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66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66课

智慧之法 2021-04-30

《俱舍论》分了八品,现在我们宣讲的是第四品分别业。分别业品是对佛经当中所宣讲的业的自性、业的分类等等进行宣讲,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对业因果产生定解,让我们知道其实一切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因为业而形成的。如果有善业就会转生善趣,如果有恶业就转生恶趣,如果我们修持解脱的业就可以获得解脱。

在第四品当中,现在我们宣讲的是三种障——业障、烦恼障和异熟障。业障主要是针对五无间罪进行安立宣讲的。五无间罪最严重的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有两种:一个是破羯磨僧,一个是破法轮僧。成为五无间罪重大罪障的主要是指破法轮僧。

今天继续讲针对于破法轮僧方面的一些相关内容。

初末二大尊者前,

佛已涅槃未结界,

于上此等六时中,

破法轮僧不出现。

这个颂词当中讲到,在六种时间当中不会出现破法轮僧。具体的,第一个是“初”,第二个是“末”,第三个这里面没讲到的,是佛教的见解和行为没有出现伤害的时候,第四个是二大尊者出世之前,第五个是佛已涅槃,第六个是未结界。“于上此等六时中”,在上面所说的六个时间当中不会出现破法轮僧。

首先第一、初,即佛陀刚刚成佛转法轮的时候,这个时候不会出现破法轮僧的情况。因为这个时候佛陀刚刚开始转法轮,众生都非常高兴、非常欢喜,都很珍惜这样一种机缘。或者说佛陀开始通过转法轮的方式破除世间冥暗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和睦,因此最初的时候不会出现破法轮僧的情况。

第二、末,即佛陀接近涅槃。大家都知道佛陀马上要涅槃了,知道佛陀非常难值遇,好不容易值遇了,现在佛陀要入灭了,所以大家非常悲伤,生起无常观念的缘故,也不会出现破和合僧的情况。

第三、佛教的见解和佛教的戒律都没有出现损害之前。佛陀在转法轮一段时间当中,佛陀的见解非常清净,没有出现其他的异说或不同的观念等,并且,佛陀没有制戒之前[1],大家的相续也非常调柔,在没有出现损害之前[2],也不会有破和合僧的情况。

第四、二大尊者前,即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是佛陀的两大声闻[3]。还没显现成为佛陀的两大声闻之前,不会出现破法轮僧。一方面两大尊者相当于佛弘法利生的左膀右臂一样,更主要的原因是出现破和合僧,提婆达多开始分裂僧团这种局面,必须要由二大尊者来调和。

前面讲到提婆达多把五百个新学比丘带到象头山,给他们做羯磨、讲经说法等。这时,两大尊者就去调和僧众,提婆达多看到两位尊者来了很高兴,以为自己的能力很大把两大声闻都勾招过来了,虽然来得晚了点,但还可以。其实他不知道,两大尊者是来调和僧众的。

之前佛陀讲法时间长了有时会示现背痛,就跟舍利弗说:“舍利弗,我的背有点痛,我休息一下,你帮我讲法。”佛陀经常这样示现。提婆达多也觉得现在既然我是佛了,我也有这样的大弟子来了,我也应该这样做,他就说:“舍利弗,我现在背有点痛,然后我先休息一下,你帮我讲法。”然后把三衣叠起来做枕头,躺下来休息一会儿,一会儿就睡着了。看起来好像是很自然就睡着了,但其实在某些教典当中讲,这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加持他,通过神通加持他睡着了。因为他不睡着,不好调伏这些新比丘,所以首先加持他睡着了。

提婆达多睡着之后丑态百出。佛陀休息是安住在正念当中,而提婆达多一睡就开始打呼噜,呼噜特别大,首先是右侧卧,然后是翻过去变成左侧卧,很多难看的行为都出现了。

睡着之后,目犍连尊者开始显现神通。刚才显现神通主要是让提婆达多睡觉,再显神通是让这五百个比丘产生信心。产生信心之后,舍利弗尊者开始讲法,把这些道理讲完之后,比丘们就知道了真实的道理,然后就跟着两大尊者走掉了。

这时提婆达多还在睡觉,他的一个心腹弟子三文达多把提婆达多摇醒,说:“你还在睡,你的弟子都走了。”提婆达多非常忧恼,然后就吐血而亡堕入地狱。

佛陀的二大弟子调和僧众是有分工的。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主要是示现神通,给和合僧众创造一些条件。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给这些新学比丘讲法,讲法之后让他们回心转意,回到僧团当中。所以两大尊者还没有成为佛弟子之前,不会有破僧的情况出现。二大尊者出世之后,即便僧团分裂了,时间也不会持久,因为两大弟子能力特别大的缘故,肯定会重新和合僧众。所以二大尊者之前,是不会出现破法轮僧。

第五、佛已涅槃,佛涅槃之后不会出现破法轮僧。因为破和合僧主要是有一个像提婆达多那样的,显现上世间能力很大、相貌很庄严等的人和佛对着干,要和佛争夺僧团领袖的地位。如果佛都涅槃了,就没有一个可以争夺的对象,这个时候就不会出现破法轮僧,所以佛陀涅槃之后不会有。

第六、未结界,即大小界没有出现。如果僧众只是一个界,不会出现破法轮僧。只有像提婆达多这种把五百个比丘带到另外一个地方,重新去做羯磨,在一个大界当中出现一个小界,出现大小界的时候,才会出现分裂。所以没有大小界之前,也不会出现破法轮僧的情况。

