,大仙[2]、讲述真理者,以其无限的遍智看见众生内有如蜂蜜一般的佛性,并且帮助众生驱散彷如蜜蜂的遮障。
104
譬如蜜为百千万,蜜蜂障覆须求人,
驱散彼等诸群蜂,随意而作蜂蜜事。
如是众生所具有,无漏智慧如蜂蜜,
善巧摧毁如蜂惑,智者佛陀如丈夫。
有个人想要取得被大量蜜蜂围绕着的蜂蜜,他运用制造烟雾等的方法来驱离蜜蜂。他由此而达成目的,获得了蜂蜜。
本初清净的佛性好比蜂蜜,住在如同成群蜜蜂般的烦恼之中。而具足智慧的佛,驱逐了这些如同蜜蜂一般的情绪烦恼。
现在开始解释第三个譬喻。
喻三:米粒与榖壳
105
譬如具壳之果实,众人不能得受用,
凡欲食用果实者,去除皮壳取果实。
譬喻的部分是,人们无法吃带有皮、壳的果实或稻米。当他们需要吃这些食物时,会去除果皮或榖壳。
106
如是众生所具有,佛性为诸惑垢杂,
乃至未脱烦恼垢,三有不能作佛事。
现在说明含意。同样的,只要佛性被烦恼包覆,佛陀的无尽事业即无法展现。
107
譬如稻榖麦等粮,果未脱壳具芒者,
倘若果实未善治,众人不能享美味。
如是众具法自在,未离烦恼之佛身,
于为烦恼所逼众,不能赐予法喜味。
再一次,我们第三度回来讨论同一个譬喻。弥勒菩萨真的很希望我们能明白!
每个譬喻都稍有不同。例如,这个譬喻比较着重负面的描述,在去除榖壳以前,你无法食用米粒,你无法使用它。
同样的,只要「界」或佛性仍被烦恼包覆,如此的佛性无法满足众生的饥饿,意即这样的佛性是没有用的。也许「没有用」过于强烈,但这种情况下的佛性无法被运用。
「注解」:
[1]
homeopathy又名「同类疗法」,是一种自然疗法,其基本法则为「以同治同」。
[2]
此处之大仙意指觉者、佛陀。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将陆续把每周发布的内容上传到以下网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