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162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前面学习了中观宗和有实宗的辩论,遣除了其认为的依空性修道、得果会有的一系列过失。现在继续学习和增上慢声闻的辩论。他们的观点主要是:1. 大乘教法非佛说。2. 证悟不需要见空性。
🔹本课学习有关大乘教是否佛说的辩论。
1. 辩诤对象:增上慢声闻。声闻宗包括四种:幻化声闻、大菩提声闻、一边寂灭声闻、增上慢声闻。这里的辩论对象只是增上慢声闻,其他入道声闻对大乘没有疑惑诽谤。他们没有证悟却认为证悟,执着自方不了义观点,对了义空性观点舍弃毁谤,因此发起辩诤:只需修习四谛十六行相就能解脱,大乘所说的离戏空性实际上无有用途。(详见颂词1)
2. 中观宗引用《般若经》中的教证回辩:没有空性慧则无法获得三乘菩提。这里引用增上慢声闻不承认的大乘经典作为回辩依据,是为引出下一步论证大乘为正法的缘起。(详见颂词2)
3. 增上慢声闻随之亮出观点《般若经》等大乘经典非佛说,不能成立为依据,而且因为惧怕空性道理的原因将大乘诽谤为是魔加持的邪说。对此中观宗通过反问将辩论焦点转移到分析小乘教法:大乘如果不是佛说,那小乘如何成立是佛说?并在分析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依你成立小乘为教的理由也可成立大乘为教(破是教之理由),依你成立大乘非教的理由也可成立小乘非教(破非教之理由)。(详见颂词3)
4. 破是教之理由:声闻宗先说因你我两宗共许四部阿含等小乘经典,故可成立为佛说。中观宗驳斥:若有共许可成立为佛语,则无共许就应是非佛语。那在你尚未信佛时必然不承认小乘经典为佛语,难道那时小乘就成非佛语吗?声闻宗补充:我们有可信任的传承上师,代代口耳相传不断法脉,故可成立。
中观宗回答:据你所说,依靠同等理也可成立大乘为佛说。①大乘也有未曾间断的传承。②大乘也有二者以上的共许。此外如果有二者共许就可成立,岂不是要成立吠陀也是真理?(详见颂词4)
5. 破非教之理由:声闻宗说虽然共许不能成立,但是我对大乘有诤论,故大乘非佛说。
中观宗回答:外道对小乘有诤论,而且声闻十八部之间在见、修、行、果方面也有许多分歧。假如有诤即非佛语,依同等理小乘也是非佛语。总之,中观宗抓住声闻宗将人和教关联的逻辑漏洞,对其提出的是教和非教理由进行了破斥。实际上圣教与补特伽罗并无自性联系。(详见颂词5)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见谛则解脱,何需见空性?
颂词1-1
科判分析
此科判(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通过中观宗和增上慢声闻针对胜义空性的辩论对“大乘是否佛说”、“解脱是否需要空性”、“大小乘证悟空性的异同”、“修空性的功德”等问题一一进行辨析,从而树立解脱需修空性的正见。辩论的发起者“增上慢声闻”没有证悟却以为证悟,因而对解脱正因空性发起辩诤。
颂词1-2
消文释义
声闻:由现见四谛十六行相即(则)得解脱,因而何必(何需)现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呢?
颂词1-3
本颂重点
1. 声闻的四种分类:
①幻化声闻:显现为声闻的形象,实为诸佛菩萨化身;
②大菩提声闻:获得佛陀授记的声闻如舍利弗、目犍连尊者;
③一边寂灭声闻:趋入寂灭涅槃的无余阿罗汉,因没有超越涅槃故称一边寂灭;
④增上慢声闻:没有证悟阿罗汉果位却以为自己证悟了的声闻,因为未证言证故称增上慢,也叫傲慢声闻。其他三种声闻都对空性有所了悟,因此对大乘没有争辩。
2. 增上慢声闻发起辩诤的理由:增上慢声闻通过修习四谛十六行相中无常等道理,断除了遍计我执(外道所执着的离开五蕴之外的我),并没有断除俱生我执(依五蕴建立的我)。他们将这种境界误以为是证悟,因此说没有见到空性也能够证悟,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了悟四谛十六行相。四谛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不了义的无常、苦,并不能解脱,只是引生空性的所依,能够解脱、断除烦恼的只是人无我空性。十六行相中的“空”相和“无我”相就属于大乘所讲的同行,然而增上慢声闻将四谛和空性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关的法,并以此问难。
(颂词2)
般若经中说:无慧无菩提
颂词2-1
科判分析
对于增上慢声闻发起的辩诤,中观宗与对方展开了一系列辩论(答辩)。首先引用(以)大乘般若经(教)的内容来驳斥对方的观点(略说)。
颂词2-2
消文释义
中观:佛在《般若经》中说过,没有(无)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无)三乘菩提。所以你们的观点不能成立。
颂词2-3
本颂重点
1. 三菩提都需证悟空性: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都需要证悟空性,没有空性绝对没有三菩提的解脱。除空性外,没有其他办法能够对烦恼做根本对治。少欲知足、戒律、禅定、慈悲心、出离心等方法只能压伏烦恼,使之不现行,只有空性才是烦恼的正对治。
2. 举例《般若经》的原因:傲慢声闻不承认大乘为佛说,但中观宗却依旧引用《般若经》作为教证的目的是为引出下一步论证大乘为正法的缘起。引用大乘教法,让他思考,成立大乘是佛经。有共同的所依,才可以进行相应的辩论。
颂词2-3
相关教证
1. 《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必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
2. 《现观庄严论》中也说:“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颂词3)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颂词3-1
科判分析
对于中观宗引用《般若经》的答辩(以教略说),增上慢声闻并不认同,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针对胜义空性必要性的辩答(以辩答广说)。首先增上慢声闻发起辩诤:《般若经》不能成立教证(不成立之辩诤),因为《般若经》等大乘教不是佛所说的。针对这样的邪见,中观宗先以正理建立大乘是佛说(大乘教典成立佛说),再进一步指出解脱必须要修习空性正道(修行胜义正道)。在辨析大乘是否为佛说时,中观宗没有从正面说明,而是以反问的方式(反诘)巧妙地将辩论焦点转移到分析小乘教法上,抓住对方推理中的漏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承认错误。
颂词3-2
消文释义
中观:如果大乘经典非佛说,不能成立(若不成),那么你们小乘(汝)教典又怎能(云何)成立呢?
