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索达吉堪布】舌尖上的思考——饮食的目的是什么? 返回

【索达吉堪布】舌尖上的思考——饮食的目的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9-01-09



了知饮食如良药,

无有贪嗔而享用,

非为骄横体健朗,

唯一为使身生存。


作为凡夫人,一日三餐当然不可缺少,但要认识到饮食如同治病的良药,理应恰到好处,根据实际情况,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否则会适得其反,达不到效果。我们饮食的时候,应当了知食量,做到定时定量。如果吃得太多,身体沉重,容易昏沉、睡眠;吃得太少,又会憔悴衰弱,没有力气修行,所以吃饭一定要适量。

 

有些居士在饭店里吃饭时,因为害怕浪费,一直吃一直吃,肚子都要爆炸了,回去的路上很痛苦。虽然不浪费是种美德,但吃饭过量也不太好,对身体还是有损害。以前的一些老修行人,好几年的生活就像一天一样有规律。记得我寺院里有一个老喇嘛,他早上起床、晚上睡觉、白天的吃饭量,天天都相同,那时候没有手表,但他猜得特别准,什么时候该烧茶、喝几碗茶,从来都不错乱。其实,这种习惯对身体、修行各方面很有利益。

 

在吃饭的过程中,我们要断除贪心和嗔心。有些人看到好吃的东西,就高兴得不得了,狼吞虎咽,大口大口地吃;如果饭菜太咸太辣,就一口也吞不下去,对食物也生嗔恨心,对做饭的人也生嗔恨心。不过,有些做饭的人好像随心所欲,今天放特别多盐巴,明天一点也不放,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做饭的人也应该守一点规矩,不然的话,吃饭的人不能生贪又不能生嗔,你随随便便乱做一气,别人也不得不生嗔恨心。开玩笑!

 

然后,吃饭的目的不是为了青春永驻,就像现在人的饮食一样,各种广告打得非常厉害,让自己皮肤好、身材好,使别人生起贪心;也不是为了以食物来强健身体,与敌人打仗、张弓射箭时力大无穷,身体健朗。我们吃饭维持色身是很正常的,但若为了生起贪心、嗔心,那就不合理了。

 

前几年在陕西某地的一个饭庄里,有十二个人吃了一顿饭,为图吉利共花掉36.6万元,这些客人大多是香港富商,之所以要花这么多钱宴请,是为了祝贺他们合作成功;还有一个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为了庆祝生日,请客花掉20万人民币;去年有一个日本大明星到上海,第一顿正餐就吃掉了1.2万元左右……他们吃饭要么是为了庆贺,要么是为了虚荣,要么是为了满足贪心,这些目的都不正确。《杂宝藏经》云:“是身如车,好恶无择,香油臭脂,等同调滑。”我们应该视身如车,视食物如油,车只要用油令其转滑就可以,不必拣择香臭;同样,我们饮食只要能维持体力,足以办道即可,不应当分别好恶。

 

我曾看到汉地的课诵中有“食前五观 ”,其中有一句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修行人应把饥渴当作一种疾病,以食物为良药进行医治,使身体维持健康而食用。又云:“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为了修成道业,我们才受用此食物,不是为了青春美丽而吸引他人,也不是为了体魄强壮而摧毁怨敌。我们这个身体,只不过是暂时借用的骨肉假合,没有必要特别贪执,进餐时要观想食物来之不易,食用后应为三宝、为众生做有实义的事情。现在很多人吃饭觉得理所当然,根本不想它的来源,这是不合理的,《毗尼母经》中说:“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信施,为施所堕。”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亲友书讲记》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修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与知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当我们的智慧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烦恼,所以,越是会修行的人,越是喜欢在逆境中修。


   - 索达吉堪布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

学会开设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

悉尼:

0423121173

墨尔本:

0401352062

阿德莱德: 

0403411556

布里斯班:

0420687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