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经典解读 | 《六祖坛经》43:定慧品之十二 返回

经典解读 | 《六祖坛经》43:定慧品之十二

HDZGGW 正觉海 2023-08-12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证悟的时候,一切相都在,但对其无有执著。

当看到念头的本性时,就看到了法身。


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


“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佛教里的“相”范围很广,凡是心里想得出来的抽象概念,以及感官和意识所感受到的天地万物、男女老少、高低长短、酸甜苦辣等具象事物,统统叫做相。


什么是禅宗的“无相”?是否这些相全部消失之后,就叫做“无相”?不是。所有相都在,眼睛可以看到颜色、形状等物质的相,耳朵可以听到声音的相,意识可以感受到思维、情绪的相……这些相并没有离开。但是,内心对此没有任何执著,完全通达一切都是无我、空性、如幻如梦,即“于相而离相”。


反之,眼耳鼻舌身五个感官没有感受到任何相,甚至第六意识也没有想任何相,不去想过去、未来、现在等任何事情,这难道是离相?不是。这是之前讲的“看心看净,不动不起”。大家一定要记住,无相不是没有相;离相也不是把相全部消灭,然后再去证悟这个相。证悟的时候,一切相都在,但对其无有执著。


那么,怎样才能“于相而离相”?证悟后就可以。证悟以后,通达一切事物如梦如幻,尽管眼耳鼻舌身能看到、听到、闻到……但是内心对这些相没有任何执著,自然解脱,这就是大圆满讲的六根自解脱。


因此,“于相而离相”不是于无相而离相,而是于相而离相——相在,但是对相的执著不在,这才叫做真正的证悟。这句话很关键,大家一定要记住。


然后,“无念者,于念而不念”。心中起了念头,之后停止、消失了,最后任何念头都没有——这是否无念?不是,这是边见、断见。


其实念头消不消失不重要,尽管念头层出不穷,但每个念头生、住、灭、空看得清清楚楚,真切感受到没有一个念头是真实的,一切都如幻如梦,这才是“于念而不念”。


证悟之前,我们不希望有杂念,让心平静一点可以更好地修习禅定,这时会对念头有所取舍;证悟之后,无需刻意追求平静,有念头没有什么过失,没念头也不会更好,因为二者是平等的。


无念不是没有念头,我们深度睡眠、昏迷时也没有念头,难道这是无念?当然不是。有念头,但对念头没有任何执著,这才是真正的无念。


无论禅宗的无念,还是大圆满、大手印的无念,都存在有念头的情况。虽然念头会出现,但在念头出现的当下,可以清楚看到其本质是空性的、不真实的,这叫做“于念而不念”。当然,也有没有任何念头像虚空一样的空性境界,这是最殊胜的无念。


念头的本质是无念,心的本质是无心。就像光可以穿透玻璃等透明物体一样,证悟的智慧可以穿透一切法。证悟之后,不会执著于任何一个东西。就像之前说的“道须通流”,有执著就停滞不前,没有执著便通达无碍。


最后一个是无住。无住是什么呢?


“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为人本性”,即人的本性;“念念不住”,不住即不执著。人的本性,最后还是归结为心的本性,由于心的本性是佛性,佛性不会执著任何东西,因此,每个念头都是心的本性,不执著于任何事物,这就是无住。


“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前念”为过去的念头,“今念”是当下的念头,“后念”即未来的念头;“念念相续”,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念头就像河流一样延续不断;“无有断绝”,“断绝”不能理解为停止,这里的意思是,念头出来时,没有通达其本质是空性,对任何一个念头都有执著,这叫做“无有断绝”。


我们以为每个念头都真实存在,当内心出现种种念头时,情绪随之此起彼伏,有时开心、愉悦,有时则伤心、难过……这就是不断绝。


“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断绝”不是念头停止,而是断绝其真实性。尽管念头仍然出现,但是看到每个念头的本质都是虚幻不实的,这就是“法身即是离色身”。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深刻。色身指眼睛看得见,由物质所构成的身体;法身不是有形象的身体,心的本性、佛性就是法身。当看到一个念头的本性时,其实就是看到了法身。


此处,两个敦煌的版本都是“法身即是离色身”,与密法里讲的完全一致;宗宝本和曹溪原本则缺少这一句。其他版本,在“无住者,人之本性”之前都一样,有的是“无住者,为人本性”,除了“为”字以外都一样。


阿底峡尊者和他的弟子有一段著名的问答。弟子问尊者,当心里产生念头时该怎么办?尊者答,你去看念头,看到念头的本质时就看到佛的法身了。弟子又问,念头再出来时怎么办?尊者说,再出来就再看,如果一天有成千上万个念头,就可以看到成千上万次佛。尊者这里说的佛,指的就是法身佛。


此外,“断绝”还可以理解为念头融入空性,成为一片虚空。


那么,通达无念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又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宗宝本和曹溪原本中有这样一句话:“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这是什么意思呢?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世间的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乃至亲人也好,仇人也罢,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语言上的讽刺、挖苦、欺骗、纷争等,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并将为空”——当下就知道,这都是虚幻不实的,如同梦里的争吵、善恶、好坏一样。


深深地体会到这些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不思酬害”,既不想报仇,也无仇要报。我们为什么要修无念?目的不就是断除自己的烦恼吗!当看到世间好坏、善恶种种现象,若知道这一切犹如梦幻泡影,我们便不会再仇恨、抱怨,纠缠不休。这是修空性和无念的作用,也是我们最后想要达到的目标。


接着进一步阐述无住为本、无相为体、无念为宗。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如果有一个念头执著,后续的所有念头都无法证悟。

念头正在诞生、存在之际,立即看到它是虚幻的,即“无住为本”。


推荐文章:经典解读 | 《六祖坛经》42:定慧品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