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物分享 三十一 | 《寂静之道》问与答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JI JING ZHI DAO-
寂静之道
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第二部 修行纲要纲要
附录
JI JING ZHI DAO
三 问与答
问:遇到乞丐,想布施又怕被骗,不知该怎么办?
答:面对乞丐,不要急于表达厌恶或不信任。生活若真的优裕,没人愿意低三下四出来乞讨。就算被骗被利用,至少不会给自他造成妨害。再说人生何处不受骗,又何必要跟一个笑脸相向、比你弱势的人较量。其实当我们在伸过来的空手中放下钱物,我们所傲的不是布施就是供养,不用担心会有第三种情况。
问:现在有些人利用人们的善心,拐卖儿童进行乞讨,从中获利。布施乞丐岂不是在纵容犯罪?
答:我们做事是好是坏主要看发心,否则能做的事情真不多。理论上说,大家都不吃不喝不消费,就不会有人制造假货伤天害理,但不能为了杜绝恶业自己就不吃穿用度买东西,也不能说是自己的日常消费行为导致纵容了造假犯罪。布施也是这样。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一切的不善,但内心清净就能减少伤害。
问:师父,念佛时如何做到心定、静心?心无杂念的境界好难啊!
答:作为初学者,不要等到心完全安静下来再去念佛,那样的话,你很难有机会开始念佛;相反,你应该通过念佛使心安静下来。心里越乱的时候,越要果断地提起佛号、心咒,把散乱、四处攀缘的心收回来。心咒又称为“心的保护者”,持咒或念诵佛号能够让我们的心不外散。通过长期、耐心的训练,我们慢慢习惯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持诵的心咒或佛号上,即使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内心的专注和宁静也不易受到影响。
念佛的时候发现自己杂念纷飞,是因为此时你的心比平时安静,所以才会察觉到杂念纷飞。这是很好的开端,不用去管杂念,坚持念佛,假以时日会见到成效。
另外,刚开始修行的人,很少能做到一心不乱。你需要保持觉察,在念头生起时,知道念头生起了;念头纷繁变化时,知道它在变化。不需刻意制止念头生起,也不要刻意挽留。如此保持觉察,自然而然地,就不会那么容易跟随念头乱跑了。久之,心会慢慢安静下来,安住的时间也能越来越长。
初学者往往以为凡事都有窍门,总想找个机巧的法子,其实最大的机巧就是坚持、串习。一件事,做十遍不成功,就做一百遍;一百遍不成功,就做一千遍。反复坚持做下去,熟能生巧。
问:您好师父,我想请教一下藏传佛教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我该怎么修?盼复!
答: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虽然传播的途径不同,但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藏传佛教包括显密两部分,密宗可以说是藏传佛教显著的特点。显密在根器、证悟的方法和所需时间等方面有差异。密宗认为诸法当下即是清净的。
对三宝生起信心,想要修行,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事情,是你往昔积累的福报因缘成熟的显现。首先你需要皈依佛门,皈依后开始同思佛法,并做功课,可以念诵《金刚经》《心经》《地藏经》这些经文或者持诵佛菩萨的圣号。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如何做功课》,在菩提洲网站和《次第花开》这本书里都有。如果有条件,你最好选择一位具德上师,在上师的指导下进行闻思修。
问:因为因缘时时变化、时时消失,所以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因为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因此每一个当下都是一个缘起,我们或许正可以运用这种缘起,加入一些好的条件,将我们的生命带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去,这便是修行?
答:可以这么说,修行就是断恶行善,纠正会给我们带来痛苦的身口意行为,积累智慧和福报资粮,走向解脱,并最终成就佛果。生命有四种:由黑暗走向黑暗、由黑暗走向光明、由光明走向黑暗、由光明走向光明。我们获得了这个暇满人身,如果懂得善加利用,就能由光明走向光明。
问:众生平等。可为什么有人不费劲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而有些人却一直活在痛苦之中?
