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甘露 || 谁在动?谁在静?
1
我希望我们每个人这部经学完之后,应该自己以后给别人弘扬的话没有多大的问题,应该这样的。像我们以前讲的《法华经》、《维摩诘经》这些的话,后来很多人也是在给别人传授,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所以我想我们很多人即生当中也有机会弘扬这部法。尤其是在内地,确实大家都知道《楞严经》应该说是在某种意义上人们是特别特别有信心的。古大德们传这部法的人也特别多,当然现在的话,确实是真正讲经说法的,尤其是讲大经大论的高僧大德也日益减少。
以后我们每个人的话,也有这样的一种责任也好,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发愿:“我在有生之年当中一定要弘扬这部法,哪怕是一个人,我要去讲这部法。”每个人应该带着这样的一种发愿。这样的话,不管你是居士、出家人,都应该可以的,佛经里面并没有说只能出家人传,在家人不能传,也没有这么说。在历史上的话,如果你没有懂得的话,实际上出家人也是不允许的,如果懂得的话,应该作为在家的话,也有机会。
机会是很难说的,现在你觉得是:“我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以后也许有这种机缘,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现在可以说算是一种接近隐没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应该哪怕是一个人、十个人的话,给他们讲授这样的法的话,那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要带着这样的一种发愿,带着这样的一种发心来听闻。
2
佛教当中这种表示方法、比喻方法是很重要的,作为利根者也好,或者中根者的话,好多都是依靠这种表示方法认清自己的心。当然我们有些凡夫人的话,可能不管表示也好,讲比喻也好,或者是做任何事情的话,好像也没有什么感觉,没有什么感受,有这个可能性的。
3
现在可能很多年轻人,有些人是很喜欢特别顺畅的逻辑,尤其是西方哲学家,他一定要有一个一环扣一环这样的逻辑,但是禅宗古大德的话,有时候我们看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好像为什么这么超越?包括有一些上师们讲课也好,或者是有些思维模式的话,一般都很难接受。有这种情况。
4
佛陀在这里,刚才正在讲开合的时候,就突然佛陀就问阿难尊者,那到底是谁在动?谁在静?
【阿难言:“佛手不住,】
这个时候阿难就马上回答:“佛手不住”,“不住”就是动的意思。
佛的手肯定在动,因为刚才在开和合嘛。
【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我的见尚且没有静的话,怎么会有无住或者是动摇呢?”
其实后面的这句话,佛手的话,他认定是外境的法,没有安住,是动摇,外境是动摇的。“我见”,我的这个心,他这里其实“我见”就是我这个能见佛手的心,因为前面我们也已经讲了,见者不是眼睛,是心。那这样的话,这个见者,尚且没有静,静没有的话,怎么会是有“无住”,怎么会是有动呢?意思就是说我的见,也就是说我的心,静也没有,动也没有,远离二种戏论的。
在这个当中主要讲到了阿难他自己给佛陀汇报的时候,他应该考试算是比较及格了。他也比较聪明,因为前面佛陀问的,他按照他的想象来说的话,可能是吃亏的,所以他这次就有个比较巧妙的语言吧,就说佛陀的手是可以有动的,但是我的见动也没有,静也没有。其实意思就是说自己的心确实是超越一切动静、一切是非、一切有无、一切戏论等等,这样的一个道理给佛陀请示。这样之后佛陀也是回答,因为他接近证悟,接近真相。
这样的时候——
【佛言:“如是。”】
佛陀就说:没错、没错,就是阿难,你现在就乖了。就不像刚开始那么固执,“是这样,是这样。”
他这里“不动”的话,因为佛陀的手,他一直认为动嘛,那这样的话,带来内心——这个见者,远离了动、不动的这样一个道理。这里指示了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也是一样的,不管是在哪里,包括同行道友之间也好,或者是我们见到佛像也好,我们见到高僧大德也好,那个时候我们经常看到可能是他的不同的行为,或者是在他的行为上有好的、不好的;或者是听到好听的、不好听的;或者是看到白色和黑色的,凡是相对的很多现象在我们眼前浮现,或者是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如果以这个外境的因缘作为一种助缘,然后自己的内心远离这些边。比如说我看到一个上师的话,有时候看到他的手也好,他的脚也好,或者是他的动摇,有时候不动摇,在我的眼睛面前他可以动摇和不动摇,都可以看得出来,那么这样的动摇和不动摇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行为,这相对的行为是一个外境,应该算是不是很稳定的行为吧,依靠这种因缘,自己的内心实际上确实是远离动和不动。如果懂得这样的话,其实当时佛陀给阿难说,阿难然后认识了本性的话,也是大概是这样的。
因为如果我们从逻辑上看的话,自己的心确实也是并不是随着外境佛陀的手的开合而去的,因为我们的心的颜色、形状全部都没有,包括它的本体也是没有的,只有如来藏的这种本性是远离一切思维和言说的,就这种现象的话,通过这种因缘的话也是可以通达的。这个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吧。
敬摘录《楞严经》讲解15
(完整笔录请登录网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