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俱舍论》分八品内容,现在我们学习到第五品分别随眠,对于烦恼进行宣讲和安立。学习烦恼是为了对治烦恼,调伏烦恼。在安立分别随眠的内容当中,前面我们也学习了十种根本烦恼,以及所安立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还有经典当中所出现的烦恼的异名。今天我们学习第二个科判。丙二、论中所出现之异名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在一些对法论当中也出现了烦恼的不同异名。在经典当中,随烦恼等也有出现,但此处主要是从论典当中出现的异名进行安立的。丁一、略说
“此等”,即随眠烦恼。除了上述安立的名称之外,烦恼也可以分为结,“等”字当中包含了缚、随眠、随烦恼、缠等分类。所以在对法论等当中也宣讲了这五种分类,这是略说。丁二、广说 分四:一、结;二、缚;三、随烦恼;四、缠
对于上面所宣讲的结等进行进一步安立。上述当中有一个随眠,因为随眠前面已经讲了,所以在此处就没单独再讲这个烦恼。此处讲到了随烦恼,平常我们经常讲根本烦恼、随烦恼,这个随烦恼到底是如何安立的,在此处也顺次出现了。戊一、结 分三:一、九结;二、五顺下分结;三、五顺上分结
结在《辨中边论》等很多论典当中也出现过,是烦恼障碍的异名。结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安立的,首先是安立九种结,第二是五种顺下分,然后是五种顺上分。己一、九结
颂词当中并没有把九种结的名称一一进行安立,只是讲到“实体与取相同故,安立见取之二结”,把见结分了两种,一个是见结,一个是取结。为什么这样安立呢?实体故,取相同故,这是把见分开安立两种的原因。“二唯不善自在故,嫉悭单独称二结”,把嫉妒和悭吝从缠当中拿过来,单独安立为结的原因,是唯不善故和自在故,这是嫉妒和悭吝从八种缠当中拿过来单独称为结的原因。在注释当中提到了九种结的具体安立:第一个是贪欲;第二是嗔恚;第三是慢;第四是无明;第五是见;第六是疑。以上是六种根本烦恼,和前面一样。然后再加一个(第七)取结。其实这个取结是见结的不同安立,见和取都属于六种根本烦恼的见。再安立一个(第八)嫉妒结和(第九)悭吝结,即九种结。九种结中六种根本烦恼反复出现,我们也很清楚了。关键是见结和取结,前面的见结是坏聚见、边执见和邪见,取结是见取见和戒禁取见。见取见和戒禁取都有一个取,所以再加一个取结。见结和取结其实就是五种见的本体,除了五种见的本体之外没有其他的。为什么要分开呢?“实体与取相同故”,实体相同故和与取相同故,因为这两种根据“安立见取之二结”。首先是实体相同,意思是数量是一样的,前面是十八种实体的数量,后面也是十八种实体的数量,这是其中的一个根据。怎么样实体相同呢?十八种分了两组,一组是坏聚见和边执见,一组是邪见。第一组是前面的两种见,坏聚见和边执见在欲界属于苦谛见断。苦谛下面五种见是齐全的,所以在苦谛当中有坏聚见也有边执见两种。同样,在色无色界的苦谛下面也是坏聚见和边执见,所以三界各有两种的缘故,加起来是六种。第二组是邪见,邪见在苦集灭道四种见断下面都有。欲界当中有四种,在色界无色界四谛下面也都有四种,所以总共加起来是十二种。邪见的十二种再加上前面坏聚见和边执见的六种,总共就是十八种。实体相同的第二个主要是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它们也是安立十八种。首先见取见在三界苦集灭道见断当中都有,所以欲界当中有四个,在色界和无色界当中也各有四个,所以总共加起来是十二种。然后戒禁取见在四谛当中只有苦谛和道谛下面有。所以在欲界当中只有两种,然后在色界和无色界当中也是苦谛和道谛下面有,所以总共加起来有六种。