“于上此等六时中,破法轮僧不出现”,说明一个道理,破法轮僧只会在佛在世的时候出现,在佛涅槃之后,像我们现在这种状态,不会出现破法轮僧。

所以,五无间罪当中,出佛身血现在绝对造不了,第二个破和合僧也造不了,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没办法造破法轮僧这种罪业。杀阿罗汉的可能性还存在,因为现在世间当中必定还是有阿罗汉。如果自己有一些很不好的习气,或者有很强的烦恼,遇到了阿罗汉把他杀死,就有可能造杀阿罗汉的罪业。这个方面现在来讲还是有一点点的可能,但可能性也不是特别大。杀父杀母这个情况,在世间当中是经常出现的,从古代到现在经常出现杀父杀母的情况。如果父母健在,还是需要注意,如果父母已经去世了,这两个罪业也不会造。

以上讲了破和合僧大概的情况。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之所以成为五无间罪的原因是什么。

于利益及功德田,

舍弃令彼无有故。

变性杀之亦犯罪,

月经中生者为母。

前面两句主要是说杀父杀母等成为五无间罪的原因,后面两句主要是针对一些杀父杀母的情况进行辨别,是属于前面五无间罪的一些分支。

“于利益及功德田,舍弃令彼无有故”,为什么杀父杀母或者杀罗汉等等会成为很严重的罪业呢?因为第一,父母是生育了我们的身体,现在这个身体是可以修解脱道的,所以说对我们的利益特别大。如果我们没有得到这样一种身体,尤其是没有得到暇满人身的话,就没办法去闻思修行,相合解脱道,所以给了我们这样能够修道身体的缘故,对我们来讲恩德是特别特别大的。

以前我们也说过这个问题,即便在今生当中有些父母对儿女不好,缘他们的恩德修不起来对自己恩重如山的觉受,但单凭我们现在能够去修菩提心、修正法,具备能修法的身体和想修法的心这一点来看,父母对我们就有无法报答的恩德。这种身心状态的来源就是父母,如果没有这一世的父母,我们根本就没办法投生,继而没办法得到暇满人身,也没办法坐在这个地方去修持出离心、菩提心等等,这一切都没有了。所以说即便没有其他的恩德,单单凭给我们身体这一点,父母对我们的恩德也是非常大的。

当然从世间角度来讲,父母并没有给一般世间人解脱的身体,但是现在的人身也是来源于自己的父母,故有生养之恩,生下来并且用很多的精力、时间、财产把自己养大,这方面恩德也是特别特别大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成了利益田,对自己有很大利益的田,所以在颂词当中说“于利益田”。

然后是“功德田”,功德田就是后面的三种,阿罗汉、僧众和佛陀。

阿罗汉是我们的大功德田,因为他已经断尽了三界烦恼,如果我们缘阿罗汉去供养、顶礼、赞叹的话,世间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功德。

僧众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对于僧众去做很多利益之事,发善心、供养等等也可以得到很大功德。在《贤愚经》等经典中也有很多贫穷或者富裕的人缘僧众发起善心,做供斋、供养等等,他今生得到很大的利益,后世多生累世当中连续不断的转生人间、天界,最后在佛出世的时候也能够得到解脱的因缘。所以僧众是一个很大的福田,缘僧众去做供养赞叹,功德也特别大。反之,如果分裂僧众,过失也特别大。所以阿罗汉、僧众都属于福田。

佛陀更不用讲了,佛陀是断尽一切障碍,圆满一切功德的最殊胜的觉悟者,在所有的福田当中最为殊胜的福田,这个就是殊胜的佛陀。因此缘佛陀供赞,功德不可思议。反之,以杀心出佛身血等,过失也非常非常严重。

所以对于这样一种利益田、功德田,“舍弃令彼无有故”,一方面有舍弃的心,杀父杀母肯定是想舍弃他们,破和合僧也是想舍弃殊胜的僧众,杀阿罗汉也是想舍弃,以杀心出佛身血也是想舍弃。有舍弃的心之后想通过行为“令彼无有”,即令父母不存在,杀死之后他们在世界当中就不存在了。杀阿罗汉、杀佛陀也是想让阿罗汉或者佛陀消失不见。破和合僧也是想让僧众和合的情况不存在。所以他以这种舍弃的心,“令彼无有故”,会成为非常大的过失。

对于提婆达多出佛身血,注释上面提到,虽然他自己没有能力真正杀佛,但是他的心是想要杀死佛的,他的心是想要舍弃佛陀的,有这样心态的缘故,成为非常非常大的过失。

之所以成为五无间罪的原因是因为利益田和功德田。它的过失成为诸过失之首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变性杀之亦犯罪,月经中生者为母”,这是针对杀父杀母这两个支分问题进行观察。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很大,他们是利益田。假如父母变性了(虽然变性的可能性不大,但还是有变性的情况出现),父亲变成女性,母亲变成男性,这种情况杀死他们会不会有五无间罪呢?也是具有五无间罪,因为毕竟自己的身体是通过父母得到的,杀死他们就是杀死生育自己身体之人的缘故,即便是父母变了性之后去杀他们还是属于五无间罪,过失仍然是非常巨大的。

