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弟子敬奉师长需要做到的五种事 返回

弟子敬奉师长需要做到的五种事

知幻园 2024-04-27






佛陀告诉善生:“弟子在敬奉师长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五种事。哪五种呢?”



1


“一者给侍所须”,学生应该身体力行地承侍老师,老师需要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如果老师需要提水、做饭……作为学生,也应该去帮忙。在藏地,学生会经常帮老师提东西、劈柴、挖地、种草,等等。凡是能够服务老师的事情,学生都应该尽量去做。


佛经中也讲:上等者法供养,中等者通过做事情承侍供养,下等者则是用财物进行供养。这里的“给侍所须”相当于承侍供养。如果你作为学生,却对老师需要帮助的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这样不太好。当老师需要时,学生还是应该去帮忙。



2


“二者礼敬供养”,这相当于刚才所讲的三种供养中的财供养。


对学生来说,老师既是智慧的源泉,也是智慧的传授者,恩重如山。因此学生应该力所能及地供养老师。

不过现在的老师,可能跟古代的有所不同。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现在的老师在学校里有工资、薪酬,学生交完学费,也觉得老师给自己上课是理所当然;当然,以学费替代供养也无可厚非。可是近几年,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网络授课的方式,在网络授课兴起的同时,有些人就觉得:网课应该免费。


免费也许很难做到。不管是佛教的发心工作,还是其他类型的志愿服务,如果完全免费,志愿者们也很难维持,他们也需要生存,除了资源丰富的人之外,其他大部分人都很难做到长期免费工作。因此,我觉得适当收费是合理的,什么都免费的话,很多事情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当然,佛教的免费课程跟一般的网课完全不同——前者涉及到信仰,而且也有很多愿意提供免费服务的志愿者,所以许多时候不收钱也完全可以支撑;而世间的网课,如果完全免费,它的生命也许无法维持很久。


有些佛教徒很喜欢做志愿者,也经常做一些免费的结缘,当然,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确实很好,但这可能只是初步的想法,因发心是很好,但后面的体发心和果发心能不能坚持下去,不一定。因此,我觉得传播文化的书本或工具,背后要有适当的经济运转作为支持,这样文化的弘传才能够长期稳定地延续下去。


而且,在很多的场合中,大家并不能接受免费的东西。尤其是西方的个别群体,一提到免费,他们就比较担心:“这个为什么免费?是不是费用虽然免了,但其中却包含着很多广告内容?还是说它另有目的?是在赚取名声,还是在收取其他无形的费用?”当然,这些情况我们也无法排除,有些地方确实会这样。


可能以交费作为供养也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毕竟现在的人们生活在物质主义或者说消费文化盛行的世间,什么都免费的话,也不太好。


其实,作为学生也应该要关心自己智慧的源泉——老师和母校。我看到有些西方的学生,他们功成名就之后,自己有了一些财富和能力时,会经常捐款给自己的母校,有的是捐一栋楼给自己的母校,有的则是为母校做很多慈善项目。有些名人,他们对自己的老师和母校会有一种感恩之心:我曾经在这里学习过,这是我的母校。


我们佛教也是一样,比如你之前是在某所佛学院或寺庙出的家,那么当你拥有了一定的威望和势力之后,不仅是在文化传播上不能忘记当初出家或闻思修行的道场,而且在其他资源上,只要有因缘,也应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可是有的佛教徒却不是这样,比如说,你刚来到某所佛学院或寺庙时还羽翼未丰,可是当你羽翼丰满翱翔蓝天时,却对自己智慧和财富的源泉——当初待过的道场,再也不闻也不问。即使从世间的人品和良心上讲,这样的行为也值得深思。所以我希望各位,包括在座的法师们,对于曾经学习、生活过的道场,要怀有感恩之心。


在香港,我看到学校的道路和大楼,很多都是名人捐赠的。后来才了解到,原来那个捐马路的名人,曾经在这所艺术学校读过书,原来那个捐大楼的名人,以前是这里中文系的学生。作为世间人,他们在拥有了一定的财富之后,也会对母校有感恩之心。当然,这是从财富方面讲的,其他方面我们也要思考。