加上前面十二种就是十八种。所以前面三种见,坏聚见、边执见、邪见总共加起来实体有十八种。然后后面见取见、戒禁取见它们二者加起来也是十八种。从实体相同的缘故可以把它们分开安立,这是一种根据。第二种根据是“取相同故”,主要是从它的能取所取的角度来讲是相同的,因为坏聚见、边执见和邪见这三种见是所取,它们被后面的两种见取见[1]和戒禁取见[2]执为殊胜的所取,从所取的角度讲的。当然后面的两种就是执为殊胜的能取。从取的角度安立也是相同的。因为一个是所取,一个是能取的缘故,安立见取之二结,把见分开,安立一个见结,安立一个取结。其实见结和取结都是根本烦恼的见当中进行安立的。以上讲到了把见拆开的原因。下面再继续安立嫉妒和悭吝。嫉妒和悭吝本来属于缠当中,为什么把它们从缠当中调过来,单独安立结呢?“二唯不善自在故”,“二”的意思是嫉妒和悭吝,这两种“唯不善”,唯一是不善的,没有其它无记等的状态,它就是一个不善的自性。第二是“自在故”,意思是它们是可以单独产生的,不需要依靠其他的法,不需要和其他的法和合起来共同产生。它们可以自在产生的缘故,所以单独安立为二结。嫉妒心是在修行者的相续当中对别人的圆满或种种安乐无法堪忍,产生这样一种状态就称之为嫉妒。悭吝是自己对于法或者财物等舍不得布施,非常悭吝的状态。以上二者第一是唯不善的自性,第二是自在可以单独产生的缘故,因此单独称之为二结。九种结三界都有,嗔恨心、嫉妒和悭吝这三者是欲界才有的。嗔心在上二界是没有的,然后唯不善的嫉妒和唯不善的悭吝也是欲界才有的,这三种是欲界有,其他的除了欲界有之外,色界无色界都有。九种结是在整个三界当中混在一起讲的,如果分开讲,嗔心、嫉妒、悭吝等只有欲界,其他没有。就好像把结系好之后很难解开一样,我们内心当中如果有了烦恼之后,相当于打了结,很难以解开。所以要解开这些烦恼结,必须要通过殊胜的对治,专门学习解结的方法,否则,不学习不实践的话,这个结自己是没办法打开的。虽然在密乘当中有自解脱的安立,但是在小乘或者一般老百姓的相续当中,这个结没办法自己解开,它只有越结越深,越结越紧。因为凡夫人所串习的都是怎么样生起烦恼,增长烦恼的方法,所以他们所学习所串习的并不是如何把结打开的道,而是让这个结越结越紧的道。所以一般的人如果不学佛法,通过自己的能力或者任其发展,是根本不可能调服烦恼的。只有真正地认认真真学习,然后实践佛法才可以把这个结打开。此处也是结,但是属于顺下分。顺下分和顺上分是可以观待来看的。
此颂讲到了五种顺下分结,首先前面的三句讲到了五种结自己的分工,如何让众生安住在欲界当中,没有办法远离。“门与根摄故为三”是一组问答,在见道当中其实已经断掉了五种见和怀疑。因为五种见和怀疑只是见断所摄,修断当中是没有见的,五见当中任何一见都没有,然后怀疑在修断当中也是没有,所以一旦把见断断完到达修道或者达到预流果的时候,其实断掉了六种烦恼,即五见再加上一个怀疑。为什么有些经典当中讲断除了坏聚见、戒禁取见和怀疑这三者就可以获得预流果,二者之间有矛盾吗?或者怎么样圆融呢?“门与根摄故为三”就是解释这个问题。门摄故和根摄故,把六种摄为三种当中,打开来讲就是六种,收摄起来就是三种,所以门摄和根摄安立为三,把六摄为三的意思。下面一个颂词解释这三种,断除坏聚见、戒禁取见和怀疑就可以获得解脱的原因。下面再进一步安立一下顺下分结,什么叫顺下分呢?下是指欲界,因为这五种烦恼让众生安住在欲界当中,没办法远离欲界。顺,即随顺欲界烦恼,所以叫做顺下分。五种烦恼让众生没有办法远离欲界,经常安住在欲界当中,所以叫做顺下分的烦恼。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存在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和害心这五种烦恼的话,那么是没有办法离开欲界的,这叫做顺下分。