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365颗钻石的约定‖299 返回

365颗钻石的约定‖299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1-15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1 月 15  日 佛 历 2565 年



第299颗钻石





           寂天菩萨:       

ྒྱལ་སྲས་ཞི་བ་ལྷས།ཆོག་ཤེས་བདེ་སྤྱད་གང་ཡིན་པ།།དབང་པོས་ཀྱང་ནི་རྙེད་པར་དཀའ།།ཞེས་གསུངས།


天王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首》   



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

About content


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

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远离一切贪欲执著,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行持,与谁都没有牵连纠缠,这样的快乐即使王侯也难以享受,因此,知足少欲在世间中非常需要。

《佛遗教经》云:“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有忧畏。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知足少欲的人,心很坦然,远离担忧、痛苦、畏惧;知足少欲的人,即使睡在地上,没有盖的也没有垫的,他的心仍非常快乐。

只要心有满足,就是最大的财富。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言:“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告诉我们,在世间一切财产中,知足少欲是最为殊胜的,只要有了知足少欲,纵然自己身无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以此推知,假如怎么样都不满足,即使拥有一亿美金,也是欲壑难填,非常非常痛苦。


不仅佛教赞叹这一点,世间上有些名人也将之奉为信条。比如说苏东坡,他的有些行为很值得赞叹。他最初在杭州当太守,跟佛印禅师比较合得来,他们经常在那儿看西湖,一起坐在船里参禅悟道,研究研究东坡肉,日子过得挺好。


接着他被贬官了,贬到南方去了,当时的南方偏僻荒凉,不像现在这样经济发达。那些苦地方没有东坡肉吃了,人家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天天有荔枝吃,他就不走了,挺高兴。(不过有人说吃这么多荔枝会上火,可能苏东坡的消化能力不错吧。)


后来他不当官了,没有人送礼了,但觉得“良天佳月寄中秋,菊花开日乃重阳”。天上有明月就当中秋节,菊花开了即是重阳节,天天都是良辰佳节,没有家人团聚也很开心。他是多大的福都能享,多大的罪都能受,而且不以其苦,所以林语堂先生管他叫“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我们修行人里面,如果有一些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多好啊!他在木屋里也可以,山洞也可以,生病也可以,没有吃的也可以,始终都处于开心的状态中,那真是个好修行人。


可是很多人恐怕不是这样,平时什么都看不惯,在城市里也痛苦得不得了,背书也不行,看书也不行,吃饭也不行……我那天不是讲了嘛,这种人一直盯着纸上的小黑点,永远也发现不了大片的白纸。


其实,这种乐观主义来源于知足少欲,所以法王如意宝常说:“凡是我的传承弟子,应该过知足少欲的生活,这样心里会很快乐,有没有财产都可以。人生是无常的,什么事情都要经历,如果你最大的快乐可以享受,最大的痛苦能够面对,这就是人生的一大快乐。”


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在城市里的话,尽量帮助那些密密麻麻像蚂蚁一样的可怜众生;住在山里面的话,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来好好修行;住在人不多不少的地方,要与大家和睦相处,与人为善。无论到什么样的环境中,自己都应该过得很开心,其乐融融!


--《入行论》


为什么修行人没有财富可以很快乐?



如若无财当快乐,无有守护忙碌事,

所有争端及恼怒,悉由贪执财物起。


倘若一贫如洗、无吃无穿、赚不到钱,世人可能觉得特别痛苦。然对修行人而言,没有财富是很快乐的,为什么呢?