“月经中生者为母”,这里面有两个女人,第一个女人是最初受孕的,受孕之后因为某种因缘所怀的胎流产了,流产之后在还没有完全消失生命时,另外一个女人把这个凝酪放在自己的胎门当中孕育,十月怀胎之后把他生下来了。这种情况下,到底杀哪一个女人才是犯真正的无间罪?此处说杀第一个女人犯无间罪,因为虽然是自己在第二个女人的胎中发育、成长并生产下来,但是自己最根本的因是来自于第一个女人,第一个女人是自己真正的生母。所以杀死第一个女人是犯无间罪的,杀死第二个女人就不会犯无间罪,这也是一种特殊情况。

特殊情况是需要辨别的。因为佛法在流传的过程当中各式各样的情况都会出现,所以有些时候就需要观察抉择。一个人能不能出家要看有没有犯无间罪,他说好像是犯了无间罪,因为杀了母亲,这时就要问是不是杀了生母,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成为参考。他说,我杀的是第二个女人,第一个女人没有杀。其实第二个女人并不是自己真正的生母,只不过是自己在她的胎中开始发育,其实真正的生母是第一个女人,如果这样的话,他就没有犯无间罪,如果没有犯无间罪,某种情况下也开许出家。

这种情况不是很常见,但是可能会出现的、有必要的缘故,就需要做一些辨别。

以打佛心非无间,

击后得罗汉亦非,

造无间罪则无法,

获得离贪之果位。

此处对于出佛身血和杀阿罗汉这两种罪业做一个支分的辨别,以及造了无间罪的果是怎么样的情况。

“以打佛心非无间”,如果是通过击打佛陀,让佛陀出血的这样一种心,会不会造无间罪呢?不会。当然不等于没有罪,这个方面要搞清楚。不会犯无间罪是不是就可以随便造呢?当然不是。一方面佛陀是很殊胜的对境,不要说是想要生起一个打佛陀的心,即便是对佛陀产生这样一种邪见、不好的想法,从某个角度来讲都是有很大过失的,因为他是大福田。就是在《法华经》当中所讲的一样,如果我们缘佛的画像,哪怕以一个无记心供养,乃至于小低头,一声“南无佛”都会成佛道的,何况对佛产生一念的善心,去做礼拜供养,其功德是不可思量、非常非常巨大的。

反过来讲,过失也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们对佛产生不好的心念或者做一些不好的行为,也会有很大的过失。在《极乐愿文大疏》当中有一个人,在寺庙当中看了一尊佛像,佛像有一个手指头不知道什么原因残缺了,他就说这个是断指佛,在他说这个断指佛的时候,他自己的手指就断掉了。所以有的时候有些果报是非常非常猛烈的,随随便便开玩笑的心说了一句话,自己马上就感受很大的现世报了。真正来讲比较严重的报还在后面。这个方面也是需要注意,佛陀或者大菩萨等等都是很严厉的对境,供养功德大,做一些小小的损害,过患也非常大。

如果以打佛的心让佛出血的话,虽然不会构成无间罪,但过失仍然非常非常严重。此处说真正的五无间罪当中的出佛身血必须要以杀佛的心,当然佛陀被杀死的因缘早已经没有了,他的业已经清净掉了,所以不可能被杀死。但是造无间罪的人,他就是想,比如提婆那多是不是真的想出佛身血呢?不是,不管推山压佛还是怎么样,他就是想把佛害死,以这样一种心态去做这种加行,所以他就会成为无间罪。但是如果只是以打佛的心出佛身血,不会成为无间罪,所以“以打佛心非无间”。

“击后得罗汉亦非”,杀阿罗汉也是一样的,刚去杀他的时候,他还不是阿罗汉,而是有学的圣者,如果杀有学的圣者,则是近无间罪。如果通过这种方式去杀一个有学的罗汉,加行做完之后没再做,这个被击者获得阿罗汉果位之后死了,那么你会不会造杀阿罗汉的罪业呢?不会造杀阿罗汉的罪业。

为什么呢?因为对方是在被你打完之后才证得阿罗汉果,你在做加行的时候,他并没有得阿罗汉果,你这个时候并不会造无间罪,因为你并没有杀阿罗汉。

虽然从相续的角度来讲,前面这个有学圣者和后面的阿罗汉是一个相续。从粗的方式来观察,你刚开始对这个圣者做了伤害,后来他死去了,似乎这个阿罗汉的死和你有关,但这和你有没有杀阿罗汉是两回事。因为当时他还并没有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如果那个时候去杀他,顶多是造一些其他的罪业。

虽然杀死有学圣者是近无间罪,但是如果你杀完之后,放弃这个心了,而且他当时并没有死,这个时候会不会有真实意义上的近无间罪呢?也不一定有。因为在他死之前,你放弃了这样的心态,已经把这个心遮止了。但是如果你一直有这样的心,就有可能会有这样的罪业。

此处讲“击后得罗汉亦非”,如果你打击完,这个被击者获得阿罗汉果位,这个时候就不会构成无间罪,原因是你对后面这个阿罗汉并没有采取所谓打杀等的行动,这个情况也必须要了解。

“造无间罪则无法,获得离贪之果位”,如果自己造了五无间罪,则没有办法获得离开染污、离开贪欲的殊胜的圣果。

当然如果从大乘的角度来讲,有其他殊胜的对治,可以在今生把这种罪业清净掉。即便是造了五无间罪的人,在大乘中清净罪业、得果的机会也会有的。

在一些大乘的经典中讲,虽然阿阇世王已经造了杀父亲的无间罪,但是通过文殊菩萨等的调化,他在今生也见了真谛,从某个角度来讲已经得了圣果。见谛之后有的说是没堕地狱,有的说法是显现上堕地狱,就好像皮球落地又弹起来,迅速就从地狱中解脱了。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大乘有很多殊胜的方便,如菩提心的力量或者罪性本空,这些对治在小乘中是不具有的。

