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五课(2)
(接上文)
丁二(四种对治力)分四:一、所依对治力;二、厌患对治力;三、返回对治力;四、现行对治力。
前面科判对于正面的和反面的忏罪之理都讲得很清楚了。了解完之后,下面讲真实的四对治力,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戊一、所依对治力:
在这里,所依对治力就是指,将金刚萨埵作为皈依境,具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
所依对治力,我们要忏悔的所依,依靠什么来忏悔?依靠什么让罪业清净?依靠所依对治,就是说我们发露忏悔,向谁发露?我们要清净罪业,谁的力量让我们清净?我们要发誓不再造,在谁面前发誓?要有一个对境。如果对境越殊胜,那么力量就能够显现出来。虽然你面前没有对境,或者对境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你这样去发露忏悔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方并没有具备很殊胜的功德,他也不是发愿:谁在我面前发露,我就一定清净他的罪业,没有这样发愿。同样的行为但是没办法获得最大的功效。
我们要挑选一个有能力的,非常特殊对境作为我们的所依对治力。此处的所依对治力就是指金刚萨埵,因为我们现在所修的百字明,就是依靠金刚萨埵来忏罪的,金刚萨埵作为我们的皈依境。
还有,要具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金刚萨埵作为所依对治力是外境的一个本尊,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作为所依对治力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一个条件。一个是内的,一个是外的,外面对境是金刚萨埵,他发了愿成佛了,我们要具足的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都可以作为我们所依对治力。
在别的场合也有其他忏罪的所依对境,比如在《三聚经》中的三十五佛或者善知识、佛像、佛经、佛塔等前进行忏悔都属于所依对治力。
除了金刚萨埵之外,有没有别的所依呢?也有。在其他场合当中佛陀也讲了以三十五佛作为所依对治,作为皈依境。在《三聚经》,即《三十五佛忏悔文》,有的时候叫《菩萨忏罪文》在汉地叫《大忏悔文》,三十五佛或者八十八佛作为所依对治。因为三十五佛是专门发过愿,谁念他的名号清净罪业。
具相的善知识也可以作为所依对治力,还有在佛像面前或者自己开过光装藏的佛像。还有些佛像是很特殊的,比如说大昭寺的觉沃佛像、金刚座三十五岁等身像,还有伏臧大师取出来的莲师的像,和我无二无别的佛像,这些都是属于很特殊的佛像。这些作为发露忏悔的对境作为所依对治力非常好。
佛经,比如说《宝积经》《妙法莲华经》《般若经》等等,这些大乘的经典也是属于很殊胜的可以作为所依对治的对境。
佛塔,金刚座的佛塔也好,五台山大白塔也好,还有很多具有殊胜加持力的佛塔都可以作为所依对治。
佛舍利,比如北京八大处的佛牙舍利,其实朝拜的时候可以把它作为所依对治,忏罪的殊胜对境,这都是可以的。现在我们的福报还没有用尽的时候,在世间当中还有很多殊胜的对境,佛经、佛像、佛塔、还有很多大僧团,很多殊胜的本尊的修法还在,都可以作为所依对治力,在他们面前忏悔的力量都很大。
此外,发愿行菩提心在一切忏罪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在忏悔的时候,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能够让罪业很快地清净。以前我们也讲过,在《百业经》《贤愚经》当中,很多小乘的修行者的忏悔,虽然他们罪业也不是那么重,有的时候看到阿罗汉说了几句调侃的话,或者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后面也认识到问题,也马上忏悔了,但是还是没办法完全清净,只是让他没有堕地狱,有些时候还是堕了旁生,在转人的时候连续五百世转为很下劣的人等等。
