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第95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二、不共内加行;丙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丙二、发殊胜菩提心;丁一、修四无量心;戊三、修悲无量心。
讲记脉络
一
课前开示——闻法要求
(一)闻法当有希求心。
1、佛法难闻,对法应当有渴求心。
2、要圆满《前行》的听闻。
(二)以四无量心为基础促发菩提心。
1、菩提心需要理修并重。
(1)不懂大乘的基本理论,修行就可能成为盲修瞎炼;
(2)懂理论而不去实修,就会变成“法油子”。
2、以菩提心调伏自心。
(1)相续中没有无伪的菩提心的话,所学修的法都与究竟解脱没关系;
(2)应先生起四无量心,然后不断以菩提心来调化自心。
二
戊三、修悲无量心
(一)利用生活中的见闻到的旁生而修悲心。
1、以观想训练悲心:“如果我是这个众生,感觉会怎么样?”
(1)见到旁生的痛苦时当忆念“如果我是这个众生,感觉会怎么样?”
🔹旁生跟人求乐避苦同。
(2)见到旁生的痛苦时把它当做自己的父母。
2、以亲身体验训练悲心。
(1)相似体验闭气之死苦。
A.方法:用手捂住口鼻,中断呼吸片刻,看看会有怎样的痛苦、恐惧。
B.体验:
上师的体验:“我实在忍不住,还可以把手拿开,但它都没有自由,还要继续这样受苦……”在闭气的过程中,我完全体会得到,一个众生这样死的话,是多么多么痛苦。
(2)以其他旁生痛苦训练悲心。
A.现象:用刀割或开水烫的方式杀猪、杀鸡。
B.修悲心:
a.观想:观想那种疼痛换到自己身上该是怎样的感受?
b.生悲心:
(a)“不断感受这般剧烈痛苦的众生,实在可怜。如果我有能力将它从痛苦中解救出来,那该有多好!”
(b)“如果我有能力,就算不能救所有的众生,哪怕从屠刀下救一个生命,我也愿意全力而为!”
3、观修悲心时的建议:
(1)随时随地可以修。
行住坐卧都可以观,如果有正知正念,到哪里去,都不会影响自己的修行。
(2)要真实去接触众生。
观修众生的痛苦也要接触一下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否则根本体会不到众生的痛苦。
(二)以出家人没有悲心伤害众生为例教诫大乘行人当护佑众生。
1、略说出家人没有悲心伤害众生的表现。
上师和僧人本该身先士卒作为慈悲的表率,然而遗憾的是,如今有些上师、僧人无有丝毫慈悲心,对众生造成的痛苦甚至比在家人还严重。
2、如何看待此类现象?
(1)何为上师?
A.上师最主要的法相,就是看有没有大悲心;
B.若大悲心不具足,就算具足百般功德,也不算是大乘的善知识。
(2)分清人骗人和法骗人。
A.极个别“上师”,利用佛教的名义,毁坏佛教的形象,破坏清净的道风,行为不良。
B.他们不代表佛教、也不代表真正的佛教修行人。
3、详说没有悲心的出家人伤害众生之行为。
(1)伤害可见众生。
A.教主佛陀示现如何爱护众生。
a.示现:佛陀自己将转轮王位弃如唾液般出家,通过修道证得了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后与眷属阿罗汉全部是手托钵盂、持执锡杖,徒步前去化缘。
b.教诫意义:
(a)警示后人:生活越简单越好,不管是衣服、食物,够用就可以了,没必要太多。
(b)佛陀从发菩提心到成佛之间,唯一目的就是让众生得到快乐。
🔹教证:
《入行论》:“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
🔹公案:
《佛本行集经》:佛陀身为悉达多太子时慈悲利他之心已摄受一切众生,连一只大雁也不例外。
B.没有悲心的出家人伤害众生之表现。
a.藏地:
(a)现象:僧人骑牦牛,用鞭子、鞭柄、石头殴打牦牛。
(b)教诫意义:
🔹此种行径之因:根本没把牛当成一个众生,如此没有大悲心的举动。
🔹当如何看待此种行为:《大丈夫论》:“虽有智慧多闻,若无悲心,亦为人之所讥呵。”
b.汉地:
(a)现象:
印度大成就者无畏三藏法师住宿某寺遇到住持向窗外扔虱子时说“佛言:‘一切众生,皆未来佛,等具佛性。’凡夫人愚昧,任意杀害众生,却不知此众生遭逢苦难时,哀号、求救的声音遍达十方,十方诸佛皆悉闻知。那声音的宏大,无异于雷鸣一般。此虱佛子,坠地折足,呼痛呼救的声音,不但我这个近在门外的人听到了,即使十方无量恒沙诸佛,也无一不清楚闻知。”
(b)教诫意义:
有些佛教徒,为了自己享乐,没把众生当作生命,以无所谓的态度来虐待。这种人口中再怎么念诵咒语,行为再怎么如法参禅,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C.缘此类现象而修悲心。
a.方法一:观想为自己。
(a)方法:
🔹体会痛苦:
我们专心意念那头牦牛就是自己,观想自己背上承受着难以支撑的沉重,鼻子由绳子穿着,身上捆着鞍子,臀部被鞭子抽着,肋骨被脚蹬紧紧顶着,前后左右全是疼痛的感觉,没有片刻的休息时间。还要爬上高坡,冲下陡壁,渡过大河,越过平川,连吃一口草的空闲都没有。从早晨天明到傍晚日落,一直在不情愿中来来去去,感受极大的艰辛劳累、疼痛饥渴。
🔹生悲心:
假如这些痛苦落到自己头上,想必不管是谁,一定会生起难忍的强烈悲心。
(b)意义:
🔹儒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把众生的痛苦,真正观到自己的身上,进行换位思考,才能对此有深刻体会。
🔹《入行论》:“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
即使你刚开始悲心不强、性情粗暴,但慢慢在大乘佛教的熏陶下,在大乘甘露的滋润下,菩提心的苗芽也会茁壮成长。
b.方法二:观想为父母。
(a)方法:思维众生当过自己的父母。
(b)实例:唐朝李信之母因生前瞒其父亲送其女儿一石多米,后世转生为马被李信骑乘还债,而其妹妹则转生为小马驹还债。
B.缘此类现象而生惭愧心。
上师和僧人都那么差的话,在家人烦恼必然更重,劣迹说起来更多,只是这里没有提到罢了,不能认为自己很好。
(2)伤害不可见众生——鬼神、非人。
A.现象:对供养自己的施主做灌顶加持,对恶业牵引的鬼神、非人生起嗔恨心,以恶咒进行降服。
B.行持此种行为之原因:相续完全落入了贪嗔的控制中,没有生起平等的悲心。
🔹《正法念处经》:“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若人无悲心,是则常贫穷。”
C.以观察分析此种降服不合理。
a.鬼神比施主更可怜。
(a)鬼神:
🔹苦因:由于恶业之因感召而转生为低劣身体。
🔹当下之苦:有着无量无数痛苦、恐惧的感受,常常是饥渴交迫、疲惫劳累,始终处于忧虑的状态之中,相续中充斥着嗔恨、野蛮与粗暴。
🔹苦果:大多数死后会立即堕入地狱。
(b)施主:
暂时遭受一些病痛或苦恼,表面上看来很可怜,但实际上依此只会消恶业,不会积恶业。
b.真正的降伏法。
(a)真正的降伏法具大慈悲、大能力、大善巧:释迦牟尼佛才以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宣说了利用强力与现行的方式驱逐、降伏鬼神的法门,这也是悲悯那些鬼神,就像母亲打骂不听话的小孩一样。
🔹汉地也有:《涅槃经》:佛陀以神通震动圹野饿鬼宫殿,后为其讲法,令其受不杀生戒,这是一种间接降服。
(b)真正的降伏法对具格者才开许行持:只对于那些有能力断绝无恶不作众生的罪业并且将它们的神识引到清净刹土的人才有开许。
🔹行持真正降伏法的条件:
🔺具平等的悲心。
🔺不会将鬼神执为实有。
👉米拉日巴尊者面对五个丑角鬼时,尊者祈祷上师、观想忿怒本尊,持诵猛咒;观大悲心,讲因果法门等都不能赶走它们,最终安住在鬼神为自心显现的定解中,唱了一首大手印道歌,驱散了鬼魔。
(c)非法上师所行持的降伏法并非佛陀之教。
🔹行持降服者怀有偏袒心:认为施主僧人眷属等为自方的人而贪执他们、认为鬼神及作害的那些众生为他方而嗔恨它们。
🔹行持降服的目的并非超度做害鬼神:只是以贪嗔之心打击做害鬼神。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名词解释
原文
对众生造成的痛苦甚至比在家人还严重,这真是到了佛法末期已经是将食肉罗刹作为供养处的时代了。
罗刹:
恶鬼之名。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着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相传在楞伽岛(即锡兰)中,即有罗刹女国,此于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义卷七等均有记载。又罗刹具神通力,可于空际疾飞,或速行地面,为暴恶可畏之鬼。此外,罗刹亦为地狱之狱卒,职司呵责罪人。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往昔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是将转轮王的王位弃如唾液而毅然决然地出家。
转轮王:
又作遮迦越罗,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转轮王,轮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又飞行空中,故曰飞行皇帝。在增劫,人寿至二万岁以上,则出世,在灭劫,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时乃出世。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原文
如今我们有些僧人去俗家做经忏等佛事的时候(可并不是这样的),他们透过一头牦牛的鼻孔穿入一根粗糙的尾毛绳子。
经忏:
诵经礼忏之略称。诵经有种种功德,礼忏可消除罪业,故为佛教徒常见之修行方式。今谓出家人专以替信徒诵经礼忏为业者,称之为赶经忏。
——《佛学大词典》
原文
释迦牟尼佛才以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宣说了利用强力与现行的方式驱逐、降伏鬼神的法门。
现行:
指有为法显现于眼前之意。又作现行法。说一切有部不立种子,认为诸法系从杂乱而住之未来领域,由因缘和合而起现行。唯识宗则主张于阿赖耶识具有生出一切法之能力,称为种子;自此种子产生色心一切万法(即现行法),称为现行。其中,即以种子为因相,依因缘之故,现行为果相。如此,阿赖耶识之种子由因缘和合而生现行,即称为种子生现行;再次由其现行法之影响,而薰习新种子(即新薰种子),称为现行薰种子。在种子、现行法、新薰种子三者之间,产生‘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之密切关系,互为因果,同时完成。亦即现行由种子而生,种子依现行薰成,能生之种子、所生能薰之现行、所薰之种子,形成三法展转,互为因果,故称为‘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又于现行中,除佛果之一切善、前六识中业所招感之极劣无记、第八之心品外,其余之现行,具有能薰四义之故,悉皆能薰本识(第八识)以生自类种子,此乃相对于“种子因缘”,而称“现行因缘”。[俱舍论卷十九、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五十三、成唯识论卷二、卷七、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具有这样贪心、嗔心的人,驱逐、打击那些意生身的鬼神。
意生身:
应净治处中有三身之一。死后尚未受生之前,即死生中有,以香为食,心如幻化,诸根圆满,通行无碍,称为意生身。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
尊者心想:上师玛尔巴罗扎曾经传授我现有一切直指为自心,心性直指为空性光明。
心性:
(术语)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台宗所立四教中别教以下,以心性立为真空,圆教立为心性具十界三千之法。
圆觉经曰:“以净觉心知觉心性。”起信论义记中本曰:“所谓心性不生不灭。”法华玄义四之三曰:“心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唯识论二曰:“众生心性二分合成。”止观大意曰:“不变随缘故为心,随缘不变故为性。”黄檗传心法要曰:“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又云:“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南阳慧忠国师语录曰:“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则别,悟则不别。”曰:“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教 证
1、《入行论》:“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
2、《大丈夫论》:“虽有智慧多闻,若无悲心,亦为人之所讥呵。”
3、《入行论》:“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
4、《正法念处经》:“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若人无悲心,是则常贫穷。”
5、《十住毗婆沙论》:“若以贪欲心,嗔恚怖畏心,舍一可度者,是断佛道根。”
公 案
1、在唐朝,印度大成就者无畏三藏法师,奉上师龙智菩萨之命,到中土弘扬佛法。他来到中国边境,见到一座大寺庙。正当中午,寺内扣起饭钟。大师便缓步入寺,但却慢了一步,斋饭已经分完了。无可奈何之际,大师显现神通,伸出一只长长的手,从厨房取来一大桶已酸臭的剩饭,张大海口,一吞无余。大家看得非常惊讶,主厨的人忙奔告住持。
住持暗暗注意无畏法师的行止,觉得他心地非常清净,只是行止太过奇特,与众人的习惯格格不入,便说:“入夜后,把他摈挡在门外,以示警戒。”无畏三藏法师也无所谓,到了晚上,就在门外禅坐,安若泰山。
一天晚上,住持刚要打坐,忽觉身上奇痒,脱下衣服翻检,发现一只肥大的虱子。他马上把窗户打开,扔了出去,猛听门外安坐的无畏法师大声说:“跌伤佛子。”
住持非常讶异,忙令侍者秉烛到外面寻找。无畏法师又说:“右边第三只脚跌折了。”这侍者年轻,眼力比较不错,见虱子在石阶边果然折断了脚,急忙用指甲挑起,入内向住持复命。
住持见了怖惧不安,急下楼向无畏法师礼拜忏悔,并问:“此时一片漆黑,没有明月,您如何得知跌伤了佛子,而且是右边第三脚?”
法师回答:“佛言:‘一切众生,皆未来佛,等具佛性。’凡夫人愚昧,任意杀害众生,却不知此众生遭逢苦难时,哀号、求救的声音遍达十方,十方诸佛皆悉闻知。那声音的宏大,无异于雷鸣一般。此虱佛子,坠地折足,呼痛呼救的声音,不但我这个近在门外的人听到了,即使十方无量恒沙诸佛,也无一不清楚闻知。
2、唐朝有一个人叫李信,某年冬天要远赴外地,天气酷寒,风雪交加,他骑着马,带着一匹小马驹。行了十几里路后,马便疲惫不堪,走不动了。因时间紧迫,李信用鞭子狠狠抽马几十下。此时,马以人语对他说:“我是你母亲,生前因瞒你父亲,送你妹一石多米,故受此马报。此马驹是你妹妹。我等卖力还债,你何必苦苦相逼!”
