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65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本课继续宣讲“护持正知之方法”,护持正知需要身口意三门一同趋入,要观察三门状态,观察后应当控制三门,控制后要作修心之行。怎么样做修心之行呢?首先,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尤其是趋入善法之行,更需具足正知,要精通自己修行之理,也要精通饶益他众之理。前一课已经讲完了“饶益他众之理”中的广说以财饶益中的“施衣食之方式”,本课接着讲“施身之方式”和“以法饶益”。本课用四组颂词宣讲:
1. 我们绝不能为了给他人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故意伤害修行正法的所依—— 身体。如果爱护奉行正法的身体,渐渐地能很快满足众生的意愿,自己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详见颂词1)
2. 在悲心尚未得以清净前,不应随便施舍自己的身体。若对众生确实有重大利益,才可考虑舍弃身体。(详见颂词2)
3. 听闻佛法时,需要注意威仪,对不恭敬者不应传法。(详见颂词3)
4. 宣讲传法者应遮与应取的行为,否则容易导致听法者产生邪见,进而诽谤佛法。对于不论小乘、大乘法,皆当平等而恭敬。(详见颂词4)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
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颂词1-1
科判分析
前一课已经讲完了“饶益他众之理”中的广说,以财饶益中的“施衣食之方式”。本颂接着从“施身之方式”的角度,宣讲我们布施身体需要遵循的原则和布施身体目的和功德。
颂词1-2
消文释义
我们绝不能为了给他人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而故意伤害修行正法的所依——身体。倘若爱护奉行正法的这个身体,渐渐地,能很快满足众生的意愿,自己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颂词分层。
①“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教诫善护修持正法之色身。第一层:身体布施时要遵循的原则。
②“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善护身之功德。第二层:如法行持的目的与结果。
重点2. 为什么要善护这个人身?
①对修行人而言,暇满人身的重要性——“修行正法身”。
A. 菩提心所依;
B. 修持正法所依。
②若没有很大必要,绝不能随意损伤(供养)身体——“莫为小故伤” 。
A. 以割身体肉布施为例阐述要仔细观待损伤身体来利他之方式的必要性;
B. 对于一个凡夫来说,随便切割自己的身体去利他,很可能产生后悔心。
③有必要布施身体的条件。
A. 对众生有重大利益;
B. 不会生后悔心。
重点3. 需注意:燃指供佛。
①功德:第二品供养身体时讲过,供养身体是为了断除对身体的贪执,功德非常大。
②过患:若境界不到,轻易尝试,容易产生后悔心,不但容易退失信心,而且会摧毁自己的善根功德。
③上师以燃指供佛为例讲“善护此身”意趣——“莫为小故伤”。麦彭仁波切批评别人在其面前燃指供养的请求;法王如意宝同样不开许别人在自己面前燃指供养。因为法王说:“这个也说不清楚,有时候会有很大功德,但有时候也可能产生极大的后悔心。”
A. 仔细取舍:所谓的“小故”,要观待自己的根基、境界;
B. 不要偏堕,讲究次第: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非常殊胜,是不是我们当下就可以直接去行持了呢?同样的道理,燃指供佛虽然功德大,但我们需要了知当下什么是我们最需要做的?——闻思修行,打好基础,积资净障,依教奉行。
重点4. 自己应该详细观察,如果对今生来世没有特别大的利益,就尽量不要故意伤害身体,否则很容易退失信心、产生后悔。
重点5. 正确对待身体,躬行中道。
重点6. 上师告诫。
①故意也好、无意也罢,自他身体,切勿随便伤害。
②举例教诫开玩笑要求别人伤害身体的行为应当断除。
A. 上师举例自己曾开玩笑让一位心烦的女弟子跳河,她信以为真;
B. 听到人肉能治病,愚痴的人也许会当真自己割一块肉下来当肉汤;
C. 观音上师最后悔的一件事:曾经有人请他超度,结果他开玩笑说对方死了之后,会给他超度,结果随便一句,对方自杀了。
③应断应取之行为。
A. 应断:
有些愚痴的人,修行不成功或者心里不快乐,就用一些方法来折磨身体,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B. 应取:
a. 这辈子得了这么好的暇满人身,一定要依靠它去度越生死大海,完成取证菩提的大业;
b. 为了这个目的,每个人都应该发愿长久住世,愿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
④以拉萨昌都一位95岁的老人每天坚持修持善法为例,说明每天哪怕只磕三个头,以此功德那活在人间也是有意义的。否则如果变成其他众生,就没有这么好的方便和机会来积累资粮了。