为什么忏悔了,还是这样呢?阿罗汉也允许他们忏悔原谅他们了,但是相续当中没有具备让罪业快速消尽的因缘,他没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也没有像金刚萨埵修法这样殊胜的修法。所以虽然他们做了忏悔,但是没有办法完全清净。
现在作为大乘的行者是大乘的种姓,如果以愿、行菩提心来做忏悔的话,发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可以很快的清净罪业。这个原因上堂课我们也讲了,因为所有罪业的来源是自私自利,就是我执,而我执的对治是什么?就是菩提心,我不考虑自己,我考虑众生,这其实就是从根本上瓦解罪业的方法。把根基瓦解掉了,然后罪业根本没有所依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这样的方式清净罪业。行菩提心当然也包括空性,知道罪业本来无自性,是彻底瓦解掉罪业的方法。而且它们也是很清净力量特别强劲的一种善法,愿行菩提心善业的力量特别强劲,要比一般的善业强劲得多,观空性观实相也是非常强劲的善业,也是比一般的善业强劲得多。
我们要忏悔要让罪业很快消除掉,必须要引入强有力的强劲的善业。尤其是我们学过,比如前面学过菩提心的引导,或者你学过《入行论》,这些对菩提心都是也认识的,既然学过、知道就要用,现在要用在忏罪上面,用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来让我的罪业很快消尽。所以,菩提心很重要,必不可少的。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即使具足四种对治力来忏悔堕罪,也只能稍稍减轻而不能达到彻底清净的效果。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即使具足四种对治力来忏悔”,有人会问:难道四对治力里面没有菩提心吗?为什么说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即使具足四种对治力来忏悔?其实四种对治力里面应该是有菩提心的,只不过有些时候我们在做四对治力的时候不完整。四对治力似乎都有,但是了里面最关键的因素没有,虽然看起来有四对治力,但是里面关键的因素不齐全,四对治力本身不齐全。如果四对治力缺少了菩提心就导致四种对治力不齐全,如果使用残缺的四对治力,通过它来忏罪,当然也有作用,可以稍稍减轻,但是不能达到彻底清净的效果。
比如说前面我们讲到的以前小乘的修行者,他们的忏悔让罪业减轻了,没有堕地狱,但是不是完全消除了?没有,后面还是受报了,罪业还是会成熟的。所以,我们在忏悔的时候一定要发起菩提心,把菩提心因素加到四种对治力里面,让四种对治力圆满,它的力量也就圆满了,这样就是非常好的。
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菩提心,那么往昔造了多少罪业都会自然而然清净,
这也是从另外侧面印证了每一个修法要认真修,前面修菩提心的时候如果认真修了,在修的过程当中特别认真的观修了菩提心,菩提心已经生起来了,生起来的菩提心在金刚萨埵的修法当中继续发挥作用。如果你在前面修的时候没有认真修,无伪的菩提心可能没有生起来,或者修完之后忘了,反正数字是够了,但是到修金刚萨埵的时候没有这个概念了,这样也没办法继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果你前面一个修法一个修法认认真真地修了,即便没有完全到量,但是努力了,思维一下菩提心怎么回事,自然而然就可以把菩提心在金刚萨埵修法当中用起来。
如果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往昔造了多少罪业都可以自然而然清净,它是一个能够清净罪业的很殊胜的利器。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引发内心当中的菩提心,不但是在忏悔,在一切阶段它都是非常非常殊胜的善法。