李信闻言大惊,不禁流泪,急忙向马忏悔,并将马鞍拿下,说:“若真为我母亲,应认得回家的路。”马便在前面走,李信背着马鞍跟在后面,果然到了家。
李信兄弟等人,得知此事后,极为悲哀。一家人另建一间马房,安顿饲养,如承侍母亲,还常对僧众供斋,为母修福,全家人都精进修行……
3、《涅槃经》里讲过一个旷野饿鬼,每天都吃人。后来佛陀发现度化它的因缘已成熟,就幻化成一个大力鬼,震动它的宫殿,令其不得安宁。旷野饿鬼带着眷属出来,见了大力鬼特别害怕,昏厥倒地。佛陀把它救醒,恢复了如来身相,给它宣讲佛法,令其受不杀生戒。受戒以后,旷野饿鬼问:“我及眷属向来以食用血肉为生,如今受戒不杀生,岂不要饿死?”佛陀承诺:“从今以后,我会让声闻弟子无论在何处修行佛法,都为你们布施饮食。”这部经中佛陀的示现,也是一种间接的降伏。
4、米拉日巴尊者住在穷隆穹县时,有一次出门去拾柴,回来遇到一阵猛烈的狂风,把破烂的衣衫吹得四处飘掀。他用手拉住衣衫,手中的柴差点被风卷去;用手紧紧抱住柴,狂风又把他的衣衫吹得四散飞扬。两难之际,他突然意识到这是一种我执,于是放下一切不管,静坐在地上。狂风过后,他再捡起一点点柴薪,带回山洞。
刚进山洞,他发现五个丑角鬼,瞪着碗大的眼睛,在他的洞中。一个丑角鬼坐在他床上讲法,另两个坐在下面听法,一个在旁边伺候,还有一个则在随意翻阅他的经书。
米拉日巴尊者一见,最初觉得很惊奇,以为是本地的护法山神来捉弄他,就唱了一首道歌,说这里的山怎么吉祥,水怎么吉祥,我们之间和谐共处,唱完这个歌后,希望你们还是高高兴兴回去。结果五个鬼听后,不但没有离开,反而一个个瞪着大眼睛,獠牙毕露,想要吃他一样。
这时,米拉日巴才发觉它们是魔的化身,马上祈祷上师、观想忿怒本尊,持诵猛咒,但起不到作用;然后又观大悲心,讲因果法门,仍不能赶走它们。
尊者暗想:“上师玛尔巴曾传授我:轮涅诸法的一切显现,全部是心的幻化,而心的本体也是空性光明。若将魔障执为实有,肯定起不到什么作用。”于是他安住在鬼神为自心显现的定解中,唱了一首大手印道歌,然后径直走入山洞。
这个时候,五个丑角鬼非常害怕,眼睛骨碌碌地东张西望,找寻逃处。慌乱中四个妖魔消融于一个主魔身中,这个主魔变成一股旋风,当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米拉日巴这才明白:“原来是魔王哦那雅嘎来寻隙扰乱。方才我在洞外捡柴时的那阵狂风,也一定是它作的怪。蒙上师加持,此番它毫未得逞!”
重难点及窍诀
一、利用生活中见闻到的旁生而修悲心
(一)以观想训练悲心:“如果我是这个众生,感觉会怎么样?”
1、见到旁生的痛苦时当忆念“如果我是这个众生,感觉会怎么样?”
🔹旁生跟人求乐避苦同。
2、见到旁生的痛苦时把它当做自己的父母。
(二)以亲身体验训练悲心。
1、相似体验闭气之死苦:用手捂住口鼻,中断呼吸片刻,看看会有怎样的痛苦、恐惧。
2、以其他旁生痛苦训练悲心。
(1)现象:
用刀割或开水烫的方式杀猪、杀鸡。
(2)修悲心:
A.观想:观想那种疼痛换到自己身上该是怎样的感受?
B.生悲心:
a.“不断感受这般剧烈痛苦的众生,实在可怜。如果我有能力将它从痛苦中解救出来,那该有多好!”
b.“如果我有能力,就算不能救所有的众生,哪怕从屠刀下救一个生命,我也愿意全力而为!”
(三)观修悲心时的建议:
1、随时随地可以修。
行住坐卧都可以观,如果有正知正念,到哪里去,都不会影响自己的修行。
2、要真实去接触众生。
观修众生的痛苦也要接触一下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否则根本体会不到众生的痛苦。
二、以出家人没有悲心伤害众生为例教诫大乘行人当护佑众生
(一)略说出家人没有悲心伤害众生的表现。
上师和僧人本该身先士卒作为慈悲的表率,然而遗憾的是,如今有些上师、僧人无有丝毫慈悲心,对众生造成的痛苦甚至比在家人还严重。
(二)如何看待此类现象?
