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读物分享 三十 | 《寂静之道》问与答上 返回

读物分享 三十 | 《寂静之道》问与答上

動物樂傳心 2022-06-1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寂静之道

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附录



三 问与答


问:若极乐世界如上师所描述那样美好,是否又给了众生另一执念一一对极乐世界的执念?


答:以前做家具或房子的时候,要把一个棋子拆下来,方法是用另一个棋子去打它,这叫以模出棋。手上扎了刺,用另一根刺去挑,就能把它挑出去。同样的,要初学者一下放下所有执着是很难的,所以佛菩萨方便接引,以执着去执着,教我们先用对净土的执着去除对轮回的执着。等真正往生净土之后,花开见佛,至少是现见空性初地菩萨的境界,自然没有了对净土的执着。


我们凡夫这一颗心就没有不执着、不攀缘的时候,不仅会对净土执着,佛陀教授的任何一个法门,我们都可能对之执着。佛陀说“无常”,我们便执着于断灭;佛陀说“常”,我们便执着于恒常主宰;

佛陀说“空”,我们便执着于虚无。其实,“无常、苦、无我、不净”也好,“常、乐、我、净”也好,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的执着。


净土法门甚深微妙,根本不是我们凡夫以分别心随意揣测就能尽知其殊胜之处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老修行,无论是普通根器还是上根利智,都可修学净土法门,得真实惠益,所以恒沙世界无量诸佛莫不赞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劝导众生发愿往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藏地、汉地,古往今来,持教大德、大成就者,积极倡导净士法门的,不计其数。像我们每天念诵的《课诵集》里就有近现代藏地著名的大成就者、不舍肉身直接飞往清净刹土的乔美仁波切所作的《极乐愿文》及大圆满祖师、文殊菩萨示现人间的麦彭仁波切所作的《极乐愿文》,当代宁玛巴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一再发愿:凡与他结缘的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些无论在见地还是修证上都令我们高山仰止的大成就者们,如此倡导净土法门,难道他们都执念深重、不明白空性为何物吗?七岁就造出《定解宝灯论》的麦彭仁被切,难道还要我们去提醒他不要执着吗?


佛陀悲心恳切,开示此易行难信之净土法门,使凡夫能不经累劫苦行,借佛威力而得出三界、解脱轮回,我们应该珍惜感激。


问:把往生净土称为横出三界,这个“横”字怎么讲?


答:净士宗祖师蒲益大师曾说:“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


横出三界有一个比喻的说法,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犹如一根竹子,众生犹如竹子里的虫,虫要到竹子外面去,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沿着竹子往上爬,爬到竹子顶端就出去了;一个是就地在竹身上咬个洞,也能出去。众生全凭自力求解脱,如竖出三界,需经过漫长、反复的努力,就像虫竖出竹,在爬向竹顶的过程中会一再掉落,往往进一步退十步;而众生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净土,如横出三界,不需往上走,直接从人道解脱轮回,就像虫子咬穿竹身,所用时间相对短很多,且没有堕落的危险。


问:为了和我一样饱受烦恼恶业折磨的如母有情,我为什么不发愿继续在娑婆世界积累资粮护持佛法呢?虽然可能会风险商,但是这却是佛陀教导我们的道理啊。


答:继续在娑婆世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捏架,出于悲心,乘愿力、神通人轮回救度众生;一种是凡夫循业流转,因业力牵引不得出轮回。如果是自己己解脱了烦恼束缚,有能力跳出轮回,而由于悲心仍然发愿在娑婆世界积累资粮、护持佛法,那是菩萨的愿行,我由衷地赞叹随喜。如果自己还没有解脱烦恼,也不发愿往生,完全是因为业力而流转轮回,自己的烦恼恶业都还没办法清净,又怎么去教别人有效地对治烦恼?学佛不是纯粹地搞学间,就算佛学知识丰富,知道去除烦恼的整套方法,但自己若没有实践、亲证,是很难指导、帮助别人的。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下河救人,人救不了,自己还需要救援,因为不谙水性,甚至可能把别人往深水里拖。