如《入行论》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的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当中讲了,“如人虽犯极重罪”,一个人犯了很重的罪业,“然依勇士得除畏”,如果有一个很厉害的勇士,就可以帮助这个罪人。他很严重的触犯了国家法律,如果有勇士就可以解除他的畏怖。“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如果有一个能够让我们的罪业迅速解脱的法门,畏罪的人为什么不依靠呢?这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可以让犯了很重罪业的人得到安慰,让他从罪业当中获得解脱。
“菩提心如末劫火”,菩提心就像末劫火一样。在劫末的时候会通过众生的共业生起很强烈的大火,从无间地狱一直烧到初禅天,所有的世界都烧得干干净净。菩提心就像末劫火一样刹那能毁诸重罪,一刹那当中可以很摧毁很严重的罪业,像杀生偷盗邪淫这些很多罪业。生起了菩提心的话,或者经常观修菩提心,一方面,生起了菩提心本身就有很大的功效;一方面当你在修菩提心的过程当中,虽然菩提心还没有达标,但是现在正在串习,即便每天串习菩提心的过程当中也是不断地在清净你的罪业。也就是在观修的的时候有作用,还有修成之后也有它的作用。这方面来讲的话不管是已经修成了还是修的过程,菩提心都是有很强劲的灭罪的功能。这是所依对治。
戊二、厌患对治力:
所谓的厌患对治力,就是说对于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
厌患对治力是什么?就是对以前我们所造的罪业很后悔,觉得这是不好,不应该造的。比如说以前喜欢杀生、偷盗、说妄语等等,现在回想起来特别不应该,以前不懂,现在知道了之后特别不应该。这方面来讲就是厌患对治力,对于罪业生起了厌烦心,知道它是过患,对这个过患很厌烦,知道罪业是过患而且很厌烦它,这个叫厌患对治力。以前不学,不知道它是过患,既然你不知道是过患,不存在厌弃它的问题了,要厌弃一个人,厌弃一个事情,你知道他很不好,知道它的过患了,然后慢慢你开始厌离它厌弃它了。
如果你认为它好的时候,或你没发现问题的时候,你不会厌弃它,厌弃它是发现它的过患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了。这个时候厌弃心越来越重。以前没有学过因果取舍的时候,没有认为罪业是什么问题,杀鸡杀鱼没有认为是什么问题,但是学完之后知道过患了,慢慢就对过患越来越不悦意,因为发现在我的相续当中存在这个过患,而是每天和这个过患一起存在着。现在就越来越想不要与它共住了,厌烦它让它走,这个叫厌患,是叫后悔心,而且罪业在我的心中,在我的相续当中一直存在着,这方面就是很讨厌的事情。所以自己很想把这个罪业把从相续当中赶出去或者灭掉。这个时候就是厌患。
厌患就是对治,能够让罪业消除的一个因素,有的时候叫破恶力,就是能够让恶业毁坏的因素。
如果既没有将罪业视为罪业也没有以强烈的追悔心进行发露忏悔,显然不能得以清净。
要让罪业清净的第一步要知道这是不对的。当然一般来讲,生而为人都会受到很多的教育:父母家庭的教育,还有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反正有很多教育。基本上来讲,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都会接收到一些善恶是非的很多信息,他也知道这个是不对的,那是对的,对和不对有一种分辨能力,但是仅限于局限于一般的世间的认知程度。
还有连整个世间都没有认为是罪业的事情,没有认为是罪业就谈不上忏悔了。大家都知道杀人是犯法的,不对的,没有认为杀鱼是不对的。但是如果更严的标准来讲,不是通过世间的法律法规,也不是通过世间的道德标准,而是从因缘法则来讲,因为佛教当中判断罪业是从因缘法则来讲。因缘法则来讲更深更细了,比一般的世间标准道德规范还要更深更细,是从因缘法则侧面来讲的。如果不学因缘法则的话你就不知道是罪业,如果不知道罪业,认为我是个好人,我一直都好怎么这么样。但是其实按照高标准来看,不能完全说是一个没有罪业的人。不知道罪业,没有把罪业当成罪业,就谈不上忏悔,如果没有强烈的追悔之心忏悔,罪业显然是不能得以清净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习,不学习甚至不知道自己犯了哪些罪业,如果都不知道,就会损失掉忏悔最好的机缘。如果你发现得越早,比如说肿瘤发现得越早,治疗的话痊愈的几率就高得多,如果一直不重视一直没有发现,不管,最后发现的痛得难忍的时候再去检查,说是晚期或者恶性的。那个时候再做很多补救,痛苦大不说,而且多大程度能让你痊愈,不好讲的。