颂词3-3
本颂重点
1. 诤辩大乘是否为佛说的必要性:大乘佛教极为甚深广大,是清净的教法。如果进行诽谤会有极大的罪过,也会断除他人的善根。因此为了遣除邪见,使善根不深厚者不退失大乘,不定种姓者趣入大乘,大菩萨通过他们的智慧遣除疑惑,建立大乘是佛所说。
2. 增上慢声闻毁谤大乘的原因:增上慢声闻对大乘空性寂灭一切法的极为寂静行相不能接受,认为这样是把有的法诽谤成无。例如“眼耳鼻舌、轮回涅槃”明明就有却说成空无,这绝对是断见,是分别念得出的邪见。大乘空性远离了他们的理解,内心对恐惧会作弃舍。因此诽谤是魔加持的修行人所说,不是真实佛法。
3. 采用反问的原因:要成立大乘是佛说,方式有很多。反诘是其中的一种,这里和《宝鬘论》和《大乘经庄严论》中安立的方式不一样。通过反诘的方式将辩论焦点转移到分析小乘佛教上,从而找出对方的漏洞遮破其观点。
(颂词4)
二皆许此故。汝初亦不许。
何缘信彼典,大乘亦复然,
二许若成真,吠陀亦成真。
颂词4-1
科判分析
在中观宗反问后,增上慢声闻也在教上安立理由(教之理由)欲图成立自己的观点。中观宗先对这些理由一一破除,然后安立大乘是佛说(破教之理由)。首先破除(破)傲慢声闻安立小乘是佛说(是教)的理由。
颂词4-2
消文释义
声闻:因你我两宗(二皆)共许四部阿含等(此)是佛亲宣,故可成立。中观:依据不成立,因为在你等(汝)初生之时,你不是也(亦)没有(不)承认小乘经典为佛亲宣(许)吗?你凭什么(何缘)理由相信小乘(彼)经典为佛语,我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成立大乘经典(亦复然)。如果说,两个人(二)认同(许)了就算真实(若成真),那么许多外道承认的四吠陀,岂不也(亦)成了真理?
颂词4-3
本颂重点
1. 破成立小乘为佛说的理由:增上慢声闻说你我既然都承认小乘为佛说,这就是依据。中观宗抓住他的逻辑漏洞驳斥:如果有共许就能承认是佛说,没有共许就不是佛说,那在你生下来时并未入教,更何况承认小乘是佛所说。按照你的观点,那时你也没有任何承许所以是小乘也不是佛说了?面对这样的结论,增上慢声闻必然不敢承认,于是做出补救。
2. 同等理成立大乘为佛说:
A. 大乘也有传承:增上慢声闻举出另外的依据来成立小乘为佛说,即是从佛开始的历代传承。对此中观宗说按照同等道理也可成立大乘为佛说。大乘广大行派由佛陀传给弥勒菩萨再传给无著菩萨,甚深见派由佛陀传给文殊菩萨再传给龙树菩萨,所以大乘也是佛说。
B. 大乘也有共许:再说如果有共许就能成立佛说,那承认大乘的人也很多,依你所说有共许即可成立佛说,那大乘也应该是佛说。
(颂词5)
小诤大乘故。外道于阿含,
自他于他教,有诤悉应舍。
颂词5-1
科判分析
中观宗破除增上慢声闻安立小乘为佛说的理由后,他们继续举出大乘不是佛教的理由(非教之理由),中观宗同样进行破斥(破非教之理由)。
颂词5-2
消文释义
声闻:小乘无有是否佛说之诤,而(诤)大乘却有如是争论,故大乘不是佛说。中观:不然。因外道对于内道的阿含经有争论,而内道中自他各宗派亦相互执为(于)他教而争议,按你们的观点有诤悉皆应舍弃,都不能成立为佛说。
颂词5-3
本颂重点
1. 增上慢声闻安立大乘非教的理由:小乘佛法是否为佛说并没有诤论,而大乘佛教却又诸多诤论,因此不是佛说。
2. 依同等理小乘也非佛说:外道对小乘宗派也有诤论,以及声闻十八部之间也有分歧。如果有诤论就不能成立佛说,那你小乘也不应该成立为佛说。
3. 圣教与人无自性关联:增上慢声闻在安立是教和非教时错误地将人和圣教关联起来,实际上是否成立佛说和有没有人承认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是不是真实的解脱道,唯一标准就是是否显示能够解脱的方法,是否显示戒、定、慧的功德。
4. 正确看待佛教辩论:这里辩论遮破的并不是小乘宗派,而是增上慢声闻安立大乘非佛说的理由。佛教之间辩论是为揭示真理、消除怀疑。如果因为好奇而争论不太合理。法王如意宝说在辩论中千万不要诽谤高僧大德。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