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楞严经》
Part 01/
智者大师与《楞严经》
或许这个故事在汉地已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但今天为了表达一种缘起,以及佛法的难得,想为大家讲一下《楞严经》来到汉地的那段历史。
汉地的天台宗有位智者大师,极具威望,声名远播,人皆称之“小释迦”——第二位释迦牟尼佛,就像藏地的莲花生大士被称为“第二佛”,或是“第二大佛”一样,因其利生事业如佛陀一样无量无边。印度也有智者常称龙猛菩萨和世亲论师为“第二佛”,“小释迦”在汉地也是类似的称呼。
公元580年,有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听说我们东土有位号称“小释迦”的智者大师,于是前去拜访。会面后,交流十分融洽,双方都很高兴。印度的僧人告诉智者大师,止观中三种观照的观点和印度《楞严经》中的意趣相符。一生弘扬天台止观的智者大师听闻此言,立刻对《楞严经》生起了极大信心。本来大师一生都在弘扬天台止观,成就殊胜,自然对素未谋面的《楞严径》很感兴趣。僧人又说:“即使是在印度,这个有着众多佛法宝藏的发源地,《楞严经》也被视为珍宝。”
据历史记载,龙树菩萨从龙宫带回天竺的《楞严经》最早流传于五天,即印度五天竺。因其深藏着如来的密意,包含着最甚深的密法内容,故而印度诸国王不愿意在人间广为弘扬。
交流过程中,智者大师还请教了自己在研读《妙法莲华经》时,关于六根功德来源于心方面的疑念,印度僧人也据《楞严经》中的法理一一作答,并解开了智者大师的诸多疑惑。僧人还告诉智者大师,《楞严经》关于这方面的义理,阐述十分详尽。因此大师越发渴求得到这部法。
听罢印度僧人此番话,智者大师心心念想要获得这部法,便交代他:“无论如何你都要想想办法,令我们东土得到这部法。我会在此一直祈祷、顶礼,你看能不能将此经带到东土来?”
印度僧人可能也承诺了,会想办法将来将此经带来,随即返回了印度。
公元580年,智者大师在天台山的华顶建造了拜经台,面向西方的印度方向顶礼拜求此经,十八年不间断顶礼,殷切地盼望《楞严经》能早日传到东土来。但遗憾的是,一代佛门龙象的智者大师,直至公元597年圆寂,也无缘见到这部经的真颜。
Part 02/
大菩萨般剌密谛的发心
也许由于大师诚挚发愿力种下的因缘,公元705年年初,即神龙元年,武则天被迫退位,她的儿子唐中宗继位,印度天竺国的般剌密谛比丘(译为极量,即波罗蜜多,也有智慧高、才智高的意思,名字有不同的译法),终于历经千辛万苦,漂洋过海来到广州。或因前世因缘,抑或是佛菩萨的化现,总之,他经历了种种苦行,远渡重洋,令此经来到了东土,其行为甚为伟大,确实感人至深。我们今天能够学习这部经典,完全都得益于这位大菩萨的发心和愿力。
听闻东土的“小释迦”智者大师,为了求阅《楞严经》,礼拜、祈请了整整十八年,且不畏寒暑、精进不懈,这令般剌密谛法师深深感动,无比钦敬,觉得这部经必定与东土众生有殊胜的法缘,于是发下大愿:一定要想尽办法,将此经带到东土!