作为修行人应该学习,这就是体检,相当于体检一样。但现在很多人不想体检,反正没有没问题绝对不去医院体检的,太麻烦了。但是痛的时候再去检查,那个时候往往已经晚了。佛法当中应该经常体检,对我们来讲要经常性地对我们相续做体检。怎么做呢?就是多闻思。知道哪些是该做,哪些是不该做,哪些属于罪业,哪些不是罪业。经常性的闻思之后,反观自己:自己这方面有过失,那方面也有过失。如果你学得越细,就说明体检的时候仪器越精密,检查的时候小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如果你的机器很粗糙,检查的时候没事,啥问题没有,像这样感觉没什么问题,其实如果换一个精密的仪器检查,或者换一个高明的医生检查,可能问题已经很大了。
学习佛法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泛泛的学一下大概知道了,我是一个好人或者不是好人。这个很粗泛的标准衡量很有可能觉得自己还不错,还可以。但是如果学习佛法学得越深越细,相当于检测的仪器标准越来越高了,医生越来越高明,就会发现问题不少,摸摸这地方有问题,那地方有问题,可能哪个地方都有问题。有问题不可怕,有问题解决好了,现在发现得越早越好。所以我们要学习佛法,多闻思教理,闻思之后自我检测的时候,就更容易更早发现问题,这样你有时间去解决它,你该忏悔的忏悔,该制止的制止。
如果你现在不认真,也许过了二十年你突然醒悟了,一个是你的年龄问题;另一个,二十年前的罪业,经过二十年的发酵,通过二十年的茁壮成长已经比较有力量了,那个时候要清净它,习气等很多问题比较困难。
现在有机会的时候,自己方方面面条件也具足,就要认真地学,这对我们有用的。不是因为我以后要讲法,所以必须要学得细。当法师不学细一点怎么行?其实当法师讲法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你自我检测,如果学得越细,你知道得越细,你自我检测自我修行的时候全都用得上的。学得很细致,如果你有能力讲法,你可以把很多正确的信息,你自己努力学习提炼出来的深细的智慧,可以帮助别人去做一些检测。
你如果没有讲法的因缘,你自己观修的时候修行的时候全部也是有很高质量的见解,如果你的见解越深越细,你发现问题的力量就越强,解决问题的力量也就越强大,是这样的道理的。我们应该要知道什么是罪业,而且要强烈地追悔心发露忏悔。
有些时候发露忏悔是在上师或者僧众面前发露,上师也讲,有些时候实在是不好意思,在佛像面前也可以发露忏悔,在诸佛菩萨面前发露忏悔也可以的。如果不发露忏悔显然是不能得以清净的。
如《三聚经》中云:“发露忏悔,不覆不藏。”
在《三十五佛忏悔文》当中讲,以前造过的罪业发露忏悔,不覆不藏,就是不覆藏,不把它藏起来,要把它显露出来。发露就是把它发出来露出来,不要藏得很紧。覆藏就是不让别人知道自己造了罪业,覆藏是藏得很紧。医生问你:哪地方痛啊?不痛,身体很好,把病藏得很紧。讲出来医生给你开药,给你对治,你说我没病,啥事都没有。你是藏得很紧,但是病在你的身体当中在不断地恶化,像这样就是掩耳盗铃。如果你要让罪业清净就要发露,发出来之后就可以清净掉。
此外大成就者噶玛乔美仁波切也说:“若无悔心忏不净,往昔罪业如服毒,当以大惭畏悔忏。”
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当中这样讲:“若无悔心忏不净”,如果没有后悔心,没有厌患对治力,忏悔是忏不清净的。“往昔罪业如服毒,”以前的罪业就好像你故意或者不故意当中吃了毒药一样,毒药已经吃到你的肚子里面,在你的身体里面,你不能说,在就在吧,无所谓。如果毒药一直在你的身体里面,总有一天会发作的,发作起来之后痛苦不说,而且有可能让自己丢掉性命。所以说罪业就像误服了毒药。“当以大惭畏悔忏”,当以很大的惭愧心、畏惧罪业的心、后悔心来进行忏悔,这方面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惭愧心也是很关键,如果我们造了罪业,有强烈的惭愧心也是容易清净的。