重点7. 切莫偏废,不堕两边。
①戒律中也有要求:“虽然身体有过失,但依靠它能获得解脱。”所以,只有依靠身体,才能逐渐成就佛果,满足众生的一切愿。
②对身体不能过于贪执,保养轮回。
重点8. 总结。
不管怎么样,我们修行人对身体不应该堕入两边,要好好地运用身体,依靠它来取证菩提。
颂词1-4
相关教证
1. 《中观四百论》:“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身体虽是众苦之源,然具足戒律,即是积资净障之依托。戒律中也有要求:“虽然身体有过失,但依靠它能获得解脱。”
2. 《中观四百论释》比喻:
①喻:商主儿子随盗贼,行持非法被监禁,然其未来承家业,商主善巧调伏他,使之归顺于正道。
②义:身体往昔造诸多恶业,轻易不要舍弃它,依靠其积累资粮,完成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愿,故应善巧而调伏,使之归于修善道。
颂词1-5
相关公案
《毗奈耶经》中记载,有些比丘修不净观后极度厌恶身体而自杀,佛陀警诫我们:尽管身体有诸多过患,但作为比丘不能自杀,否则有杀害天尊的过失。
(颂词2)
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
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颂词2-1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施身之方式”,通过智慧仔细观察布施身体的时间、机缘和方式。
颂词2-2
消文释义
在我们的悲心还没得以清净之前,不应该随便施舍自己的身体,在今生或者来世当中,如果对众生确实有重大利益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舍弃身体。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颂词分层。
①第一层:“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不应布施身体的阶段;
②第二层:“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开许舍身的情况。
重点2. 倘若有人问:如果不舍身体,那不是与誓言相违了吗?
①并不相违。
②结论:如果自己还没有证得一地,就随随便便把身体布施给他人,这是不合理的。
重点3. “悲愿清净”的界线是什么?
特殊情况开许布施身体。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ra吉达虽未登地,未证空性,布施血肉后也感受极大痛苦,但因其大悲心异常强烈,故没有生起后悔心。
重点4. 一地以上能布施身体之因由。
①以《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佛陀因地时布施身体后身体又恢复如初的公案, 阐述一地菩萨以上不可思议的境界,来说明当达到这个境界时布施身体,一方面对众生有利益,另一方面,自己也不会有痛苦。
②结论:因此,悲愿清净的界线,是从一地菩萨开始,那时候不可能产生后悔心,施身不仅对众生有利,自己身体也会有恢复的机会。
重点5. 以圣天论师在去往与外道辩论途中,遭遇一木天女索要眼睛,因见天女将他所布施之眼毁掉而产生后悔心,因此之故眼睛当时没有恢复的公案,阐述:
①即使是成就者,如果布施后有了后悔心,身体是不能恢复的。
②警诫:我们在悲愿没有完全清净,在未得到这种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轻易布施身体。
重点6. 驳斥:有些居士看了《广传》以后,说这是一种神话,甚至在公众面前大肆宣扬。
①从正面遮破。
A. 说佛陀的传记是神话,这种论调,不管依靠科学依据,还是佛教中推理,都是可以遮破的;
B. 佛陀如此行持六度万行,完全经得起任何科学的推敲与实修的检验,当然也包括历史的考证。
②类比推理:犹如一个不懂电学的农民,认为收音机里不可能发出声音,或者录音机的制造元件都是假的一样。
③因此,对佛陀的甚深境界没有了悟之前,不要公开诽谤佛教的真理,毕竟凡夫分别念的范围非常渺小,而佛陀的见解、修行、行为无限广大。
④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众生示现的种种行为无法衡量。
A. 地神母为佛陀作证说:“整个大地的泥土抟成丸子,这个数量我可以算出,但佛陀无始以来为利众生而布施的头目脑髓,我根本算不清楚。”
B. 所以,佛陀多生累劫中的丰功伟绩,某些人若以分别念来轻易否定,那是根本不现实的。
重点7. 上师的劝诫和希望。
①如果有人造过这方面口业,应该好好地忏悔,专门花一段时间再学习《广传》,深入体会佛陀的功德。尤其是以佛陀为对境,若积累资粮,功德不可思议,但若随便造恶业,过失也相当可怕。
②希望:
A. 希望大家好好地接受佛法教育,从正面了解佛法的究竟实义。否则的话,不要说登地菩萨的境界,一般的道理恐怕都没有办法接受。
B. 希望能改邪归正,不然因果只有自己承受,得到一个人身、学习一个佛法,同时又造下弥天大罪,那是非常遗憾的!
重点8. 什么时候可以布施身体?