“以二令不离欲界”,因为欲贪和害心众生没办法离开欲界。色界是没有欲贪的,只有有贪。害心其实就是嗔心,如果你获得了初禅等,其实也是不可能有嗔心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远离欲界获得色界的禅定,或者转生色界,必须要远离欲界的贪欲和嗔心。所以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具有对欲界的贪心,也具有嗔心的话,那么是没有办法获得禅定,也没有办法转生到色界当中,所以这个叫“以二令不离欲界”。“由三能令复返回”,有些时候我们通过修行远离了贪欲和害心,但是如果没有远离坏聚见、戒禁取见和怀疑这三种的话,还会重新从色界返回到欲界当中。前面讲到了,欲贪和害心是让我们不离开欲界,那么假如我们离开了欲贪和害心,就可以生到色界。但是如果没有远离坏聚见、戒禁取见和怀疑的话,即便是暂时地远离了欲界,最后还是要回来的。在注释当中打了一个比喻,众生相当于被关在监狱当中;欲贪和害心相当于狱卒,就是守门的;坏聚见、戒禁取见和怀疑这三种相当于外围的巡逻队。如果欲贪和害心这两个狱卒存在的话,你是没办法从监牢当中跑出来的。即便你把贪欲和害心这两个狱卒打倒,从牢房中跑出来了,跑出去之后又遇到了巡逻队,他又把你抓回来了。前段时间越狱的这个人也是这样的,他把狱警杀死跑掉了,之后外面又遇到了很多巡逻的武警,最后又把他抓回去了。你可以暂时跑出去,但是还是没离开他的掌控,遇到了巡逻队又会被抓回来。同样,虽然暂时远离了贪欲和嗔心离开了欲界,但是因为内心当中具有坏聚见、戒禁取和怀疑缘故又会被抓回来,让他一直安住在欲界当中。总是随顺于欲界没办法真实地远离,所以叫做顺下分的烦恼。“门与根摄故为三”,这句话主要是问答、也是一组辩论。在见道[3]当中应该已经把坏聚见等五种见和怀疑都断掉了,之后趣入到修道[4]。到了修道,这些都不存在了。所以在获得预流果[5]的时候,应该是已经不存在五见和怀疑了,但是为什么经典当中又说,只断除坏聚见、戒禁取见和怀疑就可以获得预流果呢?有两种原因,一是“门”故,即把六种摄为三种,“门”是分类的意思,分三类归摄的。有直接宣说和间接宣说,直接宣说断除第一门的坏聚见,和前后两门的戒禁取见,以及四门类的怀疑。第一门类的坏聚见,如何理解呢?四谛有苦集灭道,苦谛下面有坏聚见。当然苦谛下面五种见都俱全,此处把苦谛作为第一类分别,主要以坏聚见为首,边执见等下面还要分类。第一门直接安立坏聚见。前后两门类是戒禁取见。戒禁取见是什么特点呢?在苦谛当中有戒禁取见,在道谛下面也有戒禁取见,所以是第一和第四,前后两门类当中都有戒禁取见。第一个是苦谛,苦谛下面有戒禁取见,后,即在道谛下面也有一个戒禁取见。所以第二门类安立为戒禁取。四门类当中就是怀疑,即在苦、集、灭、道下面都有怀疑。所以坏聚见在第一门类苦谛下面存在,在其它三谛下面没有。在集谛下面只有两种见,灭谛下面只有两种见,道谛下面有三种见,这里面都没有坏聚见,所以第一门类以坏聚见进行归摄。戒禁取见在第一和第四当中都有。怀疑是四门当中都有。以上是直接归摄的。间接是什么意思呢?边执见属于第一门类,就和坏聚见放在一起。所以直接断除的是坏聚见,间接也断除了边执见。边执见是跟着坏聚见一起的,属于第一门类,所以主要的坏聚见一断,边执见也跟随断除了。还有邪见和见取见,在四谛下面都是存在的,所以它俩也属于四门类。直接来讲四门类是怀疑,间接来讲,怀疑一断,邪见和见取见也跟着断了。因为门类相同,断掉了直接的坏聚见等,间接的这些也就断掉了。所以可以把六摄为三。三类当中第一门类以坏聚见为首,归摄了边执见;第二前后两门类是戒禁取见,在苦谛和道谛都有,直接断掉就可以;第三四门类当中怀疑为首,和它相应的,或者跟它一起的就是邪见和见取见。其实断掉的还是六种,只不过是以三种来作归摄门类而安立。以上是门故摄为三。