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苦才是人生》三十二|为何总是放不下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于出家
问:出家人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但为什么济公活佛会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堪布答: 这句话的后面,济公和尚紧接着还说了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济公和尚是历史上公认的成就者,他“酒肉穿肠过”的话,可以做到“佛祖心中留”。如同一些前辈大德,修行境界特别高时,肉和菜、酒和水对他完全没有差别。古印度就有一位大成就者,喝完酒以后,酒可以变成水,从指尖流出来。同样,济公和尚也有这种非凡的境界,喝酒、吃肉对他并不会有障碍。但我们作为普通的出家人或修行人,千万不能盲目地去模仿。
如今很多影视作品里,经常断章取义,只取这段话的前半部分,以此作为自己可以吃肉喝酒的佐证。甚至好多根本不懂佛法的领导,喝酒时也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在藏地就有一个朋友,天天喝得烂醉如泥,别人去劝他时,他总拿这句话来搪塞。实际上,当他醉得不省时,留在心中的肯定不是“佛祖”,而是“酒肉”。
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最好不要说大话,你还没达到济公和尚那样的境界之前, 切莫用这种话来为自己造恶业找借口。
关于逆境
问:您说心理学是一门教人幸福的学科,我本身就是心理学专业的,但很不幸,我感觉自己并不幸福。二十多年来,我生活一直不顺利,很小的时候家庭变故,学业上从初中、高中之后,也是几经磨难才进入大学;现在我都大三了,也憧憬过在大学谈一场恋爱,但截至目前,我追过五个女生,却没有一个愿意答应我。
这些不知道是否可以称为“磨难”,但面对它,我没有想过自杀,也没有试过自杀,一直都是耐心忍受的。可我心里一直都不快乐,觉得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难道只为了经历这些磨难吗?只是为了受苦而来吗?
按照佛教的说法,这应该是我的因果报应,今生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也是自己前世造了很多孽。但我怎样才能在现世就得到一些好报,消除这些磨难给我的负面影响?
堪布答:你说心理学无法给你带来幸福,但荣格的心理学,尤其是佛教中探索心灵的内明学,如果你学了以后,肯定能逐渐找到幸福感;你说自己从小到大,生活中频频发生各种不如意,但我从你的描述中发现,有些也不一定不如意,只不过它好的一面被你忽略了而已。
不过,正如你刚才所说,你今生所经历的一切,都跟前世的业力有关。毕竟有时候由于前世的业力,即生中的努力可能会付之东流。比如,有些人成绩非常好,但往往在考试时不成功;有些人的人品不错,但常常被很多人误解;有些人社会关系很广,但仍然无法做一番事业。业力就相当于一个大网,它广阔无边、遍及一切。如果你们懂得因果的道理,一旦自己遇到很多磨难,就应该好好地忏悔,这样才能弥补前世所造的恶业。
当然,生活中的顺与不顺,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只要你心态调整过来了,不顺就可以变成顺缘;但若心态不对的话,就算是顺缘,也可以变成违缘。比如有些人从小经历了各种打击, 这种人生看似很苦,却可以让他的内心不断强大起来;有些人从小就当成小皇帝、小公主, 要什么就有什么,生活无忧无虑,但到了社会上以后,特别特别脆弱,一丁点委屈也忍受不了。
因此,我们生命中的苦难,不一定都是不好。若能把它视为磨练自己的机会,你的人生就会越来越有价值,将来也才会有出息。
关于放下
问:我之前也读过很多佛学故事,都说不管遇到什么事,要耐心忍受,然后放下、看淡。但我现在的问题是,可能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就是放不下、看不开,这个怎么办呢?
堪布答:放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你必须要先懂得道理,然后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才能慢慢放得下来。就像一个患有胆病的人,明明知道眼前的海螺是白色,可在病没有好之前,看到的一直是黄色。同样,你说很多道理自己都懂,但实际上这不叫懂,只是字面上理解而已。如果你真的懂了,面对任何磨难都不会执著、痛苦。
所以,理解和通达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问: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通常是以包容别人而收场的,但对方往往不理解,反而认为我很傻,这样我就很郁闷。怎样才能在我包容别人与我不郁闷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呢?