①重大利。
A. 若对今生来世的积累资粮,遣除罪障有重大利益;
B. 若对帮助众生等方面有重大利益;
C. 如同智慧光尊者当年为了众生和佛法的长远利益,为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而舍弃自己的公案,说明当对弘扬佛法有重大贡献时,舍弃身体也可以。
②自相续中决不会产生后悔心。
重点9. 在能够布施身体之前,应通过其他方式来利益众生。
重点10. 如何观待身体的舍与不舍?
①依教奉行,智慧取舍。
A. 佛传里的公案大多数是一地以上的境界,那时候身体就像青菜一样,怎么割都没有痛苦好执著,身体布施众生也是佛陀开许的;
B. 但在此之前,若真正做起来,恐怕容易心生后悔、退失道心,而成为善法的障碍,故不能随便舍弃。
②舍与不舍,二者不相违。
A. 如果对今生来世有重大利益,且不会成为解脱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施身;
B. 假如悲愿意乐已经得以清净,布施身体理所当然;
C. 境界未到——故应该利用这个身体来修持善法,利益自他。
颂词2-4
相关教证
1. 《释论》中说:在今生或者其他生世中,作为成办众生大利之因而充当他众仆人。待到以后意乐已得清净之时,理所应当布施身体。
2. 印度的布布达论师说:“未证得自他等性——亲怨平等之前,大悲心还没有清净。乃至证得了初地以上,大悲心方算清净。”
3. 有些论典注疏中也说,从一地菩萨以后,已现见一切诸法实相,大悲心才得以清净。
4.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言:纵然身肉一块一块地割下来,也没有丝毫的痛苦感受。
5. 弥勒菩萨在有关论典里也说:“获得圣地以后,远离生老病死的一切痛苦。”
(颂词3)
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
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颂词3-1
科判分析
前面已经学习了科判“以财饶益”众生,现在继续科判“以法饶益”,用正法利益众生,本颂宣讲了我们听闻佛法时应注意哪些威仪。
颂词3-2
消文释义
对于无病而蒙头、缠头、打伞、拄手杖、持兵刃这些无有恭敬心者,一律不要讲经说法。
颂词3-3
本颂重点
重点1. 颂词分层。
①第一层:“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无有恭敬心,闻法时不应之行为。
②第二层:“不敬勿说法”——如何对待?更加突出佛法珍贵、稀有,同时告诫授受者必恭敬才入心。
重点2. 为什么要注意闻法威仪?
①闻法的功德极大。
②闻法时若不如法之过失:如华智仁波切所说:“如果闻法方式、发心等不如法,不但得不到功德,反而有诸多过失。”依靠佛法,没必要造恶业。
重点3. 怎么样做到如理闻法?
①若没有严重的病,听法时不要戴帽子,也不要用衣服等蒙着头,这是一种不恭敬的姿态。
②听受佛法时,应身体端正、满心恭敬,以喜悦的目光注视着上师。因为闻法者的行为直接影响传法者的心,所以闻法时应学会“喜眼视师”。
③不能与传法者平起平坐,这也体现了佛法的尊贵。这也是为了摧毁自己的傲慢心,树立对佛法的恭敬心。
④听法时也不能打伞,如果上师开许,那是可以的,这也是为了尊重佛法。
⑤鉴于对佛法的恭敬,听法时还不能穿鞋。
⑥手里拿着刀枪等兵器,也是不允许。
⑦若病得特别重,行走不便,则可使用手杖,否则将手杖带在身边也不允许。
重点4. 总结。
①听法者的威仪一定要恭敬,如遇到不具威仪者,法师最好不要给他传法。
②原因:佛法依靠恭敬而得。
重点5. 为什么对上师的恭敬心如此重要?