戊三、返回对治力:
返回对治力是指回想起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誓从即日起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
这就是很强的发誓,迷途知返,在造罪业的路上回头了,返回来了,不要在造罪路上越走越远。你知道是不对的,知道是沼泽地,你走下去水已经陷到脚脖子了,陷到膝盖了,陷到大腿了,陷到腰了,你还是一直走,不回头,那肯定不行。返回对治力就是在造罪的路上不要再走下去,要返回来,不要再造了。你明明知道是不对的,现在认识到了,厌患对治力当中已经知道这是不对的,所以以后不要再造,它会引发很多的过失,对自己没有利益,所以要发起一个很坚定的决心,这是对自己负责任的心态。这个决心该下一定要下。
“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如果有这么强烈的决心,罪业很容易清净。如果没有这样的决心,四对治力当中也是欠缺了,不圆满了。欠缺之后可能没办法完全清净罪业。相当于开个口子一样,给自己留条后路,但是这个后路是造罪的后路,不是别的后路。有些时候众生总是做出一些不明智的选择,自以为是的很多。不管怎么样,我们作为修行人来讲,该断的一定要断,反正对自他无利的事情一定要断除,要发这个誓愿。这叫做返回对治。
如《三聚经》中说:“从今以后,必断严戒。”
从现在开始,我既然忏悔罪业,“从今以后,必断严戒。”我必须要断除,严戒就是严厉地戒除以后再犯,不会再犯了。前面我们讲,这是戒后,前面几个是忏前,以前造过的要忏悔,没有造过的戒后,不能再造了。
《极乐愿文》中也说:“若无戒心不净故,发誓今后遇命难,亦不造诸不善业。”
戒心就是戒后的心,以后不再造的心。“若无戒心不净故,”虽然在做忏悔,但是也很难完全清净,所以应该“发誓今后遇命难亦不造诸不善业。”发誓以后即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再造一切的不善业。世间有智慧的人知道不好的事情不会再重复犯第二次,第一次有可能他不知道,一旦他发现不对之后,一定会想方设法地、以最大的毅力控制住自己,不要再继续造罪业了。
现在我们自己是想要通过忏悔来现前实相,所以一方面在忏悔,清净阿赖耶识上面的罪障习气,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添加。清净——添加,清净——添加,好像做的功德就是这个了,你在清净一部分,又添加一部分,又清净一部分,又添加一部分,你什么时候才能够清净完呢?你证果的期限因为自己的行为就变得遥遥无期了。
但是如果你做好了之后是有期限的,以前库存的东西我现在通过什么方式处理掉,然后不再加入新的货物了,你的库存东西再多,只要你不加新的,很快就可以清净掉。而且你的速度这么快,肯定可以清净掉的。就怕什么呢?一边清净一边加,一边往外出货一边进货,就没有空的时候。如果你的仓库就是中转那就另当别论,如果不是中转,你想要把它清净掉,既然想清净掉,就不能再加进去了,如果把它当成中转站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没有想把我们的阿赖耶识当成一个中转站,有些进去有些出来,尤其是罪业。
所以说戒后的返回对治力,一个是决心,让我们罪业清净决心是很大的力量,还有一个,不要让罪业继续添加。如果不添加继续忏悔,以前的罪业再深再重都可以很快清净。只要罪业一旦薄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功德生起来了,以前苦苦追寻的境界生起来了,菩提心、空性的觉受都生起来了。生起来之后就有更大的勇气,努力,相当于上正轨了。但是在这之前,如果老是找不到感觉,生不起该有的觉受,相当于在修法的过程当中没有尝到法喜,没有尝到甜头,这个时候不会有更大的精进来投入到修行当中,这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发誓以后纵遇生命危险也不再造一切恶业。
戊四、现行对治力:
现行对治力,是指尽心尽力奉行对治往昔所造罪恶的善业。