但是小乘修法很难把这些无间罪在今生中消灭掉。当然如果造了无间罪之后去忏悔,罪业可以轻一点,受报的时间短一点,受报的程度轻一点,并不是没有一点利益的。但是按照小乘的角度来讲,造五无间罪第二世肯定要堕无间地狱。而且这么大的罪业能不能获得离贪的圣果呢?没办法获得离贪的圣果。

以上主要是相应于小乘的观点。有些时候我们也经常分析这个问题,小乘种姓以及发心的力量、忏罪的力量都不像大乘那么殊胜,所以有些不是那么严重的罪业,在小乘中显现上都没有办法完全清净,《百业经》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和公案。

《智慧品》中讲,小乘认为大乘不是佛说的其中一个根据,就是大乘中讲造五无间罪有的时候是不需要受报的。大乘中的确是这样,但是不需要受报的意思并不是指在大乘中这个罪业就自然没有了,而是因为首先大乘的种姓特别殊胜,有迟入速出等很多功德。此外大乘中菩提心忏悔、观修罪性本空的力量和所缘特别广大、心力很大,所以忏罪的力量也很大。

像这样有很多殊胜的对治,如果造了五无间罪的人的心特别猛烈,也可以即生中把五无间罪消尽而不需要受报。这个可能性是有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造五无间罪之后,能够通过很强大的心去忏悔清净,说明这个人的心非常猛烈,他的根基相对来讲可能会利一点。对于一般的人来讲,既然造了五无间罪就说明烦恼本来就很重,所以想要很轻松地把罪业清净掉,本身来讲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如果造了五无间罪,罪业很重,再想要通过很强烈的心去忏悔,这本来就是矛盾的,所以也不是那么容易清净。

所以大乘中讲的这些罪业可以清净,也是要观待因缘,不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造了这些大罪业都可以很轻松地清净。

益西上师以前也讲过,从一个角度来讲,如果犯了小乘的根本戒或者五无间罪这么大的罪业,这本身就说明内心烦恼很粗重,在这么粗重的状态中想要很轻松地清净掉罪业,也不太可能。

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提醒,最好不要沾染这样的罪业,否则再去忏悔也不是那么容易。而且造了这个罪业之后很多人都会破罐破摔,或者处在很强烈、很沉重的负罪感中,难以提起很大的心力,以很欢喜的方式去修善法。

此处以小乘的观点来讲,造五无间罪的人没办法获得离贪果位。如果他的正行已经做完了,当然没什么可讲的。然而如果是做加行的过程中就终止了,能不能够获得圣果呢?

加行分两种,一个是远加行,一个是近加行。如果在做远加行的时候终止了,这个时候还有可能获得离贪果位。但是远加行的时候没有终止,又做了近加行,这个时候还是没办法获得离贪果位,因为近加行时你的心已经很强烈了。

比如想要去杀父亲或杀母亲,远加行的时候,即朝那个方向走的时候,自己觉得不对,知道这是很大的罪业,不能这样做,这个时候就开始放弃了,从这个角度来讲还不会成为障碍。但是远加行的时候没有终止,在近加行的时候,也就是走近之后已经开始用刀子在捅了,这时罪业已经很严重了,还是会障碍获得离贪的果。当然如果这个罪业已圆满了,那就不用讲了,肯定没办法获得离贪果位。

造五无间罪的意乐非常恶劣的缘故,没办法和离贪的果完全相应,所以首先要堕恶趣把业消净了,出来之后可能还会受等流果。曾经造过很强烈的杀罪的缘故,后面即便从地狱中出来,生生世世这种杀生的习气种子还会去起作用。

有些时候我们就发现在修道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分别念。虽然不想产生,但是就是会产生。这其实也是等流的种子习气。以前曾经造过这方面的恶业,虽然可能该受的已经受了,但是等流的果还会起作用。也就是造者等流,以前曾经造过,尤其是反复造过,这方面的力量很大,所以他在今生虽然开始学法了、皈依了或者出家了、受持戒侓等,但是因为内心的习气还是比较重,还会再再地现行。可能自己会觉得作为一个修行者,为什么反复产生这么不好的分别念呢?其实这也是和以前所造的业有一定关系。

很多业并不是造完之后就算了,一般的世间人认为造了就算了,最多就是被别人扇了个耳光,或者赔了对方钱就已经了了。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一方面如果造了大的罪业会有异熟果,之后还有等流果。如果只是显现一下习气也就罢了,但是这个习气有时候又会变成现行,又会让我们去造新的罪业。

有的时候自己控制不住,就去造这个罪业,这样就变成了恶性循环,这就是一般的众生难解脱的原因。他表面上造了一个业,当时没觉得怎么样,但是后果是特别大。就好像冰山一角,虽然只是一个小角露在海面上,觉得没多大,但是越往下越大。一个小的罪业我们觉得没什么,但是业成熟之后有异熟果、士用果以及增上果、等流果。在受果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的对治力很弱,等流的习气成熟的时候,又会去造新罪业。这个果又会成为新的业的因。很多业叠加起来,在我们相续中不断地酝酿成熟,这个的确非常可怕。

所以在修道过程当中,如果没有通过很精进的心,产生一个很强烈的对治力,认为随随便便听一下修一下法就可以解脱,这也很困难。所以要有一个很清净的道场作为所依,在很清净的善知识调化之下依教奉行,再加上自己努力通过修戒定慧、闻思修等等,慢慢去对治,逐渐就把内心当中的习气控制住。