1、何为上师?
(1)上师最主要的法相,就是看有没有大悲心;
(2)若大悲心不具足,就算具足百般功德,也不算是大乘的善知识。
2、分清人骗人和法骗人:
(1)极个别“上师”,利用佛教的名义,毁坏佛教的形象,破坏清净的道风,行为不良。
(2)他们不代表佛教、也不代表真正的佛教修行人。
(三)详说没有悲心的出家人伤害众生之行为。
1、伤害可见众生。
(1)教主佛陀示现如何爱护众生。
A.示现:
佛陀自己将转轮王位弃如唾液般出家,通过修道证得了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后与眷属阿罗汉全部是手托钵盂、持执锡杖,徒步前去化缘。
B.教诫意义:
a.警示后人:生活越简单越好,不管是衣服、食物,够用就可以了,没必要太多。
b.佛陀从发菩提心到成佛之间,唯一目的就是让众生得到快乐:
(a)教证:《入行论》:“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
(b)公案:《佛本行集经》:佛陀身为悉达多太子时慈悲利他之心已摄受一切众生,连一只大雁也不例外。
(2)没有悲心的出家人伤害众生之表现。
A.藏地:
a.现象:
僧人骑牦牛,用鞭子、鞭柄、石头殴打牦牛。
b.教诫意义:
(a)此种行径之因:根本没把牛当成一个众生,如此没有大悲心的举动。
(b)当如何看待此种行为:《大丈夫论》:“虽有智慧多闻,若无悲心,亦为人之所讥呵。”
B.汉地:
a.现象:
印度大成就者无畏三藏法师住宿某寺遇到住持向窗外扔虱子时说“佛言:“一切众生,皆未来佛,等具佛性。”凡夫人愚昧,任意杀害众生,却不知此众生遭逢苦难时,哀号、求救的声音遍达十方,十方诸佛皆悉闻知。那声音的宏大,无异于雷鸣一般。此虱佛子,坠地折足,呼痛呼救的声音,不但我这个近在门外的人听到了,即使十方无量恒沙诸佛,也无一不清楚闻知。”
b.教诫意义:
有些佛教徒,为了自己享乐,没把众生当作生命,以无所谓的态度来虐待。这种人口中再怎么念诵咒语,行为再怎么如法参禅,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3)缘此类现象而修悲心。
A.方法一:观想为自己。
a.方法:
(a)体会痛苦:
我们专心意念那头牦牛就是自己,观想自己背上承受着难以支撑的沉重,鼻子由绳子穿着,身上捆着鞍子,臀部被鞭子抽着,肋骨被脚蹬紧紧顶着,前后左右全是疼痛的感觉,没有片刻的休息时间。还要爬上高坡,冲下陡壁,渡过大河,越过平川,连吃一口草的空闲都没有。从早晨天明到傍晚日落,一直在不情愿中来来去去,感受极大的艰辛劳累、疼痛饥渴。
(b)生悲心:
假如这些痛苦落到自己头上,想必不管是谁,一定会生起难忍的强烈悲心。
b.意义:
儒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入行论》:“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
B.方法二:观想为父母。
a.方法:思维众生当过自己的父母。
b.实例:唐朝李信之母因生前瞒其父亲送其女儿一石多米,后世转生为马被李信骑乘还债,而其妹妹则转生为小马驹还债。
2、伤害不可见众生——鬼神、非人。
(1)现象:
对供养自己的施主做灌顶加持,对恶业牵引的鬼神、非人生起嗔恨心,以恶咒进行降服。
(2)行持此种行为之原因:
相续完全落入了贪嗔的控制中,没有生起平等的悲心。
🔹《正法念处经》:“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若人无悲心,是则常贫穷。”
(3)以观察分析此种降服不合理:
A.鬼神比施主更可怜:
a.鬼神:
(a)苦因:由于恶业之因感召而转生为低劣身体。
(b)当下之苦:有着无量无数痛苦、恐惧的感受,常常是饥渴交迫、疲惫劳累,始终处于忧虑的状态之中,相续中充斥着嗔恨、野蛮与粗暴。
(c)苦果:大多数死后会立即堕入地狱。
b.施主:
暂时遭受一些病痛或苦恼,表面上看来很可怜,但实际上依此只会消恶业,不会积恶业。
B.真正的降伏法:
a.真正的降伏法具大慈悲、大能力、大善巧:释迦牟尼佛才以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宣说了利用强力与现行的方式驱逐、降伏鬼神的法门,这也是悲悯那些鬼神,就像母亲打骂不听话的小孩一样。
🔹汉地也有:《涅槃经》:佛陀以神通震动圹野饿鬼宫殿,后为其讲法,令其受不杀生戒,这是一种间接降服。