现行对治力,现行,是让什么现行呢?现行现起对治恶业的善行,让善行现起来。因为要让恶业清净,就是善业的对治,善和恶就相当于水和火一样,我们如果要把恶业清净掉,唯一的方法就是善业来对治它,恶业是不能对治恶业的,它是相应的相顺的。无记业对治不了恶业,它不是相违的。三种业当中只有善业和恶业二者之间相当于是敌对的,对治的。所以我们要让我们以前的罪业清净,必须要修善业让罪业逐渐减弱、消亡。所谓的现行对治力就是“尽心尽力奉行对治往昔所造罪恶的善业”,各式各样善业都可以对治。
尤其是顶礼佛及佛子、随喜他人福德、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发愿行菩提心、护持无伪实相之本体等等,这些都属于现行对治力。
所有的善行都是属于现行对治力,但是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在所有的善业当中还是有所选择,选择什么呢?选择力量大的。如果力量不大的,虽然有一定的力量,虽然也有功效,但是必须要通过学习,或者通过修行来增加我们忏罪的强大的善业力。
这里面提到什么呢?“顶礼佛及佛子”。为什么顶礼佛及佛子呢?因为佛陀是功德圆满的最殊胜的福田,佛子是在成佛的路上,有一定的断证功德,是菩萨。他们都是殊胜的对境,如果我们像他们顶礼,他们本身相续当中具有很殊胜圆满的功德,如果我们向他们顶礼,我们也可以获得巨大的善根。如果换一个对境,就不一定了,换成阿罗汉,换成世间的老师、普通人,向他们顶礼也有一定的功德,但是顶礼的是佛和佛子那就不一样。所以顶礼佛和佛子。
“随喜他人福德”,随喜所有众生的福德,尤其是佛陀的福德菩萨的福德等等。做顶礼做随喜,还有“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做回向,为了利益众生所有的善根回向成佛。“发愿行菩提心”:发愿菩提心,发行菩提心是非常强劲的善业,清净罪业的力量特别强。“护持无伪实相之本体”,护持无伪实相就是观空性,不断地观空性叫做护持无伪实相。对于实相的认知没有错误,有定解叫无伪实相,护持即不断地观修不断地安住。这就是观修空性的意思。
还有我们平时缘大乘经论的学修等十种法行,比如缘大乘的《现观庄严论》或者《妙法莲华经》《大乘经庄严论》等等,听讲解、读诵、礼拜、供养究竟实相的经论都可以产生巨大的福德。这些都是属于现行对治力。
总而言之,所谓的现行对治力就是善业,修善法。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我要用这个善业去灭罪业。有些时候某些场合当中说,善和恶不能互相抵消的,的确,按照某些场景当中善就是善,恶就是恶,不能够抵消,可以并存。但是这不一样,这是我刻意的用善业去灭罪业,这是绝对可以灭掉的,有意识的用善法去消灭我的罪业,忏悔,绝对可以通过修善灭掉罪业的。这是不可能并存,我就是故意用善业去灭掉罪业。所以现行对治力就是真实的开始对治,通过修现行善法来灭掉我相续当中的罪业。
所以,不断地修持善法,顶礼佛和佛子是可以清净罪业的。假如有道友现在正在修十万顶礼,那么就可以用了,因为这里面讲了它是一个现行对治力。你就可以在顶礼过程当中,对皈依偈、对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法宝、传承上师顶礼的时候,就可以清净所有的罪业,这是现行对治力。如果道友们现在正在参加念诵《妙法莲华经》也是忏罪的对治,如果正在听法、正在讲法都可以,全部可以作为罪业的对治。还有正在学中观,正在观修空性这些全都是能够让罪业快速消尽的非常殊胜的善法。
前面我们讲,我们的时间有限,无常的,所以我们要挑选最有力量的善法来修。比如发菩提心,修空性,对佛、佛子顶礼等等,都是有非常大功德的法,这些可以很快清净罪业。
下面讲一个案例:
从前,无等塔波仁波切的一个修行弟子向他请教:“我往昔以贩卖佛经维生,如今想起真是追悔莫及,请问上师,我该如何进行忏悔呢?”
无等塔波仁波切就是冈波巴大师。有个弟子一方面是忏悔,一方面想要清净罪业,他说,以前我卖了很多佛经,靠卖佛经赚钱。现在有些人可能也是通过卖佛像赚钱,卖佛塔卖三宝所依来赚钱,这方面也是需要忏悔的。如果不赚钱,只是流通或者只是赚一点生活费,还可以,但是赚很多很多钱,让自己特别富裕,这是属于贩卖三宝物贩卖三宝所依,罪业还是很大的。像这里面讲得一样,通过贩卖佛经为生。
如今想起来是特别特别追悔,请问,应该怎么样忏悔?”