因为《亲友书释》中说,财富首先要积累,然后要守护,最后还要担心灭尽,前中后没有一处安乐可言。如果没有这些财富,那就不用买保险柜了。


有些人一个铁门不够,外面还要再加一个,如今许多房子都有防盗门、防盗窗,就像鸟关在笼子里一样,自己把自己关在铁笼里,害怕钱被人偷走了。假如没有财富的话,就用不着这样操心了。


国际上的争端、战争,除了极少数是政治等原因以外,大多数都跟财富有关,有些是为了石油,有些是为了地盘,有些是经济合作不成功,于是发生各种不愉快的事情。


相比之下,山里的修行人没有任何追求,无忧无虑,过着安闲的生活。经云:“奢望即痛苦,无求最快乐,做到无求者,安然而睡眠。”这样的境界,是依靠对财富的少欲知足而来的,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言:“若具知足一宝藏,无有财产真富翁。”知足少欲的人,即使没有什么财产,也是“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一个人没有财产,住在山里过知足少欲的生活,真的是很快乐。昨天来了个西双版纳那边的南传佛教出家人,我看了一下很羡慕,不知道他心里的境界怎么样,但身上除了三衣一杖外,连鞋都没有穿。(现在是秋天了,不穿鞋多难受啊!)


我问:“你坐车来的,还是走路来的?”他说:“方便的时候坐车,不方便就走路。”看起来十分自在。现在贪欲强的人,这个需要、那个需要,什么都需要,可是没有财产的话,也是很快乐的。


有时候看我下面那个房子,虽然房子不大,但里面堆满了东西,给别人也不行,不给的话,看起来心里很不舒服。前两天我就想:“如果发生一场火灾,全部烧光了多好啊!到时候什么都没有,买一个被子盖就行了。”


我年轻时特别贪书,到一个新华书店就请好几本书,每次出去一趟,带回来很多书。现在书也堆得像山一样,送人的话又舍不得,因此最好出现一场火灾,全部都没有了,只要一串念珠就可以。


我这串念珠也很便宜,大概十来块钱,是1997年有个喇嘛从五台山给我带来的,已经用了十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很多好念珠,(上师拿起桌上的一串念珠)刚才有个人供养我这个珊瑚念珠,今天倒没有听到“这个不要给别人”,一般来讲,许多人供养后都会说:“这个是珊瑚,几千块钱;这个是水晶,几万块钱,千万千万不要给别人。”


但不给别人的话,我自己也用不上,这些特别贵的念珠,不管它是多少钱,对我来说一毛钱都不值。为什么呢?因为卖也不卖出去,给别人的话,反而有人生邪见或者生贪心:“为什么堪布给我一个念珠,是不是里面有密意啊?”


所以一般都不敢给,好多念珠就放在那里。本想交给僧众念经,但管理员又不懂价钱,几万块钱、几千块钱的念珠,马上卖成几十块钱,这样也有点心痛,所以财富真是痛苦的根源。


唐代有一位承远法师(莲宗三祖),他在山里修行时,生活过得非常随缘。有人布施东西给他,他就吃;没人布施食物,他就吃草木。


有人仰慕他的德行而来拜谒,和他在山里碰面,大师身形消瘦、蓬头垢面,自己背着薪柴,来访者以为他是侍者而不在意,不知道他就是大师本人。


华智仁波切以前与弟子纽西龙多,住在森林中修行。他们经常没有东西吃,有糌粑的时候,纽西龙多就供养让华智仁波切吃。


有一次有一块饼,好像是纽西龙多母亲带来的,他们准备分的时候,华智仁波切突然问:“这个饼的头在哪儿,尾在哪儿?”纽西龙多就反复思索,之后依靠这样的窍诀,体悟了无头无尾、一切无有实相的大圆满最高境界。


所以,真正的证悟不在于物质生活如何富裕。有些修行人觉得自己很穷,做梦也想遇到一个大施主;有些世间人整天想着怎么样赚钱,大城市里的话题尽是如何赚钱,广告也是赚钱的窍诀、赚钱的秘方等等。这是人们的一种贪欲,真正能转为道用的话,没有财产也非常快乐。


要知道,一切争端皆以贪执财物而生,这对修行有很大的障碍。因此没有财物也不要痛苦,大家应该这样想:“我现在钱包丢了,什么都没有了,多快乐啊,一定要写个《快乐之歌》!”


但有些居士可能不是这样的,“哎呀,我钱包丢了!身份证倒不要紧,回去可以重新办。但里面有银行卡,万一别人知道密码怎么办?”所以没有财富是最快乐的。


--《快乐之歌讲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