堪布答:这种现象在当今比较常见。包括有些人学儒教思想,懂礼貌的话,有些老师和学识就常欺负他。现在这个社会,大多数人对善良都带有蔑视态度,所以,极个别人行持善法、包容他人,不一定会受到认可。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抛弃自己的善良、包容。
藏地曾有一位伟大的佛学家,叫麦彭仁波切,他就说过:“纵然整个大地遍满恶人行持恶法,我也不会改变自己高尚的行为,要如淤泥中的莲花一样清净。”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别人认为你很傻、很蠢,你也会觉得问心无愧。只有这样,不管你自己还是这个社会,将来才有一点希望。
问:假如有人对一些事情很抱怨,想法也很执著,怎么样才能让他放下呢?
堪布答:有些人常对外境有诸多抱怨,这是不太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他在抱怨时, 总是盯着别人的毛病看,却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一件事情不成功了,他就拼命地埋怨别人; 一旦成功了,又觉得全是自己的功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气,这个特别不好。
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当这个事情成功了,都是别人的贡献;失败的时候,则是自己的过失。我们藏地就有一句著名的格言:“亏损失败自己接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人。”这种精神非常伟大,理应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绳。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跟别人合作时,常常出现一些不愉快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没有做到。当然,这一点做起来并不容易,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至于你想让他放下执著,这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他必须要先懂得道理,然后经过一定的修行,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要知道,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当自己特别执著时,肯定放不下来。只有通过各方面观察,发现它也不过如此,放下才会易如反掌。
问:现实社会中,我们因欲望产生很多虚荣心、攀比心,往往忘记了自己是谁,自己真的需要什么。如何才能做到寻求自我、反观自我?
堪布答:现在的人们,虚荣心确实特别强,攀比心也很厉害。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们的内心要想安宁,必须有一种正确的信仰。否则,你就会盲目地追求金钱,内心欲望无有止境,绝不会有快乐可言。
如今有个口号是:“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实际上,“需求”是满足不了的,人心就像是填不满的无底洞,假如不懂得知足的话,想用物质来满足是很困难的。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追求必要的物质以外,也不能忽视内心的安宁。而若想做到这一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最完美、最究竟的答案。
问:佛陀当年正是看到众生的苦,为了想办法解决,才出家修行,最终成就了佛果。那我们学了佛以后,尽管也期望有一天能成佛,但现在的心力不像佛陀那么大。在这个过程中, 经常遇到痛苦怎么办呢?
堪布答:经常遇到痛苦的话,容易生起出离心,把它变成一种成就的动力,这就叫将痛苦转为道用,此举对我们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在藏传佛教中,很多大德并不希望成天顺顺利利,否则,修行就没什么进步了。作为大乘修行人,一旦遇到敌人、生活中出现不顺,绝不会像世间人一样痛苦,而是像拾到了如意宝般的开心,以此可检验自己的修行境界如何。
犹如高明的医生,能将山上所有的草,都配成良药,同样,真正有修行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痛苦,都可以把它转为道用,变成解脱的一种助缘。
问:5 年前我断了韧带,一直很痛苦,这几年没有敢运动。几个月前,我再做运动时,竟然又断了同一条韧带。为什么我这个身体这么弱,好像经常都有病,我该怎么解决呢?
堪布答:任何一种病,都要依靠中医或西医来治疗,这是佛教也很提倡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就我个人而言,10 年前得过强直性脊柱炎,很多医生都说这没办法治,一辈子会非常痛苦,同时我还有肝炎、慢性胃炎。曾有一个医生,看了我的检查报告后说:“你这个人很倒霉!这么多难治的病,全部出现在你一个人身上。”
如果我没有学过佛,可能心里会非常痛苦。但因为学了大乘佛法,说实话,我并没有把这些当回事,觉得这个身体再怎么保养,迟早也会腐朽的,不管自己能再活多少天,都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当医生看了我的报告后,说我可能活不了很久时,我就赶快在厦门找个地方,以闭关的方式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这部论没有译完之前,我很担心中途会离开世间,如果能善始善终的话,我就没什么遗憾了,这些我在日记《旅途脚印》中也写过。结果过了这么多年,这几种病奇迹般地全部好了,现在就没有什么了。
因此,我们作为病人,不要老想着自己痛苦怎么办,不要太把它当回事。其实生病也可以, 不生病也可以。假如这个病总好不了,那是自己前世的业障,以此可观想代众生受苦。平时有这种心态的话,遇到什么都会快乐。甚至到了一定时候,你的病会不药而愈。退一步说,就算它好不了,这个世上也不只有你我会死,所有的人最后都会离开。没办法, 轮回就是这样!
~ THE END ~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向日葵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启动线上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