尤其是在一个不好的环境当中,本来自己内心当中就有烦恼,再加上外在的环境鼓励我们去引发成熟这样一种烦恼。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烦恼产生起来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说一些不好的话时,没有人谴责你,没有人说你不对,而是鼓励你,大家都是这样的,你也应该这样。自己在这个环境当中,相当于自己的烦恼习气的成熟如鱼得水,在这种环境中变成了鼓励烦恼现行,自己的罪业现行得很厉害,大家都习惯了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自己相续当中的烦恼不断地在萌发、增长。

但是在清静的道场当中就不是这样的,大恩上师的教言,道友们的行为,整个道场的风气都不鼓励不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大家是一种谴责的态度,在这种环境中,相当于自己捡到一个大便宜。有些烦恼如果在其它的环境当中肯定会现形的,但是在这个环境当中,通过一种强制性的外在的环境的力量,就不会现形。这是保证我们修行的一个很大的助缘。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精进地闻思修行,就知道调伏烦恼的原理,不调伏烦恼的过患,佛法的义理,逐渐逐渐深入内心当中。烦恼习气一冒出来,马上就反观,因为在一个环境当中习惯之后,有一种持续的力量,有一种势力成熟。所以如果在一个清净环境当中呆久了,自己产生一个念头,就觉得这个念头很不好,然后自己就想要去对治。如果在其他环境当中放逸惯了,念头产生起来之后,自己不会想这是一个不好的念头,要把它对治掉,因为旁边的人都是这样做的,这就很麻烦。

所以自己内心当中的很多烦恼习气不断的产生,其实是和环境、周边的人有很大关系的。在一个好的因缘成熟的时候,有好上师、好道友、好道场,有闻思修的机会时,就尽量把基础打牢一点,把修行的原理尽量深的植入到自己内心当中去,这对我们生生世世的修行会起到作用。否则我们内心当中的烦恼习气这么严重,种子这么多,随随便便就可以对治掉,这也很不现实。

此处我们讲到主要是造无间罪的等流习气,今生当中造作了之后,后世可能还会造。因为他所造的罪特别严重,等流习气的作用也非常大,所以尽量最早的时候就避免,千万别造这些罪业。要远离不好的邪师、邪友,远离不好的环境等等。把自己的心处在最好的环境当中保护起来,慢慢地培养自己的善心。因为现在我们的心还比较脆弱,还没有真正到达禁得起大风大浪暴风雨洗礼的状态,所以在这过程当中,我们还要想方设法的在一个好的环境当中,不断的去培养它、保护它。当我们内心强大到某种程度的时候,才有基础到外面去历练。

然后下面这个颂词:

为破僧众说妄语,

承许彼为最重罪,

所有世间善业中,

有顶禅心果最大。

这个颂词是对最大的恶业和最大的善业做一个宣讲对比。小乘所有罪业当中,最严重的就是无间罪。如果在大乘,《宝性论》中说五无间罪不是最大的罪业,谤法的罪业是最大的。如果是在密乘,谤法罪可能也不是最大的,对金刚上师诽谤、打骂等才是最大的罪业。所以罪业的大小也是观待的。

此处是以小乘的观点来进行安立,小乘的观点当中五无间罪最大。五无间罪当中破和合僧的罪业是最大的。

“为破僧众说妄语”,前面讲破和合僧就是一种妄语,为破僧众说一些妄语的话,“承许彼为最重罪”,承许这个是在所有的罪业当中最严重的罪业。为什么是最严重的罪业呢?因为通过利刃击中了如来的法身。如来的法身主要是法,佛陀相续当中的法通过转动、宣讲的方式,到了弟子的相续当中,弟子内心当中就产生了觉悟,然后弟子再给其他人宣讲。如此这个法义就开始不断地转动,在世间有情的内心当中都会得到这个法的调伏。众生以此知道取舍,调伏烦恼,脱离轮回,所以最最殊胜的就是这个法。

此处“离间僧众”让这个法轮停止转动了,所以乃至破僧没有得到调和之前,出离世间的善法,得到圣果的善法,离开贪欲的境界,得到漏尽等都会终止,会成为很大的障碍。还有禅定、听闻、持颂、闻思也都完全中断了。破僧的时候,我们在人间当中没觉得什么,好像就是人间当中一个团体分成两部分了,但是天界已经一片混乱了,而且众生的心会处在不安乐,无有自在,丧失正念等等,它的影响和过失是特别大的。什么时候僧团和合了,什么时候开始恢复,有情重新开始产生善心,然后该得果得果,该得到离贪就得到离贪,闻思修行、禅定等等就开始生起了。

所以没有调和之前,众生一切的善念都没有办法产生。而且造五无间罪的人,也会在一个中劫转生在无间地狱当中,这个过失特别特别严重,所以第一就是破和合僧。

五无间罪中第二大就是出佛身血,第三是杀阿罗汉,第四是杀母亲,第五是杀父亲。五无间罪从重到轻就是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杀阿罗汉,杀母亲,杀父亲。

虽然父亲植入种子,但是母亲孕育我们的身体,在怀孕的整个过程当中母亲都是不自在的,心思都是放在胎儿上面,尽量去呵护,行动也不自在,经历很多很多痛苦,很多不方便,所以相对于父亲来讲,母亲对我们恩德大。虽然种子是从父亲那得来的,但是不像母亲一样这么呵护,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对我们这么的慈爱,经历这么多的痛苦等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五无间罪中,杀父亲的罪业是最轻的。

