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 >> 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赚钱,非常不划算 返回

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赚钱,非常不划算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2019-06-20


NEW  BOOK

20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

《宝鬘庄严论》

连载 09



上期: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




『人生十大必须』 


 

七、必须以无贪无著的行为做到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无执著、无贪欲,和最后的无执著、无贪欲是不一样的。不贪、不执的最高境界,是佛的境界,至少也是菩萨一地的境界。让我们今天完全不执著、无贪欲,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对物质享受非常贪婪,就会失去自由。自己的贪欲剥夺了自己的自由。因为喜欢面子、虚荣和攀比,所以放弃了自由,成为赚钱的机器,没有享受生活的自由。


虽然我们是在家人,不可能当下就出家修行,放弃工作、家庭去修行,但我们可以安排好时间。要从每天正常工作的八小时以外,挤出一些时间来修行。周末尽量减少应酬,在家里打坐或安排一些共修活动。有的上师会现场带领弟子打坐,其加持与功德是非常大的。当然,绝大多数时候,不可能所有人在一起共修,主要是自己在家里修。周末或节假日,可以在周边或藏地的一些比较偏僻、安静的地方或寺院,或五台山等圣地闭关,闭关三天、五天、一个星期都可以。


不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赚钱,这非常不划算。如果生活水平要求不高,就一定会有很多的修行时间。

 

八、必须以加行正行后行摄持恒常勤积二资粮。

 

在之前的《慧灯之光》里面,具体介绍了三个殊胜。


在修行、行善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这叫做加行。正式做善事,叫做正行。做完以后的工作,叫做结行。做任何善事,都不能离开三个殊胜。一旦离开三个殊胜,哪怕做得再好,也与大乘佛教没有关系。只要有三个殊胜的帮助,则哪怕表面上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根,也能变成伟大的善根,而成为解脱之因。


第一,加行殊胜。要发菩提心:我要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成佛,为了成佛,我今天去听法、放生、行善等等。无论做任何善事之前,都要先发菩提心。


第二,正行殊胜。按照佛经的要求,正行殊胜与空性有关。首先要证悟空性,并在空性的境界中没有执著地行善。但我们这些没有证悟的人做不到,我们能做的正行殊胜,就是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行善,不散乱、不厌倦。


第三,回向殊胜。自己不能独享、独吞行善的果报,而是要分享给以现在的父母、亲人为主的天下所有众生。希望所有的生命都能以此善根而最终成佛,没有成佛之前,生生世世拥有人天的福报。这样的分享,叫做回向殊胜。

 


九、必须以慈悲心直接间接专心利益众生。

 


如果没有出离心和慈悲心,只是为了自己今生来世的一些利益,而去做慈善,去帮助别人等等,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大乘佛教的慈悲心,完全不考虑回报,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付出。慈悲心和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精华、基础和核心。


但可悲的是,我们很多时候的慈悲心,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在实际行动中,某些佛教徒就远远落在了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后面。他们有组织地在许多贫穷落后的地方修医院、修养老院、修学校等等,非常令人敬佩。有些传教士的做法也特别可敬可叹——心甘情愿地放弃像美国、欧洲那样富裕、优越的环境,在偏僻、艰苦的非洲等地帮助当地人,一辈子都不回自己的家乡。


当然,也许是因为佛教诞生于比较贫穷的亚洲,而基督教、天主教诞生于经济发达的欧洲,他们有钱、有条件可以做慈善,可以把耶稣基督的爱传遍全球。但现在很多佛教徒也有钱了,帮助众生的机缘已经成熟,如果还袖手旁观、视而不见,只是埋头顾着自己的念经、烧香、拜佛,自称大乘菩萨,会不会有一点脸红?


虽然发菩提心、回向功德也有无形的力量,但如果只是分享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功德,却没有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给予与帮助,是否有一些过于偏颇?


所以,无论依靠个人的力量也好,或是建立慈善基金也好,都应该参与到慈善事业的队伍当中。大乘佛教经常讲六度或六波罗蜜多,其中的第一个,就是给予,即布施波罗蜜多。哪怕没有太多的钱财,也可以布施很多无需花钱的东西。比如,在大街上见到陌生人,不要像过去一样冷漠,可以笑一笑、点点头、打个招呼等等。给予爱,也是一种给予,不要仅仅把慈悲挂在口头。在这些方面,佛教徒的确需要与时俱进。

 


十、必须以智慧与领悟对一切法不执著实有、不执著相状。

 

了解佛法,一般指的是理论上的理解和认知,最后证悟空性的时候,则要以证悟的智慧来推翻、打破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各种执著。


 







给予爱,也是一种给予,不要仅仅把慈悲挂在口头。在这些方面,佛教徒的确需要与时俱进。


——慈诚罗珠堪布








To be continued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