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16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70课-讲记脉络&重点 返回

16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70课-讲记脉络&重点

脉络梳理




一、科判定位

•一、科判定位

        •丙四、因果不虚

                   •丁三、一切为业之自性


二、讲记脉络

1

正面:

微不足道的善业也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果报

1、总说

1)微小善业如平时用转经轮、拿念珠,或者供一盏灯、一束鲜花、磕一个头,对佛塔、佛像转绕一匝等可以成熟广大果报。

2)成熟之理:业成熟广大之理。


2、详说以欢喜心、恭敬心对殊胜对境做供养之果报

2.1公案

   2.1.1我乳轮王等以欢喜心、信心向佛抛洒豌豆,以此感得转轮王等异熟果。

      1)我乳轮王以欢喜心向路过的佛陀抛洒豌豆,以此异熟果转为转轮王、四大天王的主尊等。

      2)《贤愚经》:婆罗门之子以欢喜心向弗沙如来抛洒豌豆,以此功德转生为统治四大部洲的国王等。

      3)《顶生王因缘经》:商主之子在街上遇到毗婆尸佛,向佛抛洒豌豆,以此功德转生为转轮王;以其在佛前发愿的功德,后世成为释迦摩尼佛。

      4)公案:阿育王的一位公主出生时右手掌中一枚金币,随取随有。仅因前世为阿育王的仆人时以一枚铜钱供僧的因缘成熟而至。

      5) 阿育王的仆人以欢喜心向僧众供养了一枚铜钱,以此功德后世转生为阿育王之女,手中金币随取随有。

2.2教诫

2.1善恶因果观在佛教正见中是最重要的一环,行人务必要通过各种途径通达因果规律。

   2.1.1 方法:依靠前辈大德的教言、历史上著名的经论。

   2.1.2 因果之理:善恶有报

      1)无论是男女老少、贫富贵贱,谁都不能超出因果之网,一旦对此有所违越,势必无法逃脱它的惩罚;

      2) 若观想佛陀、对佛像生欢喜心,不要说用大量财富作供养,就算只朝其抛撒一朵鲜花,此善果也无法衡量,连帝释和转轮王的果报也难以比拟。

      3)今世的大总统等位高权重之人,可能前世只是做了微小的善业,但因对境殊胜、愿力强大,故今世异熟果善妙。

2.2行人应养成不轻小善的习惯,日积月累小善也会生出大功德

   2.2.1如何行持

      1)每天早上起来要供佛、顶礼;

      2)不管在哪里看见佛像,都要虔诚供养;

      3)平时在走路、坐车时,也在前方空中观想佛陀或上师、本尊,然后幻化出鲜花、山河大地等美妙供品,进行意幻供养;

      4)见到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有花、有森林、有清泉,口中要念“供养三宝”,内心也要想把这一切进行供养;

      5) 平时去寺院的话,对佛像作供养;

      6)利用一切空闲的短暂时间念咒等。

   2.2.2以教、理、喻证明

      1)教:《大集经》:“若有真实生信心,是则能破三恶道;供养如来一香华,无量世受无上乐。”

      2)理:《贤愚经》:“莫想诸善微,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

      3)理:《出曜经》:“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渧虽微,渐盈大器。”

      4)比喻:《功德藏》:“无忧树种如芥子,每年果实成熟时,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恶果增不可喻。”

2

反面:

只是违犯了细微学处,也会导致无穷的后患

1、 教理

1)《毗奈耶经》中说,在造恶业的过程中,假如有惭愧心、后悔心,果报则不会很严重;但若以无所谓的轻毁心,肆无忌惮地造业,那果报就相当可怕了。


2、公案:翳罗叶龙王

2.1版本一:《福盖正行所集经》:迦叶佛教法中的一位比丘化缘归来途中,以嗔恨心无视学处而砍了翳罗大树,以此恶业,感得后世转为翳罗叶龙王之身,身体布数由旬,有七个头,每个头都被一棵翳罗大树重重压着,树根部位昆虫弥漫、脓血交流,以此感受着巨大的痛苦。其虽然值遇释迦摩尼佛,但一直到弥勒佛将出世,才能为它授记脱此龙身的时间。

2.2 版本二:《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迦叶佛法教下的一名比丘,在坐禅时,旁边翳罗大树的树叶总打着他的额头。一次,他心情不好缺乏对治力,被打后就以嗔心扯下树叶,扔在地上,并对迦叶佛进行诽谤:“如来对有情制定戒律就可以了,对无情法还规定不能摧毁,这是什么道理?害得我白白受苦!”以此罪业所感,他如今转生为翳罗叶龙王。


3、教诫

3.1 因果正见是切实可在自己心相续中生起的功德,要再思维修。

   3.1.1 因果正见:“设经无量劫,彼业不能坏,果报成熟时,众生决定受。” 

