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书》11丨阅读参考
1.抉择无我——断除轮回之根本
真实宣说具智慧之道,涉及到佛家思想当中比较精华的无我空性,听闻此法会令自相续种下非常殊胜的善根。每一个修行人要想超凡入圣,彻底脱离轮回,相续当中现证无我空性,只有依靠这样的力量才能得到。
2.依靠四相推理之法破除“我”存在之理
当悟经说色非我,我不具色非依存,
色亦不依我而住,如是余四蕴皆空。
①“当悟经说”。“悟”是让我们在相续当中去体悟、去现证,才有可能真实断掉我执、抉择无我;“经”是指《般若经》。
②“色非我”。此处是以色蕴为例来观察分析色蕴与“我”是不是同体,结果发现色蕴肯定不是“我”,二者不是同体。色蕴(我们的肉身)包括头、身体、手足等等支分,是变化的、是可分的。因为色蕴的体相是多体的、变化的,会从婴儿身体的状态变成最后老朽不堪的状态,所以从色蕴和“我”的体相上面来分析,发现二者的法相并不相同,不能安立为无二无别的一体。
③“我不具色”。分析“我”跟色蕴之间是不是具有的关系。“具有”有“一体具有”和“他体具有”两种形式。
除了上师仁波切讲记中的分析方法,还有一种比较通用的分析方法:是否承许色蕴之外有一个他体的“我”存在?比如我正在这里讲话,在我的色蕴(身体)之外,还有一个单独的“我”存在。这跟世间人的执著是不相符合的。我们都认为“我”的色蕴是我的,“我”的分别心也是我的,整个身心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我”。但是没有人会认为在“我”的色蕴和“我”的分别念之外有一个单独的“我”存在。
④“非依存”。是指“我”不依于色蕴而存在。“依存”是能依所依的关系,比如:小鸟依于大树,小鸟就是能依,大树就是它所依的法,小鸟和大树就是能依和所依的关系。
是不是可以说“我”依附在五蕴上,五蕴作为“我”的依靠处,“我”可以像小鸟一样依附在五蕴上面?以色蕴为例来分析,要承许能依所依的前提是能依的法和所依的法别别他体存在(别别他体要建立的前提是两个法都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说二者是他体或者说二者是一体。)。前面已经分析,认为我的身体和心之外还有一个“我”存在的讲法非常奇怪,与世间人的执着不相符,“我”和五蕴他体的关系是无法建立的。既然他体无法建立,像小鸟依附于大树的这种能依所依的关系就没有办法安立,所以叫“非依存”。
⑤色亦不依我而住。反过来把色蕴作为能依,“我”作为所依,是不是能说色蕴像小鸟依附于大树一样依附在“我”的身上呢?这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我”和色蕴非他体的缘故,所以没有办法说色蕴像小鸟依附于大树一样依附在“我”的身上。
小结:“如是余四蕴皆空”,同样用这四种方法去观察其余的受、想、行、识四蕴,发现“我”都是不存在的,既然在五蕴上根本找不到“我”的存在,就说明“我”是没有的,这样来抉择“无我”,没有一个“我”的存在。
依靠这四种观察方法来抉择:无始劫以来我们认为存在的“我”,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我”只是名言当中一个假名的安立。
3.依五蕴分析破除“我”执
①五蕴是指身心相续所摄持的色、受、想、行、识,其中色蕴是我们的身体,身体的皮、肉、骨、血都属于色蕴部分,也就是所谓的色法。受、想、行、识,主要在人和其他有情的心识上面安立。
由肉身和心识组合起来的五蕴,我们认为这就是“我”的本体。
②从色蕴角度分析轮回之因:到底“我”在色蕴上面存不存在?色蕴跟“我”是什么关系?在轮回当中人为什么会流转?为什么没有办法出离?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我”和我所执,有了“我”与我所执,就会在轮回当中再再流转而没有出离的机会。
③次第关系:首先是有五蕴,然后产生我见,然后产生我执,再产生我所执,有了“我”与我所执之后,紧接着就会产生烦恼,依靠烦恼就会产生业,有了业就会轮回,这是整个流转轮回的过程。
【我见】执著认为在五蕴上面有一个“我”的存在,这叫我见。
【我执】有了我的知见后就会产生对“我”的执著。
【我所执】产生我执必定会有我所执,比如,“我”所拥有的房子,“我”所拥有的财富,这些都属于我所执的范畴。
④如何断除“我”和“我所执”?
现证五蕴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我”,依此由我见而产生的“我”与我所执自然就会断掉,“我”与我所执断掉烦恼就会断,烦恼断掉业就会断,业断了轮回就会断。这就是脱离轮回的方法。
4.为什么一定要观察五蕴和“我”之间的关系?