答:众生平等是说众生都有佛性,有同样的潜力实现圆满觉悟,而每个众生当前的状态是自身种种因缘的显现,因缘不同,自然显现不同。有人不费劲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有些人一直活在痛苦之中,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福报不同。然而,你所说的“一直”实际上也只是暂时的显现而已。
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天人有福报用尽堕入恶趣的时候,地狱里的众生也有果报受尽转生到善道的时候,众生就是这样随着自己的业力在六道轮回中不断地起落,所以我们才要修行,彻底出离轮回。
问:上师您好,为什么信仰佛教的许多人拿很多钱去放生,而很少看到他们拿钱去帮助那些现世的人呢?真的希望大师能组织一次公益活动,帮助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还有患病的孩子。我想现世人的疾苦也应是信佛之人所关注的吧?
答:帮助众生的方式有很多种,佛菩萨救护众生的方式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寂天菩萨在《人菩萨行论》中说到:“路人无估依,愿为彼引导,并作渡者舟,船德与桥梁。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我愿成彼仆。”
佛教徒心怀一切众生的疾苦,对六道众生具有平等的慈悲心。假使你有这样的印象,认为佛教徒只放生动物,不帮助人,可能是由于你对佛教徒的了解还不够多。其实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佛教徒在以个人的身份、以个人的名义或团体的名义在积极帮助他人、奉献爱心,建立孤儿学校、养老院、扶贫医院,从事各种公益活动。在灾难到来时,也总有大量佛教徒在前线与后方无私无畏地救援,慷慨地捐赠。他们做这些事的时候,往往都是默默无闻的,很少曝光,更不会刻意去宣扬自己佛教徒的身份。而且,除了物质上的帮助外,很多佛教徒还在精神上给需要的人以帮助,让孤独的感到被关心,让空虚的感到充实,让绝望的重新生起希望,让迷茫的逐渐找到生活的方向。
问:上师,最近通过微博知道我学佛的好友越来越多了,很多都劝我回头是岸,好多的违缘啊!虽然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好,但我真不知道怎么和他们解释佛祖的智慧,我因此写了文章,可是写了之后更多违缘了,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和他们保持这难得的友谊又可以继续我的修心之路。
答:不要动摇自己修行的决心,也不要扰乱他人的心。继续你自己的闻思修行,让周围的人通过你的身心变化逐渐对佛法生起信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朋友们讲讲佛法的道理。凡事都有因缘,度化众生也需要观察众生的根基和因缘。作为初学者,最重要的就是自己静下来精进修行。
问: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家事,每天还要和孩子斗智斗勇。很想修,总苦于时间不够用。师父啊,我该如何是好?
答:在家人要工作、要照顾家庭,的确没有太多的修行时间,所以更应该珍惜。每天再忙,也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修行,尽量争取多的时间修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随时随地修习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智慧。比如在工作中和同事发生冲突,你可以修忍辱、修慈悲心;如果你的孩子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你可以修空性,告诉自己眼前的一切都如梦如幻;照顾父母,引导父母学佛,这是报答父母恩德,也能为自己积累福报资粮;戒杀茹素、护生放生,这些不需要占用很多时间,却是非常殊胜的法门。
问:一直没办法对那些给我带来伤害的人释怀,他们把快乐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我一直想知道如何才能放下,才能原谅。若是再说到悲悯之心,就更加不知道如何做了。
答:对那些伤害你的人,尽量去理解他们内心的痛苦烦恼,原谅他们对你的伤害。实在不能马上做到,不用着急,慈悲心的训练可以一步步来。先对亲近、喜爱的人修慈悲心,然后将这种慈悲延展到一般人,最后到伤害过自己的人。当你生起菩提心,当你的菩提心日日增上,有一天,你会发现,曾经无法释怀的心结已经烟消云散。
修行不易,难就难在要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
问:上师,若他人回报你的慈悲以冷漠、不关心甚至厌恶,何以我们收获的是安乐?