   3.1.2 行人要再思维修

      3.1.2.1因果不虚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一方面这些会提醒我们因果不虚应谨慎取舍,另一方面这也是随处可得的修行所缘。

         《诸法集要经》:“若违背佛言,彼为愚痴者,于无量苦恼,长时无解脱。”

      3.1.2.2因果不虚是修行人切实可修的功德法。

         1) 虽然已经发了愿菩提心,但是真正自己在遭受各种违缘——如身体疾病等时,因凡夫人我执的习气,不一定能想得起众生来;

         2)除了菩萨为度化众生愿意受苦外,凡夫人都寻求快乐,而快乐之因就是善业,所以凡夫人若了知了因果之理,也有动力行持。


3

善恶业的性质由心决定

1、总说:在一切善业恶业之中,是黑是白、是轻是重,关键要看人的起心动念。

1)心是恶的话,行为再善也是恶业。

2)心是善的话,行为再恶也是善法。


2、别说:

2.1比喻

   1)喻:一棵大树,根若是药性,那树干和树叶肯定是药;如果根是毒,树叶和树干也必然是毒,因为毒性十足的树根绝长不出灵丹妙药的枝叶。

   2)对应意义:若带有贪嗔的动机,居心不良、意乐不净,即使表面上所作所为是善业,实际上也只会变成不善;假设内心清清净净、纯正无瑕,纵然从外观看起来好像在造恶业,事实上也已经成了善举。


2.2教证

   2.2.1《宝鬘论》:“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

   2.2.2《功德藏》:“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公案:《出曜经》:祇树给孤独园中枝繁叶茂的大毒树,因断其树根而停止生长。


2.3、对身语恶业有开许的情况

   2.3.1总说对身语恶业开许的条件和对象:对没有自私自利、内心清净的菩萨而言,身语七种不善业有直接开许的时候。

   2.3.2公案

      2.3.2.1 对“降服”开许的公案

         2.3.2.1.1公案

            短矛黑人意欲杀死五百个不退转菩萨,为了不让短矛黑人因此堕入地狱,大悲商主“就算我因此而下堕地狱,也是甘心情愿的”之悲心与勇气杀死了短矛黑人,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

         2.3.2.1.2分析

            1)此行为表面上是恶业,但因大悲商主发心没有自私自利之心,这完全成为善法。从眼前来看,保护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从长远而言,把短矛黑人从地狱的痛苦中拯救出来,所以是伟大的善行。

            2)显宗中的此种行为在密宗中被称为“降服”。

               •降服的对境:恶业深重、恶趣为主的众生;

               •对降服者的要求:以方便的大悲、特殊的智慧,在智悲双运的境界中行持“降服”之事。

      2.3.2.2对“双运”开许的公案

         2.3.2.2.1公案

            1)星宿婆罗门因不忍一位贪执他的婆罗门女因他而死,于是与其结婚生活十二年。由于他大悲心强烈,此举不但没有构成罪业,反而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

            2)《华严经》:妙德女因贪爱修菩萨行的威德主太子(释尊前世),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如经云:“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3)《大乘庄严宝王经》:除盖障菩萨去求六字大明咒的传承时,那位法师有妻有子,甚至袈裟也被不净粪所染。但是佛陀告诉他:对这位菩萨,千万不要生邪见。

            4)《大般若经》:宣讲般若法门的法涌菩萨(即法胜菩萨),常与六万八千侍女共相娱乐。常啼菩萨去求般若法门时,对此也没有生起邪见。

         2.3.2.2.2分析

            1)密宗有些大成就者娶空行母、行持双运,实际上在显宗中也是成立的,对此种行为,不能以别解脱戒来衡量;

            2) 这些菩萨虽示现为在家身份,但都是以大乘方便在利益众生。这种行持,绝不像世间人那样贪心特别强烈,在感情的罗网里逃不出来。而是在特殊情况下,身语表面上是罪业,实则皆为善法。

   2.3.3总结:善与不善,关键是以心来决定。

      1)佛经:“又彼诸有情,造作善不善,于乐及非乐,决定当获得。”

      2)菩萨以大悲和智慧摄持,身语不善业可以开许;

      3)若为了一己私欲,在贪嗔痴的驱使下行杀生、邪淫,这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也没有开许。