还有一个原因是“根”故摄为三,即根本的缘故,边执见的根本是坏聚见,所以把坏聚见断掉之后,边执见也就跟着断掉了。见取见的根本是戒禁取见,把戒禁取见断掉之后,见取见也就断掉了。邪见的根本是怀疑,所以如果把怀疑断掉,邪见也就跟着断掉了。根本一断,跟随它的支分也就断掉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六种摄为三种。前面是门故,分了三种门类,有直接和间接的,直接的断掉之后间接的也就断掉了。还有根本故,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边执见的根本是坏聚见,坏聚见断掉之后边执见也跟着断掉了。下面讲到了为什么在经典当中把三种烦恼摄为结。不单单在此处,《入中论》在讲到大乘菩萨见道的时候:“断除一切三种结,远离一切恶趣道”,断除一切三种结的讲法和此处的讲法一模一样。三种烦恼是坏聚见,戒禁取见和怀疑[6]。为什么要这样安立呢?因为这三者的作用很突出,就像颂词当中讲的“不欲前往与迷路,于道生疑”,“此一切,成趋解脱之障碍”,这三种会成趋向解脱的障碍。“是故唯说断此三”,所以只是把这三种断掉就可以了。第一个是“不欲前往”,我们要从此处到彼处,比如去办事情,或者去朝圣等,都是要从此处出发到彼处去。这里面有三大障碍,第一个障碍就是不想去,你根本就不想去,对这个地方没有意乐,所以你自己都不想去,当然就是个大障碍。第二个是你想去,但是你走错路了。比如本身要去成都,然后你往色达方向一直跑,当然很难走到目的地。所以路走错了也不行,这叫迷路,不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你想去,但是走错路,这也是一个问题。第三是你想去,也没有走错路,但是你怀疑了,疑惑了。你本来想去成都,路也没有走错,沿着佛学院下去,往左边拐了,往色达方向走。路是对的,但是走到中间的时候,你开始怀疑,到底去还是不去。疑疑惑惑,犹犹豫豫,怀疑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本来是对的,但是你怀疑走的路到底是不是对的,这样也会成为一种怀疑。如果有怀疑,你不敢开足马力往下走,走一下停一下,到底对还是不对呢?返回来走一下,又往前走一下,是达不到目的地的。这是我们去往目的地的三种大障碍。如果我们真正要去目的地,应该怎么样呢?第一个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心态是很坚决的;第二个把路找对,不会迷路;第三个是认定之后一直很坚定地往下走。第一个是想走,第二个是走对路,第三个是没有怀疑,很坚定地走。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定会到达目的地的。此处的三种烦恼其实和这里是一样的,第一个是“不欲前往”,即坏聚见,不想解脱,为什么呢?因为坏聚见就是有我的见,认为我是存在的,而真实的解脱是要断我的。为什么有些人不想修解脱道呢?因为首先他觉得我是存在的,我是非常痛苦的,听说有一个解脱道可以让我解脱,让我自在,让我自由,所以他就觉得应该求解脱道。但是接触解脱道的时候,他发现这里面的解脱道和自己所想的解脱道并不是一回事,它需要把我灭掉,这个太可怕了。本来我是来追求解脱,获得安乐的,但是这个道居然是没有我的道,修来修去最后是要把我灭掉的,他很害怕我断灭。坏聚见是我见,而解脱道是灭我的道,最后让我不存在的道。这个时候他很恐怖,所以不欲前往,不想解脱了。他不想获得这样一种解脱,这种解脱是很可怕的,不是我想得到的,而是应该远离的。很多人不修解脱道的原因也第二个迷路,就是戒禁取见,有些外道虽然想求解脱,但是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把非因执为因,非道执为道。