用四种方法来观察五蕴跟“我”的关系,最终抉择无我。上师提到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就是五蕴分别用四种观察方法去分析,在相续当中就可以断除二十种我见。断除了我见——我执也全部撤断——轮回就可以断掉了。
【遣除疑惑】我们每个人都想走解脱道,每个人都说 “我”临终的时候想往生极乐世界,“我”都不存在,谁往生?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实有的“我”在轮回,也同样没有一个实有的“我”获得解脱,而是现证无我的当下可以获得解脱。
5.观察我之所依蕴
①从五蕴角度分析破除我见:人都执著认为在五蕴上面有一个“我”的存在,这叫我见。
②小乘的“人无我”空性:“人无我空”是抉择“五蕴”上没有“我”,破除我见。
③大乘的“法无我”空性:“法无我空”是抉择“五蕴”的自本体当体即空,不存在。就等于把一切所执万法全部抉择为空性了,没有任何一个不空的法存在,这就是圆满的大乘的法空的知见。
6.【教证】《中观根本慧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世间一切由因缘聚合而产生的法,都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就像水月一样,有一个明朗的水月的相,但是没有丝毫的自本体存在,它的本体是空的,这个就叫显而无自性,也即显空双运。一切万法均是如此。
7.破斥他宗关于五蕴生因的观点,建立自宗观点
当知蕴非随意生,非时节及自性生,
非体自在非无因,乃由无明业爱生。
①破斥他宗:
A.“五蕴非随意生”,这是破随意生的观点。随意生是认为五蕴没有一个固定的、决定的因。可以有因生,也可以无因而生,随意生,这个说法不合理。
B.“非时节”,是破有一些宗派认为五蕴是依靠时间而产生的观点。他们认为时间是常有的,并且时间当中可以产生五蕴,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时间不是常有的或者说时间不是真实存在的。钟表滴答一秒的间隔是人为设定的,人为设定一昼一夜作为总的时间单位,再把它分成24小时,这是人为细化的时间单位。但从真正意义上来讲,如果没有一个外在参照物、没有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如何来确定一昼夜为24小时呢?说明时间要依附在万事万物的生、住、坏、灭的变化上面,才能体现出它的迁流性,所以它一定是一个假立之法。
第二个观点说依靠时间来产生五蕴,假设时间是常有的,一个常法不可能产生无常的五蕴。因果属于同类相续,在名言中的规律都是“因灭果生”。“因”是有变化相的,比如说种子种到土地里,当它生长出苗芽的时候,把土地挖开是找不到原来种子的本体,“因”的状态发生改变的时候才会有“果”的产生。所以,常法是不能产生无常的五蕴的,这是不现实的。
【延伸】名言中的因果规律是因存在、果必定产生,因不存在、果必定不产生,就是有因则有果,无因则无果,这是名言中的规律,如果承许时间是因,而且常有恒时存在,那么它就应该恒时生果,而不应该次第生果,所以说常有的因产生次第而生的五蕴不合理。
C.“自性生”,这属于数论外道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名言当中一切的所知、山河大地等等一切万法都是自性产生的,承许的是“自生”(自生,共生,它生,无因生)。所以“五蕴”也是由自性产生的。
数论外道通过修积可达到三界的最高点,但是因为保留自性和神我实有的缘故,达不到无我空性的状态,所以没办法超出三界。但是在平时的显现上非常贤善,所以我们对于外道宗派不能轻易地批判、不恭敬。
D.“非体”,这个“体”指的是“我”,有些人认为五蕴是源于自本体的“我”产生的,这种观点也不合理。
常与无常是相违的两种法,在常法当中不可能产生一个与它不是同类相续的无常的体。根据前面分析无我的道理引申出,既然“我”都不存在,就不可能产生一个“五蕴”。
E.“自在”,有些宗派认为五蕴是由大自在天产生的,这也不合理。
假设自在天是一个常法,常法生果只能同时生,因为“因”恒常存在的缘故,不能次第生。还有一种可能性,常法自在天要么恒时产生果,要么恒时不产生果,而不可能出现过去、现在、未来次第生果的状况,这样会违背因果规律。因为一切万法必定有次第而生的现象,反推这一切万法肯定不是由一个常有的自在天所产生的,这个分析方法也是中观宗比较常用的。
F.“非无因”是说有些观点认为五蕴不是因缘生,是无因而产生。