这以上讲了对老师的礼敬供养。




3



“三者尊重戴仰”,这一点主要是从学生的行为方面来讲,学生应该爱戴、敬仰自己的老师,而不应该认为老师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学生应该跟老师平起平坐。


其实,有些知识的传递需要缘起。以前一位名叫果仓巴的大德说过:“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上师是最好的缘起。”知识的传授也是一种缘起法,如果你对上师或老师特别恭敬,那他们相续中的知识和智慧,会自然而然迁移到你的相续之中;相反,如果你刚开始就对自己的老师有种嗤之以鼻的厌恶感,或者是缺乏敬仰之心,还经常对他产生邪见的话,那想依靠他获得智慧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家应该记得,《功德藏》中讲过,具四颠倒的人常常将上师看作獐子,上师的法看成麝香。也就是说,如果接近老师只是为了获取他相续中的知识,而对老师的其他方面却一点都不认可,不仅不认可,反而经常在背后说坏话,那么,老师的知识不会给这种人的相续带来任何利益。


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我们藏·传·佛·教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爱。什么样的爱呢?老师非常爱自己的学生,他希望将自己所拥有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而学生同样十分爱自己的老师,哪怕只是提到这位老师的名字,学生都会汗毛竖立,非常敬仰。


我觉得自己对上师们是有恭敬心的,但是当我看到另外一位堪布对他上师的恭敬心时,我都自愧不如。只要一提到他老师的名字,他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每次都是这样。我注意到了以后,一般不在他面前提他老师的名字,不然他又哭很长时间,都没办法谈事情了。刚开始我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好像每次看见他,他都在哭,后来才明白,噢,只要一提到他老师的名字,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流眼泪,好像眼泪早已等在眼眶边上,很快就“呜”地一滴一滴出来了。所以后来,我们谈事情时,我就不提他老师的名字。像这样对上师强烈的感恩心、自然而然的尊重心,会让你获得真实的利益。




4



“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作为学生,对于老师或上师的任何言教、教诲,会恭敬地随顺实行而不违背,会依教奉行。


所谓的弟子,《释氏要览》中是这样解释的:“学在我后。名之弟。解从我生。名之子。”从学习知识的层面来讲,老师的知识更为丰富,学生跟随老师学习知识,因此学生被称为“弟”;而从产生智慧的层面来讲,学生的智慧来自老师,因此学生相当于老师所生之“子”。


真正的学生或弟子,会老老实实地听从老师的言教,而不敢有任何的违背,并且也会尽己所能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行持,而且这对学生自己来说,也非常有利。




5



“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作为学生,应该将自己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法(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全都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记性好一点的,则应全部记在心里。


以前的印度,许多阿罗汉和大德们,将佛陀的言教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后来的有些大德,也是将自己根本上师的教诲,一字不漏地做了记录,像《普贤上师言教》和《前行备忘录》等很多上师的教言,都是上师在讲的时候,当时的弟子记录下来的。


如果弟子将上师或老师的教言,甚至连开玩笑的话语都全部记录下来的话,那以后在弘扬老师的正法或知识时,就可以说:“当时我的上师在宣讲这部经论时,表情是什么样的,所讲的内容又是什么。”那个时候,就能将这些有趣的细节分享给与你有缘的众生。


这里的“从师闻法,善持不忘”也是《善生经》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大家都是热爱知识、喜欢学习的人,我们也应该尽量将前辈大德或传承上师们的教言记录下来。也许短时间内,这些教言就会让我们得到受用;如果暂时不能用,那再过十年、二十年……总之在有生之年一定会派上用场。所以我们作为弟子,应该很好地去行持“从师闻法,善持不忘”。这是最后一条弟子的法相。


以上五条是对学生或者说弟子的要求。



——敬摘录《善生经》讲记