①上师讲述《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因对法王如意宝的恭敬心,而获得最甚深的《上师心滴》的传法和极大灌顶,开示对上师的恭敬心非常重要。
②索甲仁波切每次提到他的上师——敦珠仁波切、顶果钦哲仁波切、蒋杨钦哲仁波切等时,句里词间所流露出的对上师的恭敬心和清净心,是最最稀有的。
③对上师生起恭敬心的功德。作为弟子,欲获得法利,必须依靠对上师的恭敬心,乃至自己最终的证悟,也依靠恭敬心而得。
④遣除邪见!有些人认为对真正具有法相的上师恭敬可以,但对没有这种功德的法师没必要恭敬。
⑤佛法不管从谁的口里说出,都应该值得恭敬。上师举例自己多年修学经历中,只要给他传过一句法以上的,不论是上师或者辅导员,上师都从内心中非常恭敬他。而总结:
A. 现在相续中的佛法,并不是依靠一个人,而是来自于方方面面;
B. 平时在路上碰到时,只要有过法恩,就非常非常恭敬;
C. 希望每个人对佛法也有一分虔诚的恭敬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D. 我们应当对传授佛法的任何上师都应该恭敬,不管是密法也好、显宗也好。
颂词3-4
相关教证
1. 佛陀在《妙法莲华经》中也说:“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闻法时如法的威仪,虔心闻受佛法,直接或间接一定能成就佛果。
2. 华智仁波切所说:“如果闻法方式、发心等不如法,不但得不到功德,反而有诸多过失。”依靠佛法,没必要造恶业。
3. 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说:“如果具有上等的信心与恭敬心,所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倘若具有中等的信心与恭敬心,所得到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仅仅具备下等的信心与恭敬心,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如果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绝对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
4. 印光大师也讲过:“欲得佛法实义,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少一分罪恶,增一分福慧。”
5. 法王如意宝曾说过:“我在世的时候,你们倒不一定有信心,但我离开人间以后,也许你们对我的信心更增上了。”
颂词3-5
相关公案
1. 《宝箧经》中曾说,佛陀加持魔王波旬传讲佛法,文殊菩萨和舍利子都在他面前恭敬谛听。开示恭敬讲法者,并不是对他个人崇拜,而是恭敬佛法。
2. 通过以前冈波巴大师离开米拉日巴尊者时,询问自己何时可以摄受弟子的公案,阐述只有对上师真正生起不共的信心,上师的功德才会融入你的相续,那时也才足以摄受弟子。
3. 如来芽尊者闭关苦修时因难以抑制的念师之情,和对上师那份不可思议的恭敬之心、信心,而获得上师智悲光尊者所有的大悲智慧完全融入其心。此后,也成为龙钦宁提派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传承祖师。
(颂词4)
莫示无伴女,慧浅莫言深,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颂词4-1
科判分析
前面宣讲了闻法的威仪,本颂宣讲传法者在传法过程中应遮、应取的行为,否则会导致闻法者舍弃正法。
颂词4-2
消文释义
作为出家比丘,在寂静的地方不应为单独的女人讲法,对于智慧浅薄的人不能传讲深广法门,对于小乘法或者大乘法,不论甚深或浅显的法要都要一视同仁,同等恭敬而渐进修习。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颂词分层。
①第一层:“莫示无伴女,慧浅莫言深”——应遮。
②第二层:“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应取。
重点2. 莫示无伴女。
①戒律中要求:比丘对女人宣说佛法,尤其对方是比丘尼,要依靠僧众作一些羯磨仪式后,才可以允许。
②原因何在:
A. 避免遭受他人的诽谤讥嫌;
B. 自己若对女人单独传法,很容易产生染污心,从而毁犯根本戒。
③为何单独把女众列出?并非对女众不公平。
A. 由于生理和业力的关系,女众烦恼重。
a. 女人在早晨起来时,悭贪心最重,希望全世界的财宝都属于她;
b. 女人在日中时,嫉妒心最大,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会妨碍她;
c. 女人在晚上时,淫欲心最强,不时盼望有异性在身旁。
B. 上师告诫:
身为女众,现有闻受佛法的机会时,应好好运用起来,不要对法师或者道友生嫉妒心、贪欲心,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不然将来堕入恶趣的话,非常可怕!
重点3. 慧浅莫言深。
对智慧浅薄的人,不能宣讲甚深法义。如果讲了,他们不但不会信奉,反容易生邪见而造恶业。
重点4.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①原因:等敬各种佛陀宣说法,皆是直接或间接的解脱之因。
②不等敬的过患:若说小乘好、大乘不好,或者显宗好、密宗不好,定造谤法罪。
③举例有些法师说佛教的千经万论就是净土法门,其他都是不了义之说,开示如有此说便已毁谤正法,绝对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两大障碍之一就是谤法罪。
重点5. 上师教诫。
①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注意,不要辨别别人的法不殊胜、不要学,千万不能这样说!
②应该知道,佛陀在不同根基的众生面前,宣讲了适合他们的不同法门,这是慈悲摄受众生的一种方便。
颂词4-4
相关教证
《摄诸法经》中云:“文殊,有者于善逝所说之法,作有者善妙、有者恶劣之想,则彼已舍正法。”
颂词4-5
相关公案
1. 《十大弟子传》中阿那律因其天眼见到很多女人堕落在地狱中而请问佛陀,佛陀开示女人有三种心比男人大,故容易造下罪业。
2. 以汉地智敏法师所讲一位年轻法师在讲经说法过程中,因与一位女大学生产生感情而舍戒还俗的公案,教诫出家人:在传授佛法时,不能给单独的女众讲法,一方面怕世人造言诽谤,另一方面也怕产生世俗情爱,障碍修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