流转轮回不像一般想象的那样简单有趣。今生为人,来世不一定能继续做人,很可能会堕落到三恶道中。一旦投生恶道,想看只累资粮、断恶行善就非常难了。饿鬼道、地狱道不用说,我们现量可见的旁生道中,绝大部分旁生都是以杀生度日的,像海洋中有的大鱼一顿饭要吃掉几吨小鱼,小鱼一顿要吃掉无数的浮游生物。一个个都是杀业累累。即使福报浅薄到只能投生到永远见,不到亮光、冰冷漆黑的海洋深处,或者炙热的火山熔浆里,无时无刻不遭受冰火的酷刑,这些旁生仍然只是醉心于彼此争斗杀害,你死我活,心相续中满是贪婪、嗔恨。它们生来如此,别无选择。相比之下,做人实在太幸运了,因为人就算再潦倒、再走投无路,也还是可以选择不杀生、不造恶业,而仍能活命。


投生人道也并非像有些佛子以为的那样,轻易就能忆起宿命,在前世修行的基础上继续今生的修行,积累资粮。菩萨尚有隔阴之迷,我们凡夫经过十月住胎的剧烈痛苦,基本都会把前世忘于净。况且投生人道有可能投生到边地、业际颠倒之处,或感得晴哑残缺之身等。总之想再具足十八暇满修学佛法,并不容易。


佛陀教我们发愿往生极乐净土,就是因为大多数众生不能在一世之内通过修行尽除烦恼,所以要往生净土,出轮回,得不退转,再接再厉修行,直至圆满佛果。在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授记的菩萨,都能于须臾间前往无量佛世界,恭敬供养诸佛,迅速积累福慧资粮;都能化身无数百俱胀,以慈悲善巧救度、引导无边无际为烦恼所迫的有情众生。


认为发菩提心就是发愿流转轮回救度众生,可以说是对菩提心的一种误读。佛陀教导我们发菩提心,是为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而发愿证得佛果。愿菩提心有三种:国王般的发心、船夫般的发心、牧童般的发心,这三种发心虽有差别,但都发愿圆满觉悟、证得佛果,没有哪一种发心是立志循业流转的。佛经有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大乘佛子发愿在娑婆世界积累资粮、护持佛法、救度如母有情,这很好,但自己先要努力解脱烦恼,才能给众生切实带来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问:什么是善良?不做坏事是不是叫善良,善良是否就一定要做好事呢?


答:简单地说,善良就是没有伤害之心。


问:讲到自律,那我要不要去制止恶的发生呢?一味的自律不是纵容了恶吗?


答:佛教的自律是指为了不制造伤害而自觉地远离身口意的恶劣行为。对神智正常的人来说,言行主要受思想意识控制,所以远离意的恶业,身口业自然就会清净。意的恶业概括为贪、嗔、痴。时刻提醒自己对治贪、暖、痴,可以有效制止自己身心上恶的发生。


就外境的恶或者说他人的恶行而言,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在你看来是恶劣的行径,在别人眼里不一定就恶劣。在正常情况下被认为恶劣的言行,在某种特定情境中可能就不恶劣。在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群人中被认为是恶的,可能在另一个社会、另一个时代、另一群人中就不是恶的了。如果全凭自己的情绪和成见,凡是自己看不顺眼的、与自己的价值观不一致的,就认为是恶,应该予以制止,这是不合理的。自律,“律”的正是这种“一切以我为标准”的心态。


其次,为了避免造成伤害而制止他人的恶行,与对治自己的贪嗔痴一点儿也不矛盾。我们不是非要借助贪咦痴才能去阻止别人造恶。比如我们小时候做坏事会被父母喝止,父母的喝斥是出于爱护而非出嘎恨之心;法官不对疑犯满怀仇恨、怒发冲冠,才能公正严明地判案。有些人脾气率直,路见不平便大吼一声出手相助,这种英雄好汉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化地得出结论,说意气用事、敢对人拳脚相加、恶语相向,才是有正义感的表现,而冷静克制一点的,就没良心、没骨气。


自律主要关乎个人修养。越是在文明、法治的社会中,自律与惩恶扬善越不矛盾。


问:因果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相信,可真有来世吗?


答:如果相信因果不虚,就该相信有来世。当一期生命结束时,若就此断灭,没有来世,那么未了的因果怎么办?若说因果也随之断灭,岂不是有因无果,又怎能说因果不虚呢?


问:跨越时空的因果对现世有什么意义?如何起到断恶行善的警示?