“所有世间善业中”,从成熟果报的角度来讲,世间善业中“有顶[4]禅心果最大”,修持非想非非想这样的善业,在整个世间善业当中善根力是最大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所成熟的善果的时间是最长的,一旦转生到了非想非非想之后,八万大劫当中没有丝毫的痛苦,感受这样一种安乐。虽然他是舍受为主,但是一直没有丝毫痛苦,而且时间特别长。世间当中其他任何善业的果都没有八万大劫当中没有丝毫痛苦的情况。

以上是纯粹以世间的角度讲的。如果相应于出世间,最大的善业有两种,一种是从士用果的角度来讲的世第一法位[5],第二刹那马上引发见道。从引发见道,获得无漏圣果的角度来讲,世第一法位是世间善业中功德最大的。另一种是从离系果的角度来讲的金刚喻定,第二刹那可以灭尽有顶的烦恼,然后获得阿罗汉,从整个三界当中出离,所以如果从离系的角度来讲金刚喻定的功德特别大。

在《注释》当中有一句“无漏法中要数金刚喻定的果报最大,原因是它无有同类因而直接引见道,并且是断除三界烦恼的断得。”金刚喻定其实是直接引发无学道的。其他的定没办法称之为金刚喻定,金刚喻定一定是断尽整个三界烦恼。此处说“原因是它无有同类因而直接引见道……”,我们可以理解为和前面的两种因归在一起了,因为前面的胜法位是没有同类因直接引见道的,而金刚喻定是断尽三界烦恼的断得,所以“它”包含金刚喻定和胜法位这两种。

为什么那么殊胜呢?殊胜的原因第一是胜法位没有同类因直接引见道,所以它是殊胜的;第二是金刚喻定可以断尽三界烦恼。所以,这里面其实是包含了两种因,一个是在有漏法当中世间胜法位的果报最大,因为它没有同类因直接引见道的缘故;第二个是无漏法当中,金刚喻定的果报最大,因为它可以断除三界烦恼的缘故。

此处单单看句子的话,容易有一点迷惑,但是如果我们把前面两种因都归纳起来再看的话,就明白一个是没有同类因引发见道的胜法位;第二个是断尽三界烦恼的断得,属于金刚喻定。因为前面讲了两种“从士用果与离系果方面来说,则有漏法中世间胜法位的果报最大。无漏法中要数金刚喻定的果报最大……”这里讲到的是果。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讲为什么有漏法当中胜法位的果报最大,为什么在无漏法当中金刚喻定的果报大,原因是它……把前面的两种原因都讲了一下。“它”字其实包含了胜法位,也包含了金刚喻定。这两种的原因一个是直接引见道的,一个是断除三界烦恼的。

丙十二、宣说近无间罪

前面讲了五无间罪,下面宣说近五无间罪。

染污母亦无学尼,

杀定菩萨有学圣,

夺僧合食毁佛塔,

此等即近无间罪。

近无间罪本身不是真正无间罪,它是接近于无间罪,和前面的五个无间罪比较接近的很重的罪业。它不一定堕无间地狱,但是一定会堕地狱,也是非常严重的。

有关近无间罪的说法有时候不太一样,《俱舍论》当中讲的和《极乐愿文大疏》当中所讲的稍微有点不同。有些地方讲的严格,有些讲的不是那么严格。当然我们在了解的时候,严格也好不严格也好都要了解,但是真正在取舍的过程当中,还是按照严格的方面去做比较好一点。

第一是“染污母亦无学尼”,第二是“杀定菩萨”,第三是杀“有学圣”,第四是“夺僧合食”,第五是“毁佛塔”,有这五种。

五种当中第一个是“染污母亦无学尼”,通过邪淫来侮辱既是母亲又是无学的圣者。自己的母亲出家之后获得了无学的果位,这叫“母亦无学尼”,对这种身份通过邪淫来侮辱,就会造近无间罪。如果从这个范围来讲,一般不太容易犯,因为既要是母亲,这个母亲又出家,又要得到阿罗汉果位,当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但是按照《极乐愿文大疏》来讲就比较容易犯了。《极乐愿文大疏》当中所讲到的近无间罪,第一个就是玷污尼众。尼众分很多种,有毁坏比丘尼的戒律,毁坏沙弥尼的戒律,毁坏女居士的戒律,毁坏不是女居士但安住在八关斋戒当中的戒律。有些人不一定受了居士戒,她只是想受一天的八关斋戒,受八关斋戒期间,如果犯她的戒律的话,都算是近无间罪。这就非常容易犯。

《俱舍论》当中这一条基本上犯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是如果按照《极乐愿文大疏》还是比较容易犯的,因为现在世间中很多出家的比丘尼和沙弥尼,女居士也特别多。如果她们有戒律,自己毁坏了她们的戒律,就会犯近无间罪。