戒禁取见对于在家人和出家人都会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多人修错了道,有些是直接进入到外道当中,有些人虽然在佛道当中,但是自己想出一套,觉得修行是这样。虽然佛陀没讲过,祖师没讲过,上师也没讲过,但是我自己想了一套,把这个执为殊胜,这个叫做迷路。第三个是怀疑,自己在修道过程中没办法肯定我所修的道到底是怎么样的,是不是正确的,而犹犹豫豫。为什么我们在学佛过程中必须要长时间地闻思,长时间闻思其实就是为了打破怀疑,产生定解。把增益和损减全部断掉了,让我们产生定解。通过长时间的闻思,出离心是解脱道的根本,菩提心是大乘道的根本,空正见等等,每个都非常确定。当他修的时候不会怀疑修了半天到底是不是空性的,到底是不是无常的。所以第一个是想解脱,不管怎么样一定要解脱,因为轮回太痛苦了。一切过患的根本是有我,所以必须要断我,这个时候就想解脱;第二必须要依靠佛菩萨所开示的正道,不要依靠外道的修法,行于正道当中;第三通过闻思断除怀疑。如果这些都具足的话,就可以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获得解脱。要获得解脱必须要断除这三者,此三者是趋向解脱道的障碍的缘故,“是故唯说断此三”。如果把这三者断掉了,就可以获得解脱。以上是把六种归摄为三种的原因。世亲菩萨所用的比喻非常善巧。如果我们把这个比喻理解好,就可以知道我们自己没获得解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到底哪个地方有问题。如果分析好,就可以把障碍全部扫除掉。顺上分主要是色界和无色界所包含的,色界和无色界属于上。还有一种解释是,上属于解脱道。如果你具有这样一种结,就没办法获得解脱,把这些断掉之后就可以获得解脱。此处的顺上分主要是指色界和无色界。如果我们具有这样一种结,就没办法远离色界和无色界,因为随顺烦恼的缘故。
顺上分结也分有五种。“色界无色界所生,二贪”,此处把色界的贪和无色界的贪分开安立了,一个是色界的贪,一个是无色界的贪。这是两种,然后掉举是一种,慢是一种,无明是一种,加起来就是五种。色界贪和无色界的贪属于有贪,不是贪着五欲妙,而是贪着自己的身体、禅定等。掉举主要是修断的掉举。还有一种慢,对自己的定等产生慢,然后还有一种不了知实相的无明。掉举是想很多。虽然色界无色界都属于定地,但是也不可能经常在定中,有的时候也会打一些妄想,胡思乱想的事情也有,虽然不是想欲界饮食男女等等,但是仍然有掉举。“令不超离上界故”,如果有了这些,那么他就在色界和无色界当中没办法离开。首先主要的原因是有贪,贪着色界或无色界。有了这个之后,就会有掉举、慢、无明等等,具有这些之后就不能够超离三界。断掉了这个之后,就能够超离色界和无色界。所以,这里面所讲的都属于修断所摄,都是属于修断所摄这样一种法。唐译的注释中讲到顺上分结都是属于圣者相续当中具有的修断,而且是三果以上的圣者。因为如果是初果或者二果的圣者,他内心当中的烦恼不一定是顺上分,因为初果是人天七返,他还会转生欲界七次,所以他内心当中的烦恼不是顺上分,在他的内心当中还有往下走的烦恼。二果是一来,还要来欲界一次,他内心当中的烦恼也不可能属于顺上分。只有三果是不来欲界,他自己内心当中的烦恼属于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如果你要从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当中脱离,你必须要继续修道,到达阿罗汉果。到达阿罗汉果之后,才能把这些顺上分的结全部断掉,不再生色界无色界了。所以,三果圣者内心当中存在的烦恼,叫做顺上分结。按照这个观点来安立的时候,凡夫人内心当中的烦恼是顺下分的。还没有达到三果之前都是属于顺下分的。如果把这些断掉,不管是贪欲还是嗔心都没有了,其他的坏聚见等也不存在的话,他就可以远离这样欲界。顺上分主要是在色界和无色界当中没有办法超离的状态,是三果以上的状态,他绝对不再转生欲界了,只是顺上分的。要超离它只有得到阿罗汉果无学果。戊二、缚
