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15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36课-脉络&难点 返回

15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36课-脉络&难点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

一、承上启下:简述科判位置

二、上师瑜伽以实修为主


戊二、持明表示传

一、持明表示传在人间弘扬之历史

(一)蒋花西宁求法并成为教法结集者

(二)西日桑哈接法、传法


二、常常祈祷传承上师

(一)常常祈祷传承上师很重要

(二)《持明传承上师祈祷文》


戊三、补特伽罗耳传

一、藏地人类的起源


二、肩座王时代

(一)溯源:肩座王(除盖障菩萨)的来历

(二)教诫:求法者要心怀感恩


三、拉托托日年赞王时代

(一)出现三宝所依和授记,标志着正法的开端

(二)旁述:关于时代的分歧


四、松赞干布王时代

(一)松赞干布

(二)囤弥桑布扎

(三)阿嘎玛德(松赞干布白毫幻化)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一、承上启下:简述科判位置


二、上师瑜伽以实修为主

(一)阐述要点

1、略说:我们要以实修为主

2、正说:修上师瑜伽,要念诵莲师心咒一千万遍


(二)如何做到

1、古今对比——古代修行人:虽传播佛法不易,但专注闻思修

2、古今对比——现代修行人:有传播佛法的便利,但心不能专注


现代修行人如何专注:

步骤一:依靠强有力的加持——以恭敬心,信心长期祈祷

步骤二:如何生起信心——对传承上师有所了解,经常祈祷


戊二、持明表示传

持明表示传在人间弘扬之历史

(一)蒋花西宁求法并成为教法结集者

1、蒋花西宁的诞生


2、文殊菩萨授记,不认可“超越因果之法”而辩论失败

旁述:大圆满祖师无人能胜伏

1)正说:历代大圆满祖师,在佛法辩论及讲述世俗道理方面,无人能胜伏

2)例说:如今喇荣以及世间很多在大圆满上有一定开悟验相的人,都有相当的权威性

3)结论:无人可在理论上否认大圆满观点,多数人的成见是因为不了解


3、蒋花西宁求法

1)决心忏悔求法

旁述:

①以造论的方式悔过,是最好的忏悔

A. 例说:现代知识分子曾对佛教,密法不恭敬,非常想忏悔

B. 如何做:

正说:以造论或写文章的方式忏悔,劝诫他人

公案:世亲论师造论忏悔谤法罪业

虽忏悔但罪业太重今世无法见到本尊(提示我们要小心谨慎)

C. 结论:以汉传佛教大德为例说明忏悔的必要


②学修密法的人有责任消除他人的误解

A. 问题:个别人的行为,导致很多人对密法产生误解

B. 如何做:作为学修密法的人,有责任去澄清

C. 澄清的必要:

功德:密法对全世界众生的生活、修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过患:个别人的不良行为,为密法的弘扬带来负面影响,无法代表藏传佛教

结论:本着对佛法负责的态度,澄清是有必要的


2)无缘分者返回

旁述:无缘者不得度

①总说

②公案

③结论


4、证悟并成为教法结集者

1)通过持明表示传证悟

旁述:持明表示传(汉地公案)


2)赐予灌顶窍诀和教言

①  极喜金刚赐予灌顶和窍诀并赐名

②  极喜金刚赐予教言

显宗经典为例

③  文殊友用偈颂表达证悟境界


3)著论忏悔并传法西日桑哈


(二)西日桑哈接法、传法

1、西日桑哈诞生

旁述:在西安某大学对西日桑哈做些研讨


2、西日桑哈接法

旁述:如果此世没有成就,在下一世25岁前遇到根本上师可获得成就


3、西日桑哈传法

1)略说

2)详说


常常祈祷传承上师

(一)常祈祷传承上师很重要


(二)《持明传承上师祈祷文》

1、此祈祷文的缘起

1)上师将祈祷文做成光盘

2)祈祷文的作者及祈祷内容

3)法王念诵的时间和场合


2、上师的祈愿


3、播放法王如意宝念诵的《持明传承上师祈祷文》


戊三、补特伽罗耳传

藏地人类的起源


肩座王时代

(一)溯源:肩座王(除盖障菩萨)的来历

旁述:藏地的国王或上师,多数是佛菩萨的化身


(二)教诫:求法者要心怀感恩

1、正说:了知法之来源而感恩


2、例说:古代求法者非常知道感恩


3、结论:

1)我们应生起感恩心

2)以上师自身为例,说明对赐予法恩的人应生起深深的感恩


拉托托日年赞王时代

(一)出现三宝所依和授记,标志着正法的开端


(二)旁述:关于时代的分歧


松赞干布王时代

(一)松赞干布

1、建造了镇肢寺、镇节寺及拉萨大昭寺

2、迎娶文成公主,赤尊公主

3、迎请12岁及8岁的两尊觉沃佛像入藏


(二)囤弥桑布扎

1、创立文字

2、大量翻译


(三)阿嘎玛德(松赞干布白毫幻化)

1、调伏外道国王

2、取出了五尊栴檀观音

3、塑造拉萨十一面观音像


本课难点


一、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当我们凝视一棵树的时候,往往会赞叹它高大挺直的身躯,绿叶成荫的清凉;我们依靠它,赞美它,却很少想起当初那棵弱小的树苗,一点一滴的成长过程,需要多少次阳光的默默照射,多少次细雨的悄悄滋润,狂风险些把它吹倒,它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汲取营养,土里面有无数树叶和枯枝堆积在一起……而人们常常只关注树本身,把它和身边的一切割裂开。


细细观察我们自身的成长,离不开传法的上师,离不开发心的团队,离不开稳定的道场,离不开法本的制作团队,甚至离不开运输的卡车司机,离不开森林里的那棵树,也离不开滋润它的阳光雨露。那些已经消逝的久远年代,那些书本上的名字,不止一人,不止一代的努力积聚因缘,才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在这时空里促成我们闻思修的因缘……得到容易的,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真正懂得了这份因缘的背后,我们一定会发自内心的生起深深的感恩,每次的闻思修会显得格外珍贵。当我们原本只想收获一缕春风,却发现收获了整个春天的时候,也一定会想把全部的春天送给所有人。


二、能不能不让自己非说不可

“慎护口业”这句话我们听了不止一遍。简单粗暴的说,就是:“能少说点吗?”但负面的案例还是太多了,有些学习显宗,学习汉传的不理解密宗,不理解藏传,有些学习密宗的看不起显宗……问题的麻烦不仅在于看不惯,而是他必须得把这种看不惯说出来,得表达出来让人知道才行,根本控制不住。也许是世间习气太浓厚,仿佛只有体现了一个“我”所秉持的观点,才能体现出“我”的态度,“我”的优越性,“我”的与众不同。


其实,不了解的事物太多了,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秉持着探索、观察的态度,在不了解之前不轻易发表评论,这也是一个有头脑的人类该有的处理方式。学习佛法圆融的人,完全能够领悟到各宗各派的安立只是为了接引不同根基的人;或者引导同一个人拾阶而上;宗派之间的辩论,完全是为了遣除旁观者的疑惑,并不是像武侠小说那样,成了门户之争。


并且,在别人眼里的那个“佛教喷子”的形象,也不是我们自己愿意看到的吧。所以,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幸福,我们务必要切实地做到“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编写师兄:定解B1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6136-定解B06-00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