现在很多人经常和女居士或出家女众接触,如果自己的烦恼很炽盛,毁坏她们的戒律的话,就会犯近无间罪。

近无间罪虽然不是无间罪,但是接近无间罪,也是非常非常严重的。自己要多学习多思维,把这些观念融入到自己心中去。虽然自己会产生烦恼,但是想一想它的过患,想一想很大的果报,就会觉得不管怎么样绝不能造这个罪业,一旦造了这个罪业之后,自己要去忏悔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染污尼众让她们失坏戒律,是一个很严重的罪业。针对男众修行人来讲,非常非常需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个是“杀定菩萨”,定就是住定,安住在决定的菩萨,这个叫住定菩萨,后面还要讲。住定菩萨的意思是三个无数劫的资粮已经圆满了,开始修持相好的善法的时候。按照这里面所讲的,菩萨要成佛需要修持三个无数劫再加一百劫。三个无数劫就是常规的积累资粮的过程,三无数劫的时间圆满之后,他专门用一百个劫的时间修善法,这一百劫时间所修的善法主要是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所以说成就相好是在三无数劫圆满之后,专门以一百个劫的时间来修。修相好的时间就叫做住定菩萨的阶段。

按照小乘的角度来讲,这时还是凡夫。前面我们再再提到过这个问题,因为他是在一座之间成就菩提的,并非大乘的讲法,首先是资粮道、加行道,然后进入大乘的见道、修道,从一地到十地之间开始圆满有学道。在成佛之前以十地菩萨的身份在金刚座下成佛,这是大乘的讲法。

小乘的讲法不是这样,到金刚座之前都是凡夫,然后在金刚座一座之间就成菩提了。

杀定菩萨用大乘的观点讲,就是杀见道菩萨。在小乘当中是没有见道菩萨这一说,你也杀不了他,他在菩提座下已经开始成佛见道了,一下子圆满无学,这个时候怎么去杀他?你杀不了,他已经决定成佛,是不可能被杀死的。所以杀见道菩萨在小乘当中是没办法安立的,但是住定菩萨可以,住定菩萨还是凡夫。但是大乘当中有见道菩萨,安住初地,也不是一座成佛,安住初地之后开始二地、三地、四地慢慢修行。杀见道菩萨算是近无间罪。

第三个是“有学圣”,除了阿罗汉之外的其他七种有学,从预流向开始,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等七种,小乘有沙门八果,即四向四果,最后第八果就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果之前是阿罗汉向,然后是不来果,不来向,一来果,一来向,预流果,预流向,这七种圣者都属于有学。如果杀死七种有学当中任意一个,也是近无间罪。

第四个是“夺僧合食”,抢夺让僧众和合的资具,当然以饮食为主。有些注释中讲还有其他的资具。因为僧众要和合,饮食等算是和合的因,如果僧众没有饮食了,这个时候也没有办法安心办道。如果自己障碍这些僧众获得饮食,或者抢夺让僧众和合的资具,也是属于近无间罪。所以障碍僧众获得合理的饮食,或抢夺他们的饮食都算是很重的罪业。

当众生烦恼炽盛的时候,或当没有学过这些教法的时候,在世间当中觉得我应该这样做、那样做,我是有理的。但其实不知不觉中已经犯下近无间罪都不知道。所以我们还是要非常清楚这些情况,作为一个佛弟子必须要有智慧,要知道什么该做和不该做,什么是很大罪业等等,这些方面都要了解。然后再想方设法调服自己的心,让自己的烦恼不要那么粗重,还能够有辨别是非的智慧,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辨别是非的智慧,再加上自己烦恼很粗重,自己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还不知道,还觉得自己是个好修行者,最后当自己堕落时,才后悔也来不及。

第五个是“毁佛塔”,是以佛塔为例,佛像、佛经和佛塔是佛陀的身语意的所依,佛陀的身所依就是佛像,佛陀的语言所依是佛经,佛陀的智慧、意所依是佛塔。如果把佛塔毁坏了,就相当于毁坏了佛陀的意所依,这方面罪业一般人来讲还是比较容易造的。

杀定菩萨,造这方面罪业的可能性也有,世间当中,我们也不清楚身边谁是在开始修妙相的。杀有学圣的可能性不是那么大,但还是有的。然后夺僧和合食就比较容易了。毁坏佛塔是很容易的,一般有些不信佛的人,经常把家中佛堂里面的佛像砸了,或把经书撕了、把佛塔砸了等等,这其实就是近无间罪。对于不信佛法的人来讲,还是比较容易的。还有一些即便是信佛法的人,当他烦恼粗猛时,也会把佛经撕掉、烧毁,或把佛塔砸了,这也是近无间罪,这方面过失是很大的。

还有一些以前是修行佛法的人,然后受到一些外道的蛊惑,加入其它的教派,其它教派说:“如果你要加入教派,必须要把以前的佛像砸掉毁坏。”他就砸了佛像或佛塔,也会造近五无间罪。

现在经常听到居士的家人砸了佛堂、佛像等情况,这方面其实过失很严重,是近无间罪的过失。

为什么是近无间罪呢?因为近无间罪和五无间罪有相合、相似的地方。“染污母亦无学尼”是和杀母亲的无间罪相接近的,虽然没有杀死母亲,但是通过邪淫侮辱,所以相近于杀母;杀住定菩萨相当于杀父,因为圆满妙相成佛之后,他就可以成为三界的慈父,可以成为慈爱一切有情的对境,所以把住定菩萨杀死类似于杀死父亲的罪业;七种有学虽然没有到无学,但他是无学的因,也具有很多功德,所以杀他和杀阿罗汉的罪业是相似的;夺僧和合食和破和合僧是相接近的;毁坏佛塔和出佛身血有相近的地方。所以从这方面来讲,称之为近无间罪。