答:我们不可能除尽大地上的荆棘瓦砾,但是当我们给自己的双足穿上一双舒适的好鞋子,我们的脚下便变得柔软。如果你把自己的快乐系缚在别人对你的态度上,恐怕你永远也得不到安宁。安乐是自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即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越来越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问:有的师兄建议我不要与外道有接触,要避而远之,是为了善护法身慧命,不可以结缘,以免将来这个果成熟了堕入外道,说要成佛以后,任运救度有情。如果佛教徒只想自己得一点法,躲避着外道(若家里父母亲朋是外道躲不过吧),不接触,不去感化影响,不把佛陀最殊胜的教授弘扬,要到成佛后才去救度有情,那佛教的未来不容乐观啊。请师父慈悲开示,对外道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应该如何做?
答:在家修行的人不可避免要与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跟我们有着同样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我想避免矛盾冲突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从基本人性出发去与人交往、询通。在宗教、性别、职业、社会地位等不同的背后,大家都是人,都希望被理解、被关怀,都希求快乐,不想遭受痛苦。先认识到这一点,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内心的容量,对众生慢慢地由衷地生起亲切感,愿意去感受他们的快乐、悲伤、孤独,愿意去谅解、去帮助。这在我看来是佛教徒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应首先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再谈如何与外道相处。没有内心的开放和悲悯,我们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也很难切实地利益有情。
一个人不论他的宗教信仰为何,在大乘佛教徒看来,他都具有佛性,有着与诸佛菩萨一样清净无染的本性。我们应该平等恭敬,不轻慢排斥众生。
能与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在闻思修上互相帮助,自然是再好不过。但如果不得不跟信仰与己不同的人交往,我们仍然可以做到在尊重其信仰、关怀其需求的同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修行。恭敬不等于随学,对人有礼貌不一定就要拜其为师。
至于弘扬佛法的问题,这要看因缘。智慧不够的话,是很难判断因缘的,所以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如何提高呢?闻思修。初学者安静下来,好好闻思修行,就是在弘扬佛法。好的修行人,他的寂静调柔,可以感动人心,令人对佛法生起信心。
问:不起疑,我认为不足信。疑了,然后求证,体证了,然后才能信。但是佛家又讲,不起信,不能得证。疑和信的关系,请赐教。
答:关于疑与信的关系,以自然科学为例来说,现代人应该都相信科学,从小就接受科学教育,但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你心里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很多疑问。有疑问不说明你认为科学不可信,信科学也不代表你对科学所有门类的知识完全通达,没有丝毫不理解之处,或者你对自然界种种现象不再有疑惑。提出疑问并努力寻找到答案,是学习中重要的一环,这一求索的过程会增强你对科学的信仰,而对科学的信仰也会激励你不断去提问、求证和发现。在这里,疑与信不但不构成矛盾,反而是互为促进的。当然,前提条件是你相信科学,如果你根本就排斥科学,认为科学是骗人的把戏,你就不会去学科学,更不会为了获得知识而提出疑问。你可能只会出于成见提出质疑批评,不为澄清问题,只为证明自己的封闭和排斥是对的。
对佛法的信和疑,与此类似。信,首先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愿意放下成见,换个角度看问题,才能有新的见识和理解。佛教说,唯信能人。其实不仅信佛如此,学什么都是这样。不揭开杯盖或者杯子是满的,都装不进水去。抱着开放和接受的心态,才能学到东西。
你相信佛陀的教法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并不等于你立即就能理解并见到这个真相。你需要通过反复的同思、提问、辨析、验证去启发自性智慧,使之流露显发出来。
自去年年底以来,网友和佛子们通过微博和菩提洲网站信箱提出有关佛法的不少问题,我在这里对其中部分问题做出了简单回答。
文中错漏在所难免,我至诚向诸佛菩萨忏悔罪过!也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指正。以此微薄功德回向众生,愿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希阿荣博
完成于藏历铁兔年十二月十五
殊胜的阿弥陀佛节日
(公无2012年2月7日)
紫莹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微博: http://weibo.com/tangchiieng1001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