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44 * 阅读参考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44 * 阅读参考


1


佛陀示现头痛的公案启示。

①断证功德圆满的佛陀还要承受果报的原因。

佛陀已经灭尽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依旧要示现头痛、脚刺等果报,这是为了起到警醒的作用,让后学者了达因果不虚的道理。这些纯粹是示现,佛陀不会再有业力所感召的果,否则会有断证功德不圆满的过失。

佛陀没有超越因果。

A.“因”就像种子,阳光、水土、时间和合,种子就会发芽。如果把种子放在铁箱子里,不接触阳光、水土,种子就没有发芽的能力;如果把种子扔到火中灼烧透彻,那它即便遇到阳光水土也不会发芽。佛陀通过三个无量劫的修行把业因彻底断尽,因不存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果。

B.佛陀成就圆满正等正觉果位,最开始需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中间在三个无量劫当中积累殊胜的福慧二资,最终成就佛果,这一过程依然符合因果规律。

C.所谓“超越因果”是指在大空离戏实相境界当中“因不存在,果也不存在”这个境界里面可以用“超越”这个词形容,除此之外,不能简单地把证悟空性就视为超越因果。如果知见不对,还将此观点传播给他人,让人生起“断空”、“ 什么都不存在”的邪见,就会有过失。

③【释疑】既然释迦族的业力现前无法阻挡,佛陀前三次劝阻的意义何在?

医生尽全力救治一个濒临死亡的病人,使其步入后世的时间延迟了半年,我们不能说这个医生做的是无用功。同样,佛陀前三次用威德力劝返了国王,延迟了帕吉波国王灭释迦族的行为,我们也不能因为最终释迦族人依旧被杀死就否认佛陀前三次的行为徒劳无益。

随缘不等于懒惰。

不管是世间事情,还是出世间修行,相续中都要有很积极的正能量。我们不能因为懒惰而不愿意努力争取、不愿意尝试,还将自己的懒惰美其名曰“随缘”。

佛教的思想非常积极,绝非世间人所认为的很消极、纯宿命的思想观念。对自己的事懒惰只会影响个人的利害得失,但是如果涉及到利益众生的事情,就不能够用“随缘”来掩盖内心的懒惰。就像佛陀明明知道定业不可转,释迦族人最终会被杀,仍会努力去做,让事态减轻或者感果时间延后。

我们要随学佛陀,尤其在利益众生的事情上要努力争取,无论得到怎样的结果,都要随缘对待,这才是佛教提倡的真正的随缘。


2


佛陀被婆罗门女诽谤的公案启示。

没有无缘无故的诽谤。

只从一世的现象观因缘,觉得是无因诽谤;如果追溯到前世,肯定有一定的因缘,就叫有因诽谤。在现实生活中被平白无故诽谤的时候,要从因果的道理上去思维,认识到现在的结果肯定与前世有关系,如果真的能够发自内心的对因果生起诚信,就不会怨天尤人。

凡夫修行人对修行要有信心。

佛陀在因地属于凡夫修行人的时候,一样会生起嫉妒、傲慢、诽谤等烦恼,也由此造过罪业,但经过长久的修行,最终断证功德圆满,度化了无量众生。同样,我们现在属于凡夫修行者的阶段,有烦恼很正常,但对上师、对法、对自身要有信心,坚持修下去,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超凡入圣。

供养时要护持僧众的道心。

如果有能力供养整个僧团,就平均供养一人一份;如果只能供养一部分僧人,可选用低调的方式进行,私下如法供养即可,最好不要当着别人的面作次第不同的供养。


3


受业程度和自相续断障层次有关。

佛陀感果,纯粹属于示现;

登地菩萨感果,具有控制业缘起现的自在(菩萨观察到有利众的必要,就会让种子成熟),没有自相的痛苦,更不会起现烦恼;

小乘阿罗汉是不由自主地感受业果,具有自相的痛苦,但感苦时相续不会起现烦恼,因而不会造业。小乘阿罗汉证悟了“人无我”空性,断除了烦恼障,但并未证悟“法无我”空性,因此并未断除所知障;

凡夫人也是不由自主地感受业果,具有自相的烦恼。因为凡夫人既没有证悟“人无我”空性,也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感苦时相续会起现烦恼,被二障的绳索束缚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4


无垢光尊者前世莲明公主公案。

①关于两位传承祖师。

藏传佛教分为旧译派和新译派(又名前译派和后译派),朗达玛灭佛之前只有旧译派。朗达玛灭佛之后,随着很多藏人从印度求取法义传回藏地,以及阿底峡尊者进藏传授显密教义,后译派逐渐兴起,格鲁派、噶举派、噶当派都归属于后译派。

五明佛学院学习的是宁玛派的教法。宁玛派属于藏传佛教的旧译派,最大的特色是以大圆满来修行成就。宁玛派中有两位传承祖师对我们恩德尤其大,对宁玛派后学弟子的近传加持力(来源直接、清净,中间未被誓言垢所染)不可思议。一位是全知无垢光尊者,学院学习中涉及到的密法论著基本上都是来自他,如《大圆满三大休息》、《七宝藏》;另一位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学院显密的很多的注疏基本上都是他所造。

②业果成熟的规律。

众生所造的业,经历百劫都不会毁灭,相续中的罪业如果处在种子习气的阶段,励力忏悔就容易把罪业种子直接灭尽;但是如果因缘聚合阶段,其果必定成熟。在我们的五蕴尚未达到无余(“无余”指灭尽,无始的轮回有多长,我们五蕴相续就有多长)之前,除非通过修量、修力把有漏五蕴断掉,使得业没有成熟的条件(如同把种子放在铁箱里,接触不到水土、阳光等),或者像佛陀一样把五蕴彻底断尽(五蕴断尽时,相续中的业也被功德力和修持力彻底灭尽而不会感果,如同用火把种子烧坏),否则业力不会成熟在任何外境上,只会成熟在自相续的身心上。

③释义:就感受业果而言,得地也无益,具德也无益,逃避也无济于事。

“得地也无益”:得地的菩萨(如龙树菩萨、贝若扎那等大成就者)也要感受因果业报;

“具德也无益”:即便是具足神通神变功德的阿罗汉(如恰嘎尊者、目犍连尊者等)也要感受因果业报(“德”主要是指修行所感召的功德,如神通神变等);

“逃避也无济于事”:无论躲到哪里,业力最终会成熟在自相续中,如律藏中说:“无论是虚空,大海或山洞,住于任何处,无不受业果”,四位仙人(为躲避死亡分别藏于虚空、大海、山洞和闹市人群中,死魔来临时,均无济于事)的公案也同样说明业报无法躲逃。


5


忏悔极其重要。

超凡入圣的显宗、密宗的大成就者、小乘圣者乃至于佛陀都会受因果的束缚,这些公案充分说明了因果不虚,了知这些道理之后,我们要引以为戒,发自内心精进励力忏悔无始劫以来的罪业。我们应反思无始以来自相续中沾染的罪业及其果报的严重性,对罪业生起真实的畏惧以及痛悔心,进一步生起“宁可舍弃生命也不想再造作罪业”的立誓心,由此四对治力中最核心的厌患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才会具足。

四对治力中的现行对治力可以依于阿弥陀佛或者说净土法门的修行方便——念佛、发菩堤心、观修无二慧;也可以顶礼,依靠金刚萨埵的修法。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43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42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41 * 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