答:严格说来,因果都是跨越时空的,因与果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空点上。时空的间隔有长短远近之分,而这长短远近没有绝对,是因人而异的。超出了某些人接受和认知范围的事物,可能对另一些视野更广阔的人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并能从中得到启发、借鉴的。比如,只关注眼前的人,你跟他讲历史、讲未来,他会觉得那些与他目前正在做的事没什么关系,考虑那些没多大意义;可是稍有远见的人就会懂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去发生的事会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兴衰的规律,并预示事态变化的趋势;考虑未来,可使我们以更具持续性的方式去做事,而不至于急功近利,路越走越窄。


所谓“跨越时空的因果”对现世的意义,取决于众生各自的智慧和福报。对一只朝生暮死的昆虫来说,隔夜就是隔世,它很难明白昨日种种与今日种种之间的联系和延续;它不知道它那一天的生命与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与整个生物进化史都密切关联。但对人来说,明白这一点是很容易的,因为人的福报和视野比虫子大。如果虫子说:“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今天的太阳落山后就再不会升起来。”人类听了,一定会发笑。同样的,若智慧和福报超过一般人,就能知晓过去将来,知道因果在较长时空跨度里的演变过程。


凡夫受因果律支配,却因为不能现量了知因果而常常疏忽、懈怠。菩萨出定时也在现象的缘起法中,由于菩萨以人定智慧之力在出定时能基本现量了知何因感何果,因而菩萨不昧因果,详细取舍因果,精进地行持六度万行。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


问:如果有轮回,为什么世界比以前多了那么多人口?多出来的那些是哪里来的?


答:佛教的轮回讲的是六道轮回,众生跟随业力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旁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之间生死流转,不是只在人道循环。其他道的众生在耗尽福报或偿尽业报之后,会堕落或上升到人道来;而人在一期生命结束后,也会随善恶果报或升天或堕入三恶道或继续投生人道。



问:违缘是顺其自然还是当断则断?


答:我不知道你所说的“违缘”具体指什么,所以很难笼统作答。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面对不同的问题、障难,应采取的态度和对策会不一样。不同的人,由于脾气秉性、根器、福报、因缘各异,在同样情况下,面对同样的问题,态度和对策也会不同。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这样。有的障难对某些人来说应该远离,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可转为道用。


一件事是修行的违缘还是助缘,我们若没有神通和足够的智慧,真的很难判断。比如罹患疾病、事业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会让一些人愤慧、消沉,对别人苛责,对世俗的欲求更执着;也会让一些人沉静、反思,对生活更旷达,并生起出离心追求解脱。像米拉日巴尊者,他若不是幼年失去父亲,他的财产若没有被掠夺,他若未饱受叔父、姑母的虐待,大概他后来不会走上苦修之路,而佛教历史上也就少了一位伟大的修行者和成就者。在米拉日巴尊者的示现中,苦难的经历是修行有力的助缘。


问:不动已心,何来慈悲之心?不乱他心,何以传播佛教教义,普度众生?


答:内心宁静、坚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会生起真正的慈悲。弘扬佛法是为开导群迷,帮助众生减少无明烦恼。随着烦恼的减轻,众生内心会越来越宁静喜乐,所以无论是传播佛法的目的还是结果,都不是让众生心生迷乱。不知“不乱他心,何以传播佛教教义”此话从何说起?


问:佛教徒吃素就是在护生,又何必那样强调放生,是不是大执着于形式了?


答:如理如法放生即是在行持六度:一、布施。解救生命,并在放生过程中按照仪轨念诵经咒及佛菩萨的名号,使被解救的动物相续中得以种下未来解脱的种子,这是无畏布施和法布施。三、戒杀。三、忍辱。克服放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障碍。四、精进。以欢喜踊跃的心态持续进行放生活动。五、了知放生的人、被放生的对象及放生过程都是本质为空、显现如梦如幻,这是禅定和智慧。在此六度之外,加上发心和回向,大乘佛教一切修持无出其外。


事相固然不必执着,然而无相非从相外求。初学者很难不执着,既如此,那就执着善业,有道是“已到岸人休恋徒,未会渡者要须船”,善业即我们的船。

佛陀也说过:“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执着、无所挂碍地去修一切善行,即得圆满菩提。




随喜关注

紫莹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微博: http://weibo.com/tangchiieng1001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