什么是缚呢?就是平常我们讲的束缚。
应以乐受安立贪缚,应以苦受安立嗔缚,应以舍受安立痴缚,如是贪嗔痴三缚。当我们内心当中产生乐受的时候,就会贪着他,这个时候贪着的烦恼就像一根绳子一样把我们束缚住,没有办法让我们远离掉。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要观察这个所贪的对境和贪欲的过患,尽量在我们产生乐受的时候,不要产生贪心。因为缘乐受产生贪心是众生无始以来自然养成的一个习惯,他都不需要造作,看到好东西的时候,自然就产生贪心,想要得到、享受的状态。而当众生一感受到苦,马上就产生不悦意,然后就产生嗔恨心。所以,修行者专门有一个安忍的修法,当你在感受苦受的时候,有一系列观修的方法,让你虽然在感受苦受,但是不被嗔心所缚。这种修法在佛法当中也是非常多的,有很多转变自己观念的方法。同样,不苦不乐的舍受当中会产生痴缚,安立在无明愚痴当中。其实众生内心当中都有苦乐舍三受。在小乘道当中,观受是苦,也就是把整个的受观成是苦的自性,从而产生厌离,之后就不会被各种各样的烦恼所束缚。小乘的一系列修法当中都有一种对治的作用,让我们产生苦乐舍的时候,通过正念去观待,不远离善所缘,安住在善法当中。如果我们没有以正知正念观待的话,很容易快乐的时候就是贪,痛苦的时候就是嗔,舍的时候就是痴。一般的凡夫人平常的受无外乎就是苦乐舍,要不然就是苦受,要不然就是乐受,要不然就是舍受。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去了知的话,一天从早到晚,他都是被这三缚所束缚的,没办法远离。如果经常性被贪嗔痴所束缚的话,和解脱道是没办法相应的。因此修行佛法去认知和对治这些恶念头其实非常重要。所以学习这些烦恼的异名之后,和我们平常的修行和作意,真正观察起来的时候,还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如果我们不学习,我们就不认知,就觉得自己的修行还不错,但是真正比较仔细地观察之后,我们每天都在安立贪嗔痴三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对治。我们处在自然的状态当中,基本上都是贪嗔痴。但如果是圣者,他就不需要专门去讲,因为他内心当中已经有对治,自然的对治已经有了,他不会再随顺苦乐舍生起贪嗔痴了。怎么样才能够在苦乐舍现前的时候,不产生贪嗔痴呢?内心当中必须安立一个对治道,自己刻意的要去对治。这个时候要注意,快乐的时候不能产生贪,痛苦的时候不要产生嗔等等。经常性对治的话,他就和一般的普通人不一样。戊三、随烦恼
所谓根本烦恼外,
染污心所之行蕴,
一切均称随烦恼,
彼等不应称烦恼。
随烦恼是“所谓根本烦恼外,染污心所之行蕴”,这方面讲到了随烦恼他自己的体性。“一切均称随烦恼”,这些都称之为随烦恼,“彼等不应称烦恼”,不应称烦恼的意思是它们不是根本烦恼,只能是随烦恼。为什么是随烦恼呢?因为它们不是根本的。根本烦恼就是前面讲的六种或者十种。随烦恼是随顺于根本烦恼生起来的,是根本烦恼的等流,是行蕴所摄的染污性的心所。在心所当中,除了根本烦恼和善心所之外的这些染污性的心所,都称之为随烦恼。随烦恼在此处或者小乘有部当中分了十九种。有些地方讲二十种或二十四种。十九种有十种缠、六垢,还有放逸、懈怠和不信。还有无惭无愧等,其实在前面第二品根品讲心所法的时候,这些都讲过。