b.真正的降伏法对具格者才开许行持:只对于那些有能力断绝无恶不作众生的罪业并且将它们的神识引到清净刹土的人才有开许。
(a)具平等的悲心;
(b)不会将鬼神执为实有。
🔹米拉日巴尊者面对五个丑角鬼时,尊者祈祷上师、观想忿怒本尊,持诵猛咒;观大悲心,讲因果法门等都不能赶走它们,最终安住在鬼神为自心显现的定解中,唱了一首大手印道歌,驱散了鬼魔。
c.非法上师所行持的降伏法并非佛陀之教。
(a)行持降服者怀有偏袒心:认为施主僧人眷属等为自方的人而贪执他们、认为鬼神及作害的那些众生为他方而嗔恨它们。
(b)行持降服的目的并非超度做害鬼神:只是以贪嗔之心打击做害鬼神。
一、悲心和空性的关系
(一)网络答疑。
正见法师E解答:在实相中,万法要么空性,要么唯是心之显现,的确没有什么鬼神等,但在名言现相中,这些众生乃至他们感受的痛苦真实不虚,故是大悲心观照的对境。很多修行人达致一定境界时,这些显现的确可以隐没,但在名言中,他们受大悲心的驱动,仍然会一次又一次地来到他们身边,度化他们,让他们离苦得乐。
(二)分析米拉日巴尊者的公案:
1、总说:该公案说明了用悲心和空性结合调服内心的重要性。
2、详细分析:
(1)调伏缘起:尊者先用慈心,无法调伏,再用祈祷上师和愤怒本尊的方法,仍然不能调伏,后用大悲心、因果法门,依然无法赶走魔,最后尊者安住在空性自现的境界中,魔众自然调伏。
(2)内心和空性如何圆融?
这个公案并没有否定悲心,而是强调了调服了内心的重要性,当安住在自性自现中时,就可以调服外在的一切魔众。但想要能够实现安住自性空性自现还需要很长的路走,而悲无量心就是调服内心,安住心性非常殊胜的方法。
该公案最后的一句是“蒙上师的加持,此番他未得逞”。这一句就很好的说明了胜义与名言的关系,虽然在胜义中,万法均是空性的,没有丝毫的实质存在,即没有佛陀,也没有众生,包括因果也是空性的。
(三)实修方面的次第:
1、要证悟这样的空性,必须要从慈悲喜舍开始修,用暂时存在的众生、依止上师,通过苦、集、灭、道的程序来修行,直到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菩提心本身就包含空性和大悲。
2、从究竟的层面上说悲心与智慧是无二的,《心性休息》中关于修悲无量心之入定与出定:修有缘悲心后,修无缘悲心。无缘悲心后入定,空悲双运为验相。若详细观察悲心对境的众生,如同无水阳焰显现为水一般无而显现。
(四)教证说明:
1、《三摩地王经》云:“犹如春季正午时,干渴之人向前行,见到阳焰误认水,当知诸法亦复然。”
2、《宝鬘论》云:“阳焰现似水,其实并非水,如是蕴似我,非我非实有。计阳焰为水,是故往彼处,执水后变无,此是愚痴者。如是如阳焰,无世计为有,此执即痴暗,有痴不解脱。”又云:“由世间涅槃,无实去来住,故彼二真理,何当有差别。”“是故诸佛说,不死离有无,甚深之佛法。”通过如是修习而了达诸法之自性,才是行持空性大悲双运之胜道。大悲与空性二者其中一者不具备也是歧途。
3、《多哈道歌》中云:“何者离悲修空性,彼人未得殊胜道,相反仅仅修悲心,亦住轮回不解脱,何人二者能双运,轮回涅槃皆不住。”
(五)修行验相。
1、究竟的无缘大悲与智慧是无二的。暂时的悲心与无分别智慧仍然有所区别。从究竟来说,没有胜义谛就没有世俗谛,胜义和世俗是一体的,要证得胜义实相,须向世俗中修行。实相同时具有光明和空性两种属性。
2、打个比方,如果世俗悲心的修到量之后,对自身的执着自然会减轻,在面对所有的加害后,由于悲心强烈之故,自然不会有强烈的嗔恨心,如果再加上空性的见解,安住在一切均为自现的境界,则将彻底熄灭分别心,悲心和瞋心自然熄灭,所以如果证悟空性,一定会具有无伪的悲心,如果悲心修到完全没有自我,则非常接近人无我的空性。
二、修行人该如何对待牛马等家畜
(一)佛陀的示现:
世尊与眷属化缘的过程中,全部手托钵盂、持执锡杖,徒步化缘。非但佛的眷属没有乘马骑骡,就是佛陀也从没乘过一匹坐骑。
(二)修行人出于生活需要是不是也不能骑乘、役使牛马。
要看具体的情况,如果对众生有利就没问题。如果是凡夫人去骑乘、役使牛马,即便是精心照料的话,也尽量多忏悔,忏悔无意当中的各种过失。
(三)如果让旁生帮助做善法呢。
如果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开许让牛马等帮忙驮运经书或者驮运建造寺院的砖瓦、佛像等等,但是要把握好分寸,还要多为它们回向善根。
三、偏心眼要小心点喽
(一)如何理解讲记中李信的公案?