这种无因生的观点更加不合理。如果承许五蕴是无因而生,就会错乱因果。比如,雪山上长玫瑰,不具有产生玫瑰条件的因缘也能使它产生,这就是无因生。
②佛教的观点:一切万法包括五蕴在胜义当中不生不灭远离一切戏论,没有生灭之相,是空性离戏的本体;在名言世俗当中,“蕴”是由无明、业、还有爱互相作用、因缘和合而产生的。
【比喻】上师说:“无明”像土地,业像种子,爱如同水,种子埋在土地当中,依靠水的滋润就能够产生“蕴”的体,再加上自己无始劫以来一直认为有“我”存在的习气,就会认为五蕴身心的聚合体是“我”,有了“我”,后面的我执、烦恼、业、轮回就依此而生,一直没有终止的时候。
【中观论点】我们现在是属于了知阶段,了知蕴是因缘聚合而产生,所以一定是空的,在中观当中有很多破斥蕴不空的方法。
万法因缘聚合则自本体一定是空,从这个角度抉择出来 “蕴”是空的,既然所依之“五蕴”都是空性的,五蕴上面更加不可能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五蕴的本体都不存在,像水月一样显而无自性,那我们也可以了知一切万法都是显而无自性的,不光是“我”空,“法”也是空的。
8.真实之道--第一是宣说道之违品“三结”
理应了知戒禁取,萨迦耶见及怀疑,
结缚有中此三者,阻塞解脱城市门。
“三结”很重要!我们理当要了知戒禁取见、萨迦耶见,还有疑见(怀疑),这“三结”就是“结缚有中”,“有”就是三有的意思,众生是因为这“三结”被束缚在三有当中,“结”就像打了个疙瘩,过不去的意思。这三者是阻塞我们解脱城市的大门,如果远离了这“三结”,就能够获得解脱。
①戒禁取见:“戒”是守持戒律的戒,“禁”是禁止,“取”是耽执之义,属于外道的颠倒邪见。
一些外道通过有漏的神通,观察到自己前世可能是做过猪狗,结果后世转到天界,他就认为当猪、当狗、做鸡是转生天人的因。他的有漏神通是不究竟的,实际上做猪并不是转生天界人的因,转生天界一定是要行持十善业的,他把这一对本来不是因果的规律错认为是一对因果,自己再去行持就变成了一个“戒禁取见”,就是 “非道”。
②萨迦耶见:也叫我见、身见、坏聚见。把五蕴聚合体认为是“我”的本体。
③怀疑:怀疑修道是不是能够得到相应的果。生起怀疑,所有的动力就都消失了,没有正念就精进不起来,正法的力量也没有办法去安立。
9.道之顺缘——精进
①要想达到自他解脱的目的,道的顺缘就是精进。颂词“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的侧重点主要是说自己要有解脱的心,在解脱路上精进,在此基础上你的道伴再给你作助伴,互相扶持着往前走,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颂词解释的角度要分清,不要认为道伴没用。
②“具足广闻戒定者”:相续中具有智慧功德、具有戒律、具有禅定的修行人应当精勤地去修行四谛法门。
③四谛在大小乘都是通用的,同样需要了解轮回的苦果的状态,了知轮回无有一处安乐。轮回是苦的自性,主要是因为集谛的烦恼和业的因所导致。了知轮回的苦因和苦果之后,想要断就要从因上把种子灭掉,果就不会再生。所以借用修道的力量去断除集谛,最终能够现前苦因、苦果全部灭尽的灭谛状态。这就是我们说的四谛法。在大乘道当中也是这样的思路,只是借用大乘的见、修、行、果来断除轮回的苦因、苦果,令自他一切众生得到暂时乃至究竟的解脱。
④四谛法门特别重要,在因明当中,因为佛陀宣讲了四谛,所以可以成立佛陀是遍知,有这样的一个推论。每一个具足戒定慧功德的修行人一定要努力精进地去修积四谛法门,不能懈怠,只想着借用他缘就可以解脱,这是没有希望的。
10.修学道之本体——三学
理当恒常勤修学,殊胜戒律及慧定,
二百五十余分戒,真实摄此三学中。
戒定慧这三者的关系:由守持清净的戒律,相续当中自然获得清凉,心才能够得到轻安;由戒才能生定、产生禅定的功德;由定才能生起智慧,由智慧才能通达万法的实相,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脱。修行人相续中戒定慧三学一定要具足,有了三学的功德才有可能获得出世间的圣果。
11.厌离此生之方法——略说
自在忆念所属身,如来所示一捷径,
彼当策励勤守护,丧失正念诸法亡。
①小乘共同的修法,观身不净,也是如来所示的唯一捷径。
②大乘不共的修法,通过观身无自性来进行抉择。
③以观身不净的正念来安置自己的心念,就是身念处的含义。
【名词解释】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
往期文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