   2.3.4教诫

      1) 勿以密宗为借口,行不善业。

      2)打好前行的基础,未来十年、二十年修行都会比较稳固;若前行基础不牢,暂时会有一些境界、甚至神通出现,但过了两三年就会退回原地、现出原形了。


编写师兄:定解B10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70-定解B10-002】



本课重点




一、正面:微不足道的善业也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果报

(一)总说

1)微小善业如平时用转经轮、拿念珠,或者供一盏灯、一束鲜花、磕一个头,对佛塔、佛像转绕一匝等可以成熟广大果报。

2) 成熟之理:业成熟广大之理。


(二)详说以欢喜心、恭敬心对殊胜对境做供养之果报

1.公案

   1.1我乳轮王等以欢喜心、信心向佛抛洒豌豆,以此感得转轮王等异熟果。

   1.2 阿育王的仆人以欢喜心向僧众供养了一枚铜钱,以此功德后世转生为阿育王之女,手中金币随取岁有。

2.教诫:善恶因果观在佛教正见中是最重要的一环,行人务必要通过各种途径通达因果规律。

   2.1方法:依靠前辈大德的教言、历史上著名的经论。

   2.2 因果之理:善恶有报

   2.3行人应养成不轻小善的习惯,日积月累小善也会生出大功德

      2.3.1如何行持

         1)每天早上起来要供佛、顶礼;

         2)不管在哪里看见佛像,都要虔诚供养;

         3)平时在走路、坐车时,也在前方空中观想佛陀或上师、本尊,然后幻化出鲜花、山河大地等美妙供品,进行意幻供养;

         4)见到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有花、有森林、有清泉,口中要念“供养三宝”,内心也要想把这一切进行供养;

         5)平时去寺院的话,对佛像作供养;

         6)利用一切空闲的短暂时间念咒等。

      2.3.2以教、理、喻证明

         1)《大集经》:“若有真实生信心,是则能破三恶道;供养如来一香华,无量世受无上乐。”

         2)《贤愚经》:“莫想诸善微,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

         3)《出曜经》:“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渧虽微,渐盈大器。”

         4)《功德藏》:“无忧树种如芥子,每年果实成熟时,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恶果增不可喻。”


二、反面:只是违犯了细微学处,也会导致无穷的后患

1.教理

   1)《毗奈耶经》中说,在造恶业的过程中,假如有惭愧心、后悔心,果报则不会很严重;但若以无所谓的轻毁心,肆无忌惮地造业,那果报就相当可怕了。

2.公案:一比丘因轻视学处砍伐翳罗大树,以此恶业,感得后世转为翳罗叶龙王之身,直至弥勒佛将出世,才能为它授记脱此龙身的时间。

3. 教诫

   3.1因果正见是切实可在自己心相续中生起的功德,要再再思维修。

   3.1.1因果正见:“设经无量劫,彼业不能坏,果报成熟时,众生决定受。”

   3.1.2行人要再再思维修

      1) 因果不虚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一方面这些会提醒我们因果不虚应谨慎取舍,另一方面这也是随处可得的修行所缘。

      2) 因果不虚是修行人切实可修的功德法。


三、善恶业的性质由心决定

1.总说:在一切善业恶业之中,是黑是白、是轻是重,关键要看人的起心动念

1)心是恶的话,行为再善也是恶业

2)心是善的话,行为再恶也是善法


2.别说:对身语恶业有开许的情况

   2.1总说对身语恶业开许的条件和对象:对没有自私自利、内心清净的菩萨而言,身语七种不善业有直接开许的时候

   2.2别说

      2.2.1对“降服”开许的公案

         2.2.1.1公案

            1)短矛黑人意欲杀死五百个不退转菩萨,为了不让短矛黑人因此堕入地狱,大悲商主“就算我因此而下堕地狱,也是甘心情愿的。”之悲心与勇气杀死了短矛黑人,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

         2.2.1.2分析

            2.2.1.2.1显宗中的此种行为在密宗中被称为“降服”。

               1)降服的对境:恶业深重、恶趣为主的众生;

               2)对降服者的要求:以方便的大悲、特殊的智慧,在智悲双运的境界中行持“降服”之事。

      2.2.2对“双运”开许的公案

         2.2.2.1公案

            1)星宿婆罗门因不忍一位贪执他的婆罗门女因他而死,于是与其结婚生活十二年。由于他大悲心强烈,此举不但没有构成罪业,反而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

            2)《华严经》:妙德女因贪爱因贪爱修菩萨行的威德主太子(释尊前世),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如经云:“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3)《大乘庄严宝王经》:除盖障菩萨去求六字大明咒的传承时,那位法师有妻有子,甚至袈裟也被不净粪所染。但是佛陀告诉他:对这位菩萨,千万不要生邪见。

            4)《大般若经》:宣讲般若法门的法涌菩萨(即法胜菩萨),常与六万八千侍女共相娱乐。常啼菩萨去求般若法门时,对此也没有生起邪见。

         2.2.2.2分析

            1)密宗有些大成就者娶空行母、行持双运,实际上在显宗中也是成立的,对此种行为,不能以别解脱戒来衡量。


四、总结与教诫

1、善与不善,关键是以心来决定

•菩萨以大悲和智慧摄持,身语不善业可以开许;

•若为了一己私欲,在贪嗔痴的驱使下行杀生、邪淫,这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也没有开许。


2、教诫

•勿以密宗为借口,行不善业。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70-定解B01-009】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70课讲记脉络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