1、为何李信的妈妈给自己的女儿送米还要承受马报来还债?
一方面父母是严厉的对境;另一方面如果在没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自己瞒着财物的主人,将主人所有的财物做其他处理,有可能牵涉到不予取。
2、我们自己瞒着先生/太太给自己家眷属送钱物要分情况处理。
如果所支配的那一部分钱财属于自己有权拥有的范围内,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本人就是财物的主人。
3、瞒着家里人私自用钱去做善法怎么样?
(1)瞒着家里的人用钱做善法,一方面也要看相关的钱款自己是否有权力支配,如果有应该是没问题的。
(2)佛教中有一位永明延寿禅师,在家时挪用国库的很多钱,拿去放生。被发现而要斩首时,他坦然受之。国王被感动了,就放了他。虽然他的偷盗行为是非法,但把这些钱财全部用来放生,并没有占为己有,过失会相对小一些。
(3)如果一个人做过善事,那要看他的动机是什么,有没有自私的成分;造一个恶业的话,也要观察最初的发心。只有仔细剖析了,才能衡量他的功过。
四、被降服也需要因缘福报
能够值遇具有降服能力的善知识和机会也是需要福报因缘的。如果不需要善根福报,那佛陀早就把一切死去的众生超度到净土了。
米拉日巴尊者驱走丑角鬼的大招是怎么回事
一、涉及到的原文:
从前,米拉日巴尊者住在穷隆穹县时,有一次出门去拾柴。回来时发现魔王哦那雅嘎利用神变而幻化出五个瞪着碗大眼睛的丑角坐在他的卧室里。尊者祈祷上师、本尊不起作用,修本尊的生起次第后念诵猛咒还是不能赶走它们。尊者心想:上师玛尔巴罗扎曾经传授我现有一切直指为自心,心性直指为空性光明,将魔障执为实有外境肯定起不到什么作用。于是他安住在鬼神为自现的定解中径直走入山洞。五个丑角非常害怕,眼睛骨碌碌地环视着,当下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二、理上抉择:现有一切直指为自心,心性直指为空性光明
(一)现有一切直指为自心。
1、真相唯识宗的抉择。
(1)见解:外境是心。
(2)抉择“万法唯识“的两大利器。
A.明知因。
a.推理公式:
(a)所执外境(有法),与取它的心识必为一体(立宗),因外境不存在,且只是明知的显现,具有识的法相之故(因)。
(b)翻译一下:我现在看见红色的柱子(有法),与能看见它的眼识是一体(立宗),所显现的对境,具有心的特征之故(因),如火与火的热性是一体一般(比喻)。
(c)再说通俗点:我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就是我的心,因为我的心能够感知到它的缘故!
b.接受不了?!
(a)我们通常的观念:
🔹我的心在里面,山河大地在外面;
🔹我的心具有见闻觉知等明知的功能,但是山河大地是无情法,是被我的识了知的对象。
c.请准备好你的小心心:论证外境能被了知就是识!
(a)确定外境存在的途径:外境只有被心明知到,才能确定其存在;外境如果不被心明知,人怎么会知道面前有这个外境呢?
🔹只有我见到了隔壁阿花养了只猫;如果隔壁阿花家的猫没有在我识前现前,我就不能确定阿花家存在猫;
🔹你偷了我的钱包,才能确定你偷了我的钱包;如果我没见到你偷了我的钱包,就不能指控你偷了我的钱包;
🔹只有我见到了山河大地,才能确定山河大地存在;如果我识前没有现前山河大地,那就不能确定山河大地存在,不能确定它存在,它就不存在!
(b)能被识了知的途径:被心明知的一定是人们所认为的心识。因为心除了能接触心识之外,其它东西根本是不能接触的,如果心能直接“接触”心识之外的东西,那就成立不需要视觉、听觉等也能看和能听的荒谬结论了。
🔹用无情法举个例子:水无法融化石头,但是可以融化冰块,因为水和冰性质相同!
🔹进一步想:能被我的心纳受的东西也一定是我的心的性质,否则水火不容的东西我的心是放不下的!
🔹有疑问:我能见到无情法山河大地,这不影响山河大地是无情法,心是有情法呀!
