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生命关怀特辑】生死面前,我们缺失的只是“死亡教育”么? 返回

【生命关怀特辑】生死面前,我们缺失的只是“死亡教育”么?



清明节即将来临,对亡者的祭奠与怀念,让死亡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寿命无常的警示,远有气旋“伊代”重创非洲南部三国,已致数百人死亡;近有江苏盐城化工厂爆炸,数十人遇难。

 

与此同时,一则新闻给我们哀伤的心带来一丝欣慰: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顾晋提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全民开展死亡教育。

 

死亡,是我们一生不能逃避的结局。可谓“阎罗王”面前,人人平等。有句话说得对: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个先来。可是我们永远在为“明天”作打算,却很少为“死亡”做准备。


我们这一代可以“勇敢”地选择

“自杀” 来摆脱人生的痛苦,

却掩耳盗铃地回避“丧文化”,

认为它是不吉祥,是恐怖的。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



 我们缺失的只是 “死亡教育”么?


让亲人多活十天,就证明我们爱她吗?


一个来自身边故事的启示


一个多月以前,小编家族里德高望众的老人在昏迷十三天后,撒手人寰。令人扼腕的是,有两位晚辈风尘仆仆赶到病榻前,善巧引导她打消畏惧,正确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却被前来探视的孝子贤孙们以“加油,您活到120岁没问题!”的鼓励之言勾起对生的留恋,安详的神色逐渐转为痛苦挣扎状。


不久,老人家进入深度昏迷,十天后离世。这位97岁的老人原本可以走得很安详,最终却错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关头。她走的时候,肤色变成了半透明,针眼、插管遍布全身,不忍目睹。如果她能表达,她愿意要这十天吗?这十天里,生命的意义何在?


让亲人这样多活十天,

就证明我们很爱很爱他吗?

我们的爱里面有没有对死亡的正确认知呢?



姑息治疗就能提高“死亡质量”吗?


关于琼瑶“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启示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愈来愈多人被延命加工,一息尚存,却毫无尊严。


早在几年前,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在这份报告中,“死亡质量”指数的测算,涵盖了五个维度的评价,分别是姑息与医疗环境、人力资源、医疗护理的可负担程度、护理质量,以及公众参与水平。在这五个维度上,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差了一大截。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各大城市在陆续发布幸福指数。但这些发布却不约而同忽略了“死亡质量”——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


“重生避死”导致了国人无法直面死亡,而家属不堪背负“不孝”骂名,更令善终——这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变成了难以被放上台面来讲的生死观念问题。


台湾著名言情小说家琼瑶在自己的facebook账户发布了写给儿子儿媳的公开信: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其中有一个叮嘱便是:我已经注记过,最后的“急救措施”,气切、电击、叶克膜……这些,全部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千万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


今年伊始,亚洲第一部善终法案《病人自主权利法》立法通过,开启“自己善终,自己来”的新纪元。死亡,不再是禁忌与惧怕,而是生命的凝视与整理。清楚交代,告别挚爱。


然而,仅仅依靠姑息治疗、善终法案,就能预约美好告别,提升“死亡质量”吗?


在国人呼吁开展“死亡教育”时,也许我们首先应该对死亡有更清楚的认知: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

最美好的告别,是对死亡早日做好准备。


如果我们提前有所准备,

有一些佛法的体验和修证,

临死时就会比较有把握。



如何让一场“美好告别”

有了向死而生的安乐?


你需要了知的善终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都很重视善终。五福临门的第五福:考终命即为善终。



儒家眼里的五福:

《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1、长寿:命不夭折而且寿数绵长;

2、富贵: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3、康宁:身体健康而且内心安宁;

4、好德:心性仁善而且顺应自然;

5、善终:安详离世而且饰终以礼。



佛家眼里的五福:

1、长寿:慈悲心感应而来;

2、富贵:布施和恭敬心感应而来;

3、康宁:清净心感应而来;

4、好德:广结善缘、多积福德、磨练心智感应而来;

5、善终:心无挂碍感应而来。


善终有哪些种类?


1、小善终——没有遭到意外横祸,无病而终的。


2、中善终——不但没有病苦,而且心中没有怨气和内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安心地逝世的。


3、大善终——自己预先知道临终的时间,而且身心了无挂碍,走得洒脱,甚至还亲眼看见佛菩萨来迎接,往生到佛菩萨的净土,这才算是成功的人生啦。


善终有无原因?