仁波切说:“就造那些经典吧!”
因为按照缘起来讲,贩卖了经典,赚了钱,就再造很多经典来弥补,通过这样来进行忏悔。
于是那个人着手造经典,结果经常心思外散。
他依教奉行开始造经典,也许是在刻一些板印刷,或者可能抄写,印刷印制佛经。在这个过程当中心思很散乱。
他又怀着十分沮丧的心情前去上师面前汇报说:“造经典时我心思也是经常散乱,
他说,总是集中不了精神,或者经常胡思乱想,没办法集中精力来进行造经典的事情。
对于忏悔罪业来说,恐怕没有比护持本性更甚深的吧?”
他说对于忏悔罪来讲,是不是没有比护持本性,就是修空性修实相更好的方法了吧?
上师异常欢喜地说:“实际上就是如此,纵然往昔所造的罪业积如山王,也能在现见本性的瞬间得以清净。”
上师很高兴,他说:的确,实际上就是如此,纵然往昔所造的犹如须弥山王那么高的罪业,也能够在现见实相、现见心性、现见本性的瞬间得以完全清净。这是在现见本性的角度讲的,现见本性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比如登初地的时候真实的亲证实相,还有可能是总相方面现见,一下了悟了罪性是本空的。
还有在观修罪性本空的过程当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大的善根,虽然还没有现证,但是观修罪业,罪业就是因缘法,通过我相续当中的烦恼障的种子,通过外面的环境,再加上非理作意,通过各种因缘、自己的心识和合起来之后,我造了一个罪业,所以罪业是因缘法。龙树菩萨《中论》当中讲,所有因缘和合的法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性的。通过这样方式观察罪业的本性是空性的,这叫罪性本空。如果不断地观察罪业是空性的,它的本性是空性的,就会发现罪业的确是无自性。其实在观察罪业无自性的整个过程就能够让罪业减轻、清净。
如果修行空性有了觉受,的确安住在罪性本空当中,安住时间越长,罪业消减地就越快。如果我们要让很大的罪业清净,如果以前学过可以类推,如果没有学过就专门去学一下怎么观察罪性本空这方面的内容,花一定的时间怎么观察罪性本空,找到方法之后,就观察罪业的本性就是空的,它是因缘法,因为因缘和合才有的,所以它是无自性的,它是假立的,本性是空性的,如果是实有的话,就不需要观待因缘。反正想方设法知道罪性本空,然后安住它,通过这样方式让罪业清净。
因此,净除罪业的方法没有比修菩提心以及恒时护持无伪的实相更为甚深的了。
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修空性,没有比这更深的。这是在四对治力里面的很殊胜的因素。
在这里,也要在不离开这二者的基础上,观修金刚萨埵、降下甘露、净除罪障、念诵百字明等等。
前面讲,忏悔的时候我们要用最有力量的因素,所有的因素都是最有力量的。因此,第一个菩提心的因素很强劲,修空性很强劲,还有一个很强劲的就是金刚萨埵本身,金刚萨埵修法本身是在所有的忏罪法门当中最殊胜的。这就是相当于是强强联手了,我们把所有有利于我们能够极快地时间当中清净罪业的所有要素都集齐了,下面就看你自己怎么样去使用这么多的强大的因素去把你相续当中罪业清净了。
金刚萨埵本身是发了愿,他帮助众生忏罪,他本身是净罪的本尊,所以,在我们观修金刚萨埵的过程当中也可以清净一部分罪业,然后降下甘露的时候也可以清净罪业,甘露进入我们身体当中,罪业从我们的毛孔当中出去了,这叫净除罪障,它有一个实际的表示过程,甘露进来了罪障出去了,这也可以清净罪业。然后念诵百字明,通过百字明的力量让罪业清净,这一切再加上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空性,所有强劲的要素具备的时候,没有理由罪业不清净的,肯定会清净的。这些就是让我们的罪业很快可以清净的殊胜的要素,我们学习完之后,就有信心可以清净掉罪业。这就是告诉我们四对治力的过程。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四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