🔹解答:如果你的有情的心能够纳受无情法的山河大地,那你的心在纳受山河大地的时候是变成无情法了呢?还是继续维持在有情心的性质呢?如果变成了无情法,那你在见到山河大地的时候就不是一个有情众生了!
b.遣疑:
(a)疑:我眼前见不到山河大地,但是隔壁阿花见到存在山河大地呀,她可以告诉我呀,这样我虽然没见到,但是我还是可以确定山河大地存在!
(b)答:在阿花面前显现的山河大地是她的习气成熟所现,你眼前见不到山河大地是你的习气没有成熟。她告诉你存在山河大地只是在她的世界里的山河大地,并不是你的!如果说你们都见到了黄河,甚至一万人都同时见到十五的月亮,这只是这一万个人的共业所现而已!这一万个人里的某一个人眼睛闭上了,对他来说,月亮就不存在了,但是在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的眼前还会现前十五的月亮,这是他们的共业。
B.俱缘定因:
a.推理公式:
(a)人们所认为的外境与心识(有法),必定是一体(所立),因被心俱缘之故(能立因)。
(b)翻译一下:我看见的柱子是所取,能见的眼识是能取(有法),实际上柱子与眼识是一体,并不存在他体的关系(立宗),同时见的缘故(因)。
🔹俱缘:同时被心所缘;
🔹俱缘定因:一者显现在心前,另一者也一定同时显现在心前,两者在心前显现的时间没有先后;一者在心前消失,另一者也一定同时在心前消失,两者在心前消失的时间没有先后。
(c)再说通俗点:我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就是我的心,因为山河大地和取山河大地的识同时生起!当我的眼识存在的时候,对境山河大地也同时出现;眼识若没有生起,对境山河大地也不会出现。
b.理解不了?
想一想做梦:做梦之时,梦境与做梦的心实际上是同时的。如果没有梦境,识别梦境的心也不会存在;觉知梦境的心不存在,所执的梦境也不存在,此二者是一体的关系。
c.遣疑:
(a)疑:一定是外境先存在,然后才生起我的识的!
(b)答:
🔹外境存在为什么不生起识?
🔹如果说要等一段时间,那外境存在和生起识之间要等多长时间?这个时间如何测量?
🔹如果说外境存在一段时间之后才生起识,那没有生起识的时间段,如何确定外境存在?或者根本无法确定外境单独于识之外存在了多久,因为没有识能证明。
2、假相唯识宗对外境的抉择。
外境不是心,但是也不是心以外的东西,而是如同有眼病患者眼前的毛发一样的错乱显现。
3、万法唯心,唯的是什么心、哪颗心?
(1)整个心识可以包括在八识聚当中,依靠八识聚的习气熏染,最后可以出现外境各种各样的一切现相;
(2)八识聚:包括五根的五识,加上意识、染污意识以及阿赖耶识;
(3)阿赖耶识是其他七识的根本,所以说到底,阿赖耶识中含藏一切种子,并由其中成熟习气种子,进而显现万法。
4、难以接受这颠覆性的见解。
梦是最好的老师:做梦的时候,梦里也显现器情世界,但是那时候除了梦心以外没有真正的外境;实际上我们醒着的世界跟梦的世界没有差别,只是习气坚固不坚固的差别而已。
(二)心性直指为空性——破心(阿赖耶识)为常有。
1、常有法的特征。
是一体、恒常(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自在(不被其他因缘所影响)。
2、破心的实有。
(1)从实有法无法起功用角度遮破:如果心是实有之法,则无法起功用——无法含藏一切种子,也无法成熟一切种子,更无法显现万法。
🔹举例,含藏了某个种子的阿赖耶识与没有含藏某个种子的阿赖耶识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则被含藏的种子不存在,如果是它体,则阿赖耶识前后已经发生了变化,故不是常法。
(2)从心前现起的相分遮破——稍稍有点复杂,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入中论》、《中观庄严论》、《中观总义》等中观论典。
(三)现有一切直指为自心,心性直指为空性光明。
1、名言中:
(1)名言现相:外境是色法的自性。
(2)名言实相:外境是心或者是心的幻化。
2、胜义中:
心和外境都是无自性的。
3、二谛双运:
一切万法空而现、现而空、无而明现。
(四)颠覆三观?没关系,请多多串习万法抉择为心的两种推理。
法王如意宝:明知因的内涵非常深,通过它逐渐能了达自心的本来光明,接近大圆满的一些直指心性的法要;而俱缘定因主要是通过推理的方法,来抉择外境不存在。前者建立外境是心的本体,而心的本体就是自性光明,其推理接近大圆满的抉择方式;后者则以推理的方式,抉择外境不存在。
名言中应该了知,一切万法在外境中并不存在,以密宗的观点宣说,这是自心光明智慧的妙用;用显宗的观点诠释,外境根本不存在,它唯是心识幻化的妙色而已。
加行思考题/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95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