善终绝对不能凭侥幸,一定要广修福慧才能达到,善终跟过去的善业有关,但最主要还是在我们今生的好德和宁静的心灵。除非我们能在广积阴德和止息妄念上多下功夫,否则临命终时便很难得到自在。


善终有无捷径?


念佛得到善终实例很多,像《净土圣贤录》和《念佛感应见闻记》里都记载得相当详尽。临终时因为别人帮他念佛,而得善终或往生菩萨净土的人也非常多。除非我们自己真的修到有把握往生,否则一定要借助“临终助念”才行。

 

念佛不但能消业障,还能增福慧。譬如:一个人死了十二个小时,本来他的表情一直很难看,后来有人帮他念佛的名号,念了几小时后,第二天,那死者的肢体柔软、表情很好看,甚至还有面带笑容的样子。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实。死了十二个小时才帮他助念,都有上述的效果,更可况临终时就一直帮他念佛,那效果是当然更大了。



  生命最后一程,

用什么来送给亲人“美好告别”?


堪布给你最殊胜的“善终良方”


虽然世间的临终关怀是一种善举,但站在佛教的高度来看,这些关怀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从究竟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佛法的方便,才能让人们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究竟往生清净刹土,获得出世间的圣果。因此,佛教的临终关怀才是最圆满的。


 一问:

我们为什么强调在临终时要助念呢?


因为临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那时无论是恶还是善,对亡者的去向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法苑珠林》中说:“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虽然一生行善,临终时若产生恶念,死后便会转生恶趣;虽然一生作恶,临终时若产生善念,便可以转生到天界。


以前有一个阿耆达王,他一生造塔兴寺,做了很多善事,本来死后能转生到天界,可是临终时一个侍者用扇子为他扇风,失手将扇子掉到他脸上,阿耆达王由此产生了一念嗔心,结果死后转生为毒蛇;相反,汉地的张善和一辈子杀牛,临终时地狱相现前,在善知识的劝导下他拼命念佛,念了还不到十声佛,就往生极乐世界了。


 二问:

一个人往生时,若见到有亲人拦阻,怎么办?


人死后进入中阴时,若有正见想要往生,途中遇到有人来劝阻:“我是你的某某亲友,不能去啊!”“你应该考虑我们的痛苦,回来啊!”此时应该想“这是我往生的一种障碍,不能听他们的”,然后就勇往直前。


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里有一则比喻:往生极乐世界时,对一切都不要贪恋,应像从网中解脱出来的老鹰一样,义无反顾地冲向天空。


 三问:

人在临死之前,还需要有哪些准备?


如果有一些财产,则应尽量舍弃,比如用来供养僧众、供养三宝等。倘若实在来不及,就从内心里放下,这也很重要!


阿弥陀佛的有些修法要诀中说:我们在临终时,里里外外的死相已经出现,自己也知道肯定活不了,那时候不要执著任何财产,也不要执著这样那样的东西。假如来不及舍弃,就在心里想:“我从无始以来于轮回中一直流转,今生终于遇到了往生法,我一定要舍弃对眷属、财产的贪恋,唯一希求往生。”
这就是上师们的教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言!


 四问:

如何劝说不相信来世的家属呢?


不管有没有来世,人们是希望临终的老人充满恐惧地离开人世,还是带着希望迎接未来?


做为孝子,即使认为没有来世、没有西方极乐世界,也要让临终的老人相信有来世、有西方极乐世界,让他带着期待去享福、期待来世再相聚的心态安详地离开人世。这个无关信仰,纯粹是心理学的范畴。


善终,一般人所说的“好死”。

如果我们福报不够,善终很难。


为此我们要多多积攒福慧资粮,

并把死亡的权利还给那个一息尚存的亲人,

给他们真实利益的临终关怀,

才是真正爱他们的方式!


                    ——教言摘录自《临终关怀》

                   《死亡面前,谁都不是路人》

                 《生死救度/为临终者献爱心》

感谢一程生命关怀提供支持

倘若您想了解临终助念,请关注下期:

 临终时,我们该做些什么?

一堂《千钧一发的死亡应急实操课》

不容错过喔!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