大地法,大烦恼地法,小烦恼地法,不善地法等等,这前面都是讲过的,除了这些之外没有什么单独的。这些染污性的心所行蕴都属于随烦恼。“一切均称随烦恼”,这一切都称之为随烦恼。它是随顺根本烦恼而产生存在的。“彼等不应称烦恼”,这些不能够称之为根本烦恼,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是根本,他们是跟随六种根本烦恼而产生的,所以称之为随烦恼。十缠六垢下面要讲,放逸是不放逸的违品,懈怠是精进的违品,不信是信心的违品。这些在第二品讲心所的时候都提到过。戊四、缠分二:一、真实宣说缠;二、旁述。
在此处缠有八种或十种,一般来讲是八种,再加上忿和覆就是十种缠。
首先是前面三句讲到了八种缠或十种缠的名称。后面五句是讲这些随烦恼跟随哪个根本烦恼产生的,哪些是跟随贪产生的,哪些是跟随无明产生的,哪些是跟随怀疑产生的,哪些是跟随嗔心产生的,如是安立随烦恼的“随”到底跟随什么样的根本烦恼产生的。首先,八缠是无惭、无愧、嫉、悭、掉举、悔、昏沉、睡眠这八种。如果是十种,再加上忿和覆。八种根本烦恼中,无惭无愧主要是持戒的违品,如果内心当中有无惭无愧心,我们要守持清净戒律的心就很困难了。没有惭愧心怎么样守持清净戒律呢?嫉妒和悭吝这二者是利他的一种违品。如果内心当中嫉妒心很强烈,悭吝心也很强烈的话,没办法做利他。掉举和后悔这二者是智慧的违品。如果我们的心经常性地胡思乱想,没办法产生智慧。经常性地产生恶的后悔心[7],他没办法产生殊胜的智慧。昏沉和睡眠这二者主要是禅定的违品。经常性的昏沉、睡眠当然就没办法很清醒地专注所缘,真正地修持禅定。再加上忿和覆。覆主要是把自己的过失隐藏起来, 把有功德者的功德隐藏起来。忿是随顺嗔心产生的,是一下子爆发出来的嗔心,不是在内心当中隐藏地慢慢地蔓延,而是勃然大怒,爆发的快,消失的也快,这种叫做忿。八种缠或十种缠各自的体性在前面心所法当中都讲到过,如果有点模糊,再返回头看一下就很清楚了。然后下面再看随烦恼是随什么烦恼产生的。“无惭掉举与悭吝,皆由贪生”,无惭、掉举、悭吝是随烦恼,他们是随贪心这个根本烦恼产生的。“覆有诤”,覆这个烦恼是有争论的。有些论师的观点认为覆也是跟随贪心产生的,还有种论师的观点认为覆是跟随无明产生的,还有一种观点是覆既跟随贪心,又跟随无明产生。所以“覆有诤”,没有一个确定的。前面的无惭掉举没有什么争论,就是跟随贪产生的,但是覆是有诤的,有些说是跟随贪心,有些说是跟随无明,有些说是贪心无明都有。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引用《俱舍论大疏》的观点说,跟随无明产生的比较合理。“无愧昏眠无明生”,无愧、昏沉和睡眠这些是跟随无明根本烦恼产生的。“悔心乃由怀疑生”,后悔心是通过怀疑产生的,因为怀疑之后就会后悔。怀疑我把这个钱投进去到底有没有功德,有怀疑之后就比较容易产生后悔。如果认为没有功德占上风,他就会后悔。“忿与嫉妒由嗔起”,忿和嫉妒心属于嗔心的等流,是随顺嗔恨心产生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很复杂的,前面心所法也讲过了,今天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就可以了。
[2] 戒禁取见,是把非因执为因,把非道执为道,所以它也是把坏聚见等执为殊胜。[3] 见道,即十六刹那中的前十五个刹那,见道时把见断全部断掉。[4] 修道,经过十五刹那之后,到了第十六刹那时即趣入修道。[5] 预流果,如果分八果,第一个为预流向,得见道,第二为预流果,属于修道的范围;如果分四果,则预流果为初果。[7] 后悔心有两种,一种是对恶法后悔,另一个是对善法后悔的,此处是对善法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