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词回顾】《入_行_论》151(第九品)
#690
巳二、无有比量根据:
若无自证分,心识怎忆念?
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
真相唯识宗说:假如没有自证的话,心识怎么能忆念过去的事情呢?比如我刚才看见一匹蓝布,过一段时间后,我还是能回忆起它的样子,它的形象在脑海中清清楚楚、历历在现,这说明自证应该是存在的。
现在也有很多人,即便没有学过佛,也能回忆自己的前世,想得起前世所做的事情、当时的父母、居住的地方等,这说明我们有一种自证分。布顿大师在《入行论讲义》中根据唯识宗的观点说:“自证应该存在,因为有回忆之故。”回忆就是心自明自知的一种结果,通过这种推理,说明自证肯定存在。如果自证不存在,昨天做了什么、去年发生了什么,现在不应该记得起来。
中观宗答言:“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名言中有如幻的自证,这一点我们也不会破,毕竟遮破显现的中观派,哪里都没有。但你们承认的自证实有、不可分割,这绝对不合理。(其原因前面也讲过,后面还会继续讲,这里主要是通过比量来认知自证非实。)
#691
辰三、破除妨害遮破:
心通远见他,近故心自明。
然涂炼就药,见瓶不见药。
唯识宗又寻求另外的依据,妄图建立自心见自心的观点。他们说:小乘有一种修法,即观想别人的心跟自己的心一样、别人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无别,久而久之,一旦具有禅定等持,便可开发他心通,了知他人在想什么。(或者,也可以依靠咒语来了知他人心。)就算是几百公里以外的人,其心思也能完全察知。既然远处他人的心思都能了知,近处自己的心又怎么会不知道呢?比如美国总统在想什么我都知道,那我自己昨天做了什么,了知它更是轻而易举。远处微细的毛发尚能看见,面前的瓶子又怎么会看不见呢?
中观宗回答道:那也不一定。世间万物有各自的因缘,有时能见到远物,却不能见到近物。比如古代有一种药,只要敷在眼睛上,就能见到几百由旬外的地下宝藏,但近在眼睛上的药,此人却一点也看不见。(就好像戴隐形眼镜的人,可以将外境看得清清楚楚,但却看不到自己所戴的隐形眼镜。或者说,眼根可以看见远处的色法,却看不见眼根自己。)因此,即使能知道远处他人的心,也不一定就能明知自己的心。
#692
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
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
唯识宗提出质疑:假设自证不存在,自己不能了知自己,那么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了知的一切名言诸法,会不会全部不成立了呢?(因为这些法都是依明觉之识而安立。)
中观宗说:我们所破的自证,在胜义中不存在,但名言中是存在的。现量的见、闻也好,比量的觉、知也罢,它们在名言中的显现分,并不是我们破除的对象。我们破的是妄执这些为实有的分别念,它才是今生来世痛苦的根源。不论是唯识宗、禅宗、净土宗,谁认为实有的东西存在,谁就是我们遮破的对象。
#693
寅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无异。
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
你们字面上一定要会解释。这里的表达方式跟《中观四百论》差不多,“非”、“异”太多了,有时候不太好理解。
假相唯识宗说:“幻境非心外”,幻化般的山河大地、瓶子柱子、人事万物等,并非是心以外的法,这些外境不是以成实的方式存在。(不论假相唯识宗、真相唯识宗,都共同承认外面没有真实的外境。)“亦非全无异”,外境也不是与心完全相同,因为心不可分割,而外境有各种形象、颜色、分类,如果心与外境一样,心就会有很多了。他们认为外境就像眼翳者前的毛发,是以暂时的迷乱因所显现的幻象。《量理宝藏论》第一品中说,毛发就是自己的心,但假相唯识宗认为外境不是心,心犹如无垢的水晶球,没有任何垢染,而外境是一种迷乱的显现。所以,按假相唯识宗的观点,外境不是心以外的法,也不是心自己,而是如同空中的毛发。(其实说到底也是一个三品物体。)
中观宗破析:“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若许心识实有,而外境非实有,那么外境与心怎么不是他体呢?若许心境“非异”,二者无别,则心也应该像外境一样现而不实了。
敬摘录讲记158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146-149
150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