第一次,他将《楞严经》抄录下来,打算藏匿带到中国。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以及很多历史资料中记载,那时印度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大国家,而是由很多小国组成。法师带着法本过境时,被驻守边境的官吏搜查,并直接将其没收。因为这部经书被视为印度国宝级的重要文物,不准带到境外,也不准对外流传,也正是如此,当年玄奘和法显等大德都没能得到这部经典。由于当时印度边境的管理要求,他到了边境,不但不获准放行,反而勒令其原路返回作为惩罚。这部国宝级的经书是不能这样堂而皇之地“出国”的,所以他的第一次尝试没有成功。但般剌密谛并没有死心,他继续探寻其他办法。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一时违缘气馁,而会持之以恒地寻找可行的途径。
第二次,他准备把《楞严经》全部背下来。他想:“如能这样,边检人员又读不到我脑子里的东西,所以我再前往东土时,应该万无一失了。”就像很多想偷运物资出境的人,也会想尽办法。
下定决心后,便开始背诵,熟记后再次向边境出发。那时的交通特别不便,他历经了长途跋涉,跨越千山万水,终于接近边境线。抵达前,他想检查一下自己的背诵情况:“还是看看我背得怎么样了?如果背诵不成功,等到了东土才发现,那就晚了。”(众笑)由于一路奔波劳碌、历尽艰难,加上体力不支,以及过境时心情紧张、害怕,他发现自己遗忘了好多词句。他又试了好几次,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心想:“如果没有把《楞严经》完整地带走,这次即使是我人过去了,也毫无意义啊!”于是,他只得再次返回印度。
第三次,般剌密谛又从长计议。这一次会有什么办法呢?
般剌密谛设法运用一种特殊技艺,用非常细小的文体,将整部《楞严经》书写在一种特殊的细白布上。也有说法是写在羊皮上,羊皮剥去后,会有一层纤薄的组织。但不管是细布还是羊皮,般剌密谛总算将《楞严经》誊抄完毕,仔细卷好,割开皮肤,埋在体内。原先本来打算藏在肌肉较厚的臀部或大腿位置,但又觉得藏在下身部分不太恭敬,于是选择了手臂部位。
般剌密谛的故事的确是感天动地:他觉得如果将佛经藏在下身的肉里面,会显得对佛经不恭敬,便选择将左臂上的肉割开,把经卷全部放在里面,再缝上,伤口基本愈合以后再去到海关。第三次终于顺利地通过了海关。他可能当时是从海路进入的,登陆的地方应该是广州。
据说般剌密谛精通四国语言,也可能懂得一些汉语。他到达广州时,正是武则天执政期间,房融宰相是最后执笔润色的居士。他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只不过在执政过程中站错了队,后来被贬到广州这边来了,也算是当地最大的官员。房融迎接到法师后,就非常恭敬地将他迎请到广州的制止寺进行接待。
当时是公元705年,他们从五月份开始翻译。我们可能明后天会讲到,翻译分为主译和证译,包括汉族的怀迪法师在内,还有印度的一些僧人,他们一起建立了一个翻译团队,然后进行翻译。
历史记载,般剌密谛到了广州后,在寺院里将经书取出来。由于当时不像我们现在交通那么方便,他经过水路的时候,耽误了很长的时间(当时法显是用了70天还是90天那么长的时间),再加上没有现代的先进技术,经书从血肉中刚取出来的时候显得特别模糊,难以辨认。
后来,有的说是房融的妻子,有的说是其他人,不管怎样,有一个哑女(不能说话的哑巴)看到这个情形,突然说话:“可能涂上人奶就会显示清楚。”结果,他们使用了人奶,每一个字都能清晰显示了。
之后便建立了翻译团队进行翻译,其实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
有时候我想,般剌密谛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国家、人民竟能有这么大的悲悯心,当时也没有麻醉药,就在自己的身上割肉。肯定需要取出很多肉,不然无法藏经。菩萨的这种精神真的是非常不可思议,令人难以想像。我们自己带几本法本到其他国家,或者遭遇一些艰难困苦、严寒酷暑,都难以忍受。我们弘扬佛法的心与这些大德们相比,真的有天壤之别。
前辈大德们无论是求法还是弘法,给我们留下的这些甚深经典,确实非常珍贵。我备课时,一想到这些就很动容,好几次流泪,现在情绪稍稍好转。作为后学者,应该有一颗虔诚难得之心,时常忆念前辈大德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才换来这些珍贵经论。现在各类法本应有尽有,纸张的、电子的……获得经书法本十分方便,不懂佛经教义的人或许认为这些只是普通书籍,而真正懂得其中甚深意义的人们,理应深怀感恩之心。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