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业因果
第三十二讲提纲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1) 修行
如是,若一切时处之中,善自观察相续,若有造恶,当即认取,随后悔先断后等,由此来做到身心相续不与恶为伴。
常不间断。
唯一内观,不向外看。
当即觉察,认知是恶。
“悔先断后等,由此来做到身心相续不与恶为伴”
追悔先恶,断后相续等。
于此凡夫地上,相续中不起恶分别的心思与行为,决无此事。
(一) 前提
“据说从前,格西奔公甲住在一位施主家中,那时施主们出外了”
(二) 意乐
“他想:‘我没茶,该窃取到山中时煮的一份茶。’”
(三) 加行
“起此分别,手随即伸进茶袋。”
(四) 对治
“马上正念摄持,命自己呼叫众施主说:‘我在干此事,截断这只手吧!’”
1.觉察得快
以正知马上觉察。
2.转变得快
正念摄持,认取是罪。
3.不作姑息
以理折情
如是阿底峡尊者亲言:“自我入别解脱门后,连微细过失也未曾染著;菩萨学处中,出现一两个过失;自入密乘后,出现许许多多的过失,然而不曾有与罪堕同住过一夜的。”尊者行路之时,仅仅起一个恶分别,就立即取出木制曼荼罗作悔断二事。
(二) 菩萨戒
(三) 三昧耶戒
虽有许多过失,但从不与过失同住一夜。
因果胜解→持戒欲→念与正知把持自身→取舍善罪→成就戒德
如是在攀耶嘉,那时许多格西聚会排成行列,要给格西们宴请酸奶,奔公甲格西约坐在行列中间。只见给行列前面的众人已倒出许多酸奶,为此他发生这样的想法:“有个好的酸奶,然后像是到我这里就没份了。”当即他以正念摄持自身,心想:“你对喝酸奶这么有信心!”随后将碗倒扣。行堂者来后请用酸奶,为此他说道:“罪恶的心,已喝完了。”说后就不愿意受用。他只是想得到清净比丘平等应得的一份,不善的方面什么也没有,但是,他心里想到,是有一个“想得到好酸奶”的私欲,仅此一点,他就不想受用了。
(二) 认识
“当即他以正念摄持自身”
(三) 不与恶为伴
1.呵责
“心想:你对喝酸奶这么有信心!”
否定供养自身的私心。
2.舍恶
“随后将碗倒扣”
粉碎自我。
3.不姑息
“行堂者来后请用酸奶,为此他说道:‘罪恶的心,已喝完了。’说后就不愿意受用。”
(四) 取舍标准
1.一般标准
“他只是想得到清净比丘平等应得的一份,不善的方面什么也没有”
想得到自己应得的,不算不善之心。
2.高标准
“但是,他心里想到,是有一个‘想得到好酸奶’的私欲,仅此一点,他就不想受用了。”
想得酸奶的心是私欲,会发展轮回故,属于罪恶。
(三) 效果 分三:1.修行与效果;2.公案;3.教诫
如是,若一切时处善观自相续后,作取舍善罪,当心得堪能后,会令相续变成纯善的状况。
(一) 修行
“一切时处”
第二步:见善则取,发展圆满;见罪则舍,励力断除
“当心得堪能后,会令相续变成纯善的状况”
心不随欲而转,善提不起,恶消不掉。
2.心堪能故,相续纯善
从前,扎堪婆罗门恒时观察自心,每当生起一个不善的分别,就放一粒黑豆,生起一个善的分别,则放一粒白豆。由此首先仅仅出现黑豆;努力使对治生起而行取舍,由此中间出现黑白各半;最后出现纯一白豆。
(一) 修心方法
2.妙处:
如是一切时处,当由念与正知把持自身,生起善的对治,而令罪业下至微细也不染著,要做到这样。
(二) 应当严格地把握自身
“当由念与正知把持自身”
(三) 力求身心清净无染
“生起善的对治,而令罪业下至微细也不染著”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免费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