造近无间罪的人一定会堕恶趣、堕地狱的,罪业是非常严重的。

于得无来罗汉忍,

成为极重之障碍。

对于得到无来、罗汉和忍[6],还会成熟一些果报,为什么呢?因为一般来讲得到忍位就不堕恶趣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常识。忍位之前都有可能堕恶趣,虽然还没有到达见道,还是凡夫,但是得到了忍位就不会再有堕恶趣的因。不是说堕恶趣的业已消尽了,而是堕恶趣的因缘不具足了,相当于非抉择灭,因为内心当中有很强的对治,缺缘了不会再生恶趣。

当我们要获得忍位之前,有些时候以前曾造过堕恶趣的罪业,就会在修行人相续当中现前。因为一旦获得忍位了,就不会再成熟恶趣的果,相当于前面讲过的,一个人如果要离开家乡,债主都会找过来,让你把钱还了再走,不然你走了之后不会再回来了,那找谁要钱去。所以以前很多恶趣的业,这个时候就会成熟。

所以要离开恶趣,恶趣的业就成为一种障碍,或者忍位会成为恶趣业的一种障碍,因为他得到了忍位,就不会再成熟恶趣的业,不会再转到恶趣当中,从这方面也可以理解。

还有得到无来果,为什么不说见道呢?因为见道还没有离开欲界,欲界很多的业还不一定这个时候成熟。得到无来果后是彻底离开了欲界,从小乘的角度来讲,他不可能通过业转生欲界,也不可能通过大悲心来转生欲界,一旦得到了无来果,就不会再投生到欲界当中来,这个时候是远离欲界的分水岭,所以这时候很多业会提前成熟的,除了顺现法受业(即生当中会感受)其他的顺次生受业,顺后受等很多业就不会再成熟,他第二世不会再转生欲界了。

第三个是罗汉果,罗汉果是不来三界受生,所有三界的业会成为一种障碍,阿罗汉会对投生三界的业成为障碍,或者要得到阿罗汉果位之前,提前要感受所有三界当中的业,感受完之后才能够离开。或者反过来讲,阿罗汉果位对于转生三界来讲是很大的对治,成为转生三界的障碍。

“成为极重之障碍”,前面讲了,一方面如果我们要得到忍位,之前有一些果报会成熟,会有很重的障碍必须要先成熟,或者必须要打破很重的障碍才能得到忍位。还有我们要打破转生欲界的障碍之后,才能够得到无来的果位。或者从反方面来讲,忍位是对于转生恶趣极重的障碍,不会再转生恶趣了,从忍位的对治来讲,对于转生恶趣的业是一个大的对治。无来果是对于转生欲界果的大对治,然后阿罗汉果是对于转生三界的一个大对治。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有些大修行者很精进,但是显现上也遭遇到一些很悲惨的事情。一些不学佛法的人就觉得,为什么他这么精进还遭遇很大的问题,得严重的病、家里出了大事情等等。其实他要彻底离开恶趣的时候,所有以前曾经造过的业都要成熟,然后修行者就可以上升一个很高的高度,而如果业不成熟没有消掉,他还是没有办法得到忍位、无来果位和阿罗汉果位等等。

从旁观者的角度,尤其是有些佛弟子情愿相信一个人修行很精进,就会越来越顺利。但其实真正从佛法对治的角度来讲,一个很精进的修行者如果遇到很大的障碍,可能是个好事,因为严重的报受完之后,他就不会再投生恶趣了。所以大修行者也会有果报,还不是真正的圣者。

如果是圣者要得到三果时,有可能会有很大的障碍,要成熟阿罗汉果位之前,也会有大的障碍出现。对他们来讲,受了这个报之后就可以得到更高的果位,是很欢喜的事情。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讲,就觉得修学佛法之后,修成这样,这是不可靠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法当中的一些断障原理就是这样的。

以前看过第一世多竹钦活佛的传记,讲到他在得到明显证悟之前,经历了很大的障碍,他后面就说,有些人觉得要获得证悟不需经过障碍,这个说法他是不会相信的。如果要获得很大的证悟,一定要经过很大的困难,或者要经历很大的苦行之后,自己的证悟才能够上升一个高度。

《极乐愿文大疏》当中也说过,有些好的修行者今生当中如果遇到很大的障碍违缘,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是他可能即将要获得圣果的前兆。

当然,如果你本来就不精进,障碍还很大,这是不是要获得证悟的前兆呢?可能不是,也许是你的业越来越重了,可能是堕地狱的前兆。但是如果你本来特别精进,而且方方面面的信心、菩提心等等非常好,然后突然发生很大违缘,按照有些大德的讲法,可能是要获得圣果之前把以前余业消尽的好兆相。

有些修行者一直很顺利,什么大问题都没有,波澜不惊的修行,从某些角度来讲,我们也希望这样,但是也不一定是很好的事情。如果说经常遇到违缘和障碍,有可能是自己逐渐开始修行进步的前兆,我们还是应该迎接它,应该欢喜。因为有可能障碍消尽之后,我们修行方面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

你要获得忍位、无来果位或者阿罗汉果位之前都有一些障碍需要跨越的,否则也没有办法成为更高的证悟者。通过此处的学习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修行者修行当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违缘障碍。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制戒因缘之前的行为都不算是真实的犯戒。

[2]因为某个弟子出现了某种不好的行为,佛陀说从今以后再出现这样的行为就是犯戒律,从这开始制戒了。在这个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都没有真实的戒律出现。

[3]以法性力,每一位佛都有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的殊胜弟子。

[4]即非想非非想。

[5]即加行道的最后一位。

[6